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 口 潘孝榜 徐艳 睛 【 摘要】 近些年来, 我国公众在自 然灾害 应急管理中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 题, 使公众在自 然灾  害的应 急管理中没有发挥 出更 大的作用。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是发挥公众参 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 热情与潜力的关键 。   文章主要 深入分析了 公众参 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必要 性和面临的困境, 并在此基 础上提 出了 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公众参与  自 然灾害 应急管理 新媒体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环境条件复杂, 人口众多, 密集度高,   经 济发 展程度不 高, 灾 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较低 等因  素, 造成我 国灾害损失 严重 和防灾救灾 占用了大量 的人 力物  力。 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公众 自然灾害危机意识 和应对能力薄弱。 与我国自然灾害  急管理 , 采取措施和制度 安排鼓励公众 的有序参与是 当前的 有 效可行 选 择 。  公众参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困境分析 也 是 影 响我 国政 治 、 经济 和 社 会 稳 定 的重 要 因 素 。 我 国政 府 为  频发的现实情况形成 巨大反差 的是我国公众 普遍 缺乏对自然 了减轻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 采取应急措施 , 达到科学管理的  灾 害 的了解 、 防范 自然 灾 害 的危 机 意 识 和 自我 保 护 能 力 薄弱 ,  目的 , 进 行 自然 灾 害应 急管 理 , 是在 充 分 分 析 研 究 自然 灾 害发  一旦发 生自然灾害, 往往会造成惨重 的损失。   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 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 生 的原因、 过程和造 成的后果 的基础上 , 通过协调社会多方的 资源, 对 自然灾 害进行预 警、 救 灾和重建 的过程 。 政府在 自然  三个方面: 第 一, 公众 对 自然灾 害的征兆认识不足 , 警觉性不  侥幸心理过重。 例如, 2 0 1 0 年我 国西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  灾害应急管理中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举足轻 重的作用 , 但仅依  高 ,靠 政 府 的力 量 难 以实现 应 对 灾 害 的高 效 、 快 速、 协 调 和灵 活 。   灾, 由于 旱灾 发 生 的 初 期 , 公 众 没有 足够 的重 视 , 认为干旱很 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发挥 的作用是有 限的, 特别是在重大 自   快就会过去而没有做好 防旱减灾的准备, 最后造成了极大范围  然灾害面前, 政府必须依 靠公众 的力量, 才 能有效控制灾害的  和严重 的经济损失。 第二, 公众 身边普遍没有准备应对灾害的 影响。  应 急设备, 并且缺乏使用应急设备的技能。 例如在地震发 生之 “ 公民社会和 公民参与的成 熟为建立应急决策参与机制  前, 绝大多数的公众没有准备灾害急救 箱, 更 不知道灾害急救  创造了主观条件。 ” 作为社会 中最大的全体 , 公众拥有着最为  箱如何使用, 使很多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没有 药物对伤口进行  丰富的社会资源, 具备防灾救灾的能力, 有效发挥其作用, 是  及时的处理, 导致伤口感染,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第三,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灾害预警、 减 少危害, 维护公共利益的内  公 众 普 遍 缺 乏应 对 自然 灾害 的知识 和 技 能 。 例 如 我 国常见 的地   在保证。 公众参与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能够 降低政府 在整 个应  震 和 泥 石 流 灾 害 中, 因 为 许 多 公 众 缺 乏 逃 生 和 救 助 的知 识 和  急管理中的成 本, 使得政府应对危机的资源 更加高效、 有针对  技能,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性。 公 众积极 主动配合政 府实施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 响应政  造 成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 能力薄弱 的原因主要 一方 面 , 长 期 以 来 公 众 参 与 救 灾 都 是 听从 政 府 的 号 召, 政  府的号召, 通 过各种方式参与救灾, 提高了政府救援工作 的效  是 :率, 也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灾害的危害。 例如在2 0 0 8 年 的汶  府也主要是 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公众 出于被动参与 自然灾害 政 府 没有 长 期 持 续 性 地 培 育公 众 的 灾 害危  川 I 地震中, 灾区人民组织 的自救和互救 , 灾区外人民捐款捐物  应 急 管 理 的地 位 。另一方面 , 相较于其他发达多家应对 自然  支援 灾区, 都 有效地 控制 了地震 震后灾情 的恶化 。 在灾害过  机意识和应 对能力。 我 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应对 自然灾害管  后, 公众 更应树立危机意识, 教育晚辈应 对灾害的技巧, 向亲  灾害管理的经验, 对公众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   友传播减 灾防灾的知识等等 。 由此可见, 公众 参与自然灾害应  理的机制和措施不够规范系统、 急管理具有极大 的必要性。 然而, 实际情况是公众参与应 急管  发挥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 的重视、 缺乏教育和宣传等 问题。 温  理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对这些 困境进行分析, 完善公众参与应  家宝曾经指出:“ 基层的应急能力, 是全部应 急管理的基础; 人 }  2 。 1 3 , 1 1 , 中 总第4 22 期  l 1   2   3  社 会 民 生 The   Li f e  a nd  O pi ni ons   of   t he  Peo pl e  民群众的积极参 与, 是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 我国基层的应 急管理能力相当薄弱, 人民群众 的公共安全 乏有效 的组 织, 对应急管理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  首先, 公众的文化程度和新媒体的普及、 有效利用很大程 意识 以及 自我保 护 能 力 不 强 , 这也 是 安 全事 故 多发 、 灾 害 损 失  度 上制 约着公众参与应急管理。 公众 的文化程度不 高使他们  加 剧 的 一个重 要 原 因。 ”  对现代传播媒介、 沟通 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效率也不高, 无法有 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影响参 与的有效性。 在 自然灾害发生  效利用现代媒介获取所 需的信息, 对海量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迅  的初期, 能够获取 的信息量和途径很少, 公众 因对信息的缺失  速作出判断, 使得对 自然灾害的情况、 救灾措施不了解 , 限制了  和 不 对 称而 产 生 恐慌 , 而小道 消 息或 谣 言便会 四处传 播 并为 公  公 众对突发性 自然灾害的应对 能力 , 政府 部门通 过手机短信 众所接受, 并且公众对灾害事实情况掌握不全面、 不能从全局  等传播的公共危机预警、 应对信息没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去看 待 整 个 自然灾 害 的发 生 发 展 , 对 自身行 为没 有足够 的预 见  性, 导 致 自然 灾 害危机 势态 进 一 步恶 化 。 公 众 作为 普 通 群 体 ,  其次, 政 府发布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单一, 传统观念没有转 变, 对 新 媒介 的利 用 较 少 , 信 息 的 发布 迟 缓 , 不 能 及 时 了解 舆  他们 的受 教 育水平 、 社 会 阶 层 属性 等 有 着 诸 多 不 同, 他 们对 灾  论的动 向, 导致救灾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使谣言不能及时得到  害 的认识 和 判 断就 有着 非 专业 因素 的影 响 , 会 在 自然 灾害应 急  遏 制和解释。 政府 网站和 官方新闻媒体依然是发布真实信息 管理中出现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  的传统平台, 但是政府 网站和官方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往往滞 这 主 要体 现 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 是 志愿 者 参 与救 援 的业   后于 新 媒体 , 并且 公众 访 问政 府 网站 获取 信息 的主 动 性不 高 ,  余性, 使志愿者面对救援工作可能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例 如  不能有效传播, 使得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疲于辟谣, 政府的公信 2 0 1 3 年 雅 安7 . 0 级 地 震后 , 由于 缺 乏专 业 的组 织 协调 , 大 量 的物   力受 到 制约 。  资和志愿者涌向雅安, 导致通向雅安灾区的生命线出现拥堵,  妨碍 了救援 行动 的顺 利进 行; 其次, 许 多志愿 者 没有 经 过 严 格 一最后, 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平 台, 没能搭建  座及时有效的沟通桥梁 , 实现政 府与公众之 间良好的双向 的专业培训, 没有对 自己的救援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光凭满  沟通。 传 统媒体作为政府真实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 已经不能 腔 热血 , 盲 目进 入 灾区 , 导 致 在 灾区没 有发 挥 出多大 的作 用 , 反  满 足 自媒 体 时代 公众 对 信 息 的即时 需求 和 开 放 互动 ; 而 新 媒 体  而 占用 了灾 区有 限 的宝 贵 资源 ; 再次, 志 愿者 组 织 应 是 一 个 多  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 没有有效规范, 使大量真  元化 的体 系 , 但 是 志愿 者 组 织 处 于 自身 利益 和 偏 好 的考 量 , 会  假 难 辨 的信 息广 泛传 播 , 放 大不 稳 定情 绪 和 社会 陷入 恐 慌 , 导 片面性地 选择救助对象 。 这样会造成志愿者组织没有从救灾  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无法有 效组织公众参与到自然灾害的应  的全局性出发 , 使救援工作出现混乱, 救援资源过于分散 , 无  急管 理 中。  法有效地 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救援工作。 另外, 志愿者组织 的救援行 动往往是 自发性 的, 自身的狭 隘性会 因为救 援诉求  没有得到满足而与政府产生误解 , 恶化与政府合作的空间; 最 后, 志 愿 组 织 之 间 具有 孤 立 性 。 由于各 类 民 间志 愿 组 织 之 间在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 强化公众危机意识, 提 高公众参与能力。 公众危机 意识 的 救 灾 过 程 中缺 乏沟 通 和 协 调 机 制 , 救 援 活 动 往 往 集 中在 某 一  强弱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的处理效果, 因而在 日常的生活中应  地 点 或 者 救 援 对 象偏 向某 一 群体 。 导 致 志 愿 者 组 织 彼 此 之 间  首先培养和强化危机 意识 , 对于潜在的危机 , 能够提高警觉性 的救灾功能与行动发生冲 突, 造成救灾资源与人力的浪费, 无  和 防 范 , 对 于 即将 发 生 的危 机 , 能够 及 时果 断 地 采 取 行 动 。 要  法有效发 挥彼此互补的功能, 使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 工作 出  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必须加强宣传, 普及 自然灾 现 志 愿 者失 灵 的 现 象 。 因此 , 我 国迫切 需要 建 立起 对志 愿 者 的  害相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第一,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个 常态化 科学管理和引导体制, 以方便协调志愿者组织从大局出发, 合  的 自然 灾 害 知识 教 育机 制 , 并 且 向欧 美和 日本 等 发 达 国家 学 习  理分工, 充分发挥彼此的作用, 做好救灾工作。   相关的经验, 由政府主导编制有关防灾减灾和应急知识手册 向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的志愿失灵造 成灾害发生 时  公众 免费发放 。 第二,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和 网络的作用 , 通  公众很难理性 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中, 通常只能以极端手段去  过多渠道 宣传, 一方面让公众了解 自然 灾害的危害, 另一方面  解 决问题和表 达 自身利益 需求 , 从而造成公 众与政府 间的不  可 以方便公众通 过多种途径来 获取 自然灾害 的信息和应对 自  信任。  然 灾 害 的方 法 。  现代媒介利用存在局限。 公众是自然灾害威胁直接对象,  其次 , 要提高公众应对 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公众能够从容 在灾害发生时, 他们 的生命 、 财产等利益受到直接 的影响, 会  面对 自然 灾 害 , 并 能 够及 时采 取 有 效 的行 动 减 轻 灾 害 带 来 损 导致 心 理 上 和 精 神上 的恐 惧 感 。 媒 体 报 道 的 不 实 因素 的存 在  失。 为此可 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和完善应对 自然灾害 和政府信息发布 的滞后, 加深了政府威信力的缺失 , 使公众 缺  的应急预案 , 用于指导政府和公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出紧急 1   2 4   i 人 民 论 坛 ・ P E O P L E ’ S   T R I B U N E  反应 , 协调行动, 减轻灾害造 成的损失。 二是要重视和有针对  管 理 中发 挥 的作 用 日益 显著 。 美国 《 连线 》 杂 志 对 新 媒 体 的 定  性地 开展突发性 自然 灾害应 急避险 的演练 。 一方面 可 以通过  义 :“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以网络平台衍生出的新媒体形  模拟逼真的灾害情景 , 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技能; 另一方面,   态有博客、 微 博、 微信等 , 具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  , 海  可 以在不断地演练 过程 中, 检验应 急管理预案, 不断改进和提  量 性与共享性等 优势, 比如, 移动电话持有者可 以对 自身发现  预案的可行性。 三是在学校和小区等人员密集地要 配备齐全 的  的公共危机潜在 的威胁通过微博 、 QQ群实现瞬时传 播; 网友  消防设备 , 教育公众操作使用消防工具 , 定期检查消防设备是  们也可 以通过微信、 微 博等 交流危机 自救的方法, 为政 府建言  否完好和消除安全隐患, 保持逃生通道 的畅通。 在 自然灾害面  献 策 。 因此, 公 众在 参 与 自然 灾 害 应 急 管 理 的 过 程 中 , 应 该 充  前, 人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极其微弱的, 但 是可 以通过提高  分利用新媒体多元化、 多渠道、 多形式 的优势, 负责任地进行信  自身应对自然灾难 的能力, 减轻其造成 的损失。   全社会具备 良好 的危机意识既是预 防公共危机的前提 ,  息 的交 流 与共 享 , 不 信谣 不 传 谣 。   不仅如此, 在 自然 灾害 应 急管 理 的过 程 中, 政 府 也要 与 媒 也是完善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 增进社会安全的基 础。 公众只有  体及时沟通 , 并考虑公众需求, 提 供真实信息供 其发布, 作针  具备了良好的危机 意识, 在 自然灾害发 生时才能临危不惧 , 及  对性报 道。 政 府在 自然灾 害应 急管 理的事前、 事中、 事后 , 建  时有效地做 出反应 。 只有不断地提 高公众应对 危机的能力,  立 起 有序 有 效 的公 众 参 与渠 道 , 例如: 事 前利 用 电子政 务 平 台 才 能充分发挥 出公众 参与 自然 灾害应 急管理 的作用 , 做 到临  接 收公 众 的咨询 、 建议, 实 时地 向公 众 公开 应 急管 理 的政 策 措 “ 震” 不乱。  施, 征询 改进 意见 等 。 这样 , 以便 公 众 能 通 过 官 方 的平 台去 获 提 高公众参 与灾害应急管理 的专业性、 协调性 。 政府部门  得 真 实 可 靠 的 信 息 。 现 在 我 们 的 手 机 都 会 收 到 政 府 部 门发 来 针对 自然灾害成 立的专门应 急小组可给予公众 专业 知识的指  的 气 象灾 害 预 警 信息 , 卫 生 健 康 保 健 信 息等 。 这一 举 措 可 以很  导, 通过有效 的指导使公众对各种自然灾害有基本 的了解, 提  及 时地 为 公 众 提 供 危 机 防 范知 识 , 达 到 一定 的预 警 目的。 新 媒  高公众参与灾害应急管理 的能力, 掌握基本 的应急管理 知识  体 的开放互动特 性拓宽了公众获取公共危机信息的渠道 , 以互  和急救技能, 能够对 自然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有针对地采取有  联网为代表 的新媒体 不但能使信息瞬间传播, 而且还 能让信  效 的应急管理措施 。 让公众在参与 自然灾害的应 急管理时, 能  息即时开放 互动、 高度共享。 但 新媒体 的这些特点也弱化了政 够 有 效 地 发 挥 自救 与互 助 的作用 , 把 握 最 佳 的 抢救 时机 , 减 少  府 作 为 信息 把 关 人 的作 用 , 使 未 经 证 实 的小道 消 息任 意传 播 ,  灾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 失, 有计划 、 有步骤地应对危机 。 公众  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增加了政 府危机管理 参 与 到应 急管 理 中 , 连 接 起 政 府和 公众 之 间 的信 任 纽 带, 消 除  的难度。 正所谓 “ 谣 言止于公信” ,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应 迅速 公众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 减少相信和参与传播谣言以及在灾害  建 立起政府 一媒体一公众三者之 间顺畅的信息沟通 路径, 使  现场的各种不理性行为的发生。因此, 政府部 门与公众 的协调  新 媒 体 既能 承 担 起 为政 府及 时发 布 真实 信 息的角 色 , 又 成 为 收  无疑是成功快速应对 自然灾害, 解决危机 的重要因素。 政 府应  集舆情、 反映公众 呼声的最佳渠道 , 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问良好  最大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 努力拓 宽社会参与渠道, 构建社会  的双 向沟 通 , 强 化 彼 此 的信任 。  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 实 现 对 公共 危 机 的 协 同治 理 。 要达 到二  者 间 的相 互 协调 , 则 更应 侧 重 于 使公 众 的有序 参 与 自然 灾 害应 结语 虽然政府作为应 急管理 的主体 , 但 是我们所处 的时代是 一急管理中。 政府 部门作为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 , 对 自然灾  害有全局 的把握 , 因此 , 公众在参与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的过程  中就 要把握政 策的走向, 坚持政府 的领导。 政府应建 立公众参 个前所未有 的自然灾害频发 的阶段, 光靠政府 的力量来应对 与应 急 管 理 的激 励 奖 励 机 制 , 这 样 能 够 很 好 地 降低 公 众 在 公  自然灾 害 基本 是不 可 能 的 。 我 们 必 须积 极 鼓 励 公 众 参与 到 自然 共危机后 的失落 感, 不至于消除危机 的成 功与公众 的心理失  灾 害 的应 急 管 理 中 , 为 公 众 提 供 参 与 的路 径 , 协调 与 公 众 的行 衡 形 成 巨 大反 差 , 更 能激 起 灾 害后 公众 重 拾 自我 的信 心 。 其 次  动 , 才 能 有 效 地 应 对 自然 灾 害 , 减少损 失。 随着 我 国对 自然 灾  要 建 立 起 有 效 的信 息 沟 通机 制 。 只有 加 强 信 息共 享 和 沟 通 , 政  害 的应 急 管 理 能力 不 断 的提 升 , 对 公 众参 与 自然 灾害 应 急 管理 府和公众 才能彼此信任 , 才能通力合作 , 共同促 进 自然灾害应  的重视和能力培养, 必定会使公众在 未来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急管理 的有序 有效进行。 为此要建立起一个多元的现代化信息  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厘垦 鐾 虱  平台, 方便和促 进政府与公众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 形成彼  此信任的纽带, 协调政 府与公众 的行动。  ( 作 者单位 : 海南 大学政治与 公共管 理学院 ; 本 文系海 南省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 究成果 , 项 目编号 : 7 1 1 7 3 0 0 4)  责 编, 许 国荣 ( 实习 )  利用公众参与 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新 媒体平台。 在网络信 息时代, 媒体特 别是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在应急 z 。 一 s , 一   冲 总第 z z 期  I 1   2 5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 口 潘孝榜 徐艳 睛 【 摘要】 近些年来, 我国公众在自 然灾害 应急管理中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 题, 使公众在自 然灾  害的应 急管理中没有发挥 出更 大的作用。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是发挥公众参 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 热情与潜力的关键 。   文章主要 深入分析了 公众参 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必要 性和面临的困境, 并在此基 础上提 出了 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公众参与  自 然灾害 应急管理 新媒体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环境条件复杂, 人口众多, 密集度高,   经 济发 展程度不 高, 灾 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较低 等因  素, 造成我 国灾害损失 严重 和防灾救灾 占用了大量 的人 力物  力。 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公众 自然灾害危机意识 和应对能力薄弱。 与我国自然灾害  急管理 , 采取措施和制度 安排鼓励公众 的有序参与是 当前的 有 效可行 选 择 。  公众参与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困境分析 也 是 影 响我 国政 治 、 经济 和 社 会 稳 定 的重 要 因 素 。 我 国政 府 为  频发的现实情况形成 巨大反差 的是我国公众 普遍 缺乏对自然 了减轻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 采取应急措施 , 达到科学管理的  灾 害 的了解 、 防范 自然 灾 害 的危 机 意 识 和 自我 保 护 能 力 薄弱 ,  目的 , 进 行 自然 灾 害应 急管 理 , 是在 充 分 分 析 研 究 自然 灾 害发  一旦发 生自然灾害, 往往会造成惨重 的损失。   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 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 生 的原因、 过程和造 成的后果 的基础上 , 通过协调社会多方的 资源, 对 自然灾 害进行预 警、 救 灾和重建 的过程 。 政府在 自然  三个方面: 第 一, 公众 对 自然灾 害的征兆认识不足 , 警觉性不  侥幸心理过重。 例如, 2 0 1 0 年我 国西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  灾害应急管理中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举足轻 重的作用 , 但仅依  高 ,靠 政 府 的力 量 难 以实现 应 对 灾 害 的高 效 、 快 速、 协 调 和灵 活 。   灾, 由于 旱灾 发 生 的 初 期 , 公 众 没有 足够 的重 视 , 认为干旱很 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发挥 的作用是有 限的, 特别是在重大 自   快就会过去而没有做好 防旱减灾的准备, 最后造成了极大范围  然灾害面前, 政府必须依 靠公众 的力量, 才 能有效控制灾害的  和严重 的经济损失。 第二, 公众 身边普遍没有准备应对灾害的 影响。  应 急设备, 并且缺乏使用应急设备的技能。 例如在地震发 生之 “ 公民社会和 公民参与的成 熟为建立应急决策参与机制  前, 绝大多数的公众没有准备灾害急救 箱, 更 不知道灾害急救  创造了主观条件。 ” 作为社会 中最大的全体 , 公众拥有着最为  箱如何使用, 使很多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没有 药物对伤口进行  丰富的社会资源, 具备防灾救灾的能力, 有效发挥其作用, 是  及时的处理, 导致伤口感染,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第三,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灾害预警、 减 少危害, 维护公共利益的内  公 众 普 遍 缺 乏应 对 自然 灾害 的知识 和 技 能 。 例 如 我 国常见 的地   在保证。 公众参与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能够 降低政府 在整 个应  震 和 泥 石 流 灾 害 中, 因 为 许 多 公 众 缺 乏 逃 生 和 救 助 的知 识 和  急管理中的成 本, 使得政府应对危机的资源 更加高效、 有针对  技能,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性。 公 众积极 主动配合政 府实施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 响应政  造 成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 能力薄弱 的原因主要 一方 面 , 长 期 以 来 公 众 参 与 救 灾 都 是 听从 政 府 的 号 召, 政  府的号召, 通 过各种方式参与救灾, 提高了政府救援工作 的效  是 :率, 也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灾害的危害。 例如在2 0 0 8 年 的汶  府也主要是 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公众 出于被动参与 自然灾害 政 府 没有 长 期 持 续 性 地 培 育公 众 的 灾 害危  川 I 地震中, 灾区人民组织 的自救和互救 , 灾区外人民捐款捐物  应 急 管 理 的地 位 。另一方面 , 相较于其他发达多家应对 自然  支援 灾区, 都 有效地 控制 了地震 震后灾情 的恶化 。 在灾害过  机意识和应 对能力。 我 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应对 自然灾害管  后, 公众 更应树立危机意识, 教育晚辈应 对灾害的技巧, 向亲  灾害管理的经验, 对公众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   友传播减 灾防灾的知识等等 。 由此可见, 公众 参与自然灾害应  理的机制和措施不够规范系统、 急管理具有极大 的必要性。 然而, 实际情况是公众参与应 急管  发挥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 的重视、 缺乏教育和宣传等 问题。 温  理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对这些 困境进行分析, 完善公众参与应  家宝曾经指出:“ 基层的应急能力, 是全部应 急管理的基础; 人 }  2 。 1 3 , 1 1 , 中 总第4 22 期  l 1   2   3  社 会 民 生 The   Li f e  a nd  O pi ni ons   of   t he  Peo pl e  民群众的积极参 与, 是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 我国基层的应 急管理能力相当薄弱, 人民群众 的公共安全 乏有效 的组 织, 对应急管理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  首先, 公众的文化程度和新媒体的普及、 有效利用很大程 意识 以及 自我保 护 能 力 不 强 , 这也 是 安 全事 故 多发 、 灾 害 损 失  度 上制 约着公众参与应急管理。 公众 的文化程度不 高使他们  加 剧 的 一个重 要 原 因。 ”  对现代传播媒介、 沟通 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效率也不高, 无法有 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影响参 与的有效性。 在 自然灾害发生  效利用现代媒介获取所 需的信息, 对海量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迅  的初期, 能够获取 的信息量和途径很少, 公众 因对信息的缺失  速作出判断, 使得对 自然灾害的情况、 救灾措施不了解 , 限制了  和 不 对 称而 产 生 恐慌 , 而小道 消 息或 谣 言便会 四处传 播 并为 公  公 众对突发性 自然灾害的应对 能力 , 政府 部门通 过手机短信 众所接受, 并且公众对灾害事实情况掌握不全面、 不能从全局  等传播的公共危机预警、 应对信息没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去看 待 整 个 自然灾 害 的发 生 发 展 , 对 自身行 为没 有足够 的预 见  性, 导 致 自然 灾 害危机 势态 进 一 步恶 化 。 公 众 作为 普 通 群 体 ,  其次, 政 府发布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单一, 传统观念没有转 变, 对 新 媒介 的利 用 较 少 , 信 息 的 发布 迟 缓 , 不 能 及 时 了解 舆  他们 的受 教 育水平 、 社 会 阶 层 属性 等 有 着 诸 多 不 同, 他 们对 灾  论的动 向, 导致救灾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使谣言不能及时得到  害 的认识 和 判 断就 有着 非 专业 因素 的影 响 , 会 在 自然 灾害应 急  遏 制和解释。 政府 网站和 官方新闻媒体依然是发布真实信息 管理中出现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  的传统平台, 但是政府 网站和官方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往往滞 这 主 要体 现 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 是 志愿 者 参 与救 援 的业   后于 新 媒体 , 并且 公众 访 问政 府 网站 获取 信息 的主 动 性不 高 ,  余性, 使志愿者面对救援工作可能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例 如  不能有效传播, 使得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疲于辟谣, 政府的公信 2 0 1 3 年 雅 安7 . 0 级 地 震后 , 由于 缺 乏专 业 的组 织 协调 , 大 量 的物   力受 到 制约 。  资和志愿者涌向雅安, 导致通向雅安灾区的生命线出现拥堵,  妨碍 了救援 行动 的顺 利进 行; 其次, 许 多志愿 者 没有 经 过 严 格 一最后, 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平 台, 没能搭建  座及时有效的沟通桥梁 , 实现政 府与公众之 间良好的双向 的专业培训, 没有对 自己的救援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光凭满  沟通。 传 统媒体作为政府真实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 已经不能 腔 热血 , 盲 目进 入 灾区 , 导 致 在 灾区没 有发 挥 出多大 的作 用 , 反  满 足 自媒 体 时代 公众 对 信 息 的即时 需求 和 开 放 互动 ; 而 新 媒 体  而 占用 了灾 区有 限 的宝 贵 资源 ; 再次, 志 愿者 组 织 应 是 一 个 多  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 没有有效规范, 使大量真  元化 的体 系 , 但 是 志愿 者 组 织 处 于 自身 利益 和 偏 好 的考 量 , 会  假 难 辨 的信 息广 泛传 播 , 放 大不 稳 定情 绪 和 社会 陷入 恐 慌 , 导 片面性地 选择救助对象 。 这样会造成志愿者组织没有从救灾  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无法有 效组织公众参与到自然灾害的应  的全局性出发 , 使救援工作出现混乱, 救援资源过于分散 , 无  急管 理 中。  法有效地 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救援工作。 另外, 志愿者组织 的救援行 动往往是 自发性 的, 自身的狭 隘性会 因为救 援诉求  没有得到满足而与政府产生误解 , 恶化与政府合作的空间; 最 后, 志 愿 组 织 之 间 具有 孤 立 性 。 由于各 类 民 间志 愿 组 织 之 间在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 强化公众危机意识, 提 高公众参与能力。 公众危机 意识 的 救 灾 过 程 中缺 乏沟 通 和 协 调 机 制 , 救 援 活 动 往 往 集 中在 某 一  强弱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的处理效果, 因而在 日常的生活中应  地 点 或 者 救 援 对 象偏 向某 一 群体 。 导 致 志 愿 者 组 织 彼 此 之 间  首先培养和强化危机 意识 , 对于潜在的危机 , 能够提高警觉性 的救灾功能与行动发生冲 突, 造成救灾资源与人力的浪费, 无  和 防 范 , 对 于 即将 发 生 的危 机 , 能够 及 时果 断 地 采 取 行 动 。 要  法有效发 挥彼此互补的功能, 使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 工作 出  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必须加强宣传, 普及 自然灾 现 志 愿 者失 灵 的 现 象 。 因此 , 我 国迫切 需要 建 立起 对志 愿 者 的  害相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第一, 政府应该建立起一个 常态化 科学管理和引导体制, 以方便协调志愿者组织从大局出发, 合  的 自然 灾 害 知识 教 育机 制 , 并 且 向欧 美和 日本 等 发 达 国家 学 习  理分工, 充分发挥彼此的作用, 做好救灾工作。   相关的经验, 由政府主导编制有关防灾减灾和应急知识手册 向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的志愿失灵造 成灾害发生 时  公众 免费发放 。 第二,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和 网络的作用 , 通  公众很难理性 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中, 通常只能以极端手段去  过多渠道 宣传, 一方面让公众了解 自然 灾害的危害, 另一方面  解 决问题和表 达 自身利益 需求 , 从而造成公 众与政府 间的不  可 以方便公众通 过多种途径来 获取 自然灾害 的信息和应对 自  信任。  然 灾 害 的方 法 。  现代媒介利用存在局限。 公众是自然灾害威胁直接对象,  其次 , 要提高公众应对 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公众能够从容 在灾害发生时, 他们 的生命 、 财产等利益受到直接 的影响, 会  面对 自然 灾 害 , 并 能 够及 时采 取 有 效 的行 动 减 轻 灾 害 带 来 损 导致 心 理 上 和 精 神上 的恐 惧 感 。 媒 体 报 道 的 不 实 因素 的存 在  失。 为此可 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和完善应对 自然灾害 和政府信息发布 的滞后, 加深了政府威信力的缺失 , 使公众 缺  的应急预案 , 用于指导政府和公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出紧急 1   2 4   i 人 民 论 坛 ・ P E O P L E ’ S   T R I B U N E  反应 , 协调行动, 减轻灾害造 成的损失。 二是要重视和有针对  管 理 中发 挥 的作 用 日益 显著 。 美国 《 连线 》 杂 志 对 新 媒 体 的 定  性地 开展突发性 自然 灾害应 急避险 的演练 。 一方面 可 以通过  义 :“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以网络平台衍生出的新媒体形  模拟逼真的灾害情景 , 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技能; 另一方面,   态有博客、 微 博、 微信等 , 具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  , 海  可 以在不断地演练 过程 中, 检验应 急管理预案, 不断改进和提  量 性与共享性等 优势, 比如, 移动电话持有者可 以对 自身发现  预案的可行性。 三是在学校和小区等人员密集地要 配备齐全 的  的公共危机潜在 的威胁通过微博 、 QQ群实现瞬时传 播; 网友  消防设备 , 教育公众操作使用消防工具 , 定期检查消防设备是  们也可 以通过微信、 微 博等 交流危机 自救的方法, 为政 府建言  否完好和消除安全隐患, 保持逃生通道 的畅通。 在 自然灾害面  献 策 。 因此, 公 众在 参 与 自然 灾 害 应 急 管 理 的 过 程 中 , 应 该 充  前, 人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极其微弱的, 但 是可 以通过提高  分利用新媒体多元化、 多渠道、 多形式 的优势, 负责任地进行信  自身应对自然灾难 的能力, 减轻其造成 的损失。   全社会具备 良好 的危机意识既是预 防公共危机的前提 ,  息 的交 流 与共 享 , 不 信谣 不 传 谣 。   不仅如此, 在 自然 灾害 应 急管 理 的过 程 中, 政 府 也要 与 媒 也是完善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 增进社会安全的基 础。 公众只有  体及时沟通 , 并考虑公众需求, 提 供真实信息供 其发布, 作针  具备了良好的危机 意识, 在 自然灾害发 生时才能临危不惧 , 及  对性报 道。 政 府在 自然灾 害应 急管 理的事前、 事中、 事后 , 建  时有效地做 出反应 。 只有不断地提 高公众应对 危机的能力,  立 起 有序 有 效 的公 众 参 与渠 道 , 例如: 事 前利 用 电子政 务 平 台 才 能充分发挥 出公众 参与 自然 灾害应 急管理 的作用 , 做 到临  接 收公 众 的咨询 、 建议, 实 时地 向公 众 公开 应 急管 理 的政 策 措 “ 震” 不乱。  施, 征询 改进 意见 等 。 这样 , 以便 公 众 能 通 过 官 方 的平 台去 获 提 高公众参 与灾害应急管理 的专业性、 协调性 。 政府部门  得 真 实 可 靠 的 信 息 。 现 在 我 们 的 手 机 都 会 收 到 政 府 部 门发 来 针对 自然灾害成 立的专门应 急小组可给予公众 专业 知识的指  的 气 象灾 害 预 警 信息 , 卫 生 健 康 保 健 信 息等 。 这一 举 措 可 以很  导, 通过有效 的指导使公众对各种自然灾害有基本 的了解, 提  及 时地 为 公 众 提 供 危 机 防 范知 识 , 达 到 一定 的预 警 目的。 新 媒  高公众参与灾害应急管理 的能力, 掌握基本 的应急管理 知识  体 的开放互动特 性拓宽了公众获取公共危机信息的渠道 , 以互  和急救技能, 能够对 自然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有针对地采取有  联网为代表 的新媒体 不但能使信息瞬间传播, 而且还 能让信  效 的应急管理措施 。 让公众在参与 自然灾害的应 急管理时, 能  息即时开放 互动、 高度共享。 但 新媒体 的这些特点也弱化了政 够 有 效 地 发 挥 自救 与互 助 的作用 , 把 握 最 佳 的 抢救 时机 , 减 少  府 作 为 信息 把 关 人 的作 用 , 使 未 经 证 实 的小道 消 息任 意传 播 ,  灾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 失, 有计划 、 有步骤地应对危机 。 公众  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增加了政 府危机管理 参 与 到应 急管 理 中 , 连 接 起 政 府和 公众 之 间 的信 任 纽 带, 消 除  的难度。 正所谓 “ 谣 言止于公信” ,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应 迅速 公众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 减少相信和参与传播谣言以及在灾害  建 立起政府 一媒体一公众三者之 间顺畅的信息沟通 路径, 使  现场的各种不理性行为的发生。因此, 政府部 门与公众 的协调  新 媒 体 既能 承 担 起 为政 府及 时发 布 真实 信 息的角 色 , 又 成 为 收  无疑是成功快速应对 自然灾害, 解决危机 的重要因素。 政 府应  集舆情、 反映公众 呼声的最佳渠道 , 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问良好  最大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 努力拓 宽社会参与渠道, 构建社会  的双 向沟 通 , 强 化 彼 此 的信任 。  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 实 现 对 公共 危 机 的 协 同治 理 。 要达 到二  者 间 的相 互 协调 , 则 更应 侧 重 于 使公 众 的有序 参 与 自然 灾 害应 结语 虽然政府作为应 急管理 的主体 , 但 是我们所处 的时代是 一急管理中。 政府 部门作为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 , 对 自然灾  害有全局 的把握 , 因此 , 公众在参与 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 的过程  中就 要把握政 策的走向, 坚持政府 的领导。 政府应建 立公众参 个前所未有 的自然灾害频发 的阶段, 光靠政府 的力量来应对 与应 急 管 理 的激 励 奖 励 机 制 , 这 样 能 够 很 好 地 降低 公 众 在 公  自然灾 害 基本 是不 可 能 的 。 我 们 必 须积 极 鼓 励 公 众 参与 到 自然 共危机后 的失落 感, 不至于消除危机 的成 功与公众 的心理失  灾 害 的应 急 管 理 中 , 为 公 众 提 供 参 与 的路 径 , 协调 与 公 众 的行 衡 形 成 巨 大反 差 , 更 能激 起 灾 害后 公众 重 拾 自我 的信 心 。 其 次  动 , 才 能 有 效 地 应 对 自然 灾 害 , 减少损 失。 随着 我 国对 自然 灾  要 建 立 起 有 效 的信 息 沟 通机 制 。 只有 加 强 信 息共 享 和 沟 通 , 政  害 的应 急 管 理 能力 不 断 的提 升 , 对 公 众参 与 自然 灾害 应 急 管理 府和公众 才能彼此信任 , 才能通力合作 , 共同促 进 自然灾害应  的重视和能力培养, 必定会使公众在 未来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急管理 的有序 有效进行。 为此要建立起一个多元的现代化信息  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厘垦 鐾 虱  平台, 方便和促 进政府与公众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 形成彼  此信任的纽带, 协调政 府与公众 的行动。  ( 作 者单位 : 海南 大学政治与 公共管 理学院 ; 本 文系海 南省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 究成果 , 项 目编号 : 7 1 1 7 3 0 0 4)  责 编, 许 国荣 ( 实习 )  利用公众参与 自 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新 媒体平台。 在网络信 息时代, 媒体特 别是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在应急 z 。 一 s , 一   冲 总第 z z 期  I 1   2 5  


相关文章

  • 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 蚌埠市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 (2017届) 论 文 题 目: 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作 者: 刘玉来 指 导 老 师: 张丹丹 指导老师教研室: 攻 读 专 业: 学 号: YGG1412076 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摘要:当前,中 ...查看


  • 搅拌站应急预案
  • 中国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工程 应急预案 中国中铁六局集团 张呼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 4号拌和站 2014年8月 一.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小组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1.应急救援小组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拌和站 ...查看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选题方向:法理学 1.论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2.现代法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3.社会公平问题的法哲学透视 4.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正义的法哲学解读 6.人权的法哲学思考 7.论以人为本的法治发展 ...查看


  •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 常见环境法论文题目 论我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外来物种引进行政许可制度研究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环境安全法律制度探析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海 ...查看


  • 回顾与前瞻_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_钟开斌
  • 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钟开斌* 内容提要:2003年抗击/非典0斗争,是中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0,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法制.这种以全面整合为基本特征的应急管理体 ...查看


  •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总 则 1.1 为建立健全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我区建 ...查看


  • 城管问题及对策
  • 当前城市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化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内部各种因素.各种结构.多种关系变得错综复杂.随着城市结构由简到繁,城市管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程.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 ...查看


  • 关于_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_的思考与建议_高吉喜
  • 30聚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破解政府买单困局 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思考与建议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Environment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