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5)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谒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一、 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 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4、5、6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

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三、 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2、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吗?

3、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顾茅庐)

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4、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的什么性格?

5、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了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

男女合作读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

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 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刘备三顾茅庐,以他的诚心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他们就坐在草堂上谈论国家大事,你知道他们谈

了些什么?

(1) 自找伙伴合作表演,重现历史。学生自练

(2) 小组上台表演

(3) 评议诸葛亮、刘备,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

2、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

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

(1) 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 ,刘备高兴地说“我

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师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谒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一、 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 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4、5、6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

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三、 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2、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吗?

3、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三顾茅庐)

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4、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的什么性格?

5、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了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

男女合作读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

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 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刘备三顾茅庐,以他的诚心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他们就坐在草堂上谈论国家大事,你知道他们谈

了些什么?

(1) 自找伙伴合作表演,重现历史。学生自练

(2) 小组上台表演

(3) 评议诸葛亮、刘备,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

2、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

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

(1) 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 ,刘备高兴地说“我

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师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诚心诚意


相关文章

  • [三顾茅庐]教案 1
  •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查看


  • [三顾茅庐]教案(7)
  •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1.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详略处理能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 2.学会6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思想情感. 4.能给课 ...查看


  • 8.三顾茅庐教案
  • 三亚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教案 主备人 课题:第一单元 马素华 复备人 复备时间 8.三顾茅庐 备 课 内 容 个人修改意见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 ...查看


  • 2013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安排表
  • 2013年春季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篇目安排 周次 七下 八下 九下 上交时间 1 -- -- -- 开学第一周 2 第一单元 1 长江 第一单元 1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1 范进中举 2 孔乙己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乞丐 3月6 3 ...查看


  • [三顾茅庐]教案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默写本,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上一课的学习情况. 1.请写出故事的名字.(<三顾茅庐>) 2.请写出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 诸葛亮 ...查看


  • 隆中对教案22
  • 隆中对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理 ...查看


  • 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 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 ...查看


  •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教案
  • 2011--2012学年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 指导教师:王智峰 教学目的:1.理清<三国演义>全书脉络, 2.熟悉其中重点情节, 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1.概括其中的主要情节, 2.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教案设计新人教版(新)
  • <出师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 能力目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