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分析三星走进中国

三星的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一、三星简介

三星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的简称。三星集团包括44个下属公司及若干机构法人,在全世界68个国家拥有429个据点230000员工,涉及电子、机械、金融、化学等多个领域,成长为“世界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2011年全球500强中,三星电子占据第三十二位,在全球最受尊敬企业排名第38位,三星的品牌价值也升至第19位。在世界市场中,占有率高居第一的产品也是比比皆是,三星电子尤为多—液晶电视产品、手机、电脑显示器、快闪记忆体等。

二、 简述三星国际化历程

1、 建立初期(1938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

李秉喆先生是“三星”的创始人,1938年3月1日,在韩国大邱市成立了第一家商号为“三星商会”的企业,这就是三星集团的前身,随后又更名为“三星物产公司”。在战火中开业的三星物业经营一年就创利20亿韩元。这个数字是当时资金的20倍。这给三星极大的信心,这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50 年代进军制造业—制糖业,就在3年的时间内,“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让韩国结束了进口糖的历史,同时,“三星”也因此被载了韩国企业发展入史册。1964年,三星也曾因为“三星”走私事件而跌跤化肥领域。“韩肥”事件无疑对三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1969年1月13日,三星进军电子业,三星电子工业公司正式成立。70年代初挺近重化工业和半导体业。

2、 走向集团化(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星从注重横向非关联产业多元化向纵向的系列化(即相关联产业的系列化)转变。80年代,三星向相关联产业继续,投资并建业的企业有:食品、纤维2家、电器、电子厂7家,重化工业5家、广告业1家。这种转变是三星在各领域产业内的专业分工更趋向体系化。

3、 从品牌低谷到国际化起飞(20世纪90年代—今)

20世纪90年代初,三星把大量家电销往美国,但三星当时的产品无论是品质特征,还是品牌档次上都远远低于日本的各大品牌,而在1997年之前的三星,在中国市场上也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更不幸的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但同时,欧美品牌也都越来越看重三星这个越来愈廉价的OEM 。为日本打工似乎成了三星的宿命。也就是之后,在李健熙的带领下进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从技术模仿战略到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再到技术领先者战略,从把产品撤出如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商店,到重金投入技术开发,再到全力推行TOP 计划,都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形象,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品牌。

三、 使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分析三星的国际化

1、理论分析

邓宁的国际折中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其次,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最后,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

1、 具体分析

(1)、所有权优势分析

所有权优势是一种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即一国企业在另一国从事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时所具有的高于当地企业的优势。

a) 技术和研发优势:

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三星集团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体系的建立。在2008年,三星电子中国共申请2799项专利,力压松下电器(2222项)和飞利浦公司(1764项)等排名第一位,成为在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外国企业。三星集团在全球办了三个设计学院,招揽年轻的设计师进行培训,激发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另外还在全球设立13个研发中心,定期研究当地居民对生活和设计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机外观研发设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贴近当地市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开发不同外观的手机,从而使市场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是三星在全球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已先后在中国成立了北京通信研究院、南京软件研究所、上海设计研究所、苏州/杭州半导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研发人员共2000多人。而且正积极推动在中国本土进行“全程研发”体系,强化本土开发能力,争取把中国建设成其出口型产品的全球范围研发基地。 b) 规模经济:

经过研究发现,三星公司的每一部手机都是由其旗下四家子公司生产,不像其他手机厂商搞什么采购组装。这样,就可以从机制上保证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迅速出厂,而其他手机厂商想要模仿三星,得先订采购计划,然后再跟生产商协调,时间上就要落后很多。稳定的半导体晶片供应、规模经济、回报率较高的垂直整合生产体系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创新的特殊机制,确保他的手机成本低、外观又受消费者欢迎、还有特殊的机制保证,难怪优势明显。 c) 管理和组织经验

众所周知,各国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成功与否关键是各国的文化融合。因此为了是更多的中国人购买三星产品,也为了公司管理,就必须调动中国员工的积极性、提拔更多的中国人才,从而变成一家中国公司。到目前为止,三星在中国经营时间超过十年的子公司,已经有90%管理职位全部由本地人担任。由于三星在华企业数量众多,人员庞大,很多基层员工不可能有机会同公司最高管理层沟通,因此朴根熙上任后,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名为“CEO Message”的信息传递系统。从生产线上的工人到分公司的负责人,任何三星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向他提出问题,而每隔两周,他就会将收集好的问题整理清楚一一做答。平时,朴根熙还会定期向所有员工发送邮件,或者讲解公司的最新策略,或者是阐述李健熙的经营哲学。

这样的跨级直接沟通,更有利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内部管理模式更人性化,使中国员工更能适应。

同时,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这才是三星成功的关键。李建熙曾经说,我付出一亿韩元就可以买到手机技术,但是如果我付出20亿韩元搞研发,3-5年还不能“超日赶美”。我认为,正是这句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可笑的话,透露了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本质的理解:技术是可以买断的,所以搞反向投资成为了三星获取技术的途径。于是,三星向美国美光科技买半导体技术,现在其半导体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美国国家半导体研究所购买液晶显示器专利技术,现在其液晶显示器也做到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夸克公司买手机专利技术,现在其CDMA 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26%。所以,作为一个市场后来者,一定要缩短时间和市场领先者的距离,其中买断技术、进行仿造并且一步到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手段。

d) 商标权:

三星公司的名称现在用英文书写,以扩展其在世界上的全球公司地位。公司的名字位于充满动感的新Logo 设计之上,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公司总体形象。其椭圆形的Logo “S ”以及最后一个字母“G ”,部分地突破椭圆的束缚,将外界与内部结为一体,显示三星力争成为与世界一体,服务社会的愿望。

e) 推销技术:

与其说是推销不如说是提升品牌形象,以扩大销售。为将三星构建成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同时扩大产品销量,中国三星大力投入公益事业,并成立了“中国三星社会公益团”。三星是2008年奥运会的TOP 赞助商,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星在中国开展了“迎奥运万人长跑”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针对中国政府关注的农村问题,三星在实施“一心一村”行动。中国三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国内权威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好评,大大提高了品牌形象,同时也扩大了销量。

(2)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东道国特有的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环境。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东道国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地理、人口、市场结构及其规模、收入水平、基础设施; 二是指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文化特征等。三星进入中国初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中国市场和文化缺乏了解,三星交了不少的学费”。三星在中国的投资始于1993年,当时三星电子在天津成立了与中方合资的电视机制造厂,生产北京牌电视机并在中国国内销售。当时,中国彩电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三星生产的是一些低档产品,在中国没有销路,最后不得不撤销这一业务。

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合资方式占80%,独资占12%;到2011年独资85%,合资占15%,日益显著的独资化倾向,表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未来风险预期的降低和投资回报的增长。

②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保护加强、土地成本上升、环保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使用成本上升、优惠政策取消,外资企业需要在更高的成本上与内资企业竞争,这是外资企业必须正视的事实和趋势。看起来是投资环境恶化,相反,这是投资环境的改善。

要素和资源能源成本上升,伴随的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提升,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取消优惠政策,不是对外资实行歧视政策,而是为了实行国民待遇,是为了挤出低效率企业,给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

如果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与销售成本比国内企业更低,那么低效率的外资企业也能在中国生存与发展,中国就会吸引到很多低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正是那些优惠政策,使得外资企业负担的成本实际上比内资企业更低,从而引来了大量低技术和低效率的外资企业。

取消优惠政策,这些低效率企业就不能继续生存,就不会再有个别外资企业依靠特定的政策优惠获得优势,市场也就不会再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这是有利于效率高、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的。

尤其是,当中国的劳动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的时候,中国快速提高的人力资本、快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成长的市场容量、过去发展所产生的产业积聚,以及大幅改善的法治环境和政府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新的优势。

(3)内部化优势分析

目前,中国是三星在全球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已先后在中国成立了北京通信研究院、南京软件研究所、上海设计研究所、苏州/杭州半导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研发人员共2000多人。而且正积极推动在中国本土进行“全程研发”体系,强化本土开发能力,争取把中国建设成其出口型产品的全球范围研发基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三星最大的海外投资地,累计投资约40亿美元;近年来,三星在中国的业务一直保持高速度的增长,2004年在华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内销达68亿美元。目前,三星90%的产品已经在中国生产,而且正逐步将中国建设成为三星全球研发中心。

事实证明,三星走进中国不仅扩大了在中国的销路,而且优化了三星的内部结构,提升了其在全球的地位。

四、总结

以上是使用国际折中理论分析三星国际化的优势分析,这些都说明三星国际化的正确性和走向中国的优势。

三星的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一、三星简介

三星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的简称。三星集团包括44个下属公司及若干机构法人,在全世界68个国家拥有429个据点230000员工,涉及电子、机械、金融、化学等多个领域,成长为“世界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2011年全球500强中,三星电子占据第三十二位,在全球最受尊敬企业排名第38位,三星的品牌价值也升至第19位。在世界市场中,占有率高居第一的产品也是比比皆是,三星电子尤为多—液晶电视产品、手机、电脑显示器、快闪记忆体等。

二、 简述三星国际化历程

1、 建立初期(1938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

李秉喆先生是“三星”的创始人,1938年3月1日,在韩国大邱市成立了第一家商号为“三星商会”的企业,这就是三星集团的前身,随后又更名为“三星物产公司”。在战火中开业的三星物业经营一年就创利20亿韩元。这个数字是当时资金的20倍。这给三星极大的信心,这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50 年代进军制造业—制糖业,就在3年的时间内,“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让韩国结束了进口糖的历史,同时,“三星”也因此被载了韩国企业发展入史册。1964年,三星也曾因为“三星”走私事件而跌跤化肥领域。“韩肥”事件无疑对三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1969年1月13日,三星进军电子业,三星电子工业公司正式成立。70年代初挺近重化工业和半导体业。

2、 走向集团化(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星从注重横向非关联产业多元化向纵向的系列化(即相关联产业的系列化)转变。80年代,三星向相关联产业继续,投资并建业的企业有:食品、纤维2家、电器、电子厂7家,重化工业5家、广告业1家。这种转变是三星在各领域产业内的专业分工更趋向体系化。

3、 从品牌低谷到国际化起飞(20世纪90年代—今)

20世纪90年代初,三星把大量家电销往美国,但三星当时的产品无论是品质特征,还是品牌档次上都远远低于日本的各大品牌,而在1997年之前的三星,在中国市场上也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更不幸的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但同时,欧美品牌也都越来越看重三星这个越来愈廉价的OEM 。为日本打工似乎成了三星的宿命。也就是之后,在李健熙的带领下进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从技术模仿战略到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再到技术领先者战略,从把产品撤出如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商店,到重金投入技术开发,再到全力推行TOP 计划,都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形象,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品牌。

三、 使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分析三星的国际化

1、理论分析

邓宁的国际折中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其次,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最后,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

1、 具体分析

(1)、所有权优势分析

所有权优势是一种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即一国企业在另一国从事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时所具有的高于当地企业的优势。

a) 技术和研发优势:

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三星集团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体系的建立。在2008年,三星电子中国共申请2799项专利,力压松下电器(2222项)和飞利浦公司(1764项)等排名第一位,成为在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外国企业。三星集团在全球办了三个设计学院,招揽年轻的设计师进行培训,激发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另外还在全球设立13个研发中心,定期研究当地居民对生活和设计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机外观研发设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贴近当地市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开发不同外观的手机,从而使市场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是三星在全球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已先后在中国成立了北京通信研究院、南京软件研究所、上海设计研究所、苏州/杭州半导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研发人员共2000多人。而且正积极推动在中国本土进行“全程研发”体系,强化本土开发能力,争取把中国建设成其出口型产品的全球范围研发基地。 b) 规模经济:

经过研究发现,三星公司的每一部手机都是由其旗下四家子公司生产,不像其他手机厂商搞什么采购组装。这样,就可以从机制上保证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迅速出厂,而其他手机厂商想要模仿三星,得先订采购计划,然后再跟生产商协调,时间上就要落后很多。稳定的半导体晶片供应、规模经济、回报率较高的垂直整合生产体系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创新的特殊机制,确保他的手机成本低、外观又受消费者欢迎、还有特殊的机制保证,难怪优势明显。 c) 管理和组织经验

众所周知,各国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成功与否关键是各国的文化融合。因此为了是更多的中国人购买三星产品,也为了公司管理,就必须调动中国员工的积极性、提拔更多的中国人才,从而变成一家中国公司。到目前为止,三星在中国经营时间超过十年的子公司,已经有90%管理职位全部由本地人担任。由于三星在华企业数量众多,人员庞大,很多基层员工不可能有机会同公司最高管理层沟通,因此朴根熙上任后,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名为“CEO Message”的信息传递系统。从生产线上的工人到分公司的负责人,任何三星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向他提出问题,而每隔两周,他就会将收集好的问题整理清楚一一做答。平时,朴根熙还会定期向所有员工发送邮件,或者讲解公司的最新策略,或者是阐述李健熙的经营哲学。

这样的跨级直接沟通,更有利于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内部管理模式更人性化,使中国员工更能适应。

同时,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这才是三星成功的关键。李建熙曾经说,我付出一亿韩元就可以买到手机技术,但是如果我付出20亿韩元搞研发,3-5年还不能“超日赶美”。我认为,正是这句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可笑的话,透露了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本质的理解:技术是可以买断的,所以搞反向投资成为了三星获取技术的途径。于是,三星向美国美光科技买半导体技术,现在其半导体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美国国家半导体研究所购买液晶显示器专利技术,现在其液晶显示器也做到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夸克公司买手机专利技术,现在其CDMA 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26%。所以,作为一个市场后来者,一定要缩短时间和市场领先者的距离,其中买断技术、进行仿造并且一步到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手段。

d) 商标权:

三星公司的名称现在用英文书写,以扩展其在世界上的全球公司地位。公司的名字位于充满动感的新Logo 设计之上,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公司总体形象。其椭圆形的Logo “S ”以及最后一个字母“G ”,部分地突破椭圆的束缚,将外界与内部结为一体,显示三星力争成为与世界一体,服务社会的愿望。

e) 推销技术:

与其说是推销不如说是提升品牌形象,以扩大销售。为将三星构建成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同时扩大产品销量,中国三星大力投入公益事业,并成立了“中国三星社会公益团”。三星是2008年奥运会的TOP 赞助商,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星在中国开展了“迎奥运万人长跑”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针对中国政府关注的农村问题,三星在实施“一心一村”行动。中国三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国内权威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好评,大大提高了品牌形象,同时也扩大了销量。

(2)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东道国特有的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环境。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东道国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地理、人口、市场结构及其规模、收入水平、基础设施; 二是指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文化特征等。三星进入中国初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中国市场和文化缺乏了解,三星交了不少的学费”。三星在中国的投资始于1993年,当时三星电子在天津成立了与中方合资的电视机制造厂,生产北京牌电视机并在中国国内销售。当时,中国彩电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三星生产的是一些低档产品,在中国没有销路,最后不得不撤销这一业务。

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合资方式占80%,独资占12%;到2011年独资85%,合资占15%,日益显著的独资化倾向,表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未来风险预期的降低和投资回报的增长。

②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保护加强、土地成本上升、环保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使用成本上升、优惠政策取消,外资企业需要在更高的成本上与内资企业竞争,这是外资企业必须正视的事实和趋势。看起来是投资环境恶化,相反,这是投资环境的改善。

要素和资源能源成本上升,伴随的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提升,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取消优惠政策,不是对外资实行歧视政策,而是为了实行国民待遇,是为了挤出低效率企业,给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

如果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与销售成本比国内企业更低,那么低效率的外资企业也能在中国生存与发展,中国就会吸引到很多低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正是那些优惠政策,使得外资企业负担的成本实际上比内资企业更低,从而引来了大量低技术和低效率的外资企业。

取消优惠政策,这些低效率企业就不能继续生存,就不会再有个别外资企业依靠特定的政策优惠获得优势,市场也就不会再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这是有利于效率高、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的。

尤其是,当中国的劳动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的时候,中国快速提高的人力资本、快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成长的市场容量、过去发展所产生的产业积聚,以及大幅改善的法治环境和政府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新的优势。

(3)内部化优势分析

目前,中国是三星在全球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已先后在中国成立了北京通信研究院、南京软件研究所、上海设计研究所、苏州/杭州半导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研发人员共2000多人。而且正积极推动在中国本土进行“全程研发”体系,强化本土开发能力,争取把中国建设成其出口型产品的全球范围研发基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三星最大的海外投资地,累计投资约40亿美元;近年来,三星在中国的业务一直保持高速度的增长,2004年在华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内销达68亿美元。目前,三星90%的产品已经在中国生产,而且正逐步将中国建设成为三星全球研发中心。

事实证明,三星走进中国不仅扩大了在中国的销路,而且优化了三星的内部结构,提升了其在全球的地位。

四、总结

以上是使用国际折中理论分析三星国际化的优势分析,这些都说明三星国际化的正确性和走向中国的优势。


相关文章

  • 跨国企业路在何方
  • 跨国企业路在何方 选讲主题:跨国企业一到中国就走样,国外国内市场的差别 选讲内容:以三星字库门为例,讨论跨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别对待,从而研究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组长:蒲娅 秘书:李俊然 成员:文安慧.冯文静.韦妙璇 一. 什 ...查看


  • 产品策略案例
  • 案例一:动感地带-我的地 盘听我的  诞生: 2001年11月21日,广东移动公司在广州和深圳两地举行品牌推介会,正式推出了精心打造的"动感地带"品牌.在此之前,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团队,揣摩目标用户群的心理创造了一 ...查看


  •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教案)
  •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一框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时间: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当前的根 ...查看


  •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国际商务管理>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商品进出口.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等内容的一门专业课. 2.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基本 ...查看


  • 1基于SWOT分析的小米手机经营战略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基于SWOT分析的小米手机经营战略研究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学2010级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撰写日期: 2014年5月20日 目录 摘要 ....................... ...查看


  • 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论文
  • 山东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我国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学 院:管理学院专 业: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席守虎 指导教师: 王新军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二О一一年三月XX日-四月XX日共XX周 第一章 绪论 1.1 ...查看


  • 浅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
  •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营销1001班 学 号: 101380140 姓名:罗华 指导老师:李莉 2012年 10 月 19 日 目录 一.三星公司简介 1 二.三 ...查看


  • 国际化经营战略
  •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一)跨国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quo ...查看


  • 中国服装企业进入法国市场分析
  • 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中国服装企业进入法国市场分析 专业: 学生: 学号: 关键词:法国服装企业,投资环境,并购,目标市场 前言:本文以法国本土服装行业内部的结构转变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