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勘察及位置的选择

隧道的勘察及位置的选择

Tunnel and location choice survey

摘要——我国公路隧道随着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目前国家将建设重点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必须面临大量的隧道工程。隧道勘测为确定隧道位置、施工方法和支护、衬砌类型等技术方案,对隧道地处范围内的地形、地质状况,以及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水量等水文情况要进行勘测。本文简单介绍了隧道的勘察及位置选择的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Abstract ——China's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increase, the current national focu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network must face a large number of tunnels. Tunnel tunnel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bracing, lining type of technology solution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tunnel is located in the terra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groundwater hydrology, etc.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urvey and location of the tunnel project selected some of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关键词:隧道勘察 目的 调查 位置选择 洞口位置

Keywords: Tunnel investigation Purpose Survey Selecting a Location Hole location

正文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

中国铁路隧道约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川、陕、云、贵4省。成昆、襄渝两条铁路干线隧道总延长分别为342及28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比率分别为31.6%和34.3%。在隧道勘测和开挖过程中,须了解围岩的类别。围岩是隧道开挖后对隧道稳定性有影响的周边岩体。围岩分类是依次表明周围岩石的综合强度。中国在1975年制定的铁路隧道工程技术规范中将围岩分为 6类。关于岩石分类70年代以前常用泰沙基及普氏等岩石分类方法。7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应用较广并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荐的为巴顿等各种分级系统。此外,还有日本以弹性波速为主的分类法。围岩的类别的确定,为隧道工程设计合理和施工顺利提供了依据。 隧道勘察的目的,是在于查明隧道所处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施工和运营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勘察资料,并对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从而使隧道工程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

隧道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公路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分为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可行性研究勘察。公路可行性研究按其工作深度,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中的勘察主要侧重于是收集与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而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需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对各个可能方案作实地调查,并对不良地质地段等

重要工点进行必要的勘探,大致查明地质情况。我国桥隧可行性研究现状

初步勘察是在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初步选定的路线内进行勘察,其任务是满足初步设计对资料要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对可能作为隧道线位的区间进行初勘,重点勘察不良地质地段,以明确隧道能否通过或如何通过。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所需全部工程地质资料。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布置地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初勘工作的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最优隧道位置方案。当测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区域地质的稳定条件差,有不良地质现象,尤其应注意工程地质选线工作。首先应从工程地质观点来选定隧道线位的概略位置,然后充分研究并掌握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提出有比较价值的方案进行比较,将隧道选定在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区间内,以避免在详测时因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大的方案变动。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并按有关规定填写,并进行复核与检查。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隧道勘察的方法,主要有收集与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几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隧道勘察工作中得到发展和应用。

收集研究即有资料。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准备工作,是根据勘测任务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收集及研究有关资料,了解现场情况,并做好勘察仪器等的准备。其中,收集和研究隧道所处地区的既有的有关资料,不仅是外业工作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隧道勘察的一个主要方法。

调查与测绘。调查与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和访问,对隧道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将查明的地质现象和获得的资料,填绘于有关的图表与记录本中,这种工作统称为调查测绘(调绘)。隧道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可在沿线两侧带状范围内进行,通常采用沿线调查的方法,对不良地质地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应扩大调绘范围,以提出完整可靠的地质资料。

隧道工程地质测绘的路线法:采用路线法测绘的两个关键点的环节,是观测路线的布置和观测点的选择。① 观测路线的布置除应沿隧道中线进行调查测绘外,尚应在路线及两侧布置观测路线,以求在需要测绘的范围内获得足够的资料绘制工程地质图。② 观察点的选择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例如,为了研究地貌、地质界线、不良地质现象等不同的目的,考虑分别设置观察点。

山岭隧道是修建在天然地层中的建筑物,它从位置选择到具体设计,直到施工,均与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地质条件包括岩层性质、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程度,隧道所处深度及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地层含水程度、地温及有害气体情况、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影响等。基于以下原因,在隧道的勘察中,应十分注意工程地质工作。隧道的勘察一般都采用两阶段勘测,即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

对地形地质条件简单中、短隧道采用一阶段勘测,但勘测工作应按相应要求和深度,提供施工图设计所需资料。地形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长大隧道也可采用多阶段勘测。但为配合整个路线勘察工作,隧道勘察宜与路线勘测阶段相当。

地层岩性。查明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层序、岩性、成因、年代、产状、状态、分布规律及其接触关系、接触面特征;岩层风化破碎程度及抗风能力的强弱。沉积岩、层状岩浆岩、区域变质岩一般具有层状结构。地层界面一般按岩性岩相所显示的特征即按岩石种类、名称、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空隙状态及结构颜色等来区分。

初勘阶段主要以调查和测绘为主,配合物探,并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只有当不进行

钻探,试验工作不足以说明地质情况而影响方案的选定时,才作代表性的钻探试验工作。 详细勘察。详勘的目的是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对已选定的隧道位置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隧道的施工图提供工程地质资料。详勘的主要任务是对隧道所在区的地形、地貌(包括洞外接线),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分段确定隧道洞身的围岩类别;由于隧道地质情况千变万化,要求详勘时根据地质变化提供相应的施工设计资料及建议。详勘工作的内容:是在初勘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工作,着重查明和解决初勘时未能查明解决的地质问题,补充、核对初测时的地质资料。对初勘时建议深入调查,勘探的重大复杂地质问题应作出可靠的结论。应根据地质特征,着重分析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洞口斜坡的稳定性。正确评价和预测隧道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发展趋势,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定量指标,以及设计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和整治措施意见。详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调绘、物探、钻探等。地质调绘的范围、测点,物探网的网、线、点的范围和布置,物探方法的运用,和坑探,槽探的位置等应与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或沿隧道轴线方向有复杂的地质问题的地段相适应,以期进一步查明和补充校核的目的。钻探主要用于:有丰富地下水,洞顶沟谷有覆盖层,且洞身埋藏较浅;洞身穿过古河谷;地质构造较复杂,且有软弱夹层,地下水通道面及其他软弱结构面;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影响隧道严重时;露头缺乏,覆盖层较厚,且在较大范围内未能取得物探解释的可靠对比资料,无法鉴定隧道通过部分的围岩类别时。上述钻探区域,钻探位置、孔深、孔数及取样等应按不同地质问题的需要而定,在隧道中线上一般应布置钻孔。详勘应提交的资料:详勘野外工作结束后,原始记录、计算、底图等应在工地认真进行校检、分类整理,完成详勘说明书。详勘完成后提交下列资料:详勘说明书,根据详勘提出对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建议;地质详勘成果书,包括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重大地质问题的评介;钻探、试验资料整编等。

隧道位置的选择。按地形及地质条件进行选择:高程障碍,绕行方案 — 当附近地形开阔,山坡地带宽敞时,克服高程障碍的一个比较简易的办法是避开前方的山峰,迂回绕行而过。深堑方案 — 当地形比较开阔,有山谷台地可资展线时,就可以尽量地把线路展长,坡度用足以争取把线路标高抬起到可能的高度。然后把高程尚有不足之处,在山顶部位开凿深路堑通过 。隧道方案 — 当地形紧迫,山坡陡峭,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开凿隧道,穿山而过,就成为唯一可行,而且是比较有利的方案。平面障碍,沿河傍山绕行方案 — 沿着山体自然弯曲傍山绕行,如果地形条件尚能允许,则可采用。在不得已时,只得大劈坡,或高层填土,上设御土墙,下设护坡护岸,有时还须跨谷建桥,有时为防滚石坠落,还需设置防护明洞 隧道直穿方案 — 如果在平面障碍的前方,开凿隧道,穿山而过,虽然初期工程略大一些,但线路顺直平缓,工程单一,可不设急弯,没有陡坡,路线行程缩短,运营条件改善,而且不受山坡坍方落石的威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隧道方案往往是比较合理的。

单斜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水平或缓倾角岩层 — 当隧道通过坚硬的厚层岩层时,较为稳定。若通过很薄的岩层,则施工时顶部易产生掉块现象,此时,以不透水的坚硬岩层作顶板为最好陡倾角岩层 — 陡倾角岩层一般有偏压和不均匀压力存在,当有软弱夹层伴以有害节理切割时,易产生坍方和顺层滑动;在此情况下,如以明洞通过时应慎重对待。

缓倾角岩层隧道位置的选择。当隧道中线可能沿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走向通过时,地层滑动将使隧道结构受到很大的剪力,以致把结构物损坏。应避免将隧道置于两种不同的岩层软弱构造(破碎) 带,而宜将隧道置于岩性较好的单一岩层中;如果隧道恰在层间软弱面的上方,地层滑动会使隧道的某一段发生横向推移,而与邻段断开。因此一定要尽可能避开软弱结构面,特别是不要把隧道中线设成与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一致或平行,至少要成一定的交角。 软弱结构面地带隧道位置的选择。直立岩层 — 隧道通过直立岩层时,其中线宜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穿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易产生坍塌,甚至会导致大的坍力,致使地面形成“天窗”

褶皱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褶皱构造有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类型,当隧道通过褶皱构造时,应尽量避免将隧道置于向斜或背斜的轴部,而应将隧道置于翼部,则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类似单斜构造 当对隧道通过向斜和背斜轴部作比较时,则背斜较向斜略好,若向斜轴部处于含水层中,地下水积聚凹底,洞身开挖所出现的涌水及坍塌将比背斜严重,也将增加施工的困难。

断裂构造,接触带与隧道位置的选择。在选择隧道位置时,切忌沿着(或靠近平行) 断层带或破碎带修建隧道,特别是对于区域性大断裂,尤应注意绕避。当隧道线路必须通过断层带时,应尽量使线路与断层走向正交,同时应避开严重破碎带,并应使通过断层的地段最短。 不良地质的影响。滑坡地区:在山区修建铁路隧道时,经常遇到滑坡,它给施工,运营可能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当隧道线路必须通过滑坡地段时,应慎重对待。采用隧道避开滑坡时,应使隧道洞身埋藏在滑床(可能的滑动面) 以下一定厚度的稳固地层中,以确保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滑坡滑动时不致影响隧道安全。岩堆、崩坍、错落、堆积层以及危岩落石地区,选择隧道位置时,应查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原则上应避免从不稳定的岩堆、崩坍、错落、堆积层地区中通过,应将洞身置于稳定的地层,当隧道必须通过时,首先应分析并确认其具有稳定性,且一定要采取有效可靠的工程措施,方得以在下图所示位置通过。当线路通过泥石流地区时,首先应充分预计和判明泥石流的成因、规模、发展趋势和冲、淤变化规律,论证以路基、桥梁通过或者以隧道等方式绕道的合理性,并判定工程安全度,以决定隧道方案的可行性。当隧道(明洞) 洞口位置毗邻泥石流沟时,应注意适当延长以避免泥石流可能扩散范围的影响。

溶洞地区。当隧道通过岩溶地区时,应力求避免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网状洞穴区、巨大空洞区及有利于岩溶发育的构造带,尽量避开洞身置于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可溶岩与非可溶岩) 的接触带。当不可能时,应选择在较狭窄地段,以垂直或大角度穿过,使通过岩溶地段为最短。

瓦斯地区。隧道开挖时,有害气体如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逸出;轻则致人窒息,重则引起爆炸,危害甚大。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能避开。不得已时,应做好通风稀释的措施。

黄土地区。黄土具有干燥时甚坚固,遇水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的特征。选择隧道时应避开沟壑及地下水活动和地面陷。

不良水文地质的影响。地下水多是由地表水的渗透或地下水源补给的它们的存在,使岩石软化、强度降低,层间夹层软化或稀释,促成了层间的滑动。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不从富水区中经过。不得已时,也要尽可能地把隧道置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方,或在不透水层中穿过。 地球核心有巨大的热量隧道如果埋置很深,地温太高,将会降低施工效率。隧道通过高温、高热地段,会给施工带来困难选择隧道位置时,应尽可能不把隧道放在山体太深处。遇到部分地区埋深太大或高地温时,则应作好通风降温措施。

按线路类别进行选择。越岭线上隧道位置的选择,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当线路必须跨越分水岭时,分水岭的山脊线上总会有高程较低处、称之为垭口。一般的情况,常常有若干个垭口可以通过。此时,就要分析比较,选定最为理想的垭口。隧道立面位置的选择:分水岭的山体,一般是上部比较陡峭而下部比较平缓。隧道位置定得越高山体较薄,隧道越短,工程可以小一些,反之隧道位置定得越低,隧道将越长,工程规模要大一些。 河谷线上隧道位置的选择,铁路沿河傍山而行时称之为河谷线。这种线路左右受到山坡和河谷的制约,上下受到标高和限制坡度的控制,比选方案时,可能移动的幅度不大。但是,虽然摆动的幅度很有限,可对工程的难易、大小都有关系。当地层结构面倾向山一侧时,地层比较稳定,覆盖厚度可以酌减。当地层结构面倾向河流一侧时,覆盖厚度宜予加大 。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选择洞口位置的原则 :洞口应尽可能地设在山体稳定、地质较

好地下水不太丰富的地方,洞口不宜设在垭口沟谷的中心或沟底低洼处,不要与水争路 ,洞口应尽可能设在线路与地形等高线相垂直的地方,使隧道正面进入 山体,洞门结构物不致受到偏侧压力 。当线路位于有可能被淹没的河滩上或水库回水影响范围以内时,隧道洞口标高应在洪水位以上,并加上波浪的高度,以防洪水倒灌到隧道中去。为了保证洞口的稳定和安全,边坡及仰坡均不宜开挖过高,不使山体扰动太甚,也不使新开出的暴露面太大。若洞口附近遇有水沟或水渠横跨线路时,应慎重处理,当线路横沟进洞时,设置桥涵净空不宜太小,以免后患 。若洞口前方岩壁陡立,基岩裸露。此时,最好不刷动原生坡面,不挖开山体。洞口以外必须留有生产活动的场所 。

当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高质量的铁路建设,跨省的远距离的铁路施工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其中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0%多,铁路建设中遇到山岭和丘陵地区,采用隧道建设方案是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穿行方案,可以有效地发挥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保障运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

参考文献:

隧道工程(第二版), 作者:覃仁辉,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2-1

隧道的勘察及位置的选择

Tunnel and location choice survey

摘要——我国公路隧道随着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目前国家将建设重点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必须面临大量的隧道工程。隧道勘测为确定隧道位置、施工方法和支护、衬砌类型等技术方案,对隧道地处范围内的地形、地质状况,以及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水量等水文情况要进行勘测。本文简单介绍了隧道的勘察及位置选择的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Abstract ——China's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increase, the current national focu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network must face a large number of tunnels. Tunnel tunnel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bracing, lining type of technology solution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tunnel is located in the terra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groundwater hydrology, etc.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urvey and location of the tunnel project selected some of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关键词:隧道勘察 目的 调查 位置选择 洞口位置

Keywords: Tunnel investigation Purpose Survey Selecting a Location Hole location

正文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

中国铁路隧道约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川、陕、云、贵4省。成昆、襄渝两条铁路干线隧道总延长分别为342及28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比率分别为31.6%和34.3%。在隧道勘测和开挖过程中,须了解围岩的类别。围岩是隧道开挖后对隧道稳定性有影响的周边岩体。围岩分类是依次表明周围岩石的综合强度。中国在1975年制定的铁路隧道工程技术规范中将围岩分为 6类。关于岩石分类70年代以前常用泰沙基及普氏等岩石分类方法。7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应用较广并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荐的为巴顿等各种分级系统。此外,还有日本以弹性波速为主的分类法。围岩的类别的确定,为隧道工程设计合理和施工顺利提供了依据。 隧道勘察的目的,是在于查明隧道所处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施工和运营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勘察资料,并对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从而使隧道工程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

隧道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公路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分为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可行性研究勘察。公路可行性研究按其工作深度,分为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中的勘察主要侧重于是收集与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而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需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对各个可能方案作实地调查,并对不良地质地段等

重要工点进行必要的勘探,大致查明地质情况。我国桥隧可行性研究现状

初步勘察是在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初步选定的路线内进行勘察,其任务是满足初步设计对资料要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对可能作为隧道线位的区间进行初勘,重点勘察不良地质地段,以明确隧道能否通过或如何通过。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所需全部工程地质资料。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布置地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初勘工作的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最优隧道位置方案。当测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区域地质的稳定条件差,有不良地质现象,尤其应注意工程地质选线工作。首先应从工程地质观点来选定隧道线位的概略位置,然后充分研究并掌握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提出有比较价值的方案进行比较,将隧道选定在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区间内,以避免在详测时因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大的方案变动。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并按有关规定填写,并进行复核与检查。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隧道勘察的方法,主要有收集与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几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隧道勘察工作中得到发展和应用。

收集研究即有资料。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准备工作,是根据勘测任务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收集及研究有关资料,了解现场情况,并做好勘察仪器等的准备。其中,收集和研究隧道所处地区的既有的有关资料,不仅是外业工作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隧道勘察的一个主要方法。

调查与测绘。调查与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通过观察和访问,对隧道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将查明的地质现象和获得的资料,填绘于有关的图表与记录本中,这种工作统称为调查测绘(调绘)。隧道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可在沿线两侧带状范围内进行,通常采用沿线调查的方法,对不良地质地段及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应扩大调绘范围,以提出完整可靠的地质资料。

隧道工程地质测绘的路线法:采用路线法测绘的两个关键点的环节,是观测路线的布置和观测点的选择。① 观测路线的布置除应沿隧道中线进行调查测绘外,尚应在路线及两侧布置观测路线,以求在需要测绘的范围内获得足够的资料绘制工程地质图。② 观察点的选择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例如,为了研究地貌、地质界线、不良地质现象等不同的目的,考虑分别设置观察点。

山岭隧道是修建在天然地层中的建筑物,它从位置选择到具体设计,直到施工,均与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地质条件包括岩层性质、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程度,隧道所处深度及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地层含水程度、地温及有害气体情况、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影响等。基于以下原因,在隧道的勘察中,应十分注意工程地质工作。隧道的勘察一般都采用两阶段勘测,即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

对地形地质条件简单中、短隧道采用一阶段勘测,但勘测工作应按相应要求和深度,提供施工图设计所需资料。地形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长大隧道也可采用多阶段勘测。但为配合整个路线勘察工作,隧道勘察宜与路线勘测阶段相当。

地层岩性。查明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层序、岩性、成因、年代、产状、状态、分布规律及其接触关系、接触面特征;岩层风化破碎程度及抗风能力的强弱。沉积岩、层状岩浆岩、区域变质岩一般具有层状结构。地层界面一般按岩性岩相所显示的特征即按岩石种类、名称、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空隙状态及结构颜色等来区分。

初勘阶段主要以调查和测绘为主,配合物探,并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只有当不进行

钻探,试验工作不足以说明地质情况而影响方案的选定时,才作代表性的钻探试验工作。 详细勘察。详勘的目的是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对已选定的隧道位置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隧道的施工图提供工程地质资料。详勘的主要任务是对隧道所在区的地形、地貌(包括洞外接线),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分段确定隧道洞身的围岩类别;由于隧道地质情况千变万化,要求详勘时根据地质变化提供相应的施工设计资料及建议。详勘工作的内容:是在初勘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工作,着重查明和解决初勘时未能查明解决的地质问题,补充、核对初测时的地质资料。对初勘时建议深入调查,勘探的重大复杂地质问题应作出可靠的结论。应根据地质特征,着重分析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洞口斜坡的稳定性。正确评价和预测隧道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发展趋势,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定量指标,以及设计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和整治措施意见。详勘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调绘、物探、钻探等。地质调绘的范围、测点,物探网的网、线、点的范围和布置,物探方法的运用,和坑探,槽探的位置等应与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或沿隧道轴线方向有复杂的地质问题的地段相适应,以期进一步查明和补充校核的目的。钻探主要用于:有丰富地下水,洞顶沟谷有覆盖层,且洞身埋藏较浅;洞身穿过古河谷;地质构造较复杂,且有软弱夹层,地下水通道面及其他软弱结构面;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影响隧道严重时;露头缺乏,覆盖层较厚,且在较大范围内未能取得物探解释的可靠对比资料,无法鉴定隧道通过部分的围岩类别时。上述钻探区域,钻探位置、孔深、孔数及取样等应按不同地质问题的需要而定,在隧道中线上一般应布置钻孔。详勘应提交的资料:详勘野外工作结束后,原始记录、计算、底图等应在工地认真进行校检、分类整理,完成详勘说明书。详勘完成后提交下列资料:详勘说明书,根据详勘提出对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建议;地质详勘成果书,包括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重大地质问题的评介;钻探、试验资料整编等。

隧道位置的选择。按地形及地质条件进行选择:高程障碍,绕行方案 — 当附近地形开阔,山坡地带宽敞时,克服高程障碍的一个比较简易的办法是避开前方的山峰,迂回绕行而过。深堑方案 — 当地形比较开阔,有山谷台地可资展线时,就可以尽量地把线路展长,坡度用足以争取把线路标高抬起到可能的高度。然后把高程尚有不足之处,在山顶部位开凿深路堑通过 。隧道方案 — 当地形紧迫,山坡陡峭,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开凿隧道,穿山而过,就成为唯一可行,而且是比较有利的方案。平面障碍,沿河傍山绕行方案 — 沿着山体自然弯曲傍山绕行,如果地形条件尚能允许,则可采用。在不得已时,只得大劈坡,或高层填土,上设御土墙,下设护坡护岸,有时还须跨谷建桥,有时为防滚石坠落,还需设置防护明洞 隧道直穿方案 — 如果在平面障碍的前方,开凿隧道,穿山而过,虽然初期工程略大一些,但线路顺直平缓,工程单一,可不设急弯,没有陡坡,路线行程缩短,运营条件改善,而且不受山坡坍方落石的威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隧道方案往往是比较合理的。

单斜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水平或缓倾角岩层 — 当隧道通过坚硬的厚层岩层时,较为稳定。若通过很薄的岩层,则施工时顶部易产生掉块现象,此时,以不透水的坚硬岩层作顶板为最好陡倾角岩层 — 陡倾角岩层一般有偏压和不均匀压力存在,当有软弱夹层伴以有害节理切割时,易产生坍方和顺层滑动;在此情况下,如以明洞通过时应慎重对待。

缓倾角岩层隧道位置的选择。当隧道中线可能沿两种不同岩性的岩层走向通过时,地层滑动将使隧道结构受到很大的剪力,以致把结构物损坏。应避免将隧道置于两种不同的岩层软弱构造(破碎) 带,而宜将隧道置于岩性较好的单一岩层中;如果隧道恰在层间软弱面的上方,地层滑动会使隧道的某一段发生横向推移,而与邻段断开。因此一定要尽可能避开软弱结构面,特别是不要把隧道中线设成与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一致或平行,至少要成一定的交角。 软弱结构面地带隧道位置的选择。直立岩层 — 隧道通过直立岩层时,其中线宜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穿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易产生坍塌,甚至会导致大的坍力,致使地面形成“天窗”

褶皱构造与隧道位置的选择。褶皱构造有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类型,当隧道通过褶皱构造时,应尽量避免将隧道置于向斜或背斜的轴部,而应将隧道置于翼部,则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类似单斜构造 当对隧道通过向斜和背斜轴部作比较时,则背斜较向斜略好,若向斜轴部处于含水层中,地下水积聚凹底,洞身开挖所出现的涌水及坍塌将比背斜严重,也将增加施工的困难。

断裂构造,接触带与隧道位置的选择。在选择隧道位置时,切忌沿着(或靠近平行) 断层带或破碎带修建隧道,特别是对于区域性大断裂,尤应注意绕避。当隧道线路必须通过断层带时,应尽量使线路与断层走向正交,同时应避开严重破碎带,并应使通过断层的地段最短。 不良地质的影响。滑坡地区:在山区修建铁路隧道时,经常遇到滑坡,它给施工,运营可能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当隧道线路必须通过滑坡地段时,应慎重对待。采用隧道避开滑坡时,应使隧道洞身埋藏在滑床(可能的滑动面) 以下一定厚度的稳固地层中,以确保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滑坡滑动时不致影响隧道安全。岩堆、崩坍、错落、堆积层以及危岩落石地区,选择隧道位置时,应查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原则上应避免从不稳定的岩堆、崩坍、错落、堆积层地区中通过,应将洞身置于稳定的地层,当隧道必须通过时,首先应分析并确认其具有稳定性,且一定要采取有效可靠的工程措施,方得以在下图所示位置通过。当线路通过泥石流地区时,首先应充分预计和判明泥石流的成因、规模、发展趋势和冲、淤变化规律,论证以路基、桥梁通过或者以隧道等方式绕道的合理性,并判定工程安全度,以决定隧道方案的可行性。当隧道(明洞) 洞口位置毗邻泥石流沟时,应注意适当延长以避免泥石流可能扩散范围的影响。

溶洞地区。当隧道通过岩溶地区时,应力求避免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网状洞穴区、巨大空洞区及有利于岩溶发育的构造带,尽量避开洞身置于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可溶岩与非可溶岩) 的接触带。当不可能时,应选择在较狭窄地段,以垂直或大角度穿过,使通过岩溶地段为最短。

瓦斯地区。隧道开挖时,有害气体如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逸出;轻则致人窒息,重则引起爆炸,危害甚大。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能避开。不得已时,应做好通风稀释的措施。

黄土地区。黄土具有干燥时甚坚固,遇水容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的特征。选择隧道时应避开沟壑及地下水活动和地面陷。

不良水文地质的影响。地下水多是由地表水的渗透或地下水源补给的它们的存在,使岩石软化、强度降低,层间夹层软化或稀释,促成了层间的滑动。选择隧道位置时,最好不从富水区中经过。不得已时,也要尽可能地把隧道置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方,或在不透水层中穿过。 地球核心有巨大的热量隧道如果埋置很深,地温太高,将会降低施工效率。隧道通过高温、高热地段,会给施工带来困难选择隧道位置时,应尽可能不把隧道放在山体太深处。遇到部分地区埋深太大或高地温时,则应作好通风降温措施。

按线路类别进行选择。越岭线上隧道位置的选择,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当线路必须跨越分水岭时,分水岭的山脊线上总会有高程较低处、称之为垭口。一般的情况,常常有若干个垭口可以通过。此时,就要分析比较,选定最为理想的垭口。隧道立面位置的选择:分水岭的山体,一般是上部比较陡峭而下部比较平缓。隧道位置定得越高山体较薄,隧道越短,工程可以小一些,反之隧道位置定得越低,隧道将越长,工程规模要大一些。 河谷线上隧道位置的选择,铁路沿河傍山而行时称之为河谷线。这种线路左右受到山坡和河谷的制约,上下受到标高和限制坡度的控制,比选方案时,可能移动的幅度不大。但是,虽然摆动的幅度很有限,可对工程的难易、大小都有关系。当地层结构面倾向山一侧时,地层比较稳定,覆盖厚度可以酌减。当地层结构面倾向河流一侧时,覆盖厚度宜予加大 。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选择洞口位置的原则 :洞口应尽可能地设在山体稳定、地质较

好地下水不太丰富的地方,洞口不宜设在垭口沟谷的中心或沟底低洼处,不要与水争路 ,洞口应尽可能设在线路与地形等高线相垂直的地方,使隧道正面进入 山体,洞门结构物不致受到偏侧压力 。当线路位于有可能被淹没的河滩上或水库回水影响范围以内时,隧道洞口标高应在洪水位以上,并加上波浪的高度,以防洪水倒灌到隧道中去。为了保证洞口的稳定和安全,边坡及仰坡均不宜开挖过高,不使山体扰动太甚,也不使新开出的暴露面太大。若洞口附近遇有水沟或水渠横跨线路时,应慎重处理,当线路横沟进洞时,设置桥涵净空不宜太小,以免后患 。若洞口前方岩壁陡立,基岩裸露。此时,最好不刷动原生坡面,不挖开山体。洞口以外必须留有生产活动的场所 。

当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高质量的铁路建设,跨省的远距离的铁路施工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其中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0%多,铁路建设中遇到山岭和丘陵地区,采用隧道建设方案是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穿行方案,可以有效地发挥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保障运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

参考文献:

隧道工程(第二版), 作者:覃仁辉,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2-1


相关文章

  • 初勘和详勘有什么关系
  • 初勘和详勘有什么关系?初勘报告有什么用? 2 初步勘察 初勘是在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在初步选定的路线内进行勘察,其任务是满足初步设计对资料要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对可能作为隧道线 ...查看


  •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 ...查看


  • 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 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 ...查看


  •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学号 [1**********]128 密级 公开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考查课论文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的编辑方法 学 院 名 称:培黎工程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交通运输 学 生 姓 名:王旭升 指 导 教 师:晏丽琴 副教授 二○一一 ...查看


  •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瞬变电磁法勘察效果
  • 第4卷第1期2007年2月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JOURNALOFENGINEERINGGEOPHYSICS Vol14,No11Feb1,2007 文章编号:1672-7940(2007)01-0021-06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 ...查看


  • 如何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指导无线网络设计
  • 如何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指导无线网络设计 摘 要: 介绍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读图技巧,以及如何使用等高线地图指导无线网络设计,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借助等高线地图进行无线网络设计的几种常见案例.关键词: 等高线:无线网络:余隙:无线覆盖 等高线图 ...查看


  • 宜万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地质技术
  • 宜万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地质技术 (铁道部宜万铁路建设指挥部,湖北恩施445000) 申志军 在施工阶段的延续,用以在施工过程中解决勘察阶段所没有或不能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施工地质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为主体,以规避大型施工地质灾害为目的,在施工阶 ...查看


  •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 隧道工程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监控一般按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验收阶段进行划分,项目实施中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本手册重点介绍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要点. 施工准备 一.质量监控要点 1全面审核勘察设计文件,并 ...查看


  • 盾构施工监测作业指导书
  • 盾构施工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对盾构开挖区间的环境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进行监测,及时全面地反映其变化情况,分析变化规律,判断施工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优化设计.施工参数,保证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