如何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中永无止境的课题。不管如何评价,都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真相。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教学和考试中,一些同学看到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就会觉得束手无措,无从下手。很多学生会这样写上一句:“我认为***很好,”、“我觉得***很伟大”,而没有下文了。我给学生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分三步:1、用一句或者很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是一个什么人,在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即给历史人物定位。如:“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皇帝。”2、比较全面地概括出被评价人物的主要贡献、事迹和不足。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暴君。3、此历史人物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愿望与利益等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则要否定。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天子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同一,但是不能由于功绩明显就完全对其大兴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以为康熙天子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根据教材所学或材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如同一六国、派人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建立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同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 增加赋税、增重徭役等等。  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价。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同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  4、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1)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2)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3)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4)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5、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6、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假如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往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7、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进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果断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历史人物浩如烟海,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中永无止境的课题。不管如何评价,都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真相。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教学和考试中,一些同学看到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就会觉得束手无措,无从下手。很多学生会这样写上一句:“我认为***很好,”、“我觉得***很伟大”,而没有下文了。我给学生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分三步:1、用一句或者很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是一个什么人,在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即给历史人物定位。如:“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皇帝。”2、比较全面地概括出被评价人物的主要贡献、事迹和不足。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暴君。3、此历史人物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愿望与利益等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则要否定。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天子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同一,但是不能由于功绩明显就完全对其大兴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以为康熙天子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根据教材所学或材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如同一六国、派人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建立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同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 增加赋税、增重徭役等等。  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价。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同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  4、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1)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2)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3)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4)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5、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6、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假如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往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7、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进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果断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历史人物浩如烟海,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相关文章

  •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评价一节课
  • [摘要]评课是我国中小学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本文从对评课的理解入手,通过切实的听课.评课实践,总结了在新课改下如何对一节课做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评课;听课;新课改 评课是我国中小学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是以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英杰中学 许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 引言 随着教学课程和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 ...查看


  •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 ...查看


  • 教师考试题目
  • 简答题: 一.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那些独特的功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查看


  • 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绩
  •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评价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有助于深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评价的过程中,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等,以实现 ...查看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1)
  • 人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 ...查看


  • 初三化学试题
  • 1.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2. 教育的现代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查看


  •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考试题
  • 姓名 新课标学习教师考试题(初中历史) 所教年级 一.填空题(20分) 1.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为指导,从学生 的角度出发,力图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2. 教师观察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 进行观察,作出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 ...查看


  • 七年级历史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 第2课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