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智取生辰纲
欢喜庄乡中学
2015.3
17课 智取生辰纲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只取了一半。从这个题目来看,是个动宾词组,用“智”修饰“取”,鲜明地突出了用“智谋”这点。 “智取”与“押送”的斗争,表面上是晁盖、吴用等人同杨志的斗争,实际上是被压迫的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肯定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选文主要描写的是杨志与晁盖、吴用等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故事情节;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围绕题目中的" 智" 字,分析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环
境描写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水浒传》并不太了解,尤其是文中涉及的这一情节。所以在讲解本文之初,教师要对小说《水浒传》和作者进行适当介绍。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根据语境推断方言词汇地意义;了解《水浒传》的知识;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能力目标: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叙事时明、暗线的妙用。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化天地,在历史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四.评价维度
4. 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
5. 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6. 对《水浒传》知识的了解。
五.教学理念及方法
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水浒传》中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1.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 (2分钟) 教师活动: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引入(课间播放《好汉歌》)
学生活动:一起走进《水浒》,学习节选《水浒》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活动二:了解《水浒传》 (3分钟) 教师活动: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 四大名著" 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分写" 官逼民反" ,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 逼上梁山" ,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 不赦" 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学生活动:识记《水浒传》知识, 了解《水浒传》。
活动三:整体感知 (8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要求
1. 勾画生字词
2. 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学生活动:初读文章,感知文意;勾画生字词。
活动四:分析理解课文 (10分钟) 教师活动:由题启思
①请同学们想想这" 生辰纲" 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
A 、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②能否运用" 生辰纲" 一词,并联系上A 、B 、C 、D 中的人物,
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
话来。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
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③文章题目主要突出一个字,什么字?(学生回答:智)吴
用等“智”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难道杨志一方就没有用智吗?他的智又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⑤两方都用了智,为什么吴用一方胜利而杨志一方失败?
学生活动:读完文章后独立思考①和②问题并回答
第③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1)用天时(2)用地利(3)用计谋
第④题 讨论后明确: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
驳督管
第⑤题 讨论后明确:内部团结与内部分裂。 杨志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的一切。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五:赏析人物 (6分钟) 教师活动:1. 提出问题: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 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杨
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2. 补充介绍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有一个好汉,生得七尺五
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腮边微露
些赤须,他就是青面兽——杨志,说起杨
志呀,他可是名门之后——杨家将的后代,
武举出身,做过殿司制使,十八般武艺样
样精通,他一心想光宗耀祖,可惜造化弄
人,做殿司制使时因事而丢官,还沦落东
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了泼
皮牛二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留
守梁世杰,看他牛武出色,提拔他做了管
军提辖,后梁中书筹敛了十万贯金财贺蔡
京六月十五的寿辰,杨志受梁中书重托押
运这生辰纲上东京。
杨志自觉梁中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将
这生辰纲押运到东京,平步青云自不待言,
因这两样,他这一路上自是提起十二分精
神。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 第一组矛盾 :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
第二组矛盾 :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
第三组矛盾: 杨志与白胜←—→买酒与不卖酒的矛盾
2. A 、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
B 、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
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
C 、性情暴戾,急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
3. 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泼皮牛二,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在梁中书门下又做了军官。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到二龙山落草。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了小心,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能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六:分析环境描写和“酒”的作用。 (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
1. 文中反复描述天气炎热,请用“-------”划出来. 其在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对黄泥冈环境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2. 黄泥冈卖酒有几个过程,“酒”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A. 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
真实敢。
B. 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
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C. 推动情节。天热难行,激化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使
八好汉有可乘之机,于是才出现歇凉、卖酒等情节。
2. 推动情节。为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七: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 (4分钟) 教师活动: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共同探讨, 寻求解决.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解, 提出自己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或还
没能弄明白的问题. 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 寻求解决.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 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活动八:小结 、布置作业 (2分钟) 教师活动:1.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
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
赏。
2. 课外练笔: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
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
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 力取" 的场面描写。比一比,
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学生活动:进行总结, 听记作业.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急功近利
杨志
虞候
都管 痛失
生辰纲 吴用 晁盖 公孙胜 三阮 刘唐 白胜 足智多谋 团结一致 计划周密 智取生辰纲
人心涣散
【教后反思】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针对于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有待于不断改进, 而事实上我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用了将近两课时的时间. 原因是学生们在第七个活动——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时, 提出了很多质疑. 现在把他们选录出来:
1. 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 请问这里的几个" 客人" 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回答:(略)
看着学生们的问题, 我备感欣悦. 超出一课时, 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 如果再有如此情况, 三课时我也在所不惜, 何况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智取生辰纲
欢喜庄乡中学
2015.3
17课 智取生辰纲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只取了一半。从这个题目来看,是个动宾词组,用“智”修饰“取”,鲜明地突出了用“智谋”这点。 “智取”与“押送”的斗争,表面上是晁盖、吴用等人同杨志的斗争,实际上是被压迫的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肯定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选文主要描写的是杨志与晁盖、吴用等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故事情节;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围绕题目中的" 智" 字,分析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环
境描写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水浒传》并不太了解,尤其是文中涉及的这一情节。所以在讲解本文之初,教师要对小说《水浒传》和作者进行适当介绍。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根据语境推断方言词汇地意义;了解《水浒传》的知识;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能力目标: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叙事时明、暗线的妙用。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化天地,在历史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四.评价维度
4. 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
5. 课文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6. 对《水浒传》知识的了解。
五.教学理念及方法
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水浒传》中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1.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 (2分钟) 教师活动: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引入(课间播放《好汉歌》)
学生活动:一起走进《水浒》,学习节选《水浒》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活动二:了解《水浒传》 (3分钟) 教师活动: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 四大名著" 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分写" 官逼民反" ,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 逼上梁山" ,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 不赦" 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学生活动:识记《水浒传》知识, 了解《水浒传》。
活动三:整体感知 (8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要求
1. 勾画生字词
2. 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学生活动:初读文章,感知文意;勾画生字词。
活动四:分析理解课文 (10分钟) 教师活动:由题启思
①请同学们想想这" 生辰纲" 按理应该说属谁的?( )
A 、杨志 B、吴用等七人 C、梁中书 D、蔡京
②能否运用" 生辰纲" 一词,并联系上A 、B 、C 、D 中的人物,
用简洁的语言造出一句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的
话来。
(此题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并有意训练
学生对全文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③文章题目主要突出一个字,什么字?(学生回答:智)吴
用等“智”取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难道杨志一方就没有用智吗?他的智又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⑤两方都用了智,为什么吴用一方胜利而杨志一方失败?
学生活动:读完文章后独立思考①和②问题并回答
第③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1)用天时(2)用地利(3)用计谋
第④题 讨论后明确: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
驳督管
第⑤题 讨论后明确:内部团结与内部分裂。 杨志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的一切。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五:赏析人物 (6分钟) 教师活动:1. 提出问题: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 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杨
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2. 补充介绍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有一个好汉,生得七尺五
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腮边微露
些赤须,他就是青面兽——杨志,说起杨
志呀,他可是名门之后——杨家将的后代,
武举出身,做过殿司制使,十八般武艺样
样精通,他一心想光宗耀祖,可惜造化弄
人,做殿司制使时因事而丢官,还沦落东
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了泼
皮牛二而流配北京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留
守梁世杰,看他牛武出色,提拔他做了管
军提辖,后梁中书筹敛了十万贯金财贺蔡
京六月十五的寿辰,杨志受梁中书重托押
运这生辰纲上东京。
杨志自觉梁中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将
这生辰纲押运到东京,平步青云自不待言,
因这两样,他这一路上自是提起十二分精
神。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 第一组矛盾 :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
第二组矛盾 :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
第三组矛盾: 杨志与白胜←—→买酒与不卖酒的矛盾
2. A 、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
B 、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
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
C 、性情暴戾,急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
3. 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所以一心想做大官,博个“封妻荫子”。因失陷花石纲而丢官,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泼皮牛二,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在梁中书门下又做了军官。最后又失陷生辰纲,只有亡命江湖,最后只好到二龙山落草。他一心要做官,费尽心机往上爬,赔尽了小心,结果依然落得一场空,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最后上梁山入伙。
对于杨志,他虽然最终上了梁山,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但鄙视其为人。他是一个骨子里一心想往上爬,而最终未能爬上去的潦倒形象。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六:分析环境描写和“酒”的作用。 (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
1. 文中反复描述天气炎热,请用“-------”划出来. 其在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对黄泥冈环境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2. 黄泥冈卖酒有几个过程,“酒”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A. 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
真实敢。
B. 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
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C. 推动情节。天热难行,激化了押送队伍内部的矛盾,使
八好汉有可乘之机,于是才出现歇凉、卖酒等情节。
2. 推动情节。为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
(以上知识点学生们通过讨论也未必能答全, 必要时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
活动七: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 (4分钟) 教师活动: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共同探讨, 寻求解决.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解, 提出自己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或还
没能弄明白的问题. 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 寻求解决.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 旨在改变学生长期来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实行教学民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善问、勇于探索的品质,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活动八:小结 、布置作业 (2分钟) 教师活动:1.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其
实,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仔细鉴
赏。
2. 课外练笔:大家试想:假若吴用、晁盖等八人在黄泥冈
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家大胆展
开想象,在写作中重点突出" 力取" 的场面描写。比一比,
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
学生活动:进行总结, 听记作业.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急功近利
杨志
虞候
都管 痛失
生辰纲 吴用 晁盖 公孙胜 三阮 刘唐 白胜 足智多谋 团结一致 计划周密 智取生辰纲
人心涣散
【教后反思】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针对于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有待于不断改进, 而事实上我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用了将近两课时的时间. 原因是学生们在第七个活动——学生自由思考与提问时, 提出了很多质疑. 现在把他们选录出来:
1. 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书的什么人?
2.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在此有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个客人把钱还时,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 请问这里的几个" 客人" 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来驱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来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写明是“白酒”(见P93页第一行),看来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吧?(这个问题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独到而有深度,说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5.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回答:(略)
看着学生们的问题, 我备感欣悦. 超出一课时, 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 如果再有如此情况, 三课时我也在所不惜, 何况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