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作者:东芳

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6期

[摘 要]灾难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美丑、世间是非曲折都能被反映并彰显出来。而这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素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的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灾难所带来的破坏不可能仅仅考一个人的能力去挽救,这种困窘的局面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广泛援助。而这时一篇好的灾难报道往往能唤起社会对灾情的广泛关注,运用它其中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文字、标题,展现出灾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及物质需求。富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灾难报道,往往能不露声色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于其中,这种情感也绝不是单纯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真情流露。既准确的传达了灾情信息又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12 — 02

一、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报道重心偏移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总会有意的逃避重大灾难事故,像“雷区”一样对待他们,能不触碰便不触碰。等到实在不可躲避的情况时,便会想方设法的隐瞒或者使用“闪躲式的只言片语”来简单的表述一下。这种瞒报、虚报、谎报灾难新闻的现象在地方媒体尤为严重。在灾难发生的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灾难的具体情况还知之甚少,而正因为如此往往会使得“流言蜚语”趁虚而入。这时候如果新闻媒体对灾难事件持“沉默态度”,轻则人民群众猜忌重重,对政府的信任降低,重则会造成社会动乱。然而,灾难发生初期,如果媒体静观其变,不闻不问,“集体失语”,会使得流言蜚语盛行,“小道消息”不断,人人自危。另外,有些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心也有所偏离。灾难发生后,人们通常最关心的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什么损失、受到了什么伤害以及救灾工作进行的怎样。但是事实上,一些报道却回避具体灾情,甚至漠视灾难中受到伤害的人民群众的感受,而把报道的重心放在一大堆表示关心的官员身上,用较大篇幅刻意地去表现领导如何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2.漠视他人感受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检查一下我们的报道,却总能看到媒体对生命的轻视,对死亡的麻木,甚至利用死者炒作牟利。在2004

年,有新闻报道了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后,其中面对“11名同胞遇难,4人受伤”这样的悲剧,国内某一媒体却在这一新闻播报结束后搞有奖短信竞猜活动:“竞猜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选项是: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这种把遇难人质作为竞猜游戏的主角是不道德的。人的生命至上,对于灾难事件中死亡的无辜生命应该给予更多的哀悼和尊重。换句话说,将带有巨大毁坏性的事件拿来“玩笑”“娱乐”,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所谓的“卖点”,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媒体报道灾难新闻时漠视他人生命与感受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些不幸的灾难仿佛是让他们拿来寻开心的。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更有违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救灾时新闻工作人员为抢新闻,延误救治时机,实质上也是漠视灾难中受难者的生命。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被困5天零四个小时的卞刚芬被成功营救出。当卞刚芬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的那一瞬间,便有数十名记者将卞刚芬团团围住,他们不约而同的将相机的焦点对准了卞刚芬,抛开闪光灯对眼睛造成的伤害不说,这种“围追堵截”式的采访又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多少延误。在当时的抢救现场,媒体记者争先恐后的抢新闻,根本没有考虑到幸存者的生命处在死亡的边缘。也许记者是为了为新闻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搅合”可能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给受灾群人员带来额外的伤害,更有可能导致受灾者失去生命。

3. 渲染恐怖场景

为了追求报道的“冲击力”、“震撼力”,一些编辑记者不求审美品位,从媒体自身的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出发,片面追求感官效果,将恐怖灾难与暴力场景和盘托出给读者,极力渲染灾难的恐怖和血腥。个别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毫无忌讳,用华丽的辞藻将自己的文章装饰的“冠冕堂皇”,丝毫不顾及受灾群众的心理伤痛,这样的新闻报道带来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也极易唤起遇难群众极其家人的痛苦回忆,而对于那些一般新闻受众而言,也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有的新闻报道标题片面追求新奇、有趣,过于低俗化,完全无视人文关怀在灾难报道中的体现。有的新闻标题对灾难惨烈、恐怖、血腥的一面进行渲染。在重庆市的一起有1人死亡7人受伤交通事故后,面对这样的惨剧,当地的一家报纸竟然以《面包“拥吻”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这样充满调侃式的语言作为新闻标题。这种极端贫乏的社会道德意识,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丧失了。有些摄影记者及媒体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致力于把最真实受灾现场及受灾群众情绪呈献给受众,但这往往会让人感觉到记者对于报道对象冷漠和对生命尊严的无视,即使新闻完全真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比如,在2002年大连“5·7”空难的报道中,新华社编发的那幅《黑匣子出水》的照片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激烈的讨论。照片的主画面是一名潜水员手捧着干干打捞出来的黑匣子。从潜水员的微笑以及左右人群的鼓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悦。找寻出了黑匣子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但在空难刚刚发生不久,要让那些遇难者家属如何看待你们的微笑呢?

二、提升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由于灾害事件本身所带来的破坏性、广泛的社会性,使得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格外的严谨。面对那些在灾难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巨大伤害的人们,媒体应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切实从受灾群众的利益出发,在报道中语言要力尽庄重,切忌过分华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1.化悲痛为正能量

新闻伦理道德是指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伦理的规范,它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它要求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当中要尊重报道的事实、尊重新闻报道的主体、尊重新闻受众。灾难无情人有情,融入了人文关怀思想灾难报道往往能从无情的灾难中凝聚到有情的人心。灾难新闻报道灾难带来的破坏、灾难的实时信息以及群众受灾情况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在灾难报道中展现出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注以及英勇抗灾的顽强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报道救灾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救灾的大力支持、政府对救灾的高度重视以及迅速采取的有效救助措施、各界媒体的及时的追踪报道。展现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将灾难中的悲痛转化为灾后重建的民族热情,将灾难中的消极影响转化为高昂的民族斗志,为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努力拼搏。

2.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及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公信力是媒体非常重要的内在品质,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公信力同时也是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在公信力基础上,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可以达到有效结合。对灾难报道而言,灾难所带来的破坏性和对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更需要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思想给人以慰藉,抚慰人的精神。对灾难的关注,不只是关注灾情的动态,更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面对灾难时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试想一下,一个心系百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媒体,怎能不赢的人民群众的信赖?在新近发生的雅安7.0级地震中,各界媒体的表现受到社会割接的广泛赞誉,与2008年汶川地震时相比媒体的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灾区人民通过报纸、广播、影像向我们传递了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展现了伟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们在这次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以及相关的媒体从业人员都表现出来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感。扛着摄像机奔走在再去泥泞道路上的摄像师,在镜头前昼夜不停播报的记者和播音员等等。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媒体工作人员,还有英勇的消防官兵、中国武警、人民战士。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救灾救援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促进新闻理论发展

人文关怀思想引入新闻报道是从一九九几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以来,人文关怀思想在新闻报道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但在灾难报道的体现人文关怀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对的偏差。对于中国新闻媒体来讲,这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我们国家的媒体人涉足还不够广泛,人文关怀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普遍的实施,有的媒体甚至将灾难的新闻价值让位于娱乐价值、过分的追求经济价值、缺少换位思考等问题。从新闻受众的角度看,人文关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对灾难的预警不及时、对灾情的播报不及时,过分的渲染受众对灾难的恐惧程度。随着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广大受众越来越能便易的获得灾难的实时动态,这对新闻媒体无疑又是一个挑战。新闻媒体即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又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如何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传播正确的人性价值观关乎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提升国家的形象

在灾难报道中,国家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媒体也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在频发的灾后危险中,给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灾区的实时信息 :(1)援救行动的迅速,灾难体应对能力的进步;(2)民众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3)灾区人民展现慷慨无私精神。

我们以往的对外报道中,对于自由、人权等敏感问题和灾难这样的“负面”新闻要么不报,要么少报,或者只从宣传角度讲些套话,做宣传多,讲新闻少。一些西方媒体就借以歪曲事实,甚至妖魔化中国。而从08年汶川地震以来,这一现象有较大改变,中国媒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逐渐的增长,中国媒体的自身能力和对外整体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谭 蕊〕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作者:东芳

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6期

[摘 要]灾难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美丑、世间是非曲折都能被反映并彰显出来。而这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素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的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灾难所带来的破坏不可能仅仅考一个人的能力去挽救,这种困窘的局面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广泛援助。而这时一篇好的灾难报道往往能唤起社会对灾情的广泛关注,运用它其中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文字、标题,展现出灾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及物质需求。富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灾难报道,往往能不露声色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于其中,这种情感也绝不是单纯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真情流露。既准确的传达了灾情信息又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12 — 02

一、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报道重心偏移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总会有意的逃避重大灾难事故,像“雷区”一样对待他们,能不触碰便不触碰。等到实在不可躲避的情况时,便会想方设法的隐瞒或者使用“闪躲式的只言片语”来简单的表述一下。这种瞒报、虚报、谎报灾难新闻的现象在地方媒体尤为严重。在灾难发生的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灾难的具体情况还知之甚少,而正因为如此往往会使得“流言蜚语”趁虚而入。这时候如果新闻媒体对灾难事件持“沉默态度”,轻则人民群众猜忌重重,对政府的信任降低,重则会造成社会动乱。然而,灾难发生初期,如果媒体静观其变,不闻不问,“集体失语”,会使得流言蜚语盛行,“小道消息”不断,人人自危。另外,有些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心也有所偏离。灾难发生后,人们通常最关心的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什么损失、受到了什么伤害以及救灾工作进行的怎样。但是事实上,一些报道却回避具体灾情,甚至漠视灾难中受到伤害的人民群众的感受,而把报道的重心放在一大堆表示关心的官员身上,用较大篇幅刻意地去表现领导如何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2.漠视他人感受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检查一下我们的报道,却总能看到媒体对生命的轻视,对死亡的麻木,甚至利用死者炒作牟利。在2004

年,有新闻报道了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后,其中面对“11名同胞遇难,4人受伤”这样的悲剧,国内某一媒体却在这一新闻播报结束后搞有奖短信竞猜活动:“竞猜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选项是: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这种把遇难人质作为竞猜游戏的主角是不道德的。人的生命至上,对于灾难事件中死亡的无辜生命应该给予更多的哀悼和尊重。换句话说,将带有巨大毁坏性的事件拿来“玩笑”“娱乐”,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所谓的“卖点”,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媒体报道灾难新闻时漠视他人生命与感受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些不幸的灾难仿佛是让他们拿来寻开心的。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更有违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救灾时新闻工作人员为抢新闻,延误救治时机,实质上也是漠视灾难中受难者的生命。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被困5天零四个小时的卞刚芬被成功营救出。当卞刚芬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的那一瞬间,便有数十名记者将卞刚芬团团围住,他们不约而同的将相机的焦点对准了卞刚芬,抛开闪光灯对眼睛造成的伤害不说,这种“围追堵截”式的采访又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多少延误。在当时的抢救现场,媒体记者争先恐后的抢新闻,根本没有考虑到幸存者的生命处在死亡的边缘。也许记者是为了为新闻受众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搅合”可能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给受灾群人员带来额外的伤害,更有可能导致受灾者失去生命。

3. 渲染恐怖场景

为了追求报道的“冲击力”、“震撼力”,一些编辑记者不求审美品位,从媒体自身的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出发,片面追求感官效果,将恐怖灾难与暴力场景和盘托出给读者,极力渲染灾难的恐怖和血腥。个别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毫无忌讳,用华丽的辞藻将自己的文章装饰的“冠冕堂皇”,丝毫不顾及受灾群众的心理伤痛,这样的新闻报道带来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也极易唤起遇难群众极其家人的痛苦回忆,而对于那些一般新闻受众而言,也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有的新闻报道标题片面追求新奇、有趣,过于低俗化,完全无视人文关怀在灾难报道中的体现。有的新闻标题对灾难惨烈、恐怖、血腥的一面进行渲染。在重庆市的一起有1人死亡7人受伤交通事故后,面对这样的惨剧,当地的一家报纸竟然以《面包“拥吻”一女飞出车外只剩内衣》这样充满调侃式的语言作为新闻标题。这种极端贫乏的社会道德意识,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丧失了。有些摄影记者及媒体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致力于把最真实受灾现场及受灾群众情绪呈献给受众,但这往往会让人感觉到记者对于报道对象冷漠和对生命尊严的无视,即使新闻完全真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比如,在2002年大连“5·7”空难的报道中,新华社编发的那幅《黑匣子出水》的照片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激烈的讨论。照片的主画面是一名潜水员手捧着干干打捞出来的黑匣子。从潜水员的微笑以及左右人群的鼓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悦。找寻出了黑匣子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但在空难刚刚发生不久,要让那些遇难者家属如何看待你们的微笑呢?

二、提升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由于灾害事件本身所带来的破坏性、广泛的社会性,使得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格外的严谨。面对那些在灾难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巨大伤害的人们,媒体应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切实从受灾群众的利益出发,在报道中语言要力尽庄重,切忌过分华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1.化悲痛为正能量

新闻伦理道德是指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伦理的规范,它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它要求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当中要尊重报道的事实、尊重新闻报道的主体、尊重新闻受众。灾难无情人有情,融入了人文关怀思想灾难报道往往能从无情的灾难中凝聚到有情的人心。灾难新闻报道灾难带来的破坏、灾难的实时信息以及群众受灾情况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在灾难报道中展现出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注以及英勇抗灾的顽强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报道救灾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救灾的大力支持、政府对救灾的高度重视以及迅速采取的有效救助措施、各界媒体的及时的追踪报道。展现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将灾难中的悲痛转化为灾后重建的民族热情,将灾难中的消极影响转化为高昂的民族斗志,为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努力拼搏。

2.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及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公信力是媒体非常重要的内在品质,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公信力同时也是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在公信力基础上,媒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可以达到有效结合。对灾难报道而言,灾难所带来的破坏性和对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更需要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思想给人以慰藉,抚慰人的精神。对灾难的关注,不只是关注灾情的动态,更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面对灾难时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试想一下,一个心系百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媒体,怎能不赢的人民群众的信赖?在新近发生的雅安7.0级地震中,各界媒体的表现受到社会割接的广泛赞誉,与2008年汶川地震时相比媒体的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灾区人民通过报纸、广播、影像向我们传递了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展现了伟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们在这次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以及相关的媒体从业人员都表现出来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感。扛着摄像机奔走在再去泥泞道路上的摄像师,在镜头前昼夜不停播报的记者和播音员等等。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媒体工作人员,还有英勇的消防官兵、中国武警、人民战士。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救灾救援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促进新闻理论发展

人文关怀思想引入新闻报道是从一九九几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尤其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以来,人文关怀思想在新闻报道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但在灾难报道的体现人文关怀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对的偏差。对于中国新闻媒体来讲,这毕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我们国家的媒体人涉足还不够广泛,人文关怀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普遍的实施,有的媒体甚至将灾难的新闻价值让位于娱乐价值、过分的追求经济价值、缺少换位思考等问题。从新闻受众的角度看,人文关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对灾难的预警不及时、对灾情的播报不及时,过分的渲染受众对灾难的恐惧程度。随着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广大受众越来越能便易的获得灾难的实时动态,这对新闻媒体无疑又是一个挑战。新闻媒体即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又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如何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传播正确的人性价值观关乎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提升国家的形象

在灾难报道中,国家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我国媒体也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在频发的灾后危险中,给广大人民群众传达灾区的实时信息 :(1)援救行动的迅速,灾难体应对能力的进步;(2)民众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3)灾区人民展现慷慨无私精神。

我们以往的对外报道中,对于自由、人权等敏感问题和灾难这样的“负面”新闻要么不报,要么少报,或者只从宣传角度讲些套话,做宣传多,讲新闻少。一些西方媒体就借以歪曲事实,甚至妖魔化中国。而从08年汶川地震以来,这一现象有较大改变,中国媒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逐渐的增长,中国媒体的自身能力和对外整体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谭 蕊〕


相关文章

  • 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 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专业: 新闻 姓名: 喵 学号: 07401613 指导教师: xxx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谐程度的日益提高,人文关怀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受到了政府,媒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注. ...查看


  • 论灾难及其报道
  • 学校代码 10126 学号00859060 分 类 号 Z4 密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系 中文系 专业名称 新闻学专业 年 级 2008级 学生姓名 汤凤磊 指导教师 权 晶 2012年 4 月 27 日 论灾难及其报道 [摘要] ...查看


  • 从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看媒体失范
  • 从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看媒体失范 [摘要]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应站在公正客观角度的新闻媒体却存在媒体失范问题.本文将通 过回顾此次虐童事件全过程,指出其中存在的媒体失范现象,并对 媒体失范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 ...查看


  •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 ...查看


  •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 广播影视 从<新闻调查>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蔡晓芳 [摘要]在新闻来源同一的情况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只有真正在深度上下功夫,才能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文章从选题.表达和立场三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着力坚持 ...查看


  • 2016年最新十大时政作文热点素材
  • AAAAAA--2016年高考必备:最新十大时政作文热点素材 1. 习近平最近又用了哪些古典名句 (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出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但历史 ...查看


  •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 ...查看


  • 编辑09级毕业论文选题
  • 09级中编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


  • 浅析突发事件报道的新特点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我国人民根本没有丝毫准备,在这场猝不及防的8级地震面前,众多国内电视媒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不仅报道信息及时.准确,还积极动员全国人民为灾区捐赠善款,展现出了中国电视媒体该有的品格.公信以及社会责任感. 媒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