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清世宗励精图治,高宗继位后国运承平,朝野才俊迭出,其时有两位江南名士以鉴古名噪一时。毕沅(1730-1797),字�v蘅(湘蘅)、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雍正八年(1 730)四月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州镇洋县。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同年十一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两人皆长于江南,同龄,同榜进士,又同在翰林院数年后各奔前程。毕沅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奔走中原,官至湖广总督,一生戎马倥偬,喜好诗词、戏曲、棋琴,酷爱金石书画,是乾隆后期知名的收藏家。王文治宦意淡泊,短期出任云南临安府知府后绝意仕途,优游江南数十年,毕生寄情诗文、音律、书画、鉴古,成为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和鉴定家。两人宦途各异,但都经历了乾隆整朝的荣辱沧桑,至嘉庆初年相继撒手人寰。 毕沅和王文治自京师科场订交,此后鱼雁往来,友谊保持近四十载。王文治曾数次楚游并拜访毕沅于幕府中,又在苏州经训堂参与刻帖,其间的诗文唱和与题跋鉴定,至今仍可在两人文集和部分藏品中窥见一二。毕、王之缘是乾隆后期艺林交往的典型写照,它不仅为了解两人仕宦游踪时的翰墨点滴提供参考,也可管窥名流雅士如何通过唱和、挥毫、雅集、鉴赏等活动,推动了18世纪晚期书画鉴定和艺术收藏的发展。 一、京师及第(1760年夏)高楼听雨十年前,早结多生翰墨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月初二,北京贡院的官廨内,庚辰科会试阅卷刚毕,担任是科会试正总裁的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蒋溥在拟定夺魁名单后,作了一幅画,图为一枝盆中老株结出硕大香橼,边款题诗并识道:“自将铁网撷珊瑚,颔下明珠探得无,闲写春元添绮语,一时香国入冰壶。庚辰会试蒙恩充正考官,四月初二日,拟元甫定,写《抡元图》,并系以诗。”此图至今还在,曾出现于200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从这幅立轴可见,蒋溥作画题诗后,该科副考官介福等人亦作同韵诗题于图中,此图上方还有蒋溥所写《聚奎堂用法司马和明人韵四首》。聚奎堂在北京贡院内,因壁问有明末取士诗七律一章,历来主乡会试者多取原韵赠答,是清朝士林风气。蒋溥在诗中以“一世功名皆理数,暂时得失听升沉”告诫士子对仕途荣辱要有心理准备,最后以“从今不薄邀天语,振古为昭式艺林”叮嘱,寓怜才厚望之意。此图裱边则有会元王中孚和其他贡士的题诗,其中会试第二名的毕沅就聚奎堂原韵唱和,有“瓣香此日归纶阁,嘉话他年播艺林”之句,第四名的王文治在长诗中以“春光一展感愧兼,愿效米颠袍笏拜”作结。此《抡元图》保存了宫廷画家蒋溥晚年的丹青墨迹,以及毕沅和王文治等庚辰翰林的早年书迹,同时也见证了乾隆中期运际重熙、振拔士林的太平气象,诗书画却并传于世,足堪珍贵。 随后,紫禁城太和殿内举行殿试,高宗钦定一甲三名,对毕沅之策问嘉奖再三,擢至状元,又定王文治为探花。五月初升殿传胪唱名,在东长安门外张挂黄榜,顺天府以华盖仪仗护送状元,随后数日进士们按例在宫内受领赐宴奖赏,又至午门谢恩、诣孔庙行礼,备极荣耀。北京图书馆藏有《庚辰进士题名碑》拓本,据载,此碑在北京东城国子监,从拓本所见,乃立于是年五月,碑中首列制诰一道,毕、王名列一甲,赐进士及第。先抡元魁,后赐进士,两人的仕途起点和翰墨之缘,正从科场展开。 中进士前,毕沅已于乾隆十七年(1752)奉母命自娄东来游京师,翌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又得到直隶总督方观承和少司寇裘日修嘉许,入军机处补授内阁中书,至状元及第时,可谓仕途顺畅(毕沅生平可参考史善长编《彝山毕公年谱》,下同)。就在毕沅抵京翌年,王文治亦自丹徒以选贡入京,虽无亲友显宦提携,但以性灵才艺在京城广结良缘,不仅诗文书法堪称能手,更精通音律和佛禅,绘于孟夏四月的《梦楼宗台抚琴图》正是文治探花题名前,图中物事和题识中的“先生放达人,耽此琴三尺”,渲染出主人抚琴微吟、性情风雅的名士形象。 翰林院是培养馆阁公器之所,进士于科场题名后进入其中,毕沅授修撰,王文治授编修。两人当时虽未成莫逆,但时常互访,或谈诗论书,或共忆江南。乾隆二十九年(1764)晚春,毕沅前往宣武门外的珠巢街探访王文治寓所“丁香馆”,因天气甚佳,两人再邀约数人至城南陶然亭游览并拈题分韵:“群公有清兴,列坐依水木。逍遥撰良辰,觞咏联芳躅。”毕沅则作长诗《晚春访王梦楼,遇梁副宪阶平前辈,邀同人小集陶然亭,分韵得足字》(文中所引毕沅诗句,均出自《灵岩山人诗集》,下同)畅叙同人雅集之景,更自剖心曲道:“仆本淡荡人,竹石素所欲。”竹石是淡泊避尘之喻,此时的毕沅尚未踏入军旅,但已多次流露出世之想。他在京时有《倚竹图》一幅,友人多为题咏,王文治《丁香馆下集》收有《题毕秋帆同年倚竹图》(文中所引王文治诗句,均出自梦楼诗集》,下同),开句“人生岂合居无竹,滚滚红埃使人俗”即言出世脱俗,又以“看君玉貌宜公卿,结实会应巢凤族”预祝对方入世功成,颇契毕沅儒道兼修之心。此诗王文治后来重书,文字有所出入。 陶然雅集后不久,同年初夏,王文治被选任为云南临安知府。离京前友人设宴话别,文治对“朋侪况燕好,旦暮展亲爱”的数年琴酒生涯不胜留恋。毕沅作《送王梦楼同年出守临安》四首,以“兰交风谊重”称述同年知交,并谓梦楼别后,从此词社颜色凋零,欢场管弦寂寞,分襟后令人惆怅,末句以“奉佛生前慧,工书海外闻,花前及酒后,事事总思君”倍言惺惺惜别。整首诗道尽四年同学情谊,所提及的词社、管弦、佛禅、书法、花前、酒后,不仅是翰林士子的日常活动,也是两人今后时时分享的共同话题。 京师冠盖如云,翰林院更是人文荟萃,士林们在修文纂史之余时有雅集,不仅留下大量翰墨,也为未来交游打下基础。十年后毕、王两人在西安重遇时,一已显宦一已解甲,王文治在赠诗中忆及京师前缘:“高楼听雨十年前,早结多生翰墨缘,树记玉堂曾共植,诗来铃阁得重联。”(听雨楼是毕沅在宣武门外的寓所,1764年十月自宣武门内石虎街移入。)科场同年的情谊成为翰墨之缘的起点,城南觞咏和高斋互访为两人交契奠定了基调。 二、西安叙旧(1775年春)休猜子美依严武,仍是襄阳伴辋川 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高宗将时任翰林院侍讲的毕沅擢拔用军,特旨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毕沅开始从军用世的官旅生涯。而此时的王文治恰在临安知府的第三年任上,因失察降级而索性休官归里。毕沅作《寄怀王梦楼同年时官临安》致意友人,感慨“一枕游仙同入梦,双萍泛海各殊途”,复以“归田成约誓非诬”相订,流露出归园田居的向往。王文治则作《自滇南归闻毕秋帆同年授秦巩观察》报以欣悦:“故人三载惜分襟,忽见除书得好音”,并回忆“登瀛门外春游日,听雨楼头夜话心”。可见京师别后,两人仍以翰墨往来时通问讯,交谊不减当年。 随后王文治在杭州崇文书院担任山长,往来杭州、丹徒间,毕沅则历任甘肃安肃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补授陕西巡抚,官运亨通。传世有无锡画家姚仔作于甲午(1774)仲秋的《毕尚书荣归图》长卷,其时毕沅还未任尚书,画上题名是后来道光进士梁国瑚所加,画中毕沅身穿官服端坐舟中,四周吏民相迎,颇具气派,所绘内容虽然并非卷后题跋所谓的毕沅归隐,亦足“藉以记当时吏治之修明,黎庭爱戴之情况”。毕沅的陕署位于西安,署名静寄园,包括终南仙馆、环香堂、海棠坞、镜舫、纸窗竹屋、绚云阁、石供轩、贮月廊、退思斋、小方壶、澄观台、雪涛峰等处。他常在署内欣赏书画拓本,如作于1773年的《环香吟阁遣怀》有“潇湘北苑虚中景,笠屐东坡幻里身”句,即提及署中自藏的《董源潇湘图》和《陈洪绶绘苏东坡画像》;作于同年的另一诗中,则以“若遇环香访仙迹,焚香浣手读黄庭”,描绘了在环香吟阁赏鉴所藏《杨义和书黄素黄庭真迹》的情景。 毕沅就任陕西巡抚的前一年,清廷刚开四库馆,各地督抚学政身负广搜书画图籍之责,典学稽古、延揽幕客成为一时风尚。毕沅也开始广招名流故交入幕,并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幕宾、亲友、清客等。严长明在《秦云撷英谱》中叙及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毕沅幕中的情况:“余税驾周南,留滞中丞节署时,王梦楼太守、庄虚�明经、毕竹屿部郎、竹涛郡丞、杜防如、朱秋岩、王丹鲞、张止原诸上合成在焉。”文中提到的梦楼太守,即王文治,正于是年春作关中之游。此时他已辞去山长之职,先到河南商邱探望嫁给陈濂之子的三女儿,随后到西安稍作逗留以访毕沅。时值二月上旬,毕沅见后喜而掀须笑吟,赞叹故人辞官逍遥云外,令人生羡。王文治作《赠毕秋帆中丞》七古一首,忆叙京城别后所历,又描绘毕沅接待的场景:“曰余休官卧菰蒲,渔舟泛泛似野凫……连宵召我倒玉壶,追叙往事为欢娱。怜我落拓污泥涂,竞欲以口相煦濡。”最后一句透露出毕沅似有挽留之意。王文治并未接受,但对毕沅的古谊之风表示谢意。 两人诗酒流连之外,还共同欣赏了书画。二月九日,王文治为毕沅所藏的明董其昌《书白居易琵琶行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了观款。而王文治也将藏品与友人分享,他此行携带了《唐人写律藏第四分第六卷》,是来关中前刚在杭州购入,珍为秘宝。二月春分前二日,他在署中出示此卷,毕沅同时拿出所藏唐人二帖以供赏鉴,时严长明亦在座,遂题于王文治所藏卷后:“今岁中春,与梦楼同客长安,于抚署中出以见示……洵希世珍也。是日,秋帆前辈并出所藏唐临右军《瞻近》、《蜀人》二帖以观,座中欢喜赞叹,譬之元奘(按:即玄奘,避讳也)入五印度,获睹薄伽梵金光明相,一时悲喜,殆不自持,谨书数语,以识欣遇云。”数年后王文治将此卷对半割赠陈淮时作一长跋,跋中写出当时毕、王各出所藏唐人法书,“曾持与此书反复比较,味其品韵”的情景。两跋互证,反映出西安幕中出示所藏比较品评,座中欢喜赞叹的热闹情况。文治所藏唐人写律藏卷包括《淫戒》、《盗戒》两部分,是了解唐宋书法转变的重要参考实物,为世所珍。中国嘉德2010秋拍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估价超过人民币千万元的《唐贤写经――律藏第四分卷第六》,即与毕、王共同欣赏之卷相关。 当日同观法书的江宁人严长明,字东有,号道甫,与毕、王年纪相若,他早年已与毕沅相识,在军机处任职多年后归乡隐居,至毕沅抚陕时便入幕辅佐军务,为定奏辞,又代为纂修《西安府志》,成为毕沅初到西安时的得力幕宾。王文治和严长明早年同在扬州和京师,可谓旧雨,故此行多相过从,在跋中称誉严氏考据精博。王文治也在幕中见到毕沅之弟毕泷,泷字涧飞,号竹痴(又号竹屿),室名广堪斋,于半年前随侍母亲张藻来到陕西抚署小住,时在西安。毕泷无意功名,长期乡居里第醉心书画古物,与兄长同为娄东著名藏家。二月花朝,毕泷在署内出示所藏《宋拓岳麓寺碑》,王文治观后作跋:“顷游关中,于抚署内获观竹屿主人此本,神采完足,与时揭迥别。竹屿博古善鉴,多所收蓄,此特吉光片羽,然已名贵若此。叹服叹服。”此拓曾经毕氏昆仲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面的多则题跋,可令人一窥当时主宾挥毫题咏、赏拓鉴古的情形。 王文治随即前往兰州看望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友人王��望,至次年(1776)三月返程再度途经西安,又与毕沅偕游骊山和大雁塔。时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毕沅即将出发署理陕甘总督,文治遂作《西安旅次送毕秋帆同年权甘肃总制二首》道贺,诗中以“休猜子美依严武,仍是襄阳伴辋川,若到金城劳见忆,留题多在五泉边”之句婉拒依附故交,而是以朋友身分联袂清吟,共续墨缘。王文治随即摇棹返里。 三、长沙论诗(1789年冬)沅湘曾记旧年游,两岸泉声咽不流 毕沅抚陕十三年间颇有政绩,他致力于治赈垦荒,灌溉民田,又修缮名迹,更重要的是,他因为及时督运粮草和调运骡马兵员,协助邻省成功镇压四川少数民族骚乱、甘肃回民起义,建有军功而屡为高宗赞赏,故此时军旅生涯颇为惬意。虽然挽留王文治不成,但毕沅陆续招揽到不少名士学人入幕,著名的有孙星衍、钱坫、洪亮吉等,众人搜罗金石书画,诗文雅集和修书纂史并而有之,艺术风气极为浓厚。如《乐游联唱集》和《苏文忠公生日设祀诗》大量记录了署中活动,其中《集终南仙馆观董北苑潇湘图卷联句》和《周�鞫α�句》是围绕毕沅藏品而作,《同人集环香吟阁分赋联句四首》则是幕府同人就秦镜、汉瓦、隋塔、唐钟四物鉴赏联吟。乾隆五十年(1785)始,毕沅任河南巡抚三年半,主持治理黄河和淮河,督放赈济,其时河南连年灾荒又河工事繁,但雅集、著述和赏古之乐亦时有之,赵怀玉作于1788年的《嵩阳吟馆观清明上河图真迹》一诗,所言正是在开封抚署内同观毕沅所藏《清明上河图》和董源《潇湘图》的情形。 乾隆五十三年(1788),毕沅得高宗擢拔为湖广总督,署第驻湖北武昌。翌年(1789)秋冬之交,王文治偕女孙玳梁(玉燕)和镇江画家潘恭寿同行游楚,此行是为了探视在湖北武汉担任汉口镇巡检司的三弟文明。十一月冬至后二日,毕沅招王文治在长沙同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游览名胜访碑叙旧。归后,毕沅作长律二首记叙此行,罗典随后将毕沅手迹镌石刻碑,嵌于岳麓书院讲堂后壁。因毕沅当时兼署湖南巡抚,身在长沙,两人有遥和多首,如毕沅作《岳阳楼玩月偶弹水仙操题壁即寄梦楼》,王氏即答次酬。王文治也在长沙过了60岁寿辰。 期间两人或论弹琴,或评书画,或言学仙,并同与年长十岁的画家王宸结下诗画之缘。王宸字子凝,号蓬心,自号潇湘翁,他不仅是毕沅的太仓同乡,也是王原祁曾孙,家学渊源而工于诗文书画,被称为“小四王”之一。毕沅因巡阅公事,与时任永州太守的王宸在长沙行馆相晤数日,随后同舟共游永州浯溪。此行与毕沅所藏的董源《潇湘图》相关。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以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被尊为南方画派的开山宗师,存世作品寥寥无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所绘正是潇水和湘水之景,二水在湖南永州汇合。此图曾经晚明大藏家董其昌收藏,董氏珍为秘宝,曾携此图舟游湘江印以真境。不知是否有意追随董其昌,毕沅也携此卷和《吴仲圭渔父图》、《倪王合作卷》等藏品泛舟,并在舟中与王宸同观论画,途中毕沅共作九首唱和诗。归后,王文洽作《秋帆制府归自浯溪,见示与莲心太守唱和诗,次韵二首,一呈制府,一赠蓬心》,三人不胜唱酬之欢。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王宸仿董源潇湘图》卷后有王文治长跋:“己酉(1789)冬,余与莲心于秋帆尚书长沙行署中同观《北苑潇湘图》真迹,以目前所历之境持校此图,毫发不爽。”(此跋亦收入《快雨堂题跋》卷八)道出三人同观名迹印证真境的风雅之事。在另一为王宸作的画跋中,王文治指出:“北苑为画中星凤,近时染翰之家谁见真迹,己酉(1789)岁蓬心与余在长沙署中,灵岩尚书出《潇湘图》,令其日夕临仿,遂尔胎息相承。”(《快雨堂题跋》卷八)王宸不久便解郡退任,进入毕沅幕府数载,期间曾多次观摹此图,加以对临和背临,画格日进,并为毕沅、王文治、徐坚、吴翌凤等临写多幅《潇湘图》相赠,期间墨缘并见于诗书画中。 这段长沙论诗的因缘也延续到了武昌。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卸任湖南巡抚事后,毕沅于翌年(1790)正月回到武昌,因该年八月是高宗的八旬万寿盛典,毕沅可能忙于治堤禁盗和祝寿准备。而王文治于春正月“访山人于武昌督署”(《灵岩山人诗集・序》),并探访了湖北巡抚惠龄、湖北布政使陈淮和刘锡嘏观察等,其中不少时间在江夏与陈淮游处。陈淮字望之,号药洲,自幼与文治交厚,又因其兄陈濂是文治亲家,故有姻亲之谊。陈淮是陈维崧的曾孙,家藏大量名迹,与毕沅共称好古精鉴,朱方增在嘉庆年间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时写道,嘉庆的内府书画除大学士和�|籍没之物外,“其他精品半属湖广总督毕沅、江西巡抚陈淮所藏”,足见两人收藏之富。 毕沅和陈淮在佐理公务之暇时常品评书画,并引出一段收藏佳话。时值二月,王文治在武昌为陈淮作一长诗画跋,题目即点出毕沅画赠陈淮的事由:《为望之亲家题董文敏仿米敷文潇湘奇境图,图为秋帆尚书所藏,观跋语知是陈氏故物,遂以遗望之,俾珠还剑合焉》(诗见《后楚游草》),诗末写出两人书画之缘:“君佐尚书镇楚疆,尚书倚君为柱梁。公余品跋到书画,孰是渊源孰流派。曲遘知音调始道,痒逢纤爪爬方快。香光妙墨重连城,上有君家处士名。尚书割爱持相赠,画录千秋佳话成。”在文集中,此诗未写日期,现藏德国柏林东亚博物馆的明董其昌《仿米友仁潇湘奇境图卷》卷后也有王文治此诗,款署二月,诗句相同,但最后一句改为“谩道交情重投赠,尽录千秋益谈柄”,可能即是毕沅赠陈淮之卷。无独有偶,中国嘉德2010春拍上的《行书诗卷》中,前半卷正是文治此诗,款署“庚戌(1790)春二月花朝前二日”,自言是“先录请宗工绳削,庶敢书之卷尾”。后半卷是王文治抄录的跋《苏文忠天际乌云帖》诗九首,苏轼此帖当时为毕沅所藏,真伪不乏争议,如翁方纲曾在文集中对照苏斋藏本,从纸质、行文、笔法三方面指出毕本是临摹伪作。但文治甚为推重此帖,跋中称此帖为“真迹”,并就帖中内容作九首唱和诗,以“缪次其韵,兼呈制府”。此诗续古人风雅,才情并茂,亦见于《后楚游草》中。王文治与毕、陈交契,他曾向袁枚说:“当今公卿大夫,精鉴古玩者,惟秋帆尚书与药洲中丞,而中丞鉴别尤严。”两诗正记录了三人的鉴赏交往。 同年(1790)四月十六日,王文治为《灵岩山人诗集》作序道:“山人之以诗称,及余与山人交,皆三十年以前事,迄于今年,皆六十余矣,始能徐徐,然尽出所为诗,以相质证。”表达以诗文论交的慎重。春余临别,文治以素心蕙草一枝赠毕沅,其女孙玳梁以画兰便面相赠。毕沅作《梦楼女孙玉燕以画兰便面见贻即题一绝》:“沅湘曾记旧年游,两岸泉声咽不流,染翰欲题香草句,幽情遥寄一江秋。”王氏亦次韵以谢。五月六日,王文治自楚旋里,数月后潘恭寿绘成《王玉燕写兰像轴》,文治即将关于玉燕画兰的唱和诗抄录图上,纪念沅湘泛舟赏画之行,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待续)
18世纪,清世宗励精图治,高宗继位后国运承平,朝野才俊迭出,其时有两位江南名士以鉴古名噪一时。毕沅(1730-1797),字�v蘅(湘蘅)、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雍正八年(1 730)四月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州镇洋县。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同年十一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两人皆长于江南,同龄,同榜进士,又同在翰林院数年后各奔前程。毕沅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奔走中原,官至湖广总督,一生戎马倥偬,喜好诗词、戏曲、棋琴,酷爱金石书画,是乾隆后期知名的收藏家。王文治宦意淡泊,短期出任云南临安府知府后绝意仕途,优游江南数十年,毕生寄情诗文、音律、书画、鉴古,成为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和鉴定家。两人宦途各异,但都经历了乾隆整朝的荣辱沧桑,至嘉庆初年相继撒手人寰。 毕沅和王文治自京师科场订交,此后鱼雁往来,友谊保持近四十载。王文治曾数次楚游并拜访毕沅于幕府中,又在苏州经训堂参与刻帖,其间的诗文唱和与题跋鉴定,至今仍可在两人文集和部分藏品中窥见一二。毕、王之缘是乾隆后期艺林交往的典型写照,它不仅为了解两人仕宦游踪时的翰墨点滴提供参考,也可管窥名流雅士如何通过唱和、挥毫、雅集、鉴赏等活动,推动了18世纪晚期书画鉴定和艺术收藏的发展。 一、京师及第(1760年夏)高楼听雨十年前,早结多生翰墨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月初二,北京贡院的官廨内,庚辰科会试阅卷刚毕,担任是科会试正总裁的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蒋溥在拟定夺魁名单后,作了一幅画,图为一枝盆中老株结出硕大香橼,边款题诗并识道:“自将铁网撷珊瑚,颔下明珠探得无,闲写春元添绮语,一时香国入冰壶。庚辰会试蒙恩充正考官,四月初二日,拟元甫定,写《抡元图》,并系以诗。”此图至今还在,曾出现于200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从这幅立轴可见,蒋溥作画题诗后,该科副考官介福等人亦作同韵诗题于图中,此图上方还有蒋溥所写《聚奎堂用法司马和明人韵四首》。聚奎堂在北京贡院内,因壁问有明末取士诗七律一章,历来主乡会试者多取原韵赠答,是清朝士林风气。蒋溥在诗中以“一世功名皆理数,暂时得失听升沉”告诫士子对仕途荣辱要有心理准备,最后以“从今不薄邀天语,振古为昭式艺林”叮嘱,寓怜才厚望之意。此图裱边则有会元王中孚和其他贡士的题诗,其中会试第二名的毕沅就聚奎堂原韵唱和,有“瓣香此日归纶阁,嘉话他年播艺林”之句,第四名的王文治在长诗中以“春光一展感愧兼,愿效米颠袍笏拜”作结。此《抡元图》保存了宫廷画家蒋溥晚年的丹青墨迹,以及毕沅和王文治等庚辰翰林的早年书迹,同时也见证了乾隆中期运际重熙、振拔士林的太平气象,诗书画却并传于世,足堪珍贵。 随后,紫禁城太和殿内举行殿试,高宗钦定一甲三名,对毕沅之策问嘉奖再三,擢至状元,又定王文治为探花。五月初升殿传胪唱名,在东长安门外张挂黄榜,顺天府以华盖仪仗护送状元,随后数日进士们按例在宫内受领赐宴奖赏,又至午门谢恩、诣孔庙行礼,备极荣耀。北京图书馆藏有《庚辰进士题名碑》拓本,据载,此碑在北京东城国子监,从拓本所见,乃立于是年五月,碑中首列制诰一道,毕、王名列一甲,赐进士及第。先抡元魁,后赐进士,两人的仕途起点和翰墨之缘,正从科场展开。 中进士前,毕沅已于乾隆十七年(1752)奉母命自娄东来游京师,翌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又得到直隶总督方观承和少司寇裘日修嘉许,入军机处补授内阁中书,至状元及第时,可谓仕途顺畅(毕沅生平可参考史善长编《彝山毕公年谱》,下同)。就在毕沅抵京翌年,王文治亦自丹徒以选贡入京,虽无亲友显宦提携,但以性灵才艺在京城广结良缘,不仅诗文书法堪称能手,更精通音律和佛禅,绘于孟夏四月的《梦楼宗台抚琴图》正是文治探花题名前,图中物事和题识中的“先生放达人,耽此琴三尺”,渲染出主人抚琴微吟、性情风雅的名士形象。 翰林院是培养馆阁公器之所,进士于科场题名后进入其中,毕沅授修撰,王文治授编修。两人当时虽未成莫逆,但时常互访,或谈诗论书,或共忆江南。乾隆二十九年(1764)晚春,毕沅前往宣武门外的珠巢街探访王文治寓所“丁香馆”,因天气甚佳,两人再邀约数人至城南陶然亭游览并拈题分韵:“群公有清兴,列坐依水木。逍遥撰良辰,觞咏联芳躅。”毕沅则作长诗《晚春访王梦楼,遇梁副宪阶平前辈,邀同人小集陶然亭,分韵得足字》(文中所引毕沅诗句,均出自《灵岩山人诗集》,下同)畅叙同人雅集之景,更自剖心曲道:“仆本淡荡人,竹石素所欲。”竹石是淡泊避尘之喻,此时的毕沅尚未踏入军旅,但已多次流露出世之想。他在京时有《倚竹图》一幅,友人多为题咏,王文治《丁香馆下集》收有《题毕秋帆同年倚竹图》(文中所引王文治诗句,均出自梦楼诗集》,下同),开句“人生岂合居无竹,滚滚红埃使人俗”即言出世脱俗,又以“看君玉貌宜公卿,结实会应巢凤族”预祝对方入世功成,颇契毕沅儒道兼修之心。此诗王文治后来重书,文字有所出入。 陶然雅集后不久,同年初夏,王文治被选任为云南临安知府。离京前友人设宴话别,文治对“朋侪况燕好,旦暮展亲爱”的数年琴酒生涯不胜留恋。毕沅作《送王梦楼同年出守临安》四首,以“兰交风谊重”称述同年知交,并谓梦楼别后,从此词社颜色凋零,欢场管弦寂寞,分襟后令人惆怅,末句以“奉佛生前慧,工书海外闻,花前及酒后,事事总思君”倍言惺惺惜别。整首诗道尽四年同学情谊,所提及的词社、管弦、佛禅、书法、花前、酒后,不仅是翰林士子的日常活动,也是两人今后时时分享的共同话题。 京师冠盖如云,翰林院更是人文荟萃,士林们在修文纂史之余时有雅集,不仅留下大量翰墨,也为未来交游打下基础。十年后毕、王两人在西安重遇时,一已显宦一已解甲,王文治在赠诗中忆及京师前缘:“高楼听雨十年前,早结多生翰墨缘,树记玉堂曾共植,诗来铃阁得重联。”(听雨楼是毕沅在宣武门外的寓所,1764年十月自宣武门内石虎街移入。)科场同年的情谊成为翰墨之缘的起点,城南觞咏和高斋互访为两人交契奠定了基调。 二、西安叙旧(1775年春)休猜子美依严武,仍是襄阳伴辋川 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高宗将时任翰林院侍讲的毕沅擢拔用军,特旨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毕沅开始从军用世的官旅生涯。而此时的王文治恰在临安知府的第三年任上,因失察降级而索性休官归里。毕沅作《寄怀王梦楼同年时官临安》致意友人,感慨“一枕游仙同入梦,双萍泛海各殊途”,复以“归田成约誓非诬”相订,流露出归园田居的向往。王文治则作《自滇南归闻毕秋帆同年授秦巩观察》报以欣悦:“故人三载惜分襟,忽见除书得好音”,并回忆“登瀛门外春游日,听雨楼头夜话心”。可见京师别后,两人仍以翰墨往来时通问讯,交谊不减当年。 随后王文治在杭州崇文书院担任山长,往来杭州、丹徒间,毕沅则历任甘肃安肃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补授陕西巡抚,官运亨通。传世有无锡画家姚仔作于甲午(1774)仲秋的《毕尚书荣归图》长卷,其时毕沅还未任尚书,画上题名是后来道光进士梁国瑚所加,画中毕沅身穿官服端坐舟中,四周吏民相迎,颇具气派,所绘内容虽然并非卷后题跋所谓的毕沅归隐,亦足“藉以记当时吏治之修明,黎庭爱戴之情况”。毕沅的陕署位于西安,署名静寄园,包括终南仙馆、环香堂、海棠坞、镜舫、纸窗竹屋、绚云阁、石供轩、贮月廊、退思斋、小方壶、澄观台、雪涛峰等处。他常在署内欣赏书画拓本,如作于1773年的《环香吟阁遣怀》有“潇湘北苑虚中景,笠屐东坡幻里身”句,即提及署中自藏的《董源潇湘图》和《陈洪绶绘苏东坡画像》;作于同年的另一诗中,则以“若遇环香访仙迹,焚香浣手读黄庭”,描绘了在环香吟阁赏鉴所藏《杨义和书黄素黄庭真迹》的情景。 毕沅就任陕西巡抚的前一年,清廷刚开四库馆,各地督抚学政身负广搜书画图籍之责,典学稽古、延揽幕客成为一时风尚。毕沅也开始广招名流故交入幕,并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幕宾、亲友、清客等。严长明在《秦云撷英谱》中叙及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毕沅幕中的情况:“余税驾周南,留滞中丞节署时,王梦楼太守、庄虚�明经、毕竹屿部郎、竹涛郡丞、杜防如、朱秋岩、王丹鲞、张止原诸上合成在焉。”文中提到的梦楼太守,即王文治,正于是年春作关中之游。此时他已辞去山长之职,先到河南商邱探望嫁给陈濂之子的三女儿,随后到西安稍作逗留以访毕沅。时值二月上旬,毕沅见后喜而掀须笑吟,赞叹故人辞官逍遥云外,令人生羡。王文治作《赠毕秋帆中丞》七古一首,忆叙京城别后所历,又描绘毕沅接待的场景:“曰余休官卧菰蒲,渔舟泛泛似野凫……连宵召我倒玉壶,追叙往事为欢娱。怜我落拓污泥涂,竞欲以口相煦濡。”最后一句透露出毕沅似有挽留之意。王文治并未接受,但对毕沅的古谊之风表示谢意。 两人诗酒流连之外,还共同欣赏了书画。二月九日,王文治为毕沅所藏的明董其昌《书白居易琵琶行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了观款。而王文治也将藏品与友人分享,他此行携带了《唐人写律藏第四分第六卷》,是来关中前刚在杭州购入,珍为秘宝。二月春分前二日,他在署中出示此卷,毕沅同时拿出所藏唐人二帖以供赏鉴,时严长明亦在座,遂题于王文治所藏卷后:“今岁中春,与梦楼同客长安,于抚署中出以见示……洵希世珍也。是日,秋帆前辈并出所藏唐临右军《瞻近》、《蜀人》二帖以观,座中欢喜赞叹,譬之元奘(按:即玄奘,避讳也)入五印度,获睹薄伽梵金光明相,一时悲喜,殆不自持,谨书数语,以识欣遇云。”数年后王文治将此卷对半割赠陈淮时作一长跋,跋中写出当时毕、王各出所藏唐人法书,“曾持与此书反复比较,味其品韵”的情景。两跋互证,反映出西安幕中出示所藏比较品评,座中欢喜赞叹的热闹情况。文治所藏唐人写律藏卷包括《淫戒》、《盗戒》两部分,是了解唐宋书法转变的重要参考实物,为世所珍。中国嘉德2010秋拍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估价超过人民币千万元的《唐贤写经――律藏第四分卷第六》,即与毕、王共同欣赏之卷相关。 当日同观法书的江宁人严长明,字东有,号道甫,与毕、王年纪相若,他早年已与毕沅相识,在军机处任职多年后归乡隐居,至毕沅抚陕时便入幕辅佐军务,为定奏辞,又代为纂修《西安府志》,成为毕沅初到西安时的得力幕宾。王文治和严长明早年同在扬州和京师,可谓旧雨,故此行多相过从,在跋中称誉严氏考据精博。王文治也在幕中见到毕沅之弟毕泷,泷字涧飞,号竹痴(又号竹屿),室名广堪斋,于半年前随侍母亲张藻来到陕西抚署小住,时在西安。毕泷无意功名,长期乡居里第醉心书画古物,与兄长同为娄东著名藏家。二月花朝,毕泷在署内出示所藏《宋拓岳麓寺碑》,王文治观后作跋:“顷游关中,于抚署内获观竹屿主人此本,神采完足,与时揭迥别。竹屿博古善鉴,多所收蓄,此特吉光片羽,然已名贵若此。叹服叹服。”此拓曾经毕氏昆仲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面的多则题跋,可令人一窥当时主宾挥毫题咏、赏拓鉴古的情形。 王文治随即前往兰州看望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友人王��望,至次年(1776)三月返程再度途经西安,又与毕沅偕游骊山和大雁塔。时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毕沅即将出发署理陕甘总督,文治遂作《西安旅次送毕秋帆同年权甘肃总制二首》道贺,诗中以“休猜子美依严武,仍是襄阳伴辋川,若到金城劳见忆,留题多在五泉边”之句婉拒依附故交,而是以朋友身分联袂清吟,共续墨缘。王文治随即摇棹返里。 三、长沙论诗(1789年冬)沅湘曾记旧年游,两岸泉声咽不流 毕沅抚陕十三年间颇有政绩,他致力于治赈垦荒,灌溉民田,又修缮名迹,更重要的是,他因为及时督运粮草和调运骡马兵员,协助邻省成功镇压四川少数民族骚乱、甘肃回民起义,建有军功而屡为高宗赞赏,故此时军旅生涯颇为惬意。虽然挽留王文治不成,但毕沅陆续招揽到不少名士学人入幕,著名的有孙星衍、钱坫、洪亮吉等,众人搜罗金石书画,诗文雅集和修书纂史并而有之,艺术风气极为浓厚。如《乐游联唱集》和《苏文忠公生日设祀诗》大量记录了署中活动,其中《集终南仙馆观董北苑潇湘图卷联句》和《周�鞫α�句》是围绕毕沅藏品而作,《同人集环香吟阁分赋联句四首》则是幕府同人就秦镜、汉瓦、隋塔、唐钟四物鉴赏联吟。乾隆五十年(1785)始,毕沅任河南巡抚三年半,主持治理黄河和淮河,督放赈济,其时河南连年灾荒又河工事繁,但雅集、著述和赏古之乐亦时有之,赵怀玉作于1788年的《嵩阳吟馆观清明上河图真迹》一诗,所言正是在开封抚署内同观毕沅所藏《清明上河图》和董源《潇湘图》的情形。 乾隆五十三年(1788),毕沅得高宗擢拔为湖广总督,署第驻湖北武昌。翌年(1789)秋冬之交,王文治偕女孙玳梁(玉燕)和镇江画家潘恭寿同行游楚,此行是为了探视在湖北武汉担任汉口镇巡检司的三弟文明。十一月冬至后二日,毕沅招王文治在长沙同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游览名胜访碑叙旧。归后,毕沅作长律二首记叙此行,罗典随后将毕沅手迹镌石刻碑,嵌于岳麓书院讲堂后壁。因毕沅当时兼署湖南巡抚,身在长沙,两人有遥和多首,如毕沅作《岳阳楼玩月偶弹水仙操题壁即寄梦楼》,王氏即答次酬。王文治也在长沙过了60岁寿辰。 期间两人或论弹琴,或评书画,或言学仙,并同与年长十岁的画家王宸结下诗画之缘。王宸字子凝,号蓬心,自号潇湘翁,他不仅是毕沅的太仓同乡,也是王原祁曾孙,家学渊源而工于诗文书画,被称为“小四王”之一。毕沅因巡阅公事,与时任永州太守的王宸在长沙行馆相晤数日,随后同舟共游永州浯溪。此行与毕沅所藏的董源《潇湘图》相关。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以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被尊为南方画派的开山宗师,存世作品寥寥无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所绘正是潇水和湘水之景,二水在湖南永州汇合。此图曾经晚明大藏家董其昌收藏,董氏珍为秘宝,曾携此图舟游湘江印以真境。不知是否有意追随董其昌,毕沅也携此卷和《吴仲圭渔父图》、《倪王合作卷》等藏品泛舟,并在舟中与王宸同观论画,途中毕沅共作九首唱和诗。归后,王文洽作《秋帆制府归自浯溪,见示与莲心太守唱和诗,次韵二首,一呈制府,一赠蓬心》,三人不胜唱酬之欢。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王宸仿董源潇湘图》卷后有王文治长跋:“己酉(1789)冬,余与莲心于秋帆尚书长沙行署中同观《北苑潇湘图》真迹,以目前所历之境持校此图,毫发不爽。”(此跋亦收入《快雨堂题跋》卷八)道出三人同观名迹印证真境的风雅之事。在另一为王宸作的画跋中,王文治指出:“北苑为画中星凤,近时染翰之家谁见真迹,己酉(1789)岁蓬心与余在长沙署中,灵岩尚书出《潇湘图》,令其日夕临仿,遂尔胎息相承。”(《快雨堂题跋》卷八)王宸不久便解郡退任,进入毕沅幕府数载,期间曾多次观摹此图,加以对临和背临,画格日进,并为毕沅、王文治、徐坚、吴翌凤等临写多幅《潇湘图》相赠,期间墨缘并见于诗书画中。 这段长沙论诗的因缘也延续到了武昌。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卸任湖南巡抚事后,毕沅于翌年(1790)正月回到武昌,因该年八月是高宗的八旬万寿盛典,毕沅可能忙于治堤禁盗和祝寿准备。而王文治于春正月“访山人于武昌督署”(《灵岩山人诗集・序》),并探访了湖北巡抚惠龄、湖北布政使陈淮和刘锡嘏观察等,其中不少时间在江夏与陈淮游处。陈淮字望之,号药洲,自幼与文治交厚,又因其兄陈濂是文治亲家,故有姻亲之谊。陈淮是陈维崧的曾孙,家藏大量名迹,与毕沅共称好古精鉴,朱方增在嘉庆年间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时写道,嘉庆的内府书画除大学士和�|籍没之物外,“其他精品半属湖广总督毕沅、江西巡抚陈淮所藏”,足见两人收藏之富。 毕沅和陈淮在佐理公务之暇时常品评书画,并引出一段收藏佳话。时值二月,王文治在武昌为陈淮作一长诗画跋,题目即点出毕沅画赠陈淮的事由:《为望之亲家题董文敏仿米敷文潇湘奇境图,图为秋帆尚书所藏,观跋语知是陈氏故物,遂以遗望之,俾珠还剑合焉》(诗见《后楚游草》),诗末写出两人书画之缘:“君佐尚书镇楚疆,尚书倚君为柱梁。公余品跋到书画,孰是渊源孰流派。曲遘知音调始道,痒逢纤爪爬方快。香光妙墨重连城,上有君家处士名。尚书割爱持相赠,画录千秋佳话成。”在文集中,此诗未写日期,现藏德国柏林东亚博物馆的明董其昌《仿米友仁潇湘奇境图卷》卷后也有王文治此诗,款署二月,诗句相同,但最后一句改为“谩道交情重投赠,尽录千秋益谈柄”,可能即是毕沅赠陈淮之卷。无独有偶,中国嘉德2010春拍上的《行书诗卷》中,前半卷正是文治此诗,款署“庚戌(1790)春二月花朝前二日”,自言是“先录请宗工绳削,庶敢书之卷尾”。后半卷是王文治抄录的跋《苏文忠天际乌云帖》诗九首,苏轼此帖当时为毕沅所藏,真伪不乏争议,如翁方纲曾在文集中对照苏斋藏本,从纸质、行文、笔法三方面指出毕本是临摹伪作。但文治甚为推重此帖,跋中称此帖为“真迹”,并就帖中内容作九首唱和诗,以“缪次其韵,兼呈制府”。此诗续古人风雅,才情并茂,亦见于《后楚游草》中。王文治与毕、陈交契,他曾向袁枚说:“当今公卿大夫,精鉴古玩者,惟秋帆尚书与药洲中丞,而中丞鉴别尤严。”两诗正记录了三人的鉴赏交往。 同年(1790)四月十六日,王文治为《灵岩山人诗集》作序道:“山人之以诗称,及余与山人交,皆三十年以前事,迄于今年,皆六十余矣,始能徐徐,然尽出所为诗,以相质证。”表达以诗文论交的慎重。春余临别,文治以素心蕙草一枝赠毕沅,其女孙玳梁以画兰便面相赠。毕沅作《梦楼女孙玉燕以画兰便面见贻即题一绝》:“沅湘曾记旧年游,两岸泉声咽不流,染翰欲题香草句,幽情遥寄一江秋。”王氏亦次韵以谢。五月六日,王文治自楚旋里,数月后潘恭寿绘成《王玉燕写兰像轴》,文治即将关于玉燕画兰的唱和诗抄录图上,纪念沅湘泛舟赏画之行,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