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兴八中初一年级社会大课堂
苏艳丽
一、博物馆资源分析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该馆展出的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二、博物馆资源与学生学习内容的关系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馆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正好是初一历史所学内容。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牙齿,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文物。三、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兴趣,博物馆中的形态生动的展品正是符合其心理特点的认知素材。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很多知识还认识不多,而本学期正好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对古代史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参观国家博物馆有助于他们形成具体的、形象的、完整的对古代史的宏观认识。而大兴八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镇家庭,也有很多外地生源,认知来源比较窄,国家博物馆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神奇,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参观学习的热情。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中国古代从原始人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难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青铜文化的发展(二)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对远古人类的遗存,人类历史的变迁等形成形象的、比较全面的认知。
2.通过参观,听讲解,回答预设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文物、地图等各种非常形象的展品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联想、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合作态度与团队精神。
3.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全面了解,感受祖国历史的久远,文化的深厚,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五、活动过程(一)活动前准备
教师:1.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分布。
2.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制定活动预案。3.准备相关设备等
学生:1.相关知识的复习与补充
2.分组:小组人员分工3.制定活动计划(二)活动实施
环节一:了解原始社会学生活动:
学生在活动之前已经查阅复习了相关知识,利用储备知识,由一名学生来讲述中国原始社会的相关历史知识。
原始社会分为远古居民(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氏族社会(约1万年前-5000年前)和文明的曙光(约5000年前-4000年前)三部分。在远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谋人,稍晚的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们同属于进步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的形象。展柜中陈列着他们打制的石器、采集的树籽、狩猎的禽兽残骸。山顶洞人的骨针和用兽牙、贝壳制成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已开始缝制衣物和有了审美意识。
教师指导:
我们系统学习过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重要历史知识,而今天,我们能够在博物馆中找到他们曾经制造使用过的工具,生活过的洞穴,甚至生命的遗骸。同学们,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用心去观察,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1.北京人的工具:观察北京人制造工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些工具是怎么样制造出来的,北京人用它来做什么。
2.山顶洞人的生活:寻找相关遗迹论证山顶洞人能够掌握人工取火,并思考他们为什么被称作母系氏族社会,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等问题。
环节二:了解奴隶社会学生活动:
参观奴隶社会,陈列分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时期和夏—春秋时期的各族共五部分。聆听讲解员讲解,思考预设问题。
教师指导:回答学生中途提问。环节三:参观封建社会
学生活动:参观封建社会的陈列,包括战国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七部分。
教师指导:
秦始皇像、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和小篆体十二字砖等文物,反映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而又有许多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后期发展的阶段,其明显特点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矛盾上升,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仍不断加强。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共经历了543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环节四:参观中国近代历史部分
教师指导:历史博物馆珍宝展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包括汉朝金缕玉衣,东吴的青瓷羊,唐三彩,战国陶质雕塑等,历史博物馆常有来自外省、外国博物馆的短期展出,日本、意大利、希腊、埃及等国都曾在此展出国宝级文物。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中国收藏1840年—1950年间中国近代革命资料的机构。主要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陈列。
学生活动:参观“近代中国陈列”,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
环节五:谈感悟
以我看到的中国历史为题,展开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的发言,形成小短文作品。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评价内容文明参观合作情况知识掌握学习态度自主探究
评价等级及标准评价方式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ABC有破坏秩序行
为。
严守纪律,不大声喧哗,基本遵守纪律,没有不乱扔垃圾,遵守参观故意破坏参观秩序行秩序主动监督他人。为。团结合作,在小组中起领导作用,吸收接纳并能给出建议,并帮助其它小组成员,贡献大。学习中有明显的求知意识,且观点有一定的合
理性。能刻苦钻研,积极主动交流、思考回答问题,努力争取最出色的完成
任务。
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出许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能在遇到问题时独立寻找解决办法,不放弃。
帮助协调,推动整个小组的工作,鼓励其他成员。工作至最后一刻,对最终成果有一定的所贡献。学习中有一定的求知
意识。
参与了讨论、工作,并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评价,对评价过程只是
旁观。
学习中能开始培养求知意识。
能认真听讲,参与交流,努力完成自己的
任务。能认真听讲,在同伴帮助下完成
任务。
能够提出与主题相关问题,希望找到答案。
能够提出与主题
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
相关问题。
进行探究或与同伴讨论寻求解决途径。
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兴八中初一年级社会大课堂
苏艳丽
一、博物馆资源分析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该馆展出的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经常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二、博物馆资源与学生学习内容的关系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馆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正好是初一历史所学内容。最早的藏品和展品是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牙齿,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文物。三、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兴趣,博物馆中的形态生动的展品正是符合其心理特点的认知素材。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很多知识还认识不多,而本学期正好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对古代史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参观国家博物馆有助于他们形成具体的、形象的、完整的对古代史的宏观认识。而大兴八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镇家庭,也有很多外地生源,认知来源比较窄,国家博物馆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神奇,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参观学习的热情。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中国古代从原始人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难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青铜文化的发展(二)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对远古人类的遗存,人类历史的变迁等形成形象的、比较全面的认知。
2.通过参观,听讲解,回答预设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文物、地图等各种非常形象的展品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联想、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合作态度与团队精神。
3.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全面了解,感受祖国历史的久远,文化的深厚,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五、活动过程(一)活动前准备
教师:1.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分布。
2.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制定活动预案。3.准备相关设备等
学生:1.相关知识的复习与补充
2.分组:小组人员分工3.制定活动计划(二)活动实施
环节一:了解原始社会学生活动:
学生在活动之前已经查阅复习了相关知识,利用储备知识,由一名学生来讲述中国原始社会的相关历史知识。
原始社会分为远古居民(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氏族社会(约1万年前-5000年前)和文明的曙光(约5000年前-4000年前)三部分。在远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谋人,稍晚的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们同属于进步智人阶段的山顶洞人的形象。展柜中陈列着他们打制的石器、采集的树籽、狩猎的禽兽残骸。山顶洞人的骨针和用兽牙、贝壳制成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已开始缝制衣物和有了审美意识。
教师指导:
我们系统学习过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重要历史知识,而今天,我们能够在博物馆中找到他们曾经制造使用过的工具,生活过的洞穴,甚至生命的遗骸。同学们,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用心去观察,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1.北京人的工具:观察北京人制造工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些工具是怎么样制造出来的,北京人用它来做什么。
2.山顶洞人的生活:寻找相关遗迹论证山顶洞人能够掌握人工取火,并思考他们为什么被称作母系氏族社会,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等问题。
环节二:了解奴隶社会学生活动:
参观奴隶社会,陈列分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时期和夏—春秋时期的各族共五部分。聆听讲解员讲解,思考预设问题。
教师指导:回答学生中途提问。环节三:参观封建社会
学生活动:参观封建社会的陈列,包括战国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七部分。
教师指导:
秦始皇像、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和小篆体十二字砖等文物,反映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定而又有许多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后期发展的阶段,其明显特点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矛盾上升,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仍不断加强。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共经历了543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环节四:参观中国近代历史部分
教师指导:历史博物馆珍宝展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包括汉朝金缕玉衣,东吴的青瓷羊,唐三彩,战国陶质雕塑等,历史博物馆常有来自外省、外国博物馆的短期展出,日本、意大利、希腊、埃及等国都曾在此展出国宝级文物。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中国收藏1840年—1950年间中国近代革命资料的机构。主要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陈列。
学生活动:参观“近代中国陈列”,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的历史。
环节五:谈感悟
以我看到的中国历史为题,展开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的发言,形成小短文作品。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评价内容文明参观合作情况知识掌握学习态度自主探究
评价等级及标准评价方式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ABC有破坏秩序行
为。
严守纪律,不大声喧哗,基本遵守纪律,没有不乱扔垃圾,遵守参观故意破坏参观秩序行秩序主动监督他人。为。团结合作,在小组中起领导作用,吸收接纳并能给出建议,并帮助其它小组成员,贡献大。学习中有明显的求知意识,且观点有一定的合
理性。能刻苦钻研,积极主动交流、思考回答问题,努力争取最出色的完成
任务。
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出许多与任务相关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能在遇到问题时独立寻找解决办法,不放弃。
帮助协调,推动整个小组的工作,鼓励其他成员。工作至最后一刻,对最终成果有一定的所贡献。学习中有一定的求知
意识。
参与了讨论、工作,并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评价,对评价过程只是
旁观。
学习中能开始培养求知意识。
能认真听讲,参与交流,努力完成自己的
任务。能认真听讲,在同伴帮助下完成
任务。
能够提出与主题相关问题,希望找到答案。
能够提出与主题
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
相关问题。
进行探究或与同伴讨论寻求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