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Civilian Residence “Weilongwu”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饥荒,辗转南迁,一次又一次与新定居处的土著居民融合,直到宋元时期迁到闽、粤、赣交界区。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故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数代人的不断迁移,形成了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定居处生存。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客家民居围龙屋、土楼等,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梅州,现存围龙屋大大小小几百座。客家围龙屋是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其殿堂式的结构、布局是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典型形式,是客家地区传统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呈现,它的奇特形式和其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特殊时空中的变迁与适应均值得深入研究。1984年和1985年,美国建筑学会委员、波士顿州建筑事务所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孙鹏程博士率领美国民间建筑考察团,两次来考察客家民居围龙屋,对其神奇、朴实、雄伟、壮观及秀美惊叹不已,认为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一、围屋建筑的神奇壮观美
围屋建筑采用中原汉族建筑技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术,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主体群,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相互对称、主次分明、布局规整、错落有序。围屋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建造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数年,里边有几十乃至几百个生活单元。进门沿中轴线依次为下厅堂、上堂、中堂,左右两边及中间“天井”,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又有骑马廊、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枕杠间、老人间,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晒坪、池塘、照壁,围屋前低后高,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晒坪供晾晒和活动,池塘蓄水以供防旱、防火、洗涤、饮用以及净化污水,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围龙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在这里,小家庭的私密性要求被降到最低点,他们习惯于这种聚居方式,认为相互之间应便于照顾,大家庭的利益至高无上,围龙屋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客家人这种聚族而居的特殊要求。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
梅县丙村温氏祠堂
of Hakka
「张志祥
Zhang Zhixiang」
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时代沧桑和地域环境的巨变,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社会
生态系统,神奇壮美,内在美和外在美得到较好的结
合,层层叠叠的院落、空间丰富的变化,鹅卵石,组群严密、门众多、方圆规整,与其说是一座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这么多人在这样一个空间聚族而居、和谐相处,相比于当今居住在小单元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二、围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客家围龙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不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也给予人美景天成的感觉,创造了“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围屋建筑材料多为土、泥、砖、石、木材,墙脚为块石干砌,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不管是夯土或预制好的泥砖都在里面掺进纸浆、黄糖、柔杆等,以增强其牵引力,木材多用于屋架门窗,屋顶采用散热快的瓦片在屋顶重叠,以达到遮风挡雨、躲避阳光的功能。这些材料就地取材,天然、透气性好,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不会产生危害,从而创造了与自然融合的原生态环境。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
三、围屋建筑内部的装饰美及文化内涵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心悦目;雨天或晚上,烟雨朦胧,充满诗情画意;屋后门前,绿树掩映,山花怒放,围龙屋依山势起伏,蔚蓝色的天空下,层层白墙与梯田遥相呼应,小溪从门前蜿蜒流过,人们穿梭
装饰
其中,构成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这种奇异、幽美、秀丽的围屋景致,令人陶醉。围龙屋在客家地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的韵律美,它不只有音乐般的旋律,也有诗一般的韵致和舞蹈般的节奏。它的旋律、韵致、节奏,不像音乐是通过流动不像诗是通过文字组合的展示,而是通过特定的建筑艺术形象,通过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出一种大小、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的有序变化,让人陶醉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自然、建筑与人共存的理念。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的旋律,不像舞蹈是通过变化的形体语言,也
Artistic Features of Puppet Show in Taishun, Zhejiang
「潘志琪
Pan Zhiqi」
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
和促成了温州尤其是泰顺提线木偶艺术的成型。
明清时期,泰顺木偶戏胜况空前,有木偶剧团108个。泰顺民间三魁、筱村、泗溪的有关宗谱记载:“宋代已有木偶戏,南宋时曾赴临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一百二十多家戏班。” 同时还出现木偶世家,如周德家传木偶戏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已有12代。
二、泰顺木偶戏艺术特色1. 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神戏有《陈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无底洞》《、哪吒下山》《、父子会》、《水帘洞》、《真假美猴王》等剧目,史戏有《杨家将》《、二度梅》《、包公审案》《、辕门斩子》等。大多以歌颂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为内容。 现代戏则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奶头山》、《林海雪原》、《半夜鸡叫》、《扬立贝》、《一根绳子》、《审椅子》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是由当地享有盛名的红星木偶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目有《小花鹿》、《这里没有你的份》《、九峰激战》(指泰顺九峰)等。据曾任新生木偶剧团团长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绍,泰顺新生木偶剧团解放初期上演的剧目有二三百个,有些是他自编的,如《解放一江山岛》、《两双鞋子》等。而且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
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完善。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
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宋朝木偶戏的繁荣还表现为品种繁多,已出现了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到了明清,木偶艺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
繁荣于明清。在《泰中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开自科甲肇兴,人才巨族矣。”宋朝,泰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时期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同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山区,这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另外,历史上泉州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温州,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并且跟温州地区原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交流融合,影响
装饰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方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围屋的上堂供奉着祖宗牌位,祭祀香火不断,中堂供族人议事,纵横天下古今,下堂东坛铜鼓八音婉转悠扬,喜事办得排排场场,丧事也办得体体现面,不愿让环境罩上阴郁的愁云。内部装饰构件更是完美精湛,其木雕与彩绘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木雕与彩绘多用在梁柱、门窗、栏杆等地方,采
用浮雕、镂雕等写实而又有装饰变形的手法去表现各种物象,反映客家人对吉祥、兴旺、长寿、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手法多样,雕刻与彩绘的内容广泛,以神话、风俗、花草、动物、人物为主,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木雕有的为浮雕,有的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手法装饰,异常精美,彩绘造型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形象细致传神、生动逼真、布局虚实相间、疏密参差,显得秩序井然,毫无呆板之感。主题内容为民俗、伦理等,形式大致分为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的象征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封建意识较浓的思想内容,主要造型有蝙蝠(与福谐音)、龙、凤、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桃子(长寿),另有一些房梁上直接写上文字配以纹样,如:百子千孙、平安富贵、财丁兴旺等。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
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客家围龙屋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绝非全面落后的反映。在围屋发展时期,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客家围屋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的神奇结合,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那错落有致、雄浑古朴的韵味,秩序井然、规模庞大而浑然天成的气势,也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客家建筑的时代风格,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 】
围龙屋抬梁式
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
张志祥 广东嘉应学院美术系
Exploring Civilian Residence “Weilongwu”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饥荒,辗转南迁,一次又一次与新定居处的土著居民融合,直到宋元时期迁到闽、粤、赣交界区。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故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数代人的不断迁移,形成了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在新定居处生存。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客家民居围龙屋、土楼等,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梅州,现存围龙屋大大小小几百座。客家围龙屋是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其殿堂式的结构、布局是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典型形式,是客家地区传统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呈现,它的奇特形式和其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特殊时空中的变迁与适应均值得深入研究。1984年和1985年,美国建筑学会委员、波士顿州建筑事务所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孙鹏程博士率领美国民间建筑考察团,两次来考察客家民居围龙屋,对其神奇、朴实、雄伟、壮观及秀美惊叹不已,认为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一、围屋建筑的神奇壮观美
围屋建筑采用中原汉族建筑技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术,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主体群,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相互对称、主次分明、布局规整、错落有序。围屋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建造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数年,里边有几十乃至几百个生活单元。进门沿中轴线依次为下厅堂、上堂、中堂,左右两边及中间“天井”,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又有骑马廊、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枕杠间、老人间,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晒坪、池塘、照壁,围屋前低后高,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晒坪供晾晒和活动,池塘蓄水以供防旱、防火、洗涤、饮用以及净化污水,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围龙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在这里,小家庭的私密性要求被降到最低点,他们习惯于这种聚居方式,认为相互之间应便于照顾,大家庭的利益至高无上,围龙屋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客家人这种聚族而居的特殊要求。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
梅县丙村温氏祠堂
of Hakka
「张志祥
Zhang Zhixiang」
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时代沧桑和地域环境的巨变,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社会
生态系统,神奇壮美,内在美和外在美得到较好的结
合,层层叠叠的院落、空间丰富的变化,鹅卵石,组群严密、门众多、方圆规整,与其说是一座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这么多人在这样一个空间聚族而居、和谐相处,相比于当今居住在小单元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二、围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客家围龙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不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也给予人美景天成的感觉,创造了“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围屋建筑材料多为土、泥、砖、石、木材,墙脚为块石干砌,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不管是夯土或预制好的泥砖都在里面掺进纸浆、黄糖、柔杆等,以增强其牵引力,木材多用于屋架门窗,屋顶采用散热快的瓦片在屋顶重叠,以达到遮风挡雨、躲避阳光的功能。这些材料就地取材,天然、透气性好,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不会产生危害,从而创造了与自然融合的原生态环境。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
三、围屋建筑内部的装饰美及文化内涵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心悦目;雨天或晚上,烟雨朦胧,充满诗情画意;屋后门前,绿树掩映,山花怒放,围龙屋依山势起伏,蔚蓝色的天空下,层层白墙与梯田遥相呼应,小溪从门前蜿蜒流过,人们穿梭
装饰
其中,构成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这种奇异、幽美、秀丽的围屋景致,令人陶醉。围龙屋在客家地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的韵律美,它不只有音乐般的旋律,也有诗一般的韵致和舞蹈般的节奏。它的旋律、韵致、节奏,不像音乐是通过流动不像诗是通过文字组合的展示,而是通过特定的建筑艺术形象,通过造型、线条、色彩等,表现出一种大小、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的有序变化,让人陶醉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自然、建筑与人共存的理念。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的旋律,不像舞蹈是通过变化的形体语言,也
Artistic Features of Puppet Show in Taishun, Zhejiang
「潘志琪
Pan Zhiqi」
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
和促成了温州尤其是泰顺提线木偶艺术的成型。
明清时期,泰顺木偶戏胜况空前,有木偶剧团108个。泰顺民间三魁、筱村、泗溪的有关宗谱记载:“宋代已有木偶戏,南宋时曾赴临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一百二十多家戏班。” 同时还出现木偶世家,如周德家传木偶戏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已有12代。
二、泰顺木偶戏艺术特色1. 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神戏有《陈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无底洞》《、哪吒下山》《、父子会》、《水帘洞》、《真假美猴王》等剧目,史戏有《杨家将》《、二度梅》《、包公审案》《、辕门斩子》等。大多以歌颂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为内容。 现代戏则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奶头山》、《林海雪原》、《半夜鸡叫》、《扬立贝》、《一根绳子》、《审椅子》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是由当地享有盛名的红星木偶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目有《小花鹿》、《这里没有你的份》《、九峰激战》(指泰顺九峰)等。据曾任新生木偶剧团团长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绍,泰顺新生木偶剧团解放初期上演的剧目有二三百个,有些是他自编的,如《解放一江山岛》、《两双鞋子》等。而且泰顺木偶艺人在长期的
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完善。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
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宋朝木偶戏的繁荣还表现为品种繁多,已出现了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到了明清,木偶艺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
繁荣于明清。在《泰中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开自科甲肇兴,人才巨族矣。”宋朝,泰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时期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同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山区,这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另外,历史上泉州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温州,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并且跟温州地区原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交流融合,影响
装饰
2006年伍月 总第157期
方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围屋的上堂供奉着祖宗牌位,祭祀香火不断,中堂供族人议事,纵横天下古今,下堂东坛铜鼓八音婉转悠扬,喜事办得排排场场,丧事也办得体体现面,不愿让环境罩上阴郁的愁云。内部装饰构件更是完美精湛,其木雕与彩绘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木雕与彩绘多用在梁柱、门窗、栏杆等地方,采
用浮雕、镂雕等写实而又有装饰变形的手法去表现各种物象,反映客家人对吉祥、兴旺、长寿、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手法多样,雕刻与彩绘的内容广泛,以神话、风俗、花草、动物、人物为主,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木雕有的为浮雕,有的采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手法装饰,异常精美,彩绘造型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形象细致传神、生动逼真、布局虚实相间、疏密参差,显得秩序井然,毫无呆板之感。主题内容为民俗、伦理等,形式大致分为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的象征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封建意识较浓的思想内容,主要造型有蝙蝠(与福谐音)、龙、凤、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桃子(长寿),另有一些房梁上直接写上文字配以纹样,如:百子千孙、平安富贵、财丁兴旺等。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
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客家围龙屋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绝非全面落后的反映。在围屋发展时期,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客家围屋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的神奇结合,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那错落有致、雄浑古朴的韵味,秩序井然、规模庞大而浑然天成的气势,也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客家建筑的时代风格,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 】
围龙屋抬梁式
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
张志祥 广东嘉应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