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证
LISHIKAOZHENG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
西京学院魏燕明
摘要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
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朱熹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在总结前人先进经验和个人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朱熹遵循人的两个基本阶段。在“小学”阶段,对于人(儿童)的早期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培养“圣贤坯璞”,也就是雕琢璞玉,因为在朱熹看来,此时如果不能正确对人进行早期教育,那么等到其长大后就有可能作出就是指从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尊敬长辈的做法,都是需要重点注意培养的地方。为此,在教育方式上,朱熹主张通过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具体的行事规矩,以生动的、形象的、能够激发起人的兴趣的各种途径,使他们逐渐树立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相对而言,在“大学”阶段,对于人(青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复天理,灭人欲”,也就是“使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因为在朱熹看来,此56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
时如果不能够正确对人进行教育,那么等到将来是就不能为国家所使用。“大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加光饰”,就是重点在于“教理”,探究和追寻“事物之所以然”,通过个人自学或相互交流的不同形式,实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至高境界。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为人才教育与培养增添了鲜活生动的丰富内容。
二、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
朱熹不但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而且长期从事讲学活很多是关于早期教育的,比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清几代共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视为儒学正统的启蒙教材。
《小学》是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的。全书共分为六卷,由内外两篇组成。内篇包含有四个纲目,其中前三个是立教、明伦和敬身,第四个是鉴古。外篇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嘉言,另外一个是善行。内篇中的鉴古和外篇中的嘉言和善行又都各有立教、明伦和敬身三个纲目。所谓鉴古,就是专门记载夏商周三代先哲贤人的言辞行为,所谓嘉言和善行,就是专门记载汉代以后先哲贤人的箴言善行。这三个部分都是围绕着内篇当中的立教、明伦和敬身三个纲目主旨进行实证论述的。在三个纲目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明伦,即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等。《小学》一书的编撰,是朱熹在充分博采撷取古代六经史传,借鉴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围绕有关孝亲、忠君、守节、治家等核心主题,以故事、格言、训诫等形式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注重品德教育、讲究节气情操、强调自我节制等教育思想和行为规范,其重要性正如朱熹本人所言:“修身大法,小学
[2]25
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的样子”。
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动,精心编撰了大量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教育著作与教学材料,其中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都是宋末和元、明、
《四书集注》是朱熹全神贯注、竭尽所能而编撰的一部伟大著作,直到他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这本著作的一些章节,足见其个人精力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四个部分。朱熹认为,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是注意“记诵词章”,没有很好地继承儒学道统,因此有必要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文献,需要围绕儒家核心思想编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志悉心诵读领悟,最终“达于圣学”且“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实现理学家恣意奔放和梦想追求的至高境界。《四书集注》影响深远,后来成为我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也促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旨思想。
三、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
在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著
《四书集注》主要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和“大学”对其投入之巨大。
违背伦理纲常的事情来。“小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学其事”,撰出教育著作以“教人之法”,并以此使后来者学习入门,以一种“宝
史证
LISHIKAOZHENG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
西京学院魏燕明
摘要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
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朱熹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在总结前人先进经验和个人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朱熹遵循人的两个基本阶段。在“小学”阶段,对于人(儿童)的早期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培养“圣贤坯璞”,也就是雕琢璞玉,因为在朱熹看来,此时如果不能正确对人进行早期教育,那么等到其长大后就有可能作出就是指从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尊敬长辈的做法,都是需要重点注意培养的地方。为此,在教育方式上,朱熹主张通过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具体的行事规矩,以生动的、形象的、能够激发起人的兴趣的各种途径,使他们逐渐树立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相对而言,在“大学”阶段,对于人(青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复天理,灭人欲”,也就是“使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因为在朱熹看来,此56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
时如果不能够正确对人进行教育,那么等到将来是就不能为国家所使用。“大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加光饰”,就是重点在于“教理”,探究和追寻“事物之所以然”,通过个人自学或相互交流的不同形式,实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至高境界。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为人才教育与培养增添了鲜活生动的丰富内容。
二、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
朱熹不但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而且长期从事讲学活很多是关于早期教育的,比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清几代共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视为儒学正统的启蒙教材。
《小学》是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的。全书共分为六卷,由内外两篇组成。内篇包含有四个纲目,其中前三个是立教、明伦和敬身,第四个是鉴古。外篇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嘉言,另外一个是善行。内篇中的鉴古和外篇中的嘉言和善行又都各有立教、明伦和敬身三个纲目。所谓鉴古,就是专门记载夏商周三代先哲贤人的言辞行为,所谓嘉言和善行,就是专门记载汉代以后先哲贤人的箴言善行。这三个部分都是围绕着内篇当中的立教、明伦和敬身三个纲目主旨进行实证论述的。在三个纲目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明伦,即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等。《小学》一书的编撰,是朱熹在充分博采撷取古代六经史传,借鉴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围绕有关孝亲、忠君、守节、治家等核心主题,以故事、格言、训诫等形式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注重品德教育、讲究节气情操、强调自我节制等教育思想和行为规范,其重要性正如朱熹本人所言:“修身大法,小学
[2]25
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的样子”。
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动,精心编撰了大量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教育著作与教学材料,其中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都是宋末和元、明、
《四书集注》是朱熹全神贯注、竭尽所能而编撰的一部伟大著作,直到他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这本著作的一些章节,足见其个人精力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四个部分。朱熹认为,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是注意“记诵词章”,没有很好地继承儒学道统,因此有必要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文献,需要围绕儒家核心思想编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志悉心诵读领悟,最终“达于圣学”且“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实现理学家恣意奔放和梦想追求的至高境界。《四书集注》影响深远,后来成为我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也促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旨思想。
三、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
在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著
《四书集注》主要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和“大学”对其投入之巨大。
违背伦理纲常的事情来。“小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学其事”,撰出教育著作以“教人之法”,并以此使后来者学习入门,以一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