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国家大剧院和苏州博物馆的看法

对地标性建筑设计的看法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一些地标性建筑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21世纪以来,城市建筑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现代的摩天大厦、巨型蛋壳等等。并以国家大剧院和苏州博物馆为例,谈自己著名建筑的看法,并考虑未来的建筑道路。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 传统文化的继承 环境

一、对当前建筑在社会环境中的见解

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时间快车的轮轨仿佛突然加快了速度。日新月异的渐变,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让人不以为异。变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城市建筑中体现的也更加明显。在这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积累的财富和外商手中的热钱纷纷转向地产投资,体育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开发区地产、会展地产、住宅地产成为资本转化的各种形式。建筑也变得像资本一样越来越不甘于在幕后暗中指挥,它总试图用最个性的发行和装束吸引目光并发出最响亮的呐喊。建筑师在浪潮中幸福地痛苦着,无数的机会和诱惑,选择、剪切、复制、粘贴成为建筑师手中的利器,突然投身于这样的名利场中,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不自信,更加敏感也更加冷漠,更加无所顾忌也更加畏手畏脚。

人类的智慧也许是永不会被一时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就在建筑师们挥舞着大笔扑向一个又一个盛宴的时候;有一个声音总会悄然出现: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吗?这一切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吗?这一切就是我们热爱的那座城市

吗?在不知疲惫的向前狂奔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走过的是否指向未来的绿洲。事实上,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社会环境,甚至是人类健康。 作为城市建设中设计的重要一员,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也许通过我们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并不能从归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至少能够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二、 对地标性建筑的看法

(一)对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评价

(1)从造价方面评价

对安德鲁设计的这个建筑, 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它雄伟壮观,工程很成功,能够让人们的日常娱乐更加丰富;也有人认为造价太高太浪费了,仅仅只只是一个面子工程。我个人认为国家大剧院造价太高,花30.67亿去建造一个国家大剧院,只是高层官员的一种享受和奢侈,而普通老百姓却不能看到,是建筑上的一种铺张浪费。而且,现在我国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只是从农耕时代直接向工业时代跨入,我国还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资金,比如西部的教育,还有西部的开发,甚至是东部地区城市的规划、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所以,勤俭节约是我们长期的国策,这也是中国“建筑市场”不可动摇的客观准则。

(2)从面积和功能方面

是不应该的。”试问,从功能方面,国家大剧院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实用性的东西,如果一味的时髦终有一天会让建筑逐渐淘汰。

(3)从环境保护方面 在我看来,建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设计师上的一种结果,并且对周围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建筑虽然最初是作为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存在的,

但发展至今,它已全然超越它的基本功能,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到建筑带给使用者,带给环境,带给社会的影响。

国家大剧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试问,北京的水资源不短缺吗,还是不要钱,那为何还要“南水北线”?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子孙留些有意义的东西。还有,国家大剧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这么多的玻璃幕墙不会产生光污染吗,这对北京城的影响多大,况且,北京是一个古老而闻名的城市,还是中国的首都。

国家大剧院各种通道和入口

都设在水面下,这对北京城的地下

水造成多大的影响,当人们一直关

注于地下水对城市工程建设的影

响之时,也应该关注下城市工程建

设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现在北京

每年的水位都会下降。如果说安德

鲁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享受,那么,我们宁愿不要这种享受。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大剧院晚上的夜景确实很美,但是,它的美是建立在

电源浪费的基础上的,当今社会,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难道北京的电费不要付任何责任,我们可以无度的挥霍和浪费,甚至不顾我们的子孙。此外,国家大剧院内部安置了很多制冷的空调,每年都会耗费大量的电源。试问,中国的西部还有多少贫困学校的学生夜晚在用蜡烛点灯学习,而且,他们都不怕热不怕苦。而现在的我们,为了建造一个国家大剧院,不仅花掉30.67亿,在不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在无度的浪费着我国的资源。这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还只能说是,那是安德鲁的败笔。

(4)从文化继承方面

“城市就是人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 在这个汇聚体内用智慧和财富建设符合人类发展、展示历史传承的形象,为城市搭建保留和孕育特色文化的场所,正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国家大剧院用的都是西方的新的材料,而且,安德鲁的设计没有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一些精华,把西方的建筑设计活生生的搬到一个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北京城来,或许是一种破坏。文化继承便是文化的脉络,一种对于先祖设计的承接与创新。

现代与传统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筑中发挥各自的特点。比如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就是用(建筑可以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有吸引力。同时又尊重传统,加上传统的元素,让建筑更有人情味,更有韵味。和整个苏州的感觉融洽起来。现在的我们应该把文脉看作是一种实现传承、发展、创新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去追求文脉。

(二)对苏州博物馆的看法

对于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国内一些新建的博物馆相比,尤其和那些明显模仿和抄袭国外建筑作品的博物馆相比,这个作品无疑是好的,值得称赞的。

(1) 贝老选择了正确的平民风格。

很多博物馆,动不动就搞大型雕塑,大型浮雕,唯恐建筑不够洋派,不够气派。贝老却不同。他追求的是含蓄,甚至是隐逸,虽然不是那种深山藏古寺的隐逸,但是,却非常明显地表

露出一种内敛的平民化气象。苏州

博物馆是一种平民化的建筑,色彩,

是最简单的白色和灰色;材料,是

一般的砖、木、钢筋和玻璃;建筑

高度,地面不超过两层。大门用钢

架结构,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

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当然也没有浮雕或壁画。

贝老选择了这种平民风格,一种既包含了风格上的妥协又蕴涵着建筑

的内在自主性的东西,一种既谦逊又大气,既隐藏又外显的品格。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世界知名的园林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这样的“处境”,不免使建筑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之中:既要保持博物馆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又绝不可以抢苏州园林的风头。贝老选择平民风格的这种设计方式是正确的。

(2)中国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运用

走进博物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江南建筑和苏州园林特有的符号,比如叠落山墙、花窗、月门、庭院和微缩园林小景等。此外,苏州博物馆那粉墙黛瓦的格局和灰色边饰,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蕴含的那种简洁和秀蕴之美。

苏州博物馆主庭院西北边的假山水,是整个建筑群最能体现苏州园林风

格的地方,同时

也是最有创意

的地方。苏州园

林或中国园林

的假山,往往注

重山的体量感

和立体感,这些

假山大多具有可穿透性和可攀爬性,苏州或中国园林的假山,虽然不是真实的山,却是有相当厚度、可以供游人栖息的所在,有的假山内甚至会有很深很长的洞穴。贝老却没有这么做,也许,是空间的限制,也许是审美的考量,

总之,他采用了中国画中的水墨山水意象,一种平面的意象,用片石镶嵌出来的山水画意象,当假山映入水塘时,山和树木的倒影,会幻成一种令人迷惑的奇特的景象。

(3)现代主义几何美学的结合

苏州博物馆是一个以三角形为主体,兼用矩形、六边形、菱形和圆形等形体的几何学大集成。建筑的主体形象,从屋面,到山墙,或玻璃或瓦件,是由不同角度呈现的三角形交叉布局,错落有致。

苏州博物馆水池中的凉亭,

与水中走廊相通的玻璃入口两

边,都是三角形,甚至桌灯、水

池灯等,都是三角形。可以看出,

贝老在卢浮宫和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东馆采用过的这种三角形,似

乎成了贝老不能忘怀的音符,即

使到了故乡,这种音符仍然萦绕

在他的脑中。

贝老这种现代几何与中国

传统园林风格的运用,赋予建筑

整体一种诗性,一种带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的抒情性。当这种诗性与馆内的假山倒影、竹林小径和馆内流泉融合为同一时,博物馆的园林意境就更加深邃了。

三、 自己对建筑设计的见解

总结了以上一些地标性的建筑,可以看出手法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既不应该闭门造车,也不能像安德鲁那样为了追求所谓的“赶时髦”人云亦云。现在的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当今世界,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传统人文文化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设计规划中,不仅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还要人性化地解决建筑功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文脉的继承的一些问题。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对未来正确的传达历史和现在符号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彼得·柯林斯.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陈 磊 低碳经济如何在绿色建筑上做文章 《中华民居》2010年第04期

[4]《为中国而设计》CCTV.com

对地标性建筑设计的看法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一些地标性建筑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21世纪以来,城市建筑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现代的摩天大厦、巨型蛋壳等等。并以国家大剧院和苏州博物馆为例,谈自己著名建筑的看法,并考虑未来的建筑道路。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 传统文化的继承 环境

一、对当前建筑在社会环境中的见解

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时间快车的轮轨仿佛突然加快了速度。日新月异的渐变,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让人不以为异。变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城市建筑中体现的也更加明显。在这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积累的财富和外商手中的热钱纷纷转向地产投资,体育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开发区地产、会展地产、住宅地产成为资本转化的各种形式。建筑也变得像资本一样越来越不甘于在幕后暗中指挥,它总试图用最个性的发行和装束吸引目光并发出最响亮的呐喊。建筑师在浪潮中幸福地痛苦着,无数的机会和诱惑,选择、剪切、复制、粘贴成为建筑师手中的利器,突然投身于这样的名利场中,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不自信,更加敏感也更加冷漠,更加无所顾忌也更加畏手畏脚。

人类的智慧也许是永不会被一时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就在建筑师们挥舞着大笔扑向一个又一个盛宴的时候;有一个声音总会悄然出现: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吗?这一切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吗?这一切就是我们热爱的那座城市

吗?在不知疲惫的向前狂奔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走过的是否指向未来的绿洲。事实上,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社会环境,甚至是人类健康。 作为城市建设中设计的重要一员,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也许通过我们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并不能从归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至少能够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二、 对地标性建筑的看法

(一)对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评价

(1)从造价方面评价

对安德鲁设计的这个建筑, 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它雄伟壮观,工程很成功,能够让人们的日常娱乐更加丰富;也有人认为造价太高太浪费了,仅仅只只是一个面子工程。我个人认为国家大剧院造价太高,花30.67亿去建造一个国家大剧院,只是高层官员的一种享受和奢侈,而普通老百姓却不能看到,是建筑上的一种铺张浪费。而且,现在我国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只是从农耕时代直接向工业时代跨入,我国还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资金,比如西部的教育,还有西部的开发,甚至是东部地区城市的规划、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所以,勤俭节约是我们长期的国策,这也是中国“建筑市场”不可动摇的客观准则。

(2)从面积和功能方面

是不应该的。”试问,从功能方面,国家大剧院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实用性的东西,如果一味的时髦终有一天会让建筑逐渐淘汰。

(3)从环境保护方面 在我看来,建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设计师上的一种结果,并且对周围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建筑虽然最初是作为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存在的,

但发展至今,它已全然超越它的基本功能,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到建筑带给使用者,带给环境,带给社会的影响。

国家大剧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试问,北京的水资源不短缺吗,还是不要钱,那为何还要“南水北线”?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子孙留些有意义的东西。还有,国家大剧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这么多的玻璃幕墙不会产生光污染吗,这对北京城的影响多大,况且,北京是一个古老而闻名的城市,还是中国的首都。

国家大剧院各种通道和入口

都设在水面下,这对北京城的地下

水造成多大的影响,当人们一直关

注于地下水对城市工程建设的影

响之时,也应该关注下城市工程建

设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现在北京

每年的水位都会下降。如果说安德

鲁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享受,那么,我们宁愿不要这种享受。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大剧院晚上的夜景确实很美,但是,它的美是建立在

电源浪费的基础上的,当今社会,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难道北京的电费不要付任何责任,我们可以无度的挥霍和浪费,甚至不顾我们的子孙。此外,国家大剧院内部安置了很多制冷的空调,每年都会耗费大量的电源。试问,中国的西部还有多少贫困学校的学生夜晚在用蜡烛点灯学习,而且,他们都不怕热不怕苦。而现在的我们,为了建造一个国家大剧院,不仅花掉30.67亿,在不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在无度的浪费着我国的资源。这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还只能说是,那是安德鲁的败笔。

(4)从文化继承方面

“城市就是人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 在这个汇聚体内用智慧和财富建设符合人类发展、展示历史传承的形象,为城市搭建保留和孕育特色文化的场所,正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国家大剧院用的都是西方的新的材料,而且,安德鲁的设计没有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一些精华,把西方的建筑设计活生生的搬到一个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北京城来,或许是一种破坏。文化继承便是文化的脉络,一种对于先祖设计的承接与创新。

现代与传统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筑中发挥各自的特点。比如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就是用(建筑可以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有吸引力。同时又尊重传统,加上传统的元素,让建筑更有人情味,更有韵味。和整个苏州的感觉融洽起来。现在的我们应该把文脉看作是一种实现传承、发展、创新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去追求文脉。

(二)对苏州博物馆的看法

对于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国内一些新建的博物馆相比,尤其和那些明显模仿和抄袭国外建筑作品的博物馆相比,这个作品无疑是好的,值得称赞的。

(1) 贝老选择了正确的平民风格。

很多博物馆,动不动就搞大型雕塑,大型浮雕,唯恐建筑不够洋派,不够气派。贝老却不同。他追求的是含蓄,甚至是隐逸,虽然不是那种深山藏古寺的隐逸,但是,却非常明显地表

露出一种内敛的平民化气象。苏州

博物馆是一种平民化的建筑,色彩,

是最简单的白色和灰色;材料,是

一般的砖、木、钢筋和玻璃;建筑

高度,地面不超过两层。大门用钢

架结构,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

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当然也没有浮雕或壁画。

贝老选择了这种平民风格,一种既包含了风格上的妥协又蕴涵着建筑

的内在自主性的东西,一种既谦逊又大气,既隐藏又外显的品格。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世界知名的园林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这样的“处境”,不免使建筑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之中:既要保持博物馆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又绝不可以抢苏州园林的风头。贝老选择平民风格的这种设计方式是正确的。

(2)中国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运用

走进博物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江南建筑和苏州园林特有的符号,比如叠落山墙、花窗、月门、庭院和微缩园林小景等。此外,苏州博物馆那粉墙黛瓦的格局和灰色边饰,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蕴含的那种简洁和秀蕴之美。

苏州博物馆主庭院西北边的假山水,是整个建筑群最能体现苏州园林风

格的地方,同时

也是最有创意

的地方。苏州园

林或中国园林

的假山,往往注

重山的体量感

和立体感,这些

假山大多具有可穿透性和可攀爬性,苏州或中国园林的假山,虽然不是真实的山,却是有相当厚度、可以供游人栖息的所在,有的假山内甚至会有很深很长的洞穴。贝老却没有这么做,也许,是空间的限制,也许是审美的考量,

总之,他采用了中国画中的水墨山水意象,一种平面的意象,用片石镶嵌出来的山水画意象,当假山映入水塘时,山和树木的倒影,会幻成一种令人迷惑的奇特的景象。

(3)现代主义几何美学的结合

苏州博物馆是一个以三角形为主体,兼用矩形、六边形、菱形和圆形等形体的几何学大集成。建筑的主体形象,从屋面,到山墙,或玻璃或瓦件,是由不同角度呈现的三角形交叉布局,错落有致。

苏州博物馆水池中的凉亭,

与水中走廊相通的玻璃入口两

边,都是三角形,甚至桌灯、水

池灯等,都是三角形。可以看出,

贝老在卢浮宫和华盛顿国家美术

馆东馆采用过的这种三角形,似

乎成了贝老不能忘怀的音符,即

使到了故乡,这种音符仍然萦绕

在他的脑中。

贝老这种现代几何与中国

传统园林风格的运用,赋予建筑

整体一种诗性,一种带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的抒情性。当这种诗性与馆内的假山倒影、竹林小径和馆内流泉融合为同一时,博物馆的园林意境就更加深邃了。

三、 自己对建筑设计的见解

总结了以上一些地标性的建筑,可以看出手法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既不应该闭门造车,也不能像安德鲁那样为了追求所谓的“赶时髦”人云亦云。现在的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当今世界,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在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城市急速地膨胀,新建筑大量地产生,取代着一个又一个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传统人文文化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设计规划中,不仅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还要人性化地解决建筑功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文脉的继承的一些问题。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对未来正确的传达历史和现在符号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彼得·柯林斯.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陈 磊 低碳经济如何在绿色建筑上做文章 《中华民居》2010年第04期

[4]《为中国而设计》CCTV.com


相关文章

  • 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看中国建筑文化
  • 作者:张连飞 (2006-12-03 21:30:07) 出了一趟远门,无法上网,作业也就无法继续点评了.今天将最后一篇关于苏州博物馆的评论贴上来,算是对贝聿铭的讨论的一个小结吧.其实,文字上的评论已无关紧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前几天曾评 ...查看


  • 考古专家倪方六:中国文物造假惊人 博物馆也买赝品
  • 现今,文物造假又呈一波高峰.造假者技艺更加精湛,造假对象则趋于重大文物 几年前,在一个饭局上,一位美籍华裔考古专家听说倪方六要写"中国文物造假史",给他提供了一个让人唏嘘的造假案例: 上世纪,河南两名盗墓贼盗出一批青铜器 ...查看


  • 全国导游基础
  • 1花岗岩山地:黄,华,衡,九华,天台,三清.2花岗岩低山丘陵:浙江普陀山,厦门鼓浪屿,泉州清源山,天津蓟县盘山.3花岗岩球状风化:鼓浪屿日光岩,泉州灵山风动石,黄山仙桃石.4岩溶地貌集中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5天下第一坑(世界最大)-重 ...查看


  • 2013年苏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 2013年苏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2013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旅游以创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重点,强化规划先导,推进产业融合,加快项目建设,助推企业做强,加大宣传营销,提升服务品质,实现了 ...查看


  • 忠王府:时空变幻风云散
  • 站在太平天国忠王府门口,望着那高敞的大门,忽生奇想,过去的风云似乎就浓缩在大门里的空间中. 这是一幢江南王府式大型建筑.当年的忠王府占地还要大,但因种种原因,今天列为忠王府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精华部分.主体部分,迭经历史沧桑保留下来了. ...查看


  • 国内景点大全
  • 国内景点大全 1.北京旅游景点列表 [东城区] 故宫 北京规划展馆 南馆公园 保利剧院 北京古观象台 和敬 公主府 睿亲王府 王府井天主堂 蔡元培故居 烟袋斜街 中国 美术馆 文昌帝君庙 恭王府 太庙 中国历史博物馆 王府井商 业街 天安门 ...查看


  • 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 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 ...查看


  • 旅游的景点
  • 十大游览胜地 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 北京故宫 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 ...查看


  • 京沪高铁旅游
  • 京沪高铁旅游 今后从北京乘火车至上海,只需9小时49分.今天起,北京开往上海.杭州.苏州方向的7对动车改走沪宁高铁运行,其中5对京沪动车改为上海虹桥站终到.始发.京沪动车改走沪宁高铁后,北京至上海全程提速20分钟,沿途增加镇江.常州.无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