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孔乙己]教案人教版.doc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孔乙己》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â) 分辩(biàn) 荤菜(hūn) 惋惜(wǎn) 绽出(zhàn) 不屑置辩(xiâ) 羼水(chàn) 阔绰(chuî) 哄笑(hōng)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拭(shì)蘸(zhàn)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ã) 门槛(kǎn)

2. 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二、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

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3. 关于本文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授课

1. 朗读全文,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2. 快速阅读,思考,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3. 读第1节。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答)

(3)“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4. 读第2、3节。

(1)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2)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3)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使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5. 读第4节,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6. 读第5节

(1)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2)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7. 读第6节

(1)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

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8. 读第7、8节

(1)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2)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9. 读第9节

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10. 读第10节

(1)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2)从“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一句中能看出什么?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11. 读第11节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

比较。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12. 读12、13节

(1)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四、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咸亨(hãng)砚台(yàn)附和(hã)羼水(chàn)

B. 煤屑(xiāo)阔绰(chuî)荐头(jiàn)星宿(xiù)

C. 斋公(zāi)攥紧(zhuàn)长亲(zhǎng)啐痰(cuì)

赞)D. 轩敞(chǎng)腌(月(ā zā)赊帐(shē)聒噪(guō)

2.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癞惰 阎王 腆胜 避讳

B. 兀自 绾结 纱绽 揸开

C. 拾掇 迸裂 擦拭 颓唐

D. 眼梭 桑梓 醺醺 婉惜

3.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不屑置辩A. 认为值得(做)B. 碎末C. 琐碎( ) ②不省人事A.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B. 探望 C. 醒悟 D. 明白( ) ③污人清白A. 泛指脏东西 B. 不廉洁C. 弄脏毁坏( ) ④君子固穷A. 结实 B. 坚硬 C. 坚决地D. 安守( )

4. 朗读停顿准确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

B. 胡琴/琵琶/与羌/笛

C.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D. 只识/弯弓射/大雕

5.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海燕》一文结尾的一句话,文章运用了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 )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写;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语言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

③《孔乙己》选自《呐喊》,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描写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读书人,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

④《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文章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世人的丑恶灵魂。( )

6. 对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②扑的只一拳„„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齐都滚出来。

③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④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A. 比喻、比喻、反复、反问B. 夸张、比喻、排比、反问

C. 夸张、排比、排比、反问D. 夸张、比喻、反复、反问

7. 选出每组不同的项

①A. 鲁迅B. 吴敬梓 C. 施耐庵 D. 范仲淹( )

②A. 颓唐B. 趋炎附势 C. 不省人事D. 尖酸( )

③A. 《孔乙己》B. 《范进中举》 C.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D. 《还乡梦》自序( ) ④A. 肖像B. 语言 C. 动作 D. 描写( )

8. 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这次到会代表提交了各种中藏医学导论文九十一篇。

B. 从孔乙己受封建思想毒害和悲惨遭遇的一生,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C. 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D. 香港在历尽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9. 变换句式

①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变换成陈述句:

②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变换成双重否定句:

10. 下面复句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A. ①|| ②| ③||④ B. ①|| ②|③ ||④ C. ①|| ②|③ ||④ D. ①|| ②|③ ||④

条件 假设 并列 条件 转折 因果 假设 转折 因果 假设 假设 条件

【试题答案】

1. D 2. C 3. ①A ②D ③C ④D

4. A 5. √×√√ 6. D

7. ①A ②C ③D ④D 8. D

9. ①他家的东西偷不得的。 ②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不得不向孩子们说话

10. B

【励志故事】

现代剥夺

有一出著名的西方荒诞剧,叫《椅子》,其内容发人深省。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劲地往屋里搬椅子,说是要等待一个前来演讲的人,就这么搬呀搬呀,直到搬得满屋都是椅子。至于结果,则是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那个虚无的人没来,他们自己却被“椅子”赶了出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由窝。这就是内涵极厚重的现代戏,它昭示的主题是:在现代,常常不是人“压迫”了椅子,而是椅子“剥夺”了人!

于是,想起了种种颇具现代文明色彩的“现代剥夺”!

比如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你若只迷恋看电视而不再愿意看书,你就会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索”与“再创造”的能力。再如,自打有了快速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就动辄打手机打电话,呼BP机,不再喜欢动手写信了。当您在享受现代文明时,千万别忘了您的创造精神与主动精神,换言之,谁忘了这一点,谁就会被现代文明“甜美地”剥夺一次!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孔乙己》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â) 分辩(biàn) 荤菜(hūn) 惋惜(wǎn) 绽出(zhàn) 不屑置辩(xiâ) 羼水(chàn) 阔绰(chuî) 哄笑(hōng)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拭(shì)蘸(zhàn)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ã) 门槛(kǎn)

2. 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二、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

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

2.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3. 关于本文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授课

1. 朗读全文,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2. 快速阅读,思考,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3. 读第1节。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答)

(3)“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4. 读第2、3节。

(1)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2)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3)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使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5. 读第4节,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6. 读第5节

(1)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2)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7. 读第6节

(1)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

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8. 读第7、8节

(1)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2)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9. 读第9节

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10. 读第10节

(1)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2)从“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一句中能看出什么?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11. 读第11节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

比较。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12. 读12、13节

(1)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四、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咸亨(hãng)砚台(yàn)附和(hã)羼水(chàn)

B. 煤屑(xiāo)阔绰(chuî)荐头(jiàn)星宿(xiù)

C. 斋公(zāi)攥紧(zhuàn)长亲(zhǎng)啐痰(cuì)

赞)D. 轩敞(chǎng)腌(月(ā zā)赊帐(shē)聒噪(guō)

2.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癞惰 阎王 腆胜 避讳

B. 兀自 绾结 纱绽 揸开

C. 拾掇 迸裂 擦拭 颓唐

D. 眼梭 桑梓 醺醺 婉惜

3.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不屑置辩A. 认为值得(做)B. 碎末C. 琐碎( ) ②不省人事A.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B. 探望 C. 醒悟 D. 明白( ) ③污人清白A. 泛指脏东西 B. 不廉洁C. 弄脏毁坏( ) ④君子固穷A. 结实 B. 坚硬 C. 坚决地D. 安守( )

4. 朗读停顿准确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

B. 胡琴/琵琶/与羌/笛

C.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D. 只识/弯弓射/大雕

5.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海燕》一文结尾的一句话,文章运用了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 )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写;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语言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

③《孔乙己》选自《呐喊》,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描写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读书人,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

④《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文章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世人的丑恶灵魂。( )

6. 对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②扑的只一拳„„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齐都滚出来。

③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④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A. 比喻、比喻、反复、反问B. 夸张、比喻、排比、反问

C. 夸张、排比、排比、反问D. 夸张、比喻、反复、反问

7. 选出每组不同的项

①A. 鲁迅B. 吴敬梓 C. 施耐庵 D. 范仲淹( )

②A. 颓唐B. 趋炎附势 C. 不省人事D. 尖酸( )

③A. 《孔乙己》B. 《范进中举》 C.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D. 《还乡梦》自序( ) ④A. 肖像B. 语言 C. 动作 D. 描写( )

8. 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这次到会代表提交了各种中藏医学导论文九十一篇。

B. 从孔乙己受封建思想毒害和悲惨遭遇的一生,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C. 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D. 香港在历尽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9. 变换句式

①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变换成陈述句:

②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变换成双重否定句:

10. 下面复句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A. ①|| ②| ③||④ B. ①|| ②|③ ||④ C. ①|| ②|③ ||④ D. ①|| ②|③ ||④

条件 假设 并列 条件 转折 因果 假设 转折 因果 假设 假设 条件

【试题答案】

1. D 2. C 3. ①A ②D ③C ④D

4. A 5. √×√√ 6. D

7. ①A ②C ③D ④D 8. D

9. ①他家的东西偷不得的。 ②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不得不向孩子们说话

10. B

【励志故事】

现代剥夺

有一出著名的西方荒诞剧,叫《椅子》,其内容发人深省。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劲地往屋里搬椅子,说是要等待一个前来演讲的人,就这么搬呀搬呀,直到搬得满屋都是椅子。至于结果,则是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那个虚无的人没来,他们自己却被“椅子”赶了出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由窝。这就是内涵极厚重的现代戏,它昭示的主题是:在现代,常常不是人“压迫”了椅子,而是椅子“剥夺”了人!

于是,想起了种种颇具现代文明色彩的“现代剥夺”!

比如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你若只迷恋看电视而不再愿意看书,你就会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索”与“再创造”的能力。再如,自打有了快速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就动辄打手机打电话,呼BP机,不再喜欢动手写信了。当您在享受现代文明时,千万别忘了您的创造精神与主动精神,换言之,谁忘了这一点,谁就会被现代文明“甜美地”剥夺一次!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八> 教案 2.doc <语文园地八> 教案 1.doc <语文园地七> 教案 .doc <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教案 3.doc <语文园地六&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
  • 1.沁园春 雪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doc
  • 三年 课 授课时间 班 月 语文教案设计 课 型 略读 李明晏 日 主备人 总课时:第 课 时 安 排 本教案使用人 77 节 1-1 题 24*.果园机器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 ...查看


  • 孔乙己-2016届九年级下册语文每课时精讲精练系列(人教版)
  • 5<孔乙己> 学习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附和(hâ) ...查看


  • 六年级下册.doc两小儿辩日
  •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人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 ...查看


  • 初一语文教材鲁迅[风筝]被删是正常调整
  • 初一语文教材鲁迅<风筝>被删是正常调整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网友纷纷热议此事,有网友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 ...查看


  • 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精选.doc
  • 您好!请登录 收藏本站 爱问 关闭 确定 关闭 封号提示 内容 确定 搜索 全部 TXT DOC PDF PPT 首页 资源分类 排行榜 共享资料首页 >教育资料 >小学初中 >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精选.doc 小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