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之我见
魏 炜
[导读]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文言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也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头疼,可以说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收获不大。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于方法和技巧。所以我认为要搞好文言文翻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论语”、“诗经”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为下文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应用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使学生逐步独立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不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
(一)讲文言句式中的多余虚词删去。
在文言文中凡是不能或不便落实的词语,删除它们又不影响语意的,都在删除之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助词的某种用法。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如:a“宋何罪之有?”;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带长铗之陆离兮”。
(1) “之”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之来”。
还有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之”;b“顷之,烟炎张天”。
(2) 语首发语词。如:a“夫环而攻之”;b“夫大国,难测也”。
(3) 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4) 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
2.连词的某种用法。
(1) 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如:a“执策而临之”;b“马无故亡而入胡”;c“黑质而白章”就不必翻译。
(2) 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如:a“潭西南而望”;b“则驰然而卧”
(3)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如: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 、“为字共三十有四”
3.副词的某种用法。
(1)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谨诺‟”
(2)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如:“仿佛若有光”
(二)落实好句中的特殊实词。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4)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 动词用作名词。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3) 数词用作名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中的“巢”,本意是“巢”或“窝”,应译作“筑巢”或“筑窝”。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可译为“使+(宾语)+表使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或相当的其他词语)”。
(1)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应译作“使(之)为王”;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和“肉”,应译作“使(死)复生”、“使(骨头)长肉”。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如: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应译作“使(百余骑)跟从”;b.“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译作“使(归客)饮”或“使(归客)喝”。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a.“人烟寒桔柚”中的“寒”,应译作“使(桔柚)寒冷”;b.“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应译作“使(江南岸)绿”或“吹绿(江南岸)”。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1)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宾语)+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a.“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应译作“把(之)当作老师”或“以(之)为老师”.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表意动的形容词”。如:a.“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应译作“认为(我)美”;b.“邑人奇之”中的“奇”,应译作“认为(之)奇特”。
6.充当谦称或敬称的词。
(3) 充当谦称的词,可译作“我”。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和“甚失孤望”中的“寡人”和“孤”,都是谦辞,都可以译作“我”。
(4) 充当敬称的词,可译作“您”。如:“君为我呼入”、“卿欲何言”和“得复见将军于此”中的“君”、“卿”、“将军”,都是敬辞,可译作“您”。
(5) 有些谦辞和敬辞可以照录。如:“臣为韩王送沛公”和“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中的“臣”和“肃”,都可直接照录。
7.兼词。
兼词,是指包容两类词的词。翻译时,一般要将它所包容的两类词都译出。如:a“献诸抚军”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给”或“促织给”。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献促织给抚军”或“把促织献给抚军”。B“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到”或“土石到”。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运土石到渤海之尾”或“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兼词“于是”,应译作“在里面”或“在其中”。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8.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种:
(1)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如: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b.“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通“含糊”。
(2) 形体相近的字通假。如:a“被明月兮佩宝路”中的“被”,通“披”;b.“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中的“孙”,通“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是单音词,双音词通假(如上文中的“函胡”)的现象很少。翻译时,要根据本字译出或照录本字。如:上文中的“受”、“卒”和“孙”,要根据本字“授”、“猝”
和“逊”,翻译成“传授”、“仓促”和“顺”;而“蚤”、“函胡”、“被”,翻译时,则照录本字:“早”、“含糊”和“披”即可。
(三)、增补文言句式中省略的虚语
文言文中,承前省、对话省的语句,一般不必补加主语;无主句不必补加主语;韵文也不必刻意填补成分。其他必须补加的几种情况是:
1.省略的主语或主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或是省略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中心词)。 如: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姜氏)名曰寤生”;b.“大江(水)东去”
2.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
如:a.“秦青弗止(之)”;b.“窥父不在(家)”;c.“山深闻鹧鸪(之声)”
3.省略的介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介词)。如:a.“断头置(于)城上”;b.“伐薪烧炭(于)南山中”
(四)调整句式的语序。
文言句中的各成分的排列顺序、用词的位置或各个句子的先后顺序,如果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同,无需调换位置。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则必须调换位置,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
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欺”的后面;b.“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在”的后面.
2、定语后置。如:a.“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爪牙”的前面;b.“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长铗”的前面;c.“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核舟”的前面。
3.状语后置。
如:a.“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于鄢”,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克”的前面;b.“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和“向猪羊”,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都要调换到谓语“磨”的前面。
4.谓语前置(也叫倒装句)。
如:a.“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甚矣”,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b.“贤哉!回也”中的“贤哉”,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回也”的后面。
(五)、理顺翻译的句子。
1.逐句完善(即以译文的单句或分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完善)。
它是指落实每个词语后形成的句子,若不完整或不通顺的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增加定语、状语或补语;(2)添加助词、量词、方位词或关联词等词语。
如:“良庖岁更刀”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好厨师每年更换刀”,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一个状语、一个定语,变成“好厨师每年[才]更换(一把)刀”,句子就完善了。
再如:“霾两轮兮絷四马”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埋没两轮子啊绊四马”,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两个定语(加括号的)、四个助词(加点的)和两个量词(加波浪线的),变成“埋没了(战车)的两个轮子啊绊住了(拉车)的四匹马”,句子就通顺了。
2.连句完善。
它是指每个单句或分句完善之后,若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可取一定措施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在句与句之间加关联词;(2)加其他的衔接语。
如:“故知胜有五”,调换位置后是“故有五知胜”;逐词落实并完善后的译文是“所以,有五种(情况)(可)预见作战的胜利”。译文跟上文衔接不够,需要连句完善,只需在译文前加上“由于懂得了用兵的方法”这样的衔接语即可。
最后,我认为无论你采取哪种翻译的方法,只要把握好以上这样技巧,不但教学简单化,而且学生易懂,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想只要持之以恒,深信,几年下来,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文言文翻译教学之我见
魏 炜
[导读]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文言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也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头疼,可以说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收获不大。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于方法和技巧。所以我认为要搞好文言文翻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论语”、“诗经”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为下文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应用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使学生逐步独立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不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
(一)讲文言句式中的多余虚词删去。
在文言文中凡是不能或不便落实的词语,删除它们又不影响语意的,都在删除之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助词的某种用法。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如:a“宋何罪之有?”;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带长铗之陆离兮”。
(1) “之”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之来”。
还有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之”;b“顷之,烟炎张天”。
(2) 语首发语词。如:a“夫环而攻之”;b“夫大国,难测也”。
(3) 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4) 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
2.连词的某种用法。
(1) 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如:a“执策而临之”;b“马无故亡而入胡”;c“黑质而白章”就不必翻译。
(2) 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如:a“潭西南而望”;b“则驰然而卧”
(3)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如: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 、“为字共三十有四”
3.副词的某种用法。
(1)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谨诺‟”
(2)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如:“仿佛若有光”
(二)落实好句中的特殊实词。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4)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 动词用作名词。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3) 数词用作名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中的“巢”,本意是“巢”或“窝”,应译作“筑巢”或“筑窝”。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可译为“使+(宾语)+表使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或相当的其他词语)”。
(1)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应译作“使(之)为王”;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和“肉”,应译作“使(死)复生”、“使(骨头)长肉”。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如: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应译作“使(百余骑)跟从”;b.“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译作“使(归客)饮”或“使(归客)喝”。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a.“人烟寒桔柚”中的“寒”,应译作“使(桔柚)寒冷”;b.“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应译作“使(江南岸)绿”或“吹绿(江南岸)”。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1)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宾语)+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a.“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应译作“把(之)当作老师”或“以(之)为老师”.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表意动的形容词”。如:a.“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应译作“认为(我)美”;b.“邑人奇之”中的“奇”,应译作“认为(之)奇特”。
6.充当谦称或敬称的词。
(3) 充当谦称的词,可译作“我”。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和“甚失孤望”中的“寡人”和“孤”,都是谦辞,都可以译作“我”。
(4) 充当敬称的词,可译作“您”。如:“君为我呼入”、“卿欲何言”和“得复见将军于此”中的“君”、“卿”、“将军”,都是敬辞,可译作“您”。
(5) 有些谦辞和敬辞可以照录。如:“臣为韩王送沛公”和“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中的“臣”和“肃”,都可直接照录。
7.兼词。
兼词,是指包容两类词的词。翻译时,一般要将它所包容的两类词都译出。如:a“献诸抚军”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给”或“促织给”。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献促织给抚军”或“把促织献给抚军”。B“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到”或“土石到”。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运土石到渤海之尾”或“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兼词“于是”,应译作“在里面”或“在其中”。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8.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种:
(1)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如: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b.“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通“含糊”。
(2) 形体相近的字通假。如:a“被明月兮佩宝路”中的“被”,通“披”;b.“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中的“孙”,通“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是单音词,双音词通假(如上文中的“函胡”)的现象很少。翻译时,要根据本字译出或照录本字。如:上文中的“受”、“卒”和“孙”,要根据本字“授”、“猝”
和“逊”,翻译成“传授”、“仓促”和“顺”;而“蚤”、“函胡”、“被”,翻译时,则照录本字:“早”、“含糊”和“披”即可。
(三)、增补文言句式中省略的虚语
文言文中,承前省、对话省的语句,一般不必补加主语;无主句不必补加主语;韵文也不必刻意填补成分。其他必须补加的几种情况是:
1.省略的主语或主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或是省略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中心词)。 如: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姜氏)名曰寤生”;b.“大江(水)东去”
2.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
如:a.“秦青弗止(之)”;b.“窥父不在(家)”;c.“山深闻鹧鸪(之声)”
3.省略的介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介词)。如:a.“断头置(于)城上”;b.“伐薪烧炭(于)南山中”
(四)调整句式的语序。
文言句中的各成分的排列顺序、用词的位置或各个句子的先后顺序,如果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同,无需调换位置。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则必须调换位置,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
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欺”的后面;b.“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在”的后面.
2、定语后置。如:a.“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爪牙”的前面;b.“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长铗”的前面;c.“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核舟”的前面。
3.状语后置。
如:a.“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于鄢”,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克”的前面;b.“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和“向猪羊”,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都要调换到谓语“磨”的前面。
4.谓语前置(也叫倒装句)。
如:a.“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甚矣”,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b.“贤哉!回也”中的“贤哉”,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回也”的后面。
(五)、理顺翻译的句子。
1.逐句完善(即以译文的单句或分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完善)。
它是指落实每个词语后形成的句子,若不完整或不通顺的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增加定语、状语或补语;(2)添加助词、量词、方位词或关联词等词语。
如:“良庖岁更刀”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好厨师每年更换刀”,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一个状语、一个定语,变成“好厨师每年[才]更换(一把)刀”,句子就完善了。
再如:“霾两轮兮絷四马”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埋没两轮子啊绊四马”,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两个定语(加括号的)、四个助词(加点的)和两个量词(加波浪线的),变成“埋没了(战车)的两个轮子啊绊住了(拉车)的四匹马”,句子就通顺了。
2.连句完善。
它是指每个单句或分句完善之后,若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可取一定措施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在句与句之间加关联词;(2)加其他的衔接语。
如:“故知胜有五”,调换位置后是“故有五知胜”;逐词落实并完善后的译文是“所以,有五种(情况)(可)预见作战的胜利”。译文跟上文衔接不够,需要连句完善,只需在译文前加上“由于懂得了用兵的方法”这样的衔接语即可。
最后,我认为无论你采取哪种翻译的方法,只要把握好以上这样技巧,不但教学简单化,而且学生易懂,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想只要持之以恒,深信,几年下来,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