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
【答案】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
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
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
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
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
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
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指,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
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
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
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经过50多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
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
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
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
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
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
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要追
求的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实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案】(一)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和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其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
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
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
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
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
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
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
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渐
提出了分“三步走”现实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主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
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
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步,都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特点。第一,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
求是的统一;第二,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第三,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四)“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我国“三步走”的现代
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
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三,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
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4.如何理解党的十七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0世纪末,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完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
策。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
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
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5.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
补,而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
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与“民主革命”中的“革命”,本意并不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针对的是旧的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制度;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改革不是在阶级对抗条件下进行的;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6.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答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诸多方面:(1)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2)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3)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4)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
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
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顺应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7.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案】①“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
征,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它对排除抽象地姓“资”姓“社”争论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8.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率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的变革。第三,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广泛的变化。以上表明,改革确实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9.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其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
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10.在改革开放中怎样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答案】(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
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6)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
监测和调整国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11.试析对外开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论断。
【答案】这个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是存在风险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风险、消极因素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成果,毕竟要小得多。正确的态度是:要意识到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同时想办法加以克服,不能因此而否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
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和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就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12.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试析之。
【答案】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分工和交换,有利于克服它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不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
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超出一国范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从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来看:(1)我国在历史上曾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吸引外资,现实要求相当迫切。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同的。
【答案】(l)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改革是指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3)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造的不同点是:①历史条件不同,改造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前进行,改革则是在之后进行;②对象和内容不同,改造的是私有制,改革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③性质不同:改造是把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点是:①都是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②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4.试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作,妥善安排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答案】(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不失时机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
(2)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
况、新问题。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职工下岗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考虑社会稳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负的责任。这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把这件事情办好。
15.试述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
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实行对外开放要从本国
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在的国力出发,必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是闭关自守;坚持自力更生,绝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才能为对外开放建立巩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6.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7.怎样理解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根据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首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经济的国
际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要求经济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但对外开放要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沿海开放扩大到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从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赢得了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总体上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和促发展。
18.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答案】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必须做到: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
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眭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19.论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
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强
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0.为什么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案】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产品分配的方式是由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决定的。同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构上,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土地、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都是稀缺性资源,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要获得其使用权,就必须向其所有者支付使用代价,实行生产要素有偿使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按生产要素获得收益,即使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也可能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证券投资,获得相应的要素收入。
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除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这种分配结构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重大的理论障碍,即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向确定下来。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
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3.目前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什么?
【答案】第一,存在的问题有: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仍然存在;靠权力换取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与“暴富”阶层形成巨大反差;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不认真解决,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 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一切合法收入,均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2)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他人财产,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3)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予以纠正。(4)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完善累进递增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和规范免征范围,调整消费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
(5)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实行救济,在城镇建立普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低收入者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4.试述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快发展。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现在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例如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本身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经过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5.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答案】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
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
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
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
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
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
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
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
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
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6.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
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
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
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
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
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
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
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
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
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
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
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
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
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
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
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7.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案】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们在21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整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
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
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
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28.试述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答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
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
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
我们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
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的路子是不同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
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
重破坏环境、贫富悬殊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
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实现工业化,不能、也不应该
再走这样的工业化老路,而应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
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
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
展。
(2)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
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
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
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
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
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
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必须扩大就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
择;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世界经济发
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
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
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29、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答案】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增强我国经
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是要使国
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
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
业改革的方向。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
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关系到体
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目标的实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
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0、试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答案】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简称“三改一加强”),
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所谓“改革”,就
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所谓“改组”,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国家产业政
策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等,促进存量
资产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所谓“改造”,就是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装备
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所谓“加强管理”,就是要改
进和强化企业生产、质量、成本、销售、财务、经营、技术设备、职工队伍等各
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备
的、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企业
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企业的改组、改造、强化企业的管理,同时,通过改组、
改造和加强管理来推动改革的深化,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从而使改革落到实
处,真正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总之,“三改一加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基本思路,对指导和推进企业改革和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1、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答案】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
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
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
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
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
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
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
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
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
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
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
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
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
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2、试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答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
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十多年
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
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
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特别注意加
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
宏观调控的关系,使二者统一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
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
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得更
好,更有成效。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
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广度和程度,以及宏观调控的形式和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作用不断扩大。但目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
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能够由市场调节的经
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和行业应主要由
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和行业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同时,我国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需要加快改革。宏观调控的思
路、方式和手段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
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实现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促进经
济结构优化。改革的经验证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
手段;微观放开和市场化进程,要同宏观调控的能力相适应。微观经济越放开,
市场化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和管理越有力和灵活有效。
33、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答案】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现
阶段第三产业的状况不适应第一、二产业发民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优化
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加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
发展,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但它的重大战略意义远不止
缓解就业压力一个方面。
34、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
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资源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经济
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
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上述命题只表达经济益的量的规
定,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是一致的。
【答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在根本上
是一致的。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因而也会出现企业效益与社会
效益不一致的状况。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36、20、21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
时作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
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
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也就是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西部的发
展。另外,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
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20、21
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
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
37、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
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答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所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
根本出路。但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38、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
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
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
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
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
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
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
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
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
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
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
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
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
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
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
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9、试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答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
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上来,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代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和服务的
各个领域面貌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成倍、几十倍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同世
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说来,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大力促进科技
事业的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高科
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
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攻克国家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
题作为主战场,同时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定要在世界
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大批各
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实现现代化不抓教育不行。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层次、跨世
纪的优秀人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总体部署,要逐步形成有中国特
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深化教育体制改
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
条件。
40、试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保证。没有社会的同步发展,
经济发展是难以持久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经
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发展。相反,经
济高速增长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
人口过快增长,等等。这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人民健康构成威
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更加注意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而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
阶段。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状况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
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如果不把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增长就难以为继,
也难以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要件。这就要求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
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以至更远的未来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
4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党的
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吗?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党制是指一党单独执政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
在,多党制是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既不是一
党制,也不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
派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
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中
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4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
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
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4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上看,中国自
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照顾到各民族的不同
特点,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2)
中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可以适应这一要求和特点;(3)中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通
有无;(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斗争中
各民族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骨干,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45.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又有怎
样的中国特色?
【答案】(一)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主
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 ,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
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
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
能。不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都担负着以下职能:
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民主的范围,
二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对那些利用各种机会与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犯
罪分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三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等等。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
造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社
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
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
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
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
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
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
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6.试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的阐
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
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
众,突出法治的人民性。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第二,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的依据
是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
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四,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和法治密不可
分。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则是民主的实现和保障,只有实行依法治国,
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
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
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7.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
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
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述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
件,互为目的。
(3)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略)
48.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要点:
(1)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
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
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
(2)文化实力从总体上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从总体而言,综合国力表现为物质实力和文化实力两种基本类型。具有强大文化
实
力的国家,必定具有强大的物质实力。例如,据有关材料,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了
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
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事实上,文化实力派的大小,
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从而也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3)文化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经济日益表现出文化化(知识化)的趋势。在当今世界,知识已成为
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
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
以知识为基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已经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
80%。
另一方面,文化日益表现出经济化的发展趋势。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
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文化商品的贸易额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
例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达10%,而我国文化产业增长
值1998年尚不足1%。当今世界,离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国力中特质实力的
提升将失去重要支柱。
(4)文化实力是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物质实力的作用要发挥,需要运用这种物质实力的人具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
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只有加强文化建设造就具有相应素质能够自如运用物质实力的人及有利于物质
实力发挥作用的精神条件,物质实力才能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现实地参与综
合国力的竞争。
基于以上认识,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49.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
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
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
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
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
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
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5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理论意义: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1、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
【答案】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
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
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
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
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
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
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指,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
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
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
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经过50多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
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
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
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
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
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
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
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要追
求的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实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案】(一)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和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其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
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
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
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
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
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
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
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渐
提出了分“三步走”现实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主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
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
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步,都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特点。第一,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
求是的统一;第二,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第三,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四)“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我国“三步走”的现代
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
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三,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
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4.如何理解党的十七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0世纪末,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完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
策。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
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
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5.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
补,而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
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与“民主革命”中的“革命”,本意并不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针对的是旧的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制度;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改革不是在阶级对抗条件下进行的;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6.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答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诸多方面:(1)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2)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3)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4)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
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
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顺应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7.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案】①“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
征,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它对排除抽象地姓“资”姓“社”争论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8.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率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的变革。第三,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广泛的变化。以上表明,改革确实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9.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其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
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10.在改革开放中怎样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答案】(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
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6)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
监测和调整国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11.试析对外开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论断。
【答案】这个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是存在风险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风险、消极因素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成果,毕竟要小得多。正确的态度是:要意识到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同时想办法加以克服,不能因此而否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
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和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就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12.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试析之。
【答案】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分工和交换,有利于克服它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不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
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超出一国范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从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来看:(1)我国在历史上曾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吸引外资,现实要求相当迫切。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同的。
【答案】(l)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改革是指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3)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造的不同点是:①历史条件不同,改造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前进行,改革则是在之后进行;②对象和内容不同,改造的是私有制,改革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③性质不同:改造是把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点是:①都是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②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4.试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作,妥善安排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答案】(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不失时机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
(2)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
况、新问题。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职工下岗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考虑社会稳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负的责任。这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把这件事情办好。
15.试述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
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实行对外开放要从本国
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在的国力出发,必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是闭关自守;坚持自力更生,绝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才能为对外开放建立巩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6.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7.怎样理解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根据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首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经济的国
际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要求经济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但对外开放要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沿海开放扩大到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从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赢得了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总体上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和促发展。
18.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答案】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必须做到: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
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眭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19.论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
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强
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0.为什么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案】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产品分配的方式是由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决定的。同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构上,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土地、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都是稀缺性资源,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要获得其使用权,就必须向其所有者支付使用代价,实行生产要素有偿使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按生产要素获得收益,即使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也可能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证券投资,获得相应的要素收入。
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除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这种分配结构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重大的理论障碍,即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向确定下来。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
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3.目前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什么?
【答案】第一,存在的问题有: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仍然存在;靠权力换取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与“暴富”阶层形成巨大反差;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不认真解决,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 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一切合法收入,均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2)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他人财产,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3)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予以纠正。(4)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完善累进递增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和规范免征范围,调整消费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
(5)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实行救济,在城镇建立普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低收入者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4.试述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快发展。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现在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例如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本身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经过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5.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答案】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
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
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
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
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
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
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
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
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
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6.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
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
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
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
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
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
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
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
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
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
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
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
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
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
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
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7.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案】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们在21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整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
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
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
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28.试述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答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
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
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
我们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
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的路子是不同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
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
重破坏环境、贫富悬殊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
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实现工业化,不能、也不应该
再走这样的工业化老路,而应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
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
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
展。
(2)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
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
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
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
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
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
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必须扩大就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
择;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世界经济发
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
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
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29、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答案】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增强我国经
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是要使国
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
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
业改革的方向。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
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关系到体
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目标的实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
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0、试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答案】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简称“三改一加强”),
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所谓“改革”,就
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所谓“改组”,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国家产业政
策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等,促进存量
资产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所谓“改造”,就是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装备
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所谓“加强管理”,就是要改
进和强化企业生产、质量、成本、销售、财务、经营、技术设备、职工队伍等各
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备
的、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企业
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企业的改组、改造、强化企业的管理,同时,通过改组、
改造和加强管理来推动改革的深化,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从而使改革落到实
处,真正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总之,“三改一加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基本思路,对指导和推进企业改革和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1、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答案】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
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
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
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
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
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
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
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
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
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
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
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
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
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
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2、试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答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
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十多年
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
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
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特别注意加
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
宏观调控的关系,使二者统一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
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
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得更
好,更有成效。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
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广度和程度,以及宏观调控的形式和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作用不断扩大。但目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
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能够由市场调节的经
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和行业应主要由
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和行业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同时,我国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需要加快改革。宏观调控的思
路、方式和手段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
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实现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促进经
济结构优化。改革的经验证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
手段;微观放开和市场化进程,要同宏观调控的能力相适应。微观经济越放开,
市场化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和管理越有力和灵活有效。
33、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答案】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现
阶段第三产业的状况不适应第一、二产业发民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优化
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加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
发展,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但它的重大战略意义远不止
缓解就业压力一个方面。
34、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
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资源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经济
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
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上述命题只表达经济益的量的规
定,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是一致的。
【答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在根本上
是一致的。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因而也会出现企业效益与社会
效益不一致的状况。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36、20、21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
时作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
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
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也就是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西部的发
展。另外,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
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20、21
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
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
37、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
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答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所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
根本出路。但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38、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
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
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
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
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
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
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
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
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
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
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
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
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
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
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
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
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
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9、试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答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
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上来,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代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和服务的
各个领域面貌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成倍、几十倍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同世
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说来,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大力促进科技
事业的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高科
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
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攻克国家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
题作为主战场,同时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定要在世界
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大批各
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实现现代化不抓教育不行。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层次、跨世
纪的优秀人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总体部署,要逐步形成有中国特
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深化教育体制改
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
条件。
40、试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保证。没有社会的同步发展,
经济发展是难以持久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经
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发展。相反,经
济高速增长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
人口过快增长,等等。这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人民健康构成威
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更加注意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而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
阶段。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状况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
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如果不把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增长就难以为继,
也难以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要件。这就要求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
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以至更远的未来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
4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党的
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吗?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党制是指一党单独执政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
在,多党制是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既不是一
党制,也不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
派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
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中
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4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
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
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4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上看,中国自
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照顾到各民族的不同
特点,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2)
中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可以适应这一要求和特点;(3)中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通
有无;(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斗争中
各民族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骨干,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45.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又有怎
样的中国特色?
【答案】(一)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主
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 ,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
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
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
能。不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都担负着以下职能:
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民主的范围,
二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对那些利用各种机会与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犯
罪分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三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等等。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
造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社
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
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
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
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
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
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
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6.试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的阐
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
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
众,突出法治的人民性。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第二,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三,依法治国的依据
是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
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四,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和法治密不可
分。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则是民主的实现和保障,只有实行依法治国,
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
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
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7.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
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
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述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
件,互为目的。
(3)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略)
48.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要点:
(1)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
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
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
(2)文化实力从总体上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从总体而言,综合国力表现为物质实力和文化实力两种基本类型。具有强大文化
实
力的国家,必定具有强大的物质实力。例如,据有关材料,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了
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
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事实上,文化实力派的大小,
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从而也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3)文化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经济日益表现出文化化(知识化)的趋势。在当今世界,知识已成为
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
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
以知识为基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已经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
80%。
另一方面,文化日益表现出经济化的发展趋势。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
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文化商品的贸易额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
例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达10%,而我国文化产业增长
值1998年尚不足1%。当今世界,离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国力中特质实力的
提升将失去重要支柱。
(4)文化实力是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物质实力的作用要发挥,需要运用这种物质实力的人具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
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只有加强文化建设造就具有相应素质能够自如运用物质实力的人及有利于物质
实力发挥作用的精神条件,物质实力才能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现实地参与综
合国力的竞争。
基于以上认识,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49.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
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
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
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
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
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
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5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理论意义: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1、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