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维与孟浩然的隐逸.kdh

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

Vol.20No.2June.2008

略论王维与孟浩然的隐逸

黄桂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两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这种选择,然而他们的隐逸却又截然不同,王维是亦官亦隐,孟浩然是终身隐逸。这与诗人的个性及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王维性情温和,孟浩然则性格倔强;王维多才多艺,孟浩然则较单一,因此有更多的人欣赏王维。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隐逸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8)02-0041-02

在中国文学史中,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不管是诗歌的创作,还是生活经历,都引起后人探讨的兴趣。王维从19岁中进士后,除了几次短暂隐居于淇上与嵩山外,一生都在做官,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中,过的是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而孟浩然的一生中,除了两次入京求仕及到张九龄幕府中一度任从事外,没有什么别的功名与官职,大多数时间过着游历与隐居的生活。两人在仕途上的归宿都是隐逸,但王维因仕途坎坷曲折而隐逸,孟浩然则因仕途无路而隐逸,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王孟二人之所以都走上归隐之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王维生于701年,死于761年;孟浩然生于689年而死于740年,生活在武则天与唐玄宗执政时期,而二人真正的社会活动还是开元、天宝年间。开元盛世是唐代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版图辽阔,这些都给这一时代的隐士们提供了一定的条件[1]。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仍然有奸臣、小人的存在。王维做官期间非常支持张九龄,在张九龄为相时,王维被擢拔为右拾遗,但时过不久,张九龄即为奸臣李林甫所取代。这一权要人事的变动,对一向受张九龄赏识和器重、政见上又与张保持一致的王维来说,不仅意味着政治靠山的失去,更意味着其理想中开明政治的幻灭。仕途上的挫折,使

王维陷于极为尴尬的政治处境:他是张所重用之人,岂能不被张的政敌李林甫所忌,而李林甫是狡诈阴险之徒,为了避免残害,王维选择了隐居。但仍有一些心怀报国之志的有才之人由于对朝廷失望而隐居,孟浩然则为其代表。孟浩然前期隐居是为了出仕而隐,当他在开元十六年出山求仕时,却得不到当权之人的认可,在出仕不得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归隐,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后期的隐居可以说是失意的隐居。

2.在盛唐,儒道佛思想都非常兴盛,对人们有着很大

影响。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可以仕则仕,,孟子又认为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仕隐进退完全取决于现实情况。他的“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主张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在仕隐进退之间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

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王维与孟浩然。王维有着对隐逸的机变态度。当朝廷重用他、才能有用武之地时,他选择积极入仕;当奸臣当权不利于自己时,他则选择隐逸,符合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可见王维的隐逸观颇合孔子的思想。孟浩然则更多受到儒家的影响。他曾自述“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可以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他隐居在家,并非不愿仕进,而是时时刻刻按当时取士的要求练习词翰,等待入仕的机会,只是未逢时机而已。在长安求仕一年多的时间里他

收稿日期:2008-04-15

作者简介:黄桂云(1976-),女,安徽固镇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宿州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代文学研究。

41

没有任何成就,这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走上了隐逸之路。

道家特别是庄子在仕隐之间的选择是很坚决的,就是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言“:

道隐无名”,人以道为法则就应抛却名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行事,就是无为。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相通,主张人应抛却一切功利之心,抛弃思虑、情感、意念,任凭物之去来而不动于心。这种思想同样影响着王维与孟浩然。当王维官场失意的时候,他便会抛却世俗,亲近山水。从王维一生几次隐居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这种田园生活。孟浩然也是如此,当他在长安求仕失败转而走入田园之中后,他对作官就没有了兴趣,以致于没有赴韩朝宗之约去京师求仕。

除了儒家、道家的影响之外,佛家的“静”与“空”也深深地影响着二位的隐逸。所谓静与空,就是心之静、心之空。就是心静、心空才能如镜一般映现万物,任万事万物自由往还,让自然以自身的方式自我呈现,当万物以自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也正是人与万物冥合为一。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琴而又长啸,这幽寂的深林之中,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与诗人相伴相知的惟有天上的明月。正是在这无人知晓的深林之中,诗人与自然冥合为一。诗人独坐幽篁,心境空明,与竹相融;诗人弹琴,是无心而弹,这琴声正是自然的箫声;诗人的长啸,也是无心而啸,这啸声正是自然的天籁之声;诗人的琴声、啸声与自然相合,诗人之声也与明月融为一体。诗人心境与竹林、明月相融相照,人的生命也融入自然之中。正因为如此,两位诗人选择隐居田园,过着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虽然两人都走上了归隐之路,但其历程却又不同。

王维性情温厚,待人友善,有极好的人缘。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王维为叛军所获,被送到洛阳,封以伪官。在收复两京后,受伪职者或处死或受刑,分等定罪。而他因写了一首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和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官为兄赎罪,才仅仅受了降职的处分。从安史之乱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王维的反抗是消极的,只是假装生病和写思念唐王朝的诗,而不敢有更激烈的举措。如果王维待人不友善,就不可能有人为他说情了。这样的性格使得王维在官场上少了些风险。

孟浩然则不然,他性格倔强、豪爽,不拘小节,有一股兀傲之气和隐士高人的清高之气。他一生有过两次入仕的机会,可惜由于性格的原因而与他失之交臂。《唐摭言》

42

曾记载,一次孟浩然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次出仕机会。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他与孟浩然相约同赴京师,准备寻找机会向朝廷推荐孟浩然,而孟浩然却与友人开怀痛饮,竟失约不赴,终于无缘仕途。一次宝贵的政治机遇就这样掩没在美酒与友情中,孟浩然事后一点也不后悔。这种率性而为,随兴而动的风流气度就是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也不曾改变,这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从而影响了他的仕途。

王维自幼聪颖,除了诗歌外,还精通绘画、音乐,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被人认识,被人欣赏。他的绘画艺术也体现在他的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关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可知王维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族诸王的赏识,而王维走上官场也正是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孟浩然的一生除了诗歌以外很少有其他艺术表现,所以他被别人认可、提拔的机会就要少。他只有以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学识,当这条路走不通时他也就彻底失败了。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几乎没有被重用过,只有在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在这年被聘入幕。在这一时期,他官虽不大,但十分欢悦鼓舞,有时甚至表现出一种欢快而近乎自豪的情绪。“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愁”,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在一年后不得不辞官归隐,之后他都在优游山水中度过。

王维与孟浩然处于同一时代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王维一生命运多舛,大起大落,可谓经历丰富;孟浩然的一生几乎都是隐逸生活,因此他的生活经历与王维比较要简单得多。不管是王维的亦官亦隐,还是孟浩然的终身隐逸,隐逸对他们的生活及艺术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隐逸在这两位诗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文锋)

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

Vol.20No.2June.2008

略论王维与孟浩然的隐逸

黄桂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两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这种选择,然而他们的隐逸却又截然不同,王维是亦官亦隐,孟浩然是终身隐逸。这与诗人的个性及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王维性情温和,孟浩然则性格倔强;王维多才多艺,孟浩然则较单一,因此有更多的人欣赏王维。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隐逸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8)02-0041-02

在中国文学史中,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不管是诗歌的创作,还是生活经历,都引起后人探讨的兴趣。王维从19岁中进士后,除了几次短暂隐居于淇上与嵩山外,一生都在做官,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中,过的是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而孟浩然的一生中,除了两次入京求仕及到张九龄幕府中一度任从事外,没有什么别的功名与官职,大多数时间过着游历与隐居的生活。两人在仕途上的归宿都是隐逸,但王维因仕途坎坷曲折而隐逸,孟浩然则因仕途无路而隐逸,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王孟二人之所以都走上归隐之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王维生于701年,死于761年;孟浩然生于689年而死于740年,生活在武则天与唐玄宗执政时期,而二人真正的社会活动还是开元、天宝年间。开元盛世是唐代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版图辽阔,这些都给这一时代的隐士们提供了一定的条件[1]。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仍然有奸臣、小人的存在。王维做官期间非常支持张九龄,在张九龄为相时,王维被擢拔为右拾遗,但时过不久,张九龄即为奸臣李林甫所取代。这一权要人事的变动,对一向受张九龄赏识和器重、政见上又与张保持一致的王维来说,不仅意味着政治靠山的失去,更意味着其理想中开明政治的幻灭。仕途上的挫折,使

王维陷于极为尴尬的政治处境:他是张所重用之人,岂能不被张的政敌李林甫所忌,而李林甫是狡诈阴险之徒,为了避免残害,王维选择了隐居。但仍有一些心怀报国之志的有才之人由于对朝廷失望而隐居,孟浩然则为其代表。孟浩然前期隐居是为了出仕而隐,当他在开元十六年出山求仕时,却得不到当权之人的认可,在出仕不得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归隐,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后期的隐居可以说是失意的隐居。

2.在盛唐,儒道佛思想都非常兴盛,对人们有着很大

影响。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可以仕则仕,,孟子又认为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仕隐进退完全取决于现实情况。他的“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主张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在仕隐进退之间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

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王维与孟浩然。王维有着对隐逸的机变态度。当朝廷重用他、才能有用武之地时,他选择积极入仕;当奸臣当权不利于自己时,他则选择隐逸,符合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可见王维的隐逸观颇合孔子的思想。孟浩然则更多受到儒家的影响。他曾自述“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可以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他隐居在家,并非不愿仕进,而是时时刻刻按当时取士的要求练习词翰,等待入仕的机会,只是未逢时机而已。在长安求仕一年多的时间里他

收稿日期:2008-04-15

作者简介:黄桂云(1976-),女,安徽固镇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宿州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代文学研究。

41

没有任何成就,这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走上了隐逸之路。

道家特别是庄子在仕隐之间的选择是很坚决的,就是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言“:

道隐无名”,人以道为法则就应抛却名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行事,就是无为。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相通,主张人应抛却一切功利之心,抛弃思虑、情感、意念,任凭物之去来而不动于心。这种思想同样影响着王维与孟浩然。当王维官场失意的时候,他便会抛却世俗,亲近山水。从王维一生几次隐居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这种田园生活。孟浩然也是如此,当他在长安求仕失败转而走入田园之中后,他对作官就没有了兴趣,以致于没有赴韩朝宗之约去京师求仕。

除了儒家、道家的影响之外,佛家的“静”与“空”也深深地影响着二位的隐逸。所谓静与空,就是心之静、心之空。就是心静、心空才能如镜一般映现万物,任万事万物自由往还,让自然以自身的方式自我呈现,当万物以自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也正是人与万物冥合为一。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琴而又长啸,这幽寂的深林之中,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与诗人相伴相知的惟有天上的明月。正是在这无人知晓的深林之中,诗人与自然冥合为一。诗人独坐幽篁,心境空明,与竹相融;诗人弹琴,是无心而弹,这琴声正是自然的箫声;诗人的长啸,也是无心而啸,这啸声正是自然的天籁之声;诗人的琴声、啸声与自然相合,诗人之声也与明月融为一体。诗人心境与竹林、明月相融相照,人的生命也融入自然之中。正因为如此,两位诗人选择隐居田园,过着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虽然两人都走上了归隐之路,但其历程却又不同。

王维性情温厚,待人友善,有极好的人缘。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王维为叛军所获,被送到洛阳,封以伪官。在收复两京后,受伪职者或处死或受刑,分等定罪。而他因写了一首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和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官为兄赎罪,才仅仅受了降职的处分。从安史之乱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王维的反抗是消极的,只是假装生病和写思念唐王朝的诗,而不敢有更激烈的举措。如果王维待人不友善,就不可能有人为他说情了。这样的性格使得王维在官场上少了些风险。

孟浩然则不然,他性格倔强、豪爽,不拘小节,有一股兀傲之气和隐士高人的清高之气。他一生有过两次入仕的机会,可惜由于性格的原因而与他失之交臂。《唐摭言》

42

曾记载,一次孟浩然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次出仕机会。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他与孟浩然相约同赴京师,准备寻找机会向朝廷推荐孟浩然,而孟浩然却与友人开怀痛饮,竟失约不赴,终于无缘仕途。一次宝贵的政治机遇就这样掩没在美酒与友情中,孟浩然事后一点也不后悔。这种率性而为,随兴而动的风流气度就是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也不曾改变,这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从而影响了他的仕途。

王维自幼聪颖,除了诗歌外,还精通绘画、音乐,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被人认识,被人欣赏。他的绘画艺术也体现在他的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关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可知王维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族诸王的赏识,而王维走上官场也正是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孟浩然的一生除了诗歌以外很少有其他艺术表现,所以他被别人认可、提拔的机会就要少。他只有以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学识,当这条路走不通时他也就彻底失败了。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几乎没有被重用过,只有在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在这年被聘入幕。在这一时期,他官虽不大,但十分欢悦鼓舞,有时甚至表现出一种欢快而近乎自豪的情绪。“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愁”,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在一年后不得不辞官归隐,之后他都在优游山水中度过。

王维与孟浩然处于同一时代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王维一生命运多舛,大起大落,可谓经历丰富;孟浩然的一生几乎都是隐逸生活,因此他的生活经历与王维比较要简单得多。不管是王维的亦官亦隐,还是孟浩然的终身隐逸,隐逸对他们的生活及艺术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隐逸在这两位诗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文锋)


相关文章

  • 夜归鹿门山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 ...查看


  • 试比较王维_孟浩然山水诗的_清_
  • 第26卷 第9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9 2005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2005 试比较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 ...查看


  • 试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 试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1)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2)王.孟年轻时,均有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思想,中年以后,均以山水田园诗名世.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境是& ...查看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查看


  • 储光羲研究综述
  • 第 3 卷第 1 1 期 2l 0 2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 nzo stt eoat a Id syMaae etSca S i c dt n or l f eghuI tueo A r ...查看


  •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成因及美学意义
  • 现实生活中少有单一的色调.与边塞诗群那充满生龙活虎般热烈气氛的浓墨重彩式的美学作品同时出现的,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的优美宁静的素朴淡雅式的美学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 ...查看


  •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陶渊明.王维i寺歌意壤之比较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孙会黎 [摘 要]把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意境作比较,其诗歌的意境有共同之处:无我之境,韵外之致,意与境浑:并在同与异的比较过程中, 揭示出二人诗歌意境同与异的根源,4 ...查看


  • 1 未整理 山水与文人
  • 王 维 王维(699-761),字摩诘,祖籍祁县,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文人派画家.父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今永济县),遂为河东人.母博陵崔氏,虔诚奉佛,对其影响很深. 王维自幼聪颖,9岁能诗文,19岁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21岁进士及第,调 ...查看


  • 山水诗:山月照弹琴
  • <酬张少府>原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鉴赏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首句平淡自然似开宗明义,写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