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连的性格特征

论于连的性格特征

陈明 工商0801 0810640087 小说《红与黑》的基本内容是写复辟王朝时期平民于连·索雷尔个人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

于连自称“平民”、“平民的儿子”、“木匠的儿子”、“工人的儿子”、“仆人”、“工人”、“农民”,实际上,他的父亲已经由农民发迹为锯木厂主,他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他洁身自好,在深山里离群索居,卖木柴。商人的生活虽然平庸,却少做许多虚伪的事。于连则迥然不同,他拒绝富凯那种处世,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保证他生活舒适的碌碌无为”,而是“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梦想”。他决心实现这些梦想,并和阻碍他达到目的的社会展开了斗争。

于连具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他对平民阶级的活力充满信心。然而, 于连作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是和他千方百计要超脱自身所处阶级地位、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紧密联系的。如果说儿童时代他渴望入军界是因为受老外科军医讲的那些战役的鼓舞,出于对“披着长白披风, 戴着黑长鬃毛的头盔" 的拿破伦骑兵威武气概的羡慕, 那么青年于连却欲火炎炎地眼盯着金钱和权势:“今天,我看见一些四十多岁的教士,他们有十万法郎的年俸,也就是说,相当于拿破仑手下那些著名的师长的三倍……应该当教士”。“我知道怎样选择我这个时代的军服,有多少红衣主教,他们的出身比我低,

然而掌握过统治大权。”

但是,于连一方面痛骂可鄙的财富和建筑在其上的享乐生活,一方面拒不放弃获得这种财富和享乐的决心:“ 这就是你可能达到的肮脏的富贵地位,而且你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跟这样的一些人在一起享受它!他也许有一个两万法郎的收入的职位,但是你在狼吞虎咽地吃肉时,你必须禁止可怜的被收容者唱歌,你举行宴会用的钱是从他少得可怜的口粮中窃取来的,在你的宴会进行时他将更加不幸!”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瓦尔诺高升时,正是于连为自己的父亲谋到了瓦尔诺留下的贫民收容所的肥缺!这在逐渐“成熟”起来的于连看来已经极其自然了,因为他认为:“在我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都为自己。”

于连经常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我并不卑贱。”但是,连于连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老练的伪君子”。为了由教会的道路 往上爬,他隐瞒真实思想,明明对《新约》和《论教皇》都同样不相信,但利用自己超人的记忆力,将它们牢牢背熟,称它们为所有人的行动准则。他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手段。 于连虽然伪善,但他敢于直面人生,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无疑更具英雄气概。这一点在他的爱情道路上也有体现。他的爱情道路也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道路。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第一次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或者出于他平民

的“责任”,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他要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从总体上看,于连的两次恋爱,在复辟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

于连身上的这种英雄主义的动因,是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进取的野心的复杂结合。所以它必然往往是矛盾和扭曲的。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去狱中,于连终于清醒了,他懂得了贵族阶级决不会让他这样的出身微贱的人混迹于上流社会。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拒绝营救,用死向不平等的社会投出了最后一枪。这是于连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

作品在于连悲剧命运的背景上真实地反映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照见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卑污,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历史的本质特征。高尔基谈得好:于连·索雷尔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 “始祖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论于连的性格特征

陈明 工商0801 0810640087 小说《红与黑》的基本内容是写复辟王朝时期平民于连·索雷尔个人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

于连自称“平民”、“平民的儿子”、“木匠的儿子”、“工人的儿子”、“仆人”、“工人”、“农民”,实际上,他的父亲已经由农民发迹为锯木厂主,他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他洁身自好,在深山里离群索居,卖木柴。商人的生活虽然平庸,却少做许多虚伪的事。于连则迥然不同,他拒绝富凯那种处世,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保证他生活舒适的碌碌无为”,而是“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梦想”。他决心实现这些梦想,并和阻碍他达到目的的社会展开了斗争。

于连具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他对平民阶级的活力充满信心。然而, 于连作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是和他千方百计要超脱自身所处阶级地位、飞黄腾达的个人野心紧密联系的。如果说儿童时代他渴望入军界是因为受老外科军医讲的那些战役的鼓舞,出于对“披着长白披风, 戴着黑长鬃毛的头盔" 的拿破伦骑兵威武气概的羡慕, 那么青年于连却欲火炎炎地眼盯着金钱和权势:“今天,我看见一些四十多岁的教士,他们有十万法郎的年俸,也就是说,相当于拿破仑手下那些著名的师长的三倍……应该当教士”。“我知道怎样选择我这个时代的军服,有多少红衣主教,他们的出身比我低,

然而掌握过统治大权。”

但是,于连一方面痛骂可鄙的财富和建筑在其上的享乐生活,一方面拒不放弃获得这种财富和享乐的决心:“ 这就是你可能达到的肮脏的富贵地位,而且你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跟这样的一些人在一起享受它!他也许有一个两万法郎的收入的职位,但是你在狼吞虎咽地吃肉时,你必须禁止可怜的被收容者唱歌,你举行宴会用的钱是从他少得可怜的口粮中窃取来的,在你的宴会进行时他将更加不幸!”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瓦尔诺高升时,正是于连为自己的父亲谋到了瓦尔诺留下的贫民收容所的肥缺!这在逐渐“成熟”起来的于连看来已经极其自然了,因为他认为:“在我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都为自己。”

于连经常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我并不卑贱。”但是,连于连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老练的伪君子”。为了由教会的道路 往上爬,他隐瞒真实思想,明明对《新约》和《论教皇》都同样不相信,但利用自己超人的记忆力,将它们牢牢背熟,称它们为所有人的行动准则。他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手段。 于连虽然伪善,但他敢于直面人生,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无疑更具英雄气概。这一点在他的爱情道路上也有体现。他的爱情道路也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道路。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第一次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或者出于他平民

的“责任”,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他要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从总体上看,于连的两次恋爱,在复辟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

于连身上的这种英雄主义的动因,是平民反抗意识和个人进取的野心的复杂结合。所以它必然往往是矛盾和扭曲的。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去狱中,于连终于清醒了,他懂得了贵族阶级决不会让他这样的出身微贱的人混迹于上流社会。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拒绝营救,用死向不平等的社会投出了最后一枪。这是于连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

作品在于连悲剧命运的背景上真实地反映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照见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卑污,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历史的本质特征。高尔基谈得好:于连·索雷尔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 “始祖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相关文章

  • 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 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人文学院 07中文4班 陈夏玲 学号:0706010272 看完了<红与黑>,觉得它不像别的外国文学作品那样,读起来晦涩.难懂.当然,其中大量的外国人的名字还是一如既往的难记.此外,它也没有很大一部分环境描写 ...查看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
  • 迷途中复归的羔羊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 [摘要]: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一书,震烁古今,饮誉中外.从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状况.于连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性格的 ...查看


  •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 ...查看


  • 红与黑论文
  • 对<红与黑>的解剖 摘 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 ...查看


  •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大纲)
  • 第一讲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 ...查看


  • 外国文学笔记
  •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各国不同的特点: 基本特征: 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客观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客观性),重视文学的历史性,将文学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 2.以"人道主义"为 ...查看


  • 外国文学名著名片欣赏
  • 1. 古希腊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欧洲文学源头之一,古希腊时间神话古希腊文学土壤,没有古希腊神话就没有欧洲文学/ 2. 古希腊神话特点:人神同型同性,之古希腊神话中神有人一样的形体和性情,在型性与人一样,人既有优点也有缺陷,神就与人一样, ...查看


  • 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 简答题一 1.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希腊人尽情地展示着人类的自然天性,体现出现世的.世俗的乐观的气质.同时他们又相信命运的不可知和不可抗拒. 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很大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外国文学(1)作业答案
  •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