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报》报名起源的再探讨
——兼及王韬的办报理念
曾福泉
摘要: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份重要的报纸,其报名“循环”二字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阅读王韬的新闻言论文本出发,结合王韬的办报理念,提出自己对于“循环”起源的看法,即来自于变法图强的理想,沟通内外的功能,王韬的自身经历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王韬 《循环日报》 报名起源 办报理念
1874年2月4日(同治12年12月18日)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对这份报纸的报名——“循环”二字的起源与用意,素来研究者说法很多,莫衷一是。要之大抵有如下三种。
一、继续革命说。此说乃由戈公振先生于《中国报学史》一书中首先提出,谓“‘循环’云者,意谓革命虽败,而藉是报以传播其种子,可以循环不已也”。1戈公振先生此说,盖自其前文所述王韬生平而出。王韬曾上书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论及战事。但是王韬秀才出身,久事翻译工作,浸淫西学良久,并没有证据看出他有同情乃至支持革命的倾向。应该说,王韬更应该算是资产阶级改良变法的支持者。故而历来采此说者不多。
二、循环史观说。此说见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循环史观可能是每一个在传统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会接受的看待历史的方法。但是,在此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王韬的循环史观其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本质上的变化,与《易经》以来的循环观念大有不同。柯文称:“报名‘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如天体运行)。王韬选用此名,明显反映了他那循环史观的深刻背景,也说明他认为中国很可能再度成为强国。”此说难以证实,也难以反证,但可以看出是比较能解释当时那些从旧传统中觉醒起来,要救国图强的知识分子的心态的。
三、三王之道和西学说。这是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提出的。方先生在此有一番考据:“按《史记·高祖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又《文选·欧阳建临终诗》:‘不惜身一死,唯此如循环。’向注:‘若循连环而无穷’。王韬以循环名报,当然有‘循1
2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19页。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78页。
环不已’的意思。但是他所期待的那个‘终而复始’,‘若循连环而无穷’的东西,绝不是革命,而只能是他心目中的亘古不变的‘三王之道’和他所尊崇的正在东渐之中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3此说同循环史观说一样,较为贴近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先分析其文化渊源,再来考量王韬的具体思想。传统的圣贤之学和近代的民主科学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但是“循环”二字的意义是否只止于此呢?
报名体现出一份报纸的自身定位和一个报人的办报理念。《循环日报》向以言论著称,在这些由王韬撰写的大量的新闻言论中,包含着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包含着他的新闻理想。从阅读这些文本出发,结合王韬的个人经历和办报理念,我们也许会对“循环”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新闻史论著在介绍和评说《循环日报》的言论时,总是以《弢园文录外编》的文章为依据,而这样的文本分析其实是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首先,与《循环日报》10年中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外编》仅收入185篇文章(有些还不属于言论) 。其次,目前已经掌握的材料证明,《循环日报》的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远比《外编》的文章要丰富和多样。再次,《外编》的文章大都没有注明出处,王韬在该文集的自序中只是说“取历年来存稿稍加厘次”,而没有说它们是否曾见诸报端,更没有说它们都是《循环日报》的言论。《外编》中的文章究竞有多少出自《循环日报》,还是个未知数。4因此,本文参考的一些王韬言论文章大都来自于《循环日报》,间参阅收入《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两书中的文章。
一、“循环”是变法图强的代名词
王韬秉持的循环史观,之所以融入了其自身的见解,最鲜明地表现在倡导变革上。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民族,中国目前虽然处在“衰”的阶段,但“衰”即“盛”之渐,只要把握机会,应天运而尽人事,就一定会由衰致盛;同样地,西方各国目前虽然处于“盛”的阶段,但盛也能趋于衰,所以不可恃强凌弱,一意孤行。因此,“循环”就是变法图强的代名词,也包含着反对和谴责西方侵略的意思。
从1874 年夏天开始, 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就先后发表了《富强要策》5《当仿西法造战舰》6等鼓吹变革的言论。学习西方, 改革旧例, 除弊兴利, 变法自强, 是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 3
4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参看曾健雄《〈循环日报〉的言论特色——读部分原报(微缩胶卷)札记》,《新闻大学》,1994年2月。
5 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5日
6 载《循环日报》1874年7月15日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早期的代表人物,王韬很早就注意到洋务新政中体西用的弊端,对只引进器物而不改造制度的保守做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论兵强不足恃》中,王韬对洋务派“富国在乎理财开矿而已, 强兵在乎练兵择将、制造战舰、讲求火器而已”的所谓富国强兵理论, 提出了异议。他说:“治兵末也, 治国本也, 强兵末也。国家之所以能自立者, 在乎敬天勤民, 政平法公, 民人有乐生之心, 官吏无营私之见”, 并认为“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国也者, 合众人而成者也, 一国协和, 君民一心, 上下一体, 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而安有不强者”7。
可以看出,王韬深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并一直倡导这种政体,希图以此来改良中国,使民族走上自强之路。英国这种“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8的政治模式,成为他心目中中国变法必由之路和最终目标。由此,也引发出王韬的第一个新闻理念,即“通上下”。
王韬认为,中西政治有一根本区别,就是上下之情通与不通。与英国的君民一体相比,清朝政府“堂帘高深,舆论隔阂,民之视君如仰天然,九阍之远,谁得而叩之”。
而通与不通之间转换的枢纽,就是办报与否。王韬认为“日报之设,创自泰西各国,固所以广闻见,通上下,俾利弊灼然无或壅蔽,实有裨于国计民生也”9。因此,开言禁,广办报,使得人民能够发表对国家大事的意见,政府也通过这种公共空间让百姓了解政治的运作,中国就可以上下一心。然则天运循环,中华民族重觅光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王韬是很超越于时代之前的,他的维新思想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卿大夫阶层,上升到了学习西方制度,改造中国政体的高度。如果没有这些主张,他只会和同时代的新派知识分子一样, 停留在对西学的间接知识层面, 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顶多是中国的第二个魏源罢了。
国运的循环,在于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在于上下的交通;上下的交通,有赖报纸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王韬的这种维新思想和他的办报理念已经深深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循环”这个报名窥见一斑。这种国运的循环不是仅仅依靠机器和技术就能实现的,王韬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报纸鼓吹彻底的政治变革,以“通上下”来“兴民主”,从而“强中国”。这一切使他成为那个时期潮流的领跑者,也使得《循环日报》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张的喉舌。
需要指出的是,王韬终究没能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他赞同西方政治,又要以传统的三王7
8 载《循环日报》1880年12月1日。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纪英国政治”
9 《倡设日报小议》,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
之道去比附。这一点,方汉奇先生已经指出了,不再赘述。
二、“循环”又表示报纸沟通内外的功能
世界的发展,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呈现一种循环状态。目前存在的诸国林立的“分”是由原初浑然一体的“合”演变来的,未来也必然走向天下大同的“合”。所以,王韬的“循环”有世界大同、天下一体的含义,暗示《循环日报》将不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向整个世界。西方人将《循环日报》译为The Universal Circulating Herald,恐怕也是从这一角度考虑问题的。10
王韬也自命是“学贯中西第一人”的世界性报人,这“循环”的名字意味着他要把静止封闭的中国放到全球性的世界范围去考察,汇中外于一纸。
《循环日报》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与列强以及各列强之间外交关系的新闻言论文章。这些新闻言论在分析各国政局变化时, 一般都不是孤立地谈论个别国家的个别事件, 而是在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和评述他们之间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进而预测政局发展的趋势, 明确指出对他国的不利, 尤其提示了对中国的威胁。
评述欧洲各国军事力量消长的《论西国兵额日增》, 分析欧亚时局和发展前景的《论亚洲已半属欧人》, 探讨制约强国称霸对策的《合六国以制俄》等, 都是这类新闻言论的代表作。
又如,中法战争前后, 王韬在《论中国驻防越南》等一系列评述时局的言论中, 剖析了越南问题的症结所在, 指出它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隐患, 给世人敲响了警钟。随着战事的发展, 法国的侵华企图也愈加明显。王韬不失时机地在《循环日报》上推出了《论中国宜力庇越南》等言论, 阐明了越南抗法的重大意义。战争期间, 王韬发表大量配合战事的新闻言论, 其中有颂扬抗法英雄黑旗军及其将领刘永福的《论刘提督募苗御强敌》;有分析战争形势, 探讨制胜策略的《论中国重在能守》;有鼓舞军民士气, 激励将士斗志的《论中国民心大可用》《中必胜法论》等等。这些言论, 从不同的侧面, 声援抗敌斗争, 影响社会舆论, 在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11
在5年的存报中,这样的言论多达四百多篇,占言论总数的将近一半,足见王韬对这类话题的热衷和关注程度。王韬通过这样的言论,为报纸读者全面展现了波谲云诡的国际外交格局,提醒人们中国正处在列强环伺的处境之中,同时也实践着其又一新闻理念,即“通内外”。 10
11 参看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53页。 参看马艺《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1月。
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长期的内外不通给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王韬认识到这一点,并认为报纸能够破除中西之间的文化之隔,减少中外交往中的误会和仇恨。
首先,报纸可以将天下大事汇于一纸,使国人改变过去那种耳塞目盲,囿于一隅的状况。报纸可以“博采群言,兼收并蓄”,将“敌国之机宜,制造之工能,舟车之往来,及山川风土祸福灾祥,无不朗若列眉”12。
其次,报纸还可以改变中国外交因内外不通而动辄受辱的局面。报纸将外情通之于内之后,清朝官员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昧于世界大势;同时,报纸还可以“译中事为西文”,将中情布达于外,俾西方之人了解中国,以免被动地任侵略者煽动反华言论而措手无策。
王韬在致江苏巡抚丁日昌的一封长信中指出,西人游历中国,所记载之事,凭日报而风行于西土,不免西人“以有先入之言为主,而轻蔑疑忌之心积渐”。因而中国官民必得留心外国诸事,同时要向西方主动宣传自己,这样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误会,促进理解,免除战争。而要做到这一点,“舍日报其何途”13?
虽然殖民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从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秩序的角度看,王韬提出以报纸交通内外,襄助外交事务,创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可谓独具慧眼。他的这种理论符合其将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强国的理想,也和他的办报思想结合了起来。
三、“循环”还是王韬个人经历的概括
最后,“循环”二字也是王韬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王韬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蹇。从科举不第,弱冠失怙、佣笔西舍,到投书太平天国遭到通缉而遁迹海外,再到漫游欧洲,鼓吹西学以致封疆大吏不时垂询,“稍副时名”,这些在王韬看来或许也是一个祸福相依的循环。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治西学,办日报,写政论,王韬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经邦济世的新路。他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转变之门, 拓宽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新途径。这种焉知非福的“循环人生”,未尝不是转型知识分子的一种选择。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般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取直接参与政治的资本, 在野的知识分子可以向官吏献言或以书籍、教学等方式议论朝政, 但人微言轻,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很少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然而, 王韬作为游离于政府体制之外的知识分子, 他尝试着文人议政新的途径和方式。王韬充分利用了报纸这个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进行言说, 以政论文章作为利器来制造舆论, 充当一个舆论发言人的角色, 在报章中权衡国事, 开文人议政之先12
13 《本局日报通启》,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 见《弢园尺牍》,卷八,“上丁中丞”
河。从此以后, 知识分子就可以凭借报章政论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引导舆论, 对政府、政治进议论、监督, 实现参政和议政的目的。
从个人经历出发,王韬的思想广延到整个社会。“辅教化之不足”,是王韬的又一办报理念。
“教化”对人的精神素质有极大的影响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早已意识到的文化问题。但是,立论在四书五经基础之上的教育理念,延至晚清,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王韬本人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叛逆者。因而,他从自身的办报经历出发,突破传统说教的藩篱,把教化的概念扩展到公共舆论,竭力推重大众传媒对民德民智的塑造作用。王韬说过,报纸的功能,还在于“使阅者生惩动之思”“明义理之不诬,报应之不爽。俾众生感发善心,消除恶念,发幽光于潜德,开悔悟于愚民”14。
由此看来,“循环”二字不仅包含了王韬对个人传奇经历的总结,还蕴含着对全民族素质进步的期待,对近代民族国家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的企盼。
综上所述,《循环日报》的报名,至少来自于如下三方面:变法图强的理想,沟通内外的功能,报人的自身经历。这个结论的得出,乃来自于对王韬新闻言论文本的解读,并结合了王韬的办报理念,即“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等三点。
王韬和《循环日报》代表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诉求,他们的出现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改造为真正的现代国家。《循环日报》和王韬的新闻言论传递出的改良理念达到了学习西方制度,改良中国政治生态,促进民族素质进步的崭新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在思索“循环”二字的来源时所应当考虑到的。
参考文献: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
王韬《漫游随录图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王韬《循环日报》(限文中有所引述者):
《日报有裨于时政论》; 14 《日报有裨于时政论》《本馆日报略论》,《循环日报》月刊本,1874年2月4日,2月6日。
《论兵强不足恃》;
《倡设日报小议》;
《本局日报通启》;
《本馆日报略论》。
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忻平《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姚海奇《王韬的政治思想》,1981年,台湾。
曾健雄《〈循环日报〉的言论特色——读部分原报(微缩胶卷)札记》,载《新闻大学》,1994年2月号。
夏良才《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王润泽《王韬办报思想中的西学渊源》,载《国际新闻界》,2005年3月号。
马艺《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载《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1月号。 魏先努《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载《哈尔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号。
《循环日报》报名起源的再探讨
——兼及王韬的办报理念
曾福泉
摘要: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份重要的报纸,其报名“循环”二字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阅读王韬的新闻言论文本出发,结合王韬的办报理念,提出自己对于“循环”起源的看法,即来自于变法图强的理想,沟通内外的功能,王韬的自身经历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王韬 《循环日报》 报名起源 办报理念
1874年2月4日(同治12年12月18日)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对这份报纸的报名——“循环”二字的起源与用意,素来研究者说法很多,莫衷一是。要之大抵有如下三种。
一、继续革命说。此说乃由戈公振先生于《中国报学史》一书中首先提出,谓“‘循环’云者,意谓革命虽败,而藉是报以传播其种子,可以循环不已也”。1戈公振先生此说,盖自其前文所述王韬生平而出。王韬曾上书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论及战事。但是王韬秀才出身,久事翻译工作,浸淫西学良久,并没有证据看出他有同情乃至支持革命的倾向。应该说,王韬更应该算是资产阶级改良变法的支持者。故而历来采此说者不多。
二、循环史观说。此说见于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循环史观可能是每一个在传统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会接受的看待历史的方法。但是,在此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王韬的循环史观其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本质上的变化,与《易经》以来的循环观念大有不同。柯文称:“报名‘循环’意味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如天体运行)。王韬选用此名,明显反映了他那循环史观的深刻背景,也说明他认为中国很可能再度成为强国。”此说难以证实,也难以反证,但可以看出是比较能解释当时那些从旧传统中觉醒起来,要救国图强的知识分子的心态的。
三、三王之道和西学说。这是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提出的。方先生在此有一番考据:“按《史记·高祖纪赞》:‘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又《文选·欧阳建临终诗》:‘不惜身一死,唯此如循环。’向注:‘若循连环而无穷’。王韬以循环名报,当然有‘循1
2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19页。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78页。
环不已’的意思。但是他所期待的那个‘终而复始’,‘若循连环而无穷’的东西,绝不是革命,而只能是他心目中的亘古不变的‘三王之道’和他所尊崇的正在东渐之中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3此说同循环史观说一样,较为贴近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先分析其文化渊源,再来考量王韬的具体思想。传统的圣贤之学和近代的民主科学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但是“循环”二字的意义是否只止于此呢?
报名体现出一份报纸的自身定位和一个报人的办报理念。《循环日报》向以言论著称,在这些由王韬撰写的大量的新闻言论中,包含着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包含着他的新闻理想。从阅读这些文本出发,结合王韬的个人经历和办报理念,我们也许会对“循环”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新闻史论著在介绍和评说《循环日报》的言论时,总是以《弢园文录外编》的文章为依据,而这样的文本分析其实是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首先,与《循环日报》10年中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外编》仅收入185篇文章(有些还不属于言论) 。其次,目前已经掌握的材料证明,《循环日报》的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远比《外编》的文章要丰富和多样。再次,《外编》的文章大都没有注明出处,王韬在该文集的自序中只是说“取历年来存稿稍加厘次”,而没有说它们是否曾见诸报端,更没有说它们都是《循环日报》的言论。《外编》中的文章究竞有多少出自《循环日报》,还是个未知数。4因此,本文参考的一些王韬言论文章大都来自于《循环日报》,间参阅收入《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两书中的文章。
一、“循环”是变法图强的代名词
王韬秉持的循环史观,之所以融入了其自身的见解,最鲜明地表现在倡导变革上。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民族,中国目前虽然处在“衰”的阶段,但“衰”即“盛”之渐,只要把握机会,应天运而尽人事,就一定会由衰致盛;同样地,西方各国目前虽然处于“盛”的阶段,但盛也能趋于衰,所以不可恃强凌弱,一意孤行。因此,“循环”就是变法图强的代名词,也包含着反对和谴责西方侵略的意思。
从1874 年夏天开始, 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就先后发表了《富强要策》5《当仿西法造战舰》6等鼓吹变革的言论。学习西方, 改革旧例, 除弊兴利, 变法自强, 是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 3
4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参看曾健雄《〈循环日报〉的言论特色——读部分原报(微缩胶卷)札记》,《新闻大学》,1994年2月。
5 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5日
6 载《循环日报》1874年7月15日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早期的代表人物,王韬很早就注意到洋务新政中体西用的弊端,对只引进器物而不改造制度的保守做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论兵强不足恃》中,王韬对洋务派“富国在乎理财开矿而已, 强兵在乎练兵择将、制造战舰、讲求火器而已”的所谓富国强兵理论, 提出了异议。他说:“治兵末也, 治国本也, 强兵末也。国家之所以能自立者, 在乎敬天勤民, 政平法公, 民人有乐生之心, 官吏无营私之见”, 并认为“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国也者, 合众人而成者也, 一国协和, 君民一心, 上下一体, 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而安有不强者”7。
可以看出,王韬深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并一直倡导这种政体,希图以此来改良中国,使民族走上自强之路。英国这种“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8的政治模式,成为他心目中中国变法必由之路和最终目标。由此,也引发出王韬的第一个新闻理念,即“通上下”。
王韬认为,中西政治有一根本区别,就是上下之情通与不通。与英国的君民一体相比,清朝政府“堂帘高深,舆论隔阂,民之视君如仰天然,九阍之远,谁得而叩之”。
而通与不通之间转换的枢纽,就是办报与否。王韬认为“日报之设,创自泰西各国,固所以广闻见,通上下,俾利弊灼然无或壅蔽,实有裨于国计民生也”9。因此,开言禁,广办报,使得人民能够发表对国家大事的意见,政府也通过这种公共空间让百姓了解政治的运作,中国就可以上下一心。然则天运循环,中华民族重觅光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王韬是很超越于时代之前的,他的维新思想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卿大夫阶层,上升到了学习西方制度,改造中国政体的高度。如果没有这些主张,他只会和同时代的新派知识分子一样, 停留在对西学的间接知识层面, 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顶多是中国的第二个魏源罢了。
国运的循环,在于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在于上下的交通;上下的交通,有赖报纸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王韬的这种维新思想和他的办报理念已经深深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循环”这个报名窥见一斑。这种国运的循环不是仅仅依靠机器和技术就能实现的,王韬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报纸鼓吹彻底的政治变革,以“通上下”来“兴民主”,从而“强中国”。这一切使他成为那个时期潮流的领跑者,也使得《循环日报》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张的喉舌。
需要指出的是,王韬终究没能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他赞同西方政治,又要以传统的三王7
8 载《循环日报》1880年12月1日。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纪英国政治”
9 《倡设日报小议》,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
之道去比附。这一点,方汉奇先生已经指出了,不再赘述。
二、“循环”又表示报纸沟通内外的功能
世界的发展,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呈现一种循环状态。目前存在的诸国林立的“分”是由原初浑然一体的“合”演变来的,未来也必然走向天下大同的“合”。所以,王韬的“循环”有世界大同、天下一体的含义,暗示《循环日报》将不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向整个世界。西方人将《循环日报》译为The Universal Circulating Herald,恐怕也是从这一角度考虑问题的。10
王韬也自命是“学贯中西第一人”的世界性报人,这“循环”的名字意味着他要把静止封闭的中国放到全球性的世界范围去考察,汇中外于一纸。
《循环日报》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与列强以及各列强之间外交关系的新闻言论文章。这些新闻言论在分析各国政局变化时, 一般都不是孤立地谈论个别国家的个别事件, 而是在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和评述他们之间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进而预测政局发展的趋势, 明确指出对他国的不利, 尤其提示了对中国的威胁。
评述欧洲各国军事力量消长的《论西国兵额日增》, 分析欧亚时局和发展前景的《论亚洲已半属欧人》, 探讨制约强国称霸对策的《合六国以制俄》等, 都是这类新闻言论的代表作。
又如,中法战争前后, 王韬在《论中国驻防越南》等一系列评述时局的言论中, 剖析了越南问题的症结所在, 指出它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隐患, 给世人敲响了警钟。随着战事的发展, 法国的侵华企图也愈加明显。王韬不失时机地在《循环日报》上推出了《论中国宜力庇越南》等言论, 阐明了越南抗法的重大意义。战争期间, 王韬发表大量配合战事的新闻言论, 其中有颂扬抗法英雄黑旗军及其将领刘永福的《论刘提督募苗御强敌》;有分析战争形势, 探讨制胜策略的《论中国重在能守》;有鼓舞军民士气, 激励将士斗志的《论中国民心大可用》《中必胜法论》等等。这些言论, 从不同的侧面, 声援抗敌斗争, 影响社会舆论, 在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11
在5年的存报中,这样的言论多达四百多篇,占言论总数的将近一半,足见王韬对这类话题的热衷和关注程度。王韬通过这样的言论,为报纸读者全面展现了波谲云诡的国际外交格局,提醒人们中国正处在列强环伺的处境之中,同时也实践着其又一新闻理念,即“通内外”。 10
11 参看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53页。 参看马艺《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1月。
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长期的内外不通给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王韬认识到这一点,并认为报纸能够破除中西之间的文化之隔,减少中外交往中的误会和仇恨。
首先,报纸可以将天下大事汇于一纸,使国人改变过去那种耳塞目盲,囿于一隅的状况。报纸可以“博采群言,兼收并蓄”,将“敌国之机宜,制造之工能,舟车之往来,及山川风土祸福灾祥,无不朗若列眉”12。
其次,报纸还可以改变中国外交因内外不通而动辄受辱的局面。报纸将外情通之于内之后,清朝官员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昧于世界大势;同时,报纸还可以“译中事为西文”,将中情布达于外,俾西方之人了解中国,以免被动地任侵略者煽动反华言论而措手无策。
王韬在致江苏巡抚丁日昌的一封长信中指出,西人游历中国,所记载之事,凭日报而风行于西土,不免西人“以有先入之言为主,而轻蔑疑忌之心积渐”。因而中国官民必得留心外国诸事,同时要向西方主动宣传自己,这样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误会,促进理解,免除战争。而要做到这一点,“舍日报其何途”13?
虽然殖民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从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秩序的角度看,王韬提出以报纸交通内外,襄助外交事务,创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可谓独具慧眼。他的这种理论符合其将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强国的理想,也和他的办报思想结合了起来。
三、“循环”还是王韬个人经历的概括
最后,“循环”二字也是王韬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王韬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蹇。从科举不第,弱冠失怙、佣笔西舍,到投书太平天国遭到通缉而遁迹海外,再到漫游欧洲,鼓吹西学以致封疆大吏不时垂询,“稍副时名”,这些在王韬看来或许也是一个祸福相依的循环。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治西学,办日报,写政论,王韬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经邦济世的新路。他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转变之门, 拓宽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新途径。这种焉知非福的“循环人生”,未尝不是转型知识分子的一种选择。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般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取直接参与政治的资本, 在野的知识分子可以向官吏献言或以书籍、教学等方式议论朝政, 但人微言轻,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很少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然而, 王韬作为游离于政府体制之外的知识分子, 他尝试着文人议政新的途径和方式。王韬充分利用了报纸这个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进行言说, 以政论文章作为利器来制造舆论, 充当一个舆论发言人的角色, 在报章中权衡国事, 开文人议政之先12
13 《本局日报通启》,载《循环日报》1874年2月12日。 见《弢园尺牍》,卷八,“上丁中丞”
河。从此以后, 知识分子就可以凭借报章政论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引导舆论, 对政府、政治进议论、监督, 实现参政和议政的目的。
从个人经历出发,王韬的思想广延到整个社会。“辅教化之不足”,是王韬的又一办报理念。
“教化”对人的精神素质有极大的影响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早已意识到的文化问题。但是,立论在四书五经基础之上的教育理念,延至晚清,已经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王韬本人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叛逆者。因而,他从自身的办报经历出发,突破传统说教的藩篱,把教化的概念扩展到公共舆论,竭力推重大众传媒对民德民智的塑造作用。王韬说过,报纸的功能,还在于“使阅者生惩动之思”“明义理之不诬,报应之不爽。俾众生感发善心,消除恶念,发幽光于潜德,开悔悟于愚民”14。
由此看来,“循环”二字不仅包含了王韬对个人传奇经历的总结,还蕴含着对全民族素质进步的期待,对近代民族国家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的企盼。
综上所述,《循环日报》的报名,至少来自于如下三方面:变法图强的理想,沟通内外的功能,报人的自身经历。这个结论的得出,乃来自于对王韬新闻言论文本的解读,并结合了王韬的办报理念,即“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等三点。
王韬和《循环日报》代表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诉求,他们的出现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改造为真正的现代国家。《循环日报》和王韬的新闻言论传递出的改良理念达到了学习西方制度,改良中国政治生态,促进民族素质进步的崭新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在思索“循环”二字的来源时所应当考虑到的。
参考文献: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
王韬《漫游随录图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王韬《循环日报》(限文中有所引述者):
《日报有裨于时政论》; 14 《日报有裨于时政论》《本馆日报略论》,《循环日报》月刊本,1874年2月4日,2月6日。
《论兵强不足恃》;
《倡设日报小议》;
《本局日报通启》;
《本馆日报略论》。
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忻平《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姚海奇《王韬的政治思想》,1981年,台湾。
曾健雄《〈循环日报〉的言论特色——读部分原报(微缩胶卷)札记》,载《新闻大学》,1994年2月号。
夏良才《王韬的近代舆论意识和〈循环日报〉的创办》,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王润泽《王韬办报思想中的西学渊源》,载《国际新闻界》,2005年3月号。
马艺《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载《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1月号。 魏先努《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载《哈尔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