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型:组内研讨 使用班级:三(12)班 时间2014.4.1 授课人: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
的平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
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
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平均数? d: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
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
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
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
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 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
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
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 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
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
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教师板书:
“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板书“同样多?”)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学
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算法
(1). 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 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
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
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
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
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同样多) 那同样多是多少个?(13个)(同样
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
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
(生可能会说: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
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篇二:《平均数》教
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 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
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
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
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
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
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
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
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
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
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
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
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
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
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
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
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
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
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
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
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
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
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
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 3 (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
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如:
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
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
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 (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
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量/个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
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
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
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
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三、现实运用 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 待遇: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招聘单位:电脑公司
招聘岗位:网络设计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擅长计算机) 待遇:人均月收入3500元 师: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生1: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生2: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
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3: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
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 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
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小结: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
的相关因素。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
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
都捐了3元。( )
(2)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 b王英是三(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篇三: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
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
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
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
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
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
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
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
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
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 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
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
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
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 。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
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
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
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
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
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
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
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
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
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
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
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
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
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
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 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
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 说什么? 生1:李x? ,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 ,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 )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
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
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
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
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
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
况等)
②交流反馈。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
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
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
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
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
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 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
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
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
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
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
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
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①会 ②不会 ③可能会 ④可能不会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
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 :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
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
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
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
际情况分别对待。
【评析:小小争辩会,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
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评析: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总评:整节课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
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
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
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
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篇四:《平均
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 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
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
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与
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
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
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
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
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
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
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
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
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
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
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
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
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
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
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
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
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
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
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
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
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
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
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
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
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
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
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 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
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
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
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
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
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
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
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
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
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
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
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
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
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
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
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
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
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
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
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
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
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
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
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
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
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
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
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
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
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
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
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
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
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
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
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
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
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
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
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
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
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
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
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篇五:平均数教
学设计(胡全) 《平均数》教学设计
重庆市江北区川江实验学校:胡全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例1、例2 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单每人1张(共十八张),口算成绩统计表每组1张(共五张)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
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
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
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
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
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
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
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
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型:组内研讨 使用班级:三(12)班 时间2014.4.1 授课人: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
的平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
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
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平均数? d: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
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
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
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
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 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
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
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 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
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
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教师板书:
“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板书“同样多?”)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学
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算法
(1). 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 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
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
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
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
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同样多) 那同样多是多少个?(13个)(同样
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
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
(生可能会说: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
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篇二:《平均数》教
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 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
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
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
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
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
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
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
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
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
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
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
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
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
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
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
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
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
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
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
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
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
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
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 3 (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
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如:
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
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
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 (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
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量/个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
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
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
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
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三、现实运用 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 待遇: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招聘单位:电脑公司
招聘岗位:网络设计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擅长计算机) 待遇:人均月收入3500元 师: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生1: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生2: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
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3: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
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 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
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小结: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
的相关因素。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
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
都捐了3元。( )
(2)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 b王英是三(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篇三: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
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
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
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
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
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
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
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
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
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 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
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
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
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 。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
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
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
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
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
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
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
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
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
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
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
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
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
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
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 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
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 说什么? 生1:李x? ,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 ,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 )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
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
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
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
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
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
况等)
②交流反馈。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
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
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
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
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
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 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
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
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
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
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
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
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①会 ②不会 ③可能会 ④可能不会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
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 :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
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
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
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
际情况分别对待。
【评析:小小争辩会,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
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评析: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总评:整节课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
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
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
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
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
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篇四:《平均
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 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
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
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与
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
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
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
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
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
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
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
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
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
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
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
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
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
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
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
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
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
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
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
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
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
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
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
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
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
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
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 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
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
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
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
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
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
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
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
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
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
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
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
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
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
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
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
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
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
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
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
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
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
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
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
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
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
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
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
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
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
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
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
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
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
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
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
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
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
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
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
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
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
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
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篇五:平均数教
学设计(胡全) 《平均数》教学设计
重庆市江北区川江实验学校:胡全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例1、例2 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单每人1张(共十八张),口算成绩统计表每组1张(共五张)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
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
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
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
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
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
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
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
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