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学期末作业
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交流
故事设计
学号 100507 姓名 申佳可 指导教师 董楠楠 时间 2013年6月
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交流小故事 之设计构思文本
一、故事要素简介
1、场地的选择
场地位置
上海市 ——
黄浦区 ——
桑园路 ——
老城厢住宅区外围与高级社区 “阳光翠竹园”入口附近区域
场地面积 约380㎡。
高级 宽敞 环境优雅 边界空间 灰空间 破旧 拥挤 环境较差 封闭 绿化良好 公共空间 未利用 开放 生活气息
2、人物角色设定
主要角色
主角A :
5岁男孩小彻,居住在高级社区,读幼儿园小班,喜欢撒娇、爱看书、玩玩具、去公园; 主角B :
小彻妈妈,30岁,居住在高级社区,本科学历,在银行工作,喜欢首饰、美容与户外自驾游;
主角C :
5岁男孩小新,居住在老城厢,没有上幼儿园,平时在家或给妈妈帮忙,比较独立、很少看书、经常在老城厢巷子里玩耍。 主角D :
小新妈妈,26岁,居住在老城厢,高中学历,无固定工作,开了一间杂货铺,喜欢打折商品、做家务。
3、故事时间确定
发生时间 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法定假日,上午10:00-12:00。
设定原因 这天小彻的幼儿园和小彻妈妈的单位放假,小新妈妈将杂货铺关门
休息一天。两位妈妈都有空闲,于是准备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同时 又都考虑到假日里外出的游人太多,所以决定只在住所附近游玩。 这样设定,便可使两对居住得很近的主角们碰面并发生交流。
4、故事场景塑造
场景位置
老城厢住宅区对面的高级住区入口广场一侧、两社区交界街道旁;
场景描述
端午节当天,某粽子品牌为宣传推销,在小区外街道上开展一系列互动活
动,吸引周围居民一起包粽子、尝粽子,从而达到销售目的。
这个规模不大但应时应景的活动,短暂地活跃了这个交界处的公共空间,吸引了不少住在街道两侧两类社区中的居民,
他们自己或带着孩子一起来此体验并交流包粽子
的乐趣。
(以下为包粽子活动场景意向图)
场景要素
几张长桌子、数个活展销示棚架、
粽子原料及材料等。
5、主要故事内容
场景中的人物行为与交流
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有所差异的小新和小彻母子,因为活动路线和日常生活没有交
集,使他们在平日里并没有交流;虽然平时带孩子玩的地方相去不远,但也由于两社区间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吸引物,而使
他们将活动地点分别选择在了社区内空地和老城厢小巷中。所以尽管住的很近、常打照面,但也都是在各自小区入口处相视无言、擦身而过,然后各回各家。
但是在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这天,由某粽子品牌在两社区间的公共街道上举办的“大家一起包粽子”活动,成功地吸引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给居住在两个社区中的两个母亲创造了相遇与交流的机会——她们都选择了带着孩子参加这个平日里少见的小活动,并在其组织的小比赛中恰巧被分在了一组,于是她们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流。
在包粽子小比赛中,两对母子被分在一组,于是她们有了交流与合作。擅长做饭与家务的小新妈妈对包粽子得心应手,于是她一边包一边指导着从没包过粽子的小彻妈妈;而经常给妈妈帮忙的小新也很有经验地带动着头一次有这种体验的小彻给妈妈们打下手。大家玩得很开心,最后他们赢得了比赛,并分别获得了两盒该品牌粽子作为奖励。
比赛结束后,小彻妈妈将自己获得的粽子送给了小新妈妈,小新妈妈欣然接受。两个孩子经过活动成为了朋友,还在活动摊位附近玩耍、彼此恋恋不舍。于是站在一旁的两位妈妈在等待过程中开始了新的交谈。
几轮对话下来,两位妈妈却发现彼此间共同话题很少,谈话很难进行下去;而周围除了包粽子的活动,又没有其他吸引物可以引发新话题或代替聊天的行为,加之场地内无座椅设施,所以站了很久的妈妈们便以疲劳和回家做饭为借口,草草地结束了这次交流,孩子们也因此而被迫告别。
端午节过去后,该粽子品牌撤去了在公共街道旁设置的展销活动棚架,两社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又恢复了原来乏味的、未被利用的灰空间。没有了吸引物作为媒介,两个孩子很快便对彼此失去了兴趣;而两位妈妈也因为曾经失败的交流经历而不再进行交流甚至回避交流。于是她们又重新回到了最初在各自小区入口处相视无言、擦身而过,然后各回各家的样子。
(注:具体交流内容见故事绘本)
二、设计立意与引深
6、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
故事内涵
在这个故事中,以两个位置上彼此临近却在档次与环境上相差甚远的居住区为背景,以位于两个居住区之间的公共街道为场地,讲述了两对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有所差距的母子从毫无交集,到因为共同参加一个节日活动而发生交流,再到活动结束后重新变为陌生人的故事。
故事的设定与展开遵循着两条线—— 1、背景及人物设定: 象征 决定 导致 2、故事的展开和发展:
①社区间公共道路的角色变化——
出现公 共活动
居住环境的差异 —— 经济水平的差距 —— 日常生活的差别 —— 人与人的异质性
社区边界与隔离带 —— 承载公共活动的公共空间和纽带 —— 社区边界与隔离带
公共活 动消失
②两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与行为变化——
出现公
无交流、活动场地在 —— 有交流、活动场地集中在 —— 无交流、活动场地在
共活动 动消失
社区内各自为营 社区间的公共空间 社区内各自为营
公共活
反映问题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给社会交流和交往带来阻隔,具体的体现是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及其带来的淡漠的邻里关系。
彼此临近的居住区因为档次的差别和公共空间的缺乏,在小小的空间里立起了无形的高墙,阻断了两社区间不同阶级居民的交流与融合。而这似乎又进一步拉大了两个阶级居民的距离——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以下两图为场地现场实拍)
左图:
从高级社区内 出来的祖孙俩 对对面的老城 厢视而不见
右图:
来自老城厢住宅 区的祖孙俩因被 禁止进入小区而 只能徘徊在高级 社区的入口广场
7、设计者感悟与深入
思考
故事灵感来源
由故事引发的思考
当我走在这样的空间里时,给我的感觉是一面压迫、一面局促——高级社区中高端却冰冷的大楼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脚下大片歪歪扭扭、在生存与生活之间挣扎的老城厢住房——二者之间既没有过渡,也没有公共空间,往往就是一条马路如同楚河横亘其中,没有绿化和设施,毫无人情味,就如同两个社区间的邻里关系一般。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景观行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景观设计则是一门最能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学科。如今的现代城市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城市中自然元素的缺失。也就是在过分拥挤城市中所有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缺乏具有自然元素的休闲的去处。这种现象进而会引发如社会稳定、公共健康、人口素质等全面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把“人文关怀”只当成一个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高级社区内大片的绿化和活动设施往往空无几人,而老城厢巷子里洋溢的浓浓生活气息却加剧了空间的局促感。
我们当下的城市中,公共空间尤其缺乏对人们的生存与交往的功能需求,及对归属感与认同等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与关怀。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仅要注重居住区内部公共空间的塑造,更要打破居住区的边界,加强居住区内部与城市、相邻居住区之间人群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才更有利于邻里关系,甚至社会的和谐——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社会凝聚力是正相关的关系。
总结与提议
其实关于老城厢与高级社区边界空间的处理,是我们今年参加ASLA 竞赛的选题,但我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个故事的设计,便反映了我在调研过程中对该基地和其邻里关系最深刻的印象。
在ASLA 竞赛方案中,我们对边界空间即公共街道进行了改造:在其上加入了活动场地、休闲棚架、运动与游憩设施和雨水花园等内容作为吸引物,希望由此将原本分散在两侧居住区内部的市民活动集中到公共的街道空间上来;同时对老城厢原有的狭窄道路肌理以及高级社区的门禁边界进行打破与重组,将外部街道上的公共设施一部分延伸到两个社区内部,以便加强社区内外的联系。
总之在我看来,打破社区原有边界、在社区间的交界空间创造足够的契机以促使居民公共活动的发生——就如同苏家屯路的做法和模式,便是很好的加强邻里关系、打破交流障碍的方式。
(以下为苏家屯路两侧活动空间平面图及设计者心目中理想的街道生活拼贴图景)
当然,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种意识和信念在景观师的心中应该是唯一的:设计有人情味儿的景观,做一个心中充满“社会关怀”的景观师。
景观社会学期末作业
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交流
故事设计
学号 100507 姓名 申佳可 指导教师 董楠楠 时间 2013年6月
社会环境中的人群交流小故事 之设计构思文本
一、故事要素简介
1、场地的选择
场地位置
上海市 ——
黄浦区 ——
桑园路 ——
老城厢住宅区外围与高级社区 “阳光翠竹园”入口附近区域
场地面积 约380㎡。
高级 宽敞 环境优雅 边界空间 灰空间 破旧 拥挤 环境较差 封闭 绿化良好 公共空间 未利用 开放 生活气息
2、人物角色设定
主要角色
主角A :
5岁男孩小彻,居住在高级社区,读幼儿园小班,喜欢撒娇、爱看书、玩玩具、去公园; 主角B :
小彻妈妈,30岁,居住在高级社区,本科学历,在银行工作,喜欢首饰、美容与户外自驾游;
主角C :
5岁男孩小新,居住在老城厢,没有上幼儿园,平时在家或给妈妈帮忙,比较独立、很少看书、经常在老城厢巷子里玩耍。 主角D :
小新妈妈,26岁,居住在老城厢,高中学历,无固定工作,开了一间杂货铺,喜欢打折商品、做家务。
3、故事时间确定
发生时间 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法定假日,上午10:00-12:00。
设定原因 这天小彻的幼儿园和小彻妈妈的单位放假,小新妈妈将杂货铺关门
休息一天。两位妈妈都有空闲,于是准备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同时 又都考虑到假日里外出的游人太多,所以决定只在住所附近游玩。 这样设定,便可使两对居住得很近的主角们碰面并发生交流。
4、故事场景塑造
场景位置
老城厢住宅区对面的高级住区入口广场一侧、两社区交界街道旁;
场景描述
端午节当天,某粽子品牌为宣传推销,在小区外街道上开展一系列互动活
动,吸引周围居民一起包粽子、尝粽子,从而达到销售目的。
这个规模不大但应时应景的活动,短暂地活跃了这个交界处的公共空间,吸引了不少住在街道两侧两类社区中的居民,
他们自己或带着孩子一起来此体验并交流包粽子
的乐趣。
(以下为包粽子活动场景意向图)
场景要素
几张长桌子、数个活展销示棚架、
粽子原料及材料等。
5、主要故事内容
场景中的人物行为与交流
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有所差异的小新和小彻母子,因为活动路线和日常生活没有交
集,使他们在平日里并没有交流;虽然平时带孩子玩的地方相去不远,但也由于两社区间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吸引物,而使
他们将活动地点分别选择在了社区内空地和老城厢小巷中。所以尽管住的很近、常打照面,但也都是在各自小区入口处相视无言、擦身而过,然后各回各家。
但是在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这天,由某粽子品牌在两社区间的公共街道上举办的“大家一起包粽子”活动,成功地吸引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给居住在两个社区中的两个母亲创造了相遇与交流的机会——她们都选择了带着孩子参加这个平日里少见的小活动,并在其组织的小比赛中恰巧被分在了一组,于是她们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流。
在包粽子小比赛中,两对母子被分在一组,于是她们有了交流与合作。擅长做饭与家务的小新妈妈对包粽子得心应手,于是她一边包一边指导着从没包过粽子的小彻妈妈;而经常给妈妈帮忙的小新也很有经验地带动着头一次有这种体验的小彻给妈妈们打下手。大家玩得很开心,最后他们赢得了比赛,并分别获得了两盒该品牌粽子作为奖励。
比赛结束后,小彻妈妈将自己获得的粽子送给了小新妈妈,小新妈妈欣然接受。两个孩子经过活动成为了朋友,还在活动摊位附近玩耍、彼此恋恋不舍。于是站在一旁的两位妈妈在等待过程中开始了新的交谈。
几轮对话下来,两位妈妈却发现彼此间共同话题很少,谈话很难进行下去;而周围除了包粽子的活动,又没有其他吸引物可以引发新话题或代替聊天的行为,加之场地内无座椅设施,所以站了很久的妈妈们便以疲劳和回家做饭为借口,草草地结束了这次交流,孩子们也因此而被迫告别。
端午节过去后,该粽子品牌撤去了在公共街道旁设置的展销活动棚架,两社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又恢复了原来乏味的、未被利用的灰空间。没有了吸引物作为媒介,两个孩子很快便对彼此失去了兴趣;而两位妈妈也因为曾经失败的交流经历而不再进行交流甚至回避交流。于是她们又重新回到了最初在各自小区入口处相视无言、擦身而过,然后各回各家的样子。
(注:具体交流内容见故事绘本)
二、设计立意与引深
6、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
故事内涵
在这个故事中,以两个位置上彼此临近却在档次与环境上相差甚远的居住区为背景,以位于两个居住区之间的公共街道为场地,讲述了两对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有所差距的母子从毫无交集,到因为共同参加一个节日活动而发生交流,再到活动结束后重新变为陌生人的故事。
故事的设定与展开遵循着两条线—— 1、背景及人物设定: 象征 决定 导致 2、故事的展开和发展:
①社区间公共道路的角色变化——
出现公 共活动
居住环境的差异 —— 经济水平的差距 —— 日常生活的差别 —— 人与人的异质性
社区边界与隔离带 —— 承载公共活动的公共空间和纽带 —— 社区边界与隔离带
公共活 动消失
②两社区居民间的交流与行为变化——
出现公
无交流、活动场地在 —— 有交流、活动场地集中在 —— 无交流、活动场地在
共活动 动消失
社区内各自为营 社区间的公共空间 社区内各自为营
公共活
反映问题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给社会交流和交往带来阻隔,具体的体现是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及其带来的淡漠的邻里关系。
彼此临近的居住区因为档次的差别和公共空间的缺乏,在小小的空间里立起了无形的高墙,阻断了两社区间不同阶级居民的交流与融合。而这似乎又进一步拉大了两个阶级居民的距离——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以下两图为场地现场实拍)
左图:
从高级社区内 出来的祖孙俩 对对面的老城 厢视而不见
右图:
来自老城厢住宅 区的祖孙俩因被 禁止进入小区而 只能徘徊在高级 社区的入口广场
7、设计者感悟与深入
思考
故事灵感来源
由故事引发的思考
当我走在这样的空间里时,给我的感觉是一面压迫、一面局促——高级社区中高端却冰冷的大楼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脚下大片歪歪扭扭、在生存与生活之间挣扎的老城厢住房——二者之间既没有过渡,也没有公共空间,往往就是一条马路如同楚河横亘其中,没有绿化和设施,毫无人情味,就如同两个社区间的邻里关系一般。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景观行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景观设计则是一门最能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学科。如今的现代城市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城市中自然元素的缺失。也就是在过分拥挤城市中所有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缺乏具有自然元素的休闲的去处。这种现象进而会引发如社会稳定、公共健康、人口素质等全面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把“人文关怀”只当成一个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高级社区内大片的绿化和活动设施往往空无几人,而老城厢巷子里洋溢的浓浓生活气息却加剧了空间的局促感。
我们当下的城市中,公共空间尤其缺乏对人们的生存与交往的功能需求,及对归属感与认同等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与关怀。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仅要注重居住区内部公共空间的塑造,更要打破居住区的边界,加强居住区内部与城市、相邻居住区之间人群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才更有利于邻里关系,甚至社会的和谐——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社会凝聚力是正相关的关系。
总结与提议
其实关于老城厢与高级社区边界空间的处理,是我们今年参加ASLA 竞赛的选题,但我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个故事的设计,便反映了我在调研过程中对该基地和其邻里关系最深刻的印象。
在ASLA 竞赛方案中,我们对边界空间即公共街道进行了改造:在其上加入了活动场地、休闲棚架、运动与游憩设施和雨水花园等内容作为吸引物,希望由此将原本分散在两侧居住区内部的市民活动集中到公共的街道空间上来;同时对老城厢原有的狭窄道路肌理以及高级社区的门禁边界进行打破与重组,将外部街道上的公共设施一部分延伸到两个社区内部,以便加强社区内外的联系。
总之在我看来,打破社区原有边界、在社区间的交界空间创造足够的契机以促使居民公共活动的发生——就如同苏家屯路的做法和模式,便是很好的加强邻里关系、打破交流障碍的方式。
(以下为苏家屯路两侧活动空间平面图及设计者心目中理想的街道生活拼贴图景)
当然,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种意识和信念在景观师的心中应该是唯一的:设计有人情味儿的景观,做一个心中充满“社会关怀”的景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