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