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

首先,从《木兰诗》反映的民族史背景看:据《魏书·太祖纪》载:登国六年(391年)“十月戊戌,北征蠕蠕(即柔然。当时北方称蠕蠕,南方称芮芮),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班赐从臣各有差。”那时,北魏刚立国五年,社会“还滞留在家长制奴隶制阶段”(王仲荦语),其族人还过着“逐水草”、“无城郭”的生活。“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范文澜语),官吏没有俸禄,以贪污掳掠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次进攻柔然,正如大臣崔浩所说:“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战后,“班赐从臣各有差”,就是把夺得的奴隶和牲畜,按战功的大小,按等级分配给从征的贵族和扈从武士。这是掠夺式的战争,并非防御性战争。

其次从叙述主体木兰看: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常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

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有了以上分析,全文的结构似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段)主要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意在托出木兰具有男子汉气概,为第二部分(第七段)的议论张本。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全诗的重心应该是第二部分,因而主旨也应从第二部分中归纳。这也符合记叙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即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点“睛”作用。

首先,从《木兰诗》反映的民族史背景看:据《魏书·太祖纪》载:登国六年(391年)“十月戊戌,北征蠕蠕(即柔然。当时北方称蠕蠕,南方称芮芮),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班赐从臣各有差。”那时,北魏刚立国五年,社会“还滞留在家长制奴隶制阶段”(王仲荦语),其族人还过着“逐水草”、“无城郭”的生活。“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范文澜语),官吏没有俸禄,以贪污掳掠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次进攻柔然,正如大臣崔浩所说:“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战后,“班赐从臣各有差”,就是把夺得的奴隶和牲畜,按战功的大小,按等级分配给从征的贵族和扈从武士。这是掠夺式的战争,并非防御性战争。

其次从叙述主体木兰看: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常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

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有了以上分析,全文的结构似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段)主要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意在托出木兰具有男子汉气概,为第二部分(第七段)的议论张本。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全诗的重心应该是第二部分,因而主旨也应从第二部分中归纳。这也符合记叙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即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点“睛”作用。


相关文章

  •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 木兰诗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查看


  • [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1
  • 一.资料链接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 ...查看


  • 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 木兰诗复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 )( )机杼( )军贴( )燕山( ) 朔气( ) ...查看


  • [木兰诗]导学案_答案版[1]
  • <木兰诗> <木兰诗>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思,了解<乐府诗集>及乐府诗的特点. 2.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能背诵全诗. 3.分析木兰形象, ...查看


  • 木兰诗阅读要点
  • <木兰诗>阅读要点 1.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 ...查看


  • (4)[转载]古代民歌之冠[木兰诗]
  • 西晋末年,一场永嘉之乱,破坏了昌盛的太康文学,迫使绝大部分士族流迁江南,也带走了中原文学.从此,中国古代文学的天平倾向了南方,出现了文学史上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北方的文学几乎绝迹. 但是,在民间文学创作,尤其是作为劳动人民真挚感情流露的民 ...查看


  • 课内文言文阅读
  • 孙权劝学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 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 (1.司马光 北宋<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查看


  • 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诗]赏析毕业论文
  • 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诗>赏析 摘要:<木兰诗>是我国古典叙事诗歌的代表作品,它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记述了北朝女英雄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作为为后世脍炙人口的成功叙事诗作,<木兰诗>在我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占有极重要的 ...查看


  • 七下语文期中(2)
  • 2010-2011学年曲水中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荷hã 浊流zhú 哽住gěng B.哺育fǔ 锲而不舍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