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处世七书之[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明-杨慎《韬晦术》】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

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明-杨慎《韬晦术》】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褔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

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明-杨慎《韬晦术》】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

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

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明-杨慎《韬晦术》】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 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

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明-杨慎《韬晦术》】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

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

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明-杨慎《韬晦术》】避晦卷六

小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

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

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

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

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明-杨慎《韬晦术》】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

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

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

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

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明-杨慎《韬晦术》】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

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

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

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

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评价】

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本书告诉你传统谋学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读《韬晦术》

“中国潜文化.谋丛书”中有一本《韬晦术》,封面上竖印两行广告性的推荐语,一行是:“攻守进退枕边书”,一行曰“传统谋学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

说实在话,我知道“晦”这个词,是在《三国演义》里。《三国演义》“青梅煮酒放英雄”一回讲:刘备参与了董卓诛杀曹操的密谋,而且签署了盟书。但刘备认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下,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刘备“巧借惊雷来掩饰”,瞒过了曹操,溜之大吉。

还是《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人。现在,也许读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也有人没有记住杨慎这个人,但你要是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就是写这部《韬晦术》的杨慎。杨慎出生于明朝一个显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门事件”险遭杀身之祸。可以说杨慎因挫折而韬晦,因韬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书最多、记忆最博、著述最丰的文人。其大作《杨生庵文集》影响深远。近人考证堪称古典性爱小说的开山之作《汉宫春秋》,便出于他的手笔。这部《韬晦术》也不见于《杨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宋师钱谦考证认定为杨生庵手笔。

在此我要先说明的是:韬晦是谋略,是策略,不能等同于阴谋。我们不妨先读一读《韬晦术·隐晦卷一》,好在于原文不难理解:“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堰优,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得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借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以上这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于众,祸必及之”,不是被当作哲言睿语在社会上早已广为流传了吗?至于“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应该成为执政官员的座右铭;“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应该成为步入仕途者的座右铭。倘如是,可能会多一些以贫贱为养身之德的廉吏,可能会少几个不知富贵如霜刃的贪官。

韬晦术是符合辨证法的。《韬晦术·隐晦卷二》讲:“夫阳天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阳与阴,刚与柔,明与暗都相对存在的,“二者不可偏废”集一代儒学大宗师、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王守仁,正因为善于韬光养晦,才能躲过张忠、许泰、江彬一干小人的围攻,出任江西巡抚。也正因为王守仁江西巡抚,所以仅用了三十四天的时间便擒宁王于阳湖,平定了宁王之乱。如果没有王守仁,明朝的历史大概要重写了。

韬晦术是要把握好度的。《韬晦术·隐晦卷三》说:“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谋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我曾经给一位朋友讲机会:人人都说要抓住机会,不能错过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会?我以为首要问题是认识机会。不能把机会当成陷阱,更不能把陷阱当成机会。所以,韬晦术的关键是,什么时间该韬光养晦,什么时间该站出来显山露水。为人处世要养晦,“至若美人遭妒,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但是永远不站出来,一直处在阴暗处,那不是韬晦者,而是见不得太阳的冷血动物。养晦者,要能养晦、善养晦,养晦的目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韬晦术是要与谋略结合起来的。韬晦术不是阴暗术,不是简单地隐姓埋名,而是一种谋略术。所以《韬晦术·隐晦卷四》强调:“晦以谋成”,并指出“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比如:“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阴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这不是阳奉阴违而是迂回战术,是谋晦术。

韬晦术是一种诈术。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所以古人认为,“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为之权。”《韬晦术·隐晦卷五》指出:“运作得理,可以成晦焉。……诈以求生,晦以图度。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孙膑作疯出逃而成功名,可见诈术很有成效。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韬晦术也是一种趋吉避凶的谋略。但是,“避”不是单纯的躲避,一走了之,而是“晦”。《韬晦术·隐晦卷六》说,“避非不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明建文帝登基,忌惮封藩北平的燕王朱棣,却因他势力雄厚,不敢贸然出手。先消除一些藩王,剪除朱棣的羽翼,待他形单影孤时,再下手除掉。朱棣明白朝廷意图,修筑地下室操练兵马,打造兵器,私铸金钱。朝廷风闻后,调兵谴将,随即准备捉拿朱棣。朱棣便大装疯,建文帝一时不好动手,只好让北平官员查实。没等他们查白真相,朱棣已起兵。

韬晦术是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的。《韬晦术·隐晦卷七》说:“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就是说,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颜廷之是刘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谢灵运齐名,人称“颜、谢”,所撰《颜氏家训》至今流传。但颜廷之洞知王侯贵族因骄奢淫逸而亡家灭族,所以低调处世,居陋巷、乘中车,几次躲过杀身之祸。

《韬晦术·隐晦卷七》还强调:“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一味追逐富贵的人,应当明白“心晦”的好处。

韬晦术的目的是保存自我,提高自我,以便更好地发挥自我。《韬晦术·隐晦卷八》指出:“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差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欲择时当察其几先”,而“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

前面我已经讲过,既不能把陷阱当成机遇,也不能把机遇当成陷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迟疑,不手软;不能出手时,静若处子。韬晦是方法,是谋略,韬晦的目的是更有力、更有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晦而无用,不如不“晦”;没把握好“晦”的度,不算真“晦”。晦,是涵养、修养、修为、是谋略、能力、水平。

明代洪应明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择人噬人处。”我以为这是对韬晦术最好的注解。我记得四句古训,忘了其出处,今日想来其局颇有“晦”道:“欲噬者爪缩,欲奋者足,欲飞者翼伏,欲文者且朴。”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明-杨慎《韬晦术》】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

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明-杨慎《韬晦术》】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褔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

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明-杨慎《韬晦术》】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殊难形辨。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晴天,

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

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明-杨慎《韬晦术》】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围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俟,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已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 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

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

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明-杨慎《韬晦术》】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虽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加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亦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

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 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而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

知道的人很少。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收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明-杨慎《韬晦术》】避晦卷六

小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矣。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绥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

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

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忠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

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

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念这三条规律。

【明-杨慎《韬晦术》】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羸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站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

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

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

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

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明-杨慎《韬晦术》】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

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

才能在时机到时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

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

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评价】

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本书告诉你传统谋学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读《韬晦术》

“中国潜文化.谋丛书”中有一本《韬晦术》,封面上竖印两行广告性的推荐语,一行是:“攻守进退枕边书”,一行曰“传统谋学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

说实在话,我知道“晦”这个词,是在《三国演义》里。《三国演义》“青梅煮酒放英雄”一回讲:刘备参与了董卓诛杀曹操的密谋,而且签署了盟书。但刘备认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下,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刘备“巧借惊雷来掩饰”,瞒过了曹操,溜之大吉。

还是《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人。现在,也许读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也有人没有记住杨慎这个人,但你要是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就是写这部《韬晦术》的杨慎。杨慎出生于明朝一个显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门事件”险遭杀身之祸。可以说杨慎因挫折而韬晦,因韬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书最多、记忆最博、著述最丰的文人。其大作《杨生庵文集》影响深远。近人考证堪称古典性爱小说的开山之作《汉宫春秋》,便出于他的手笔。这部《韬晦术》也不见于《杨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宋师钱谦考证认定为杨生庵手笔。

在此我要先说明的是:韬晦是谋略,是策略,不能等同于阴谋。我们不妨先读一读《韬晦术·隐晦卷一》,好在于原文不难理解:“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堰优,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得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借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以上这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于众,祸必及之”,不是被当作哲言睿语在社会上早已广为流传了吗?至于“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应该成为执政官员的座右铭;“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应该成为步入仕途者的座右铭。倘如是,可能会多一些以贫贱为养身之德的廉吏,可能会少几个不知富贵如霜刃的贪官。

韬晦术是符合辨证法的。《韬晦术·隐晦卷二》讲:“夫阳天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阳与阴,刚与柔,明与暗都相对存在的,“二者不可偏废”集一代儒学大宗师、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王守仁,正因为善于韬光养晦,才能躲过张忠、许泰、江彬一干小人的围攻,出任江西巡抚。也正因为王守仁江西巡抚,所以仅用了三十四天的时间便擒宁王于阳湖,平定了宁王之乱。如果没有王守仁,明朝的历史大概要重写了。

韬晦术是要把握好度的。《韬晦术·隐晦卷三》说:“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谋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我曾经给一位朋友讲机会:人人都说要抓住机会,不能错过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会?我以为首要问题是认识机会。不能把机会当成陷阱,更不能把陷阱当成机会。所以,韬晦术的关键是,什么时间该韬光养晦,什么时间该站出来显山露水。为人处世要养晦,“至若美人遭妒,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但是永远不站出来,一直处在阴暗处,那不是韬晦者,而是见不得太阳的冷血动物。养晦者,要能养晦、善养晦,养晦的目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韬晦术是要与谋略结合起来的。韬晦术不是阴暗术,不是简单地隐姓埋名,而是一种谋略术。所以《韬晦术·隐晦卷四》强调:“晦以谋成”,并指出“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比如:“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阴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这不是阳奉阴违而是迂回战术,是谋晦术。

韬晦术是一种诈术。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所以古人认为,“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为之权。”《韬晦术·隐晦卷五》指出:“运作得理,可以成晦焉。……诈以求生,晦以图度。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孙膑作疯出逃而成功名,可见诈术很有成效。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韬晦术也是一种趋吉避凶的谋略。但是,“避”不是单纯的躲避,一走了之,而是“晦”。《韬晦术·隐晦卷六》说,“避非不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明建文帝登基,忌惮封藩北平的燕王朱棣,却因他势力雄厚,不敢贸然出手。先消除一些藩王,剪除朱棣的羽翼,待他形单影孤时,再下手除掉。朱棣明白朝廷意图,修筑地下室操练兵马,打造兵器,私铸金钱。朝廷风闻后,调兵谴将,随即准备捉拿朱棣。朱棣便大装疯,建文帝一时不好动手,只好让北平官员查实。没等他们查白真相,朱棣已起兵。

韬晦术是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的。《韬晦术·隐晦卷七》说:“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就是说,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颜廷之是刘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谢灵运齐名,人称“颜、谢”,所撰《颜氏家训》至今流传。但颜廷之洞知王侯贵族因骄奢淫逸而亡家灭族,所以低调处世,居陋巷、乘中车,几次躲过杀身之祸。

《韬晦术·隐晦卷七》还强调:“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一味追逐富贵的人,应当明白“心晦”的好处。

韬晦术的目的是保存自我,提高自我,以便更好地发挥自我。《韬晦术·隐晦卷八》指出:“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差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欲择时当察其几先”,而“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

前面我已经讲过,既不能把陷阱当成机遇,也不能把机遇当成陷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迟疑,不手软;不能出手时,静若处子。韬晦是方法,是谋略,韬晦的目的是更有力、更有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晦而无用,不如不“晦”;没把握好“晦”的度,不算真“晦”。晦,是涵养、修养、修为、是谋略、能力、水平。

明代洪应明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择人噬人处。”我以为这是对韬晦术最好的注解。我记得四句古训,忘了其出处,今日想来其局颇有“晦”道:“欲噬者爪缩,欲奋者足,欲飞者翼伏,欲文者且朴。”


相关文章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石半丁 [内容提要]:掌握基本语法常识.能断句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功.翻译时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古代汉语 ...查看


  • [黄帝内经]中倒装句翻译探析
  •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3VOL.24NO.1 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第24卷第1期 ◇英语园地◇ <黄帝内经>中倒装句翻译探析 王婷婷,姚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 ...查看


  • _逍遥游_英译对比研究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逍遥游>英译对比研究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曾艳 [摘要]本文通过对<逍遥游>现有两种英译本的比读分析,通过对其中的翻译原则,不同翻译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将之进行比 "明白.通畅 ...查看


  • 文言翻译冲刺2
  • --------装-------订-------线--------内--------不-------准-------答--------题--------扬中树人2010-2011-2高三年级语文作业纸 2011-3-15 2011年高考专题 ...查看


  • 朱子家训及译文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 ...查看


  • 朱子家训全文 2
  •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查看


  •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作者:朱柏庐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 ...查看


  • 朱子家训及注释
  •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楷书<朱子家训>四屏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 ...查看


  • 简短文言生用
  • 铸砚示志 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