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
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10年5月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简介
1.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际商务职业技术领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以及该领域某一从业岗位(群)的专项能力培养,毕业后可在流通型外贸企业、生产型外贸企业以及驻华外国商社等外向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外贸业务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
二、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2)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和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控制等职业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6. 岗位专项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办学特色,坚持教育创新,坚持素质教育,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切实落实“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 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 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 ,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 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 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
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10年5月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简介
1.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际商务职业技术领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以及该领域某一从业岗位(群)的专项能力培养,毕业后可在流通型外贸企业、生产型外贸企业以及驻华外国商社等外向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外贸业务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
二、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2)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和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控制等职业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6. 岗位专项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办学特色,坚持教育创新,坚持素质教育,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切实落实“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 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 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 ,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 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 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