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六单元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sù ) 郦道元(lì) 僦赁(lìn) 毳衣(cuì )

B.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雾凇(sōnɡ ) 鸡豚(tún )

C.涧肃(jiàn) 夕日欲颓(tuí) 百舸(kē ) 艨艟(chōnɡ )

D.素湍(tuān) 藻荇(xìng) 罗绮(qǐ) 燕然(yān )

2.下列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是相公者。

C.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回:回旋) 良多趣味(良:实在)

C.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志气消沉)

4.下列句中“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C.饮食百物皆倍穹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明亮的月光。)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忽然烟雾弥漫,人物一点儿也看不清楚,水爆爆炸的声音像山崩一样,震耳欲聋。)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升腾,结成海市蜃楼。)

9.默写。

(1)____ ____,归雁入胡天。

(2)月下飞天镜,______ 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____ _____,______ __。

(4)《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 , 。

(5)《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场景的诗句 , 。

(6)《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登岳阳楼(其一)》中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的一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21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到于夏水襄陵,沿sù(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shù( )其间,清荣jùn( )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zhān( )裳。”

10.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1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疾: ⑤湍: ⑥良: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 ,其作用是 。

13. 按要求填写相关语句。(4分)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

(3)表现山河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

14.第③段所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试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2分) 答:景物: ;感受: 。

15.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分)

16.翻译下面两句话,注意加横线的词。(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2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17.下列横线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 ___ _”的语句中。(4分)

(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

京尹( ) 倏尔( ) 一舸( )

善泅( ) 溯( ) 赁(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 )

(3)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4)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7)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3.填空。

(1)文章第一段总写、总评钱塘江潮的一句是_____。具体写潮水时采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大量运用了_______这种修辞方法,状______摹_______。“吞天沃日”这句使用了_______的修辞,极写潮水的______。

(2)第一段写“观潮”的自然美,二、三、四段则写______美,主要写了_______和_______。前后互为声势,彼此呼应,给我们全面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3)第二、三段与四段写法有区别:都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二、三段_______,四段_______,但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引用了杨万里《浙江观潮》中的诗句,试翻译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译文中画线的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在布局谋篇、构思技巧方面很有特点,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作者明末清初的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作文(30分)

学与练6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 、C 6、B 7、B 9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④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⑤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⑤⑥10溯、巘、漱、峻、属、沾 11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12侧面描写,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晴初霜旦,林寒涧肃。14山、水、树;清荣峻茂15按照时间顺序16①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②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17、D 18、A 19①想到②睡③一起④只,只是20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1与友赏月;中庭月景;感慨世事。22“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2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24、A 25、C26、世上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2.C(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军演习(1分)、弄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4)用在句首,表“原来是”3.(1)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有两层含义:(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只因有我们的欣赏而显出美的光彩。(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酬,遭贬而以“闲人”自慰。6.抒发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超脱和博大胸怀。(三)1.yǐn shū gě qiú sù lìn 2.(1)农历十六日(2)发、起(3)用水淋洗(4)战船(5)一点点(6)高(7)租用(8)舞动 树立、举3.(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描写比喻 态声 夸张 声势(2)人情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3)描写 具体 概括4.(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众多5.补述江水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6.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

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7.(1)深细与简约相依。(2)风景和风俗相融。(3)对比和映衬相间。

(四)1.《陶庵梦忆》 张岱2.(1)这完了,结束 撑,划(2)全(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4)罢了 3.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生渺小的感悟。4.第一自然段4、5句。白描手法。5.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sù ) 郦道元(lì) 僦赁(lìn) 毳衣(cuì )

B.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雾凇(sōnɡ ) 鸡豚(tún )

C.涧肃(jiàn) 夕日欲颓(tuí) 百舸(kē ) 艨艟(chōnɡ )

D.素湍(tuān) 藻荇(xìng) 罗绮(qǐ) 燕然(yān )

2.下列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是相公者。

C.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回:回旋) 良多趣味(良:实在)

C.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志气消沉)

4.下列句中“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C.饮食百物皆倍穹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明亮的月光。)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忽然烟雾弥漫,人物一点儿也看不清楚,水爆爆炸的声音像山崩一样,震耳欲聋。)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升腾,结成海市蜃楼。)

9.默写。

(1)____ ____,归雁入胡天。

(2)月下飞天镜,______ 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____ _____,______ __。

(4)《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 , 。

(5)《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场景的诗句 , 。

(6)《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登岳阳楼(其一)》中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的一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21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到于夏水襄陵,沿sù(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shù( )其间,清荣jùn( )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zhān( )裳。”

10.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1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疾: ⑤湍: ⑥良: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 ,其作用是 。

13. 按要求填写相关语句。(4分)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

(3)表现山河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

14.第③段所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试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2分) 答:景物: ;感受: 。

15.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分)

16.翻译下面两句话,注意加横线的词。(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2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17.下列横线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 ___ _”的语句中。(4分)

(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

京尹( ) 倏尔( ) 一舸( )

善泅( ) 溯( ) 赁(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方其远出海门( )

(3)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4)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7)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3.填空。

(1)文章第一段总写、总评钱塘江潮的一句是_____。具体写潮水时采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大量运用了_______这种修辞方法,状______摹_______。“吞天沃日”这句使用了_______的修辞,极写潮水的______。

(2)第一段写“观潮”的自然美,二、三、四段则写______美,主要写了_______和_______。前后互为声势,彼此呼应,给我们全面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3)第二、三段与四段写法有区别:都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二、三段_______,四段_______,但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引用了杨万里《浙江观潮》中的诗句,试翻译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译文中画线的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在布局谋篇、构思技巧方面很有特点,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作者明末清初的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作文(30分)

学与练6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 、C 6、B 7、B 9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④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⑤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⑤⑥10溯、巘、漱、峻、属、沾 11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12侧面描写,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晴初霜旦,林寒涧肃。14山、水、树;清荣峻茂15按照时间顺序16①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②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17、D 18、A 19①想到②睡③一起④只,只是20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1与友赏月;中庭月景;感慨世事。22“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2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24、A 25、C26、世上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2.C(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军演习(1分)、弄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4)用在句首,表“原来是”3.(1)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有两层含义:(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只因有我们的欣赏而显出美的光彩。(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酬,遭贬而以“闲人”自慰。6.抒发了作者对待人生的超脱和博大胸怀。(三)1.yǐn shū gě qiú sù lìn 2.(1)农历十六日(2)发、起(3)用水淋洗(4)战船(5)一点点(6)高(7)租用(8)舞动 树立、举3.(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描写比喻 态声 夸张 声势(2)人情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3)描写 具体 概括4.(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众多5.补述江水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6.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

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7.(1)深细与简约相依。(2)风景和风俗相融。(3)对比和映衬相间。

(四)1.《陶庵梦忆》 张岱2.(1)这完了,结束 撑,划(2)全(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4)罢了 3.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生渺小的感悟。4.第一自然段4、5句。白描手法。5.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查看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查看


  •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25
  • 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二学期语文计划八年级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八年级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相约踏上了语文学习之旅.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将合学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新学期伊始特制订语文教学计划 ...查看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板块教学例谈
  • 课改以来的小语教材,往往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构成一个在人文主题方面具有共同特色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q ...查看


  • 五程序单元教学法
  • 作者:邓玲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08期 1993年秋季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编写的大纲和教科书,在突出素质教育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力. 从大纲来说集中表现在四点:1. 把思想教育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新近修订完成,今秋使用,后面将逐册修订并面世. 原课本自2001年开始编写和使用,距今已经十多年了.本人作为最早的编写者之一,当时感觉课本面目一新,亮点颇多,与过去课本相比有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