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翻译教学之我见

魏 炜

[导读]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文言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也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头疼,可以说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收获不大。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于方法和技巧。所以我认为要搞好文言文翻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论语”、“诗经”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为下文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应用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使学生逐步独立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不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

(一)讲文言句式中的多余虚词删去。

在文言文中凡是不能或不便落实的词语,删除它们又不影响语意的,都在删除之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助词的某种用法。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如:a“宋何罪之有?”;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带长铗之陆离兮”。

(1) “之”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之来”。

还有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之”;b“顷之,烟炎张天”。

(2) 语首发语词。如:a“夫环而攻之”;b“夫大国,难测也”。

(3) 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4) 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

2.连词的某种用法。

(1) 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如:a“执策而临之”;b“马无故亡而入胡”;c“黑质而白章”就不必翻译。

(2) 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如:a“潭西南而望”;b“则驰然而卧”

(3)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如: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 、“为字共三十有四”

3.副词的某种用法。

(1)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谨诺‟”

(2)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如:“仿佛若有光”

(二)落实好句中的特殊实词。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4)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 动词用作名词。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3) 数词用作名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中的“巢”,本意是“巢”或“窝”,应译作“筑巢”或“筑窝”。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可译为“使+(宾语)+表使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或相当的其他词语)”。

(1)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应译作“使(之)为王”;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和“肉”,应译作“使(死)复生”、“使(骨头)长肉”。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如: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应译作“使(百余骑)跟从”;b.“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译作“使(归客)饮”或“使(归客)喝”。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a.“人烟寒桔柚”中的“寒”,应译作“使(桔柚)寒冷”;b.“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应译作“使(江南岸)绿”或“吹绿(江南岸)”。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1)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宾语)+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a.“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应译作“把(之)当作老师”或“以(之)为老师”.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表意动的形容词”。如:a.“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应译作“认为(我)美”;b.“邑人奇之”中的“奇”,应译作“认为(之)奇特”。

6.充当谦称或敬称的词。

(3) 充当谦称的词,可译作“我”。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和“甚失孤望”中的“寡人”和“孤”,都是谦辞,都可以译作“我”。

(4) 充当敬称的词,可译作“您”。如:“君为我呼入”、“卿欲何言”和“得复见将军于此”中的“君”、“卿”、“将军”,都是敬辞,可译作“您”。

(5) 有些谦辞和敬辞可以照录。如:“臣为韩王送沛公”和“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中的“臣”和“肃”,都可直接照录。

7.兼词。

兼词,是指包容两类词的词。翻译时,一般要将它所包容的两类词都译出。如:a“献诸抚军”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给”或“促织给”。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献促织给抚军”或“把促织献给抚军”。B“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到”或“土石到”。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运土石到渤海之尾”或“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兼词“于是”,应译作“在里面”或“在其中”。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8.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种:

(1)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如: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b.“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通“含糊”。

(2) 形体相近的字通假。如:a“被明月兮佩宝路”中的“被”,通“披”;b.“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中的“孙”,通“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是单音词,双音词通假(如上文中的“函胡”)的现象很少。翻译时,要根据本字译出或照录本字。如:上文中的“受”、“卒”和“孙”,要根据本字“授”、“猝”

和“逊”,翻译成“传授”、“仓促”和“顺”;而“蚤”、“函胡”、“被”,翻译时,则照录本字:“早”、“含糊”和“披”即可。

(三)、增补文言句式中省略的虚语

文言文中,承前省、对话省的语句,一般不必补加主语;无主句不必补加主语;韵文也不必刻意填补成分。其他必须补加的几种情况是:

1.省略的主语或主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或是省略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中心词)。 如: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姜氏)名曰寤生”;b.“大江(水)东去”

2.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

如:a.“秦青弗止(之)”;b.“窥父不在(家)”;c.“山深闻鹧鸪(之声)”

3.省略的介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介词)。如:a.“断头置(于)城上”;b.“伐薪烧炭(于)南山中”

(四)调整句式的语序。

文言句中的各成分的排列顺序、用词的位置或各个句子的先后顺序,如果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同,无需调换位置。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则必须调换位置,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

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欺”的后面;b.“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在”的后面.

2、定语后置。如:a.“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爪牙”的前面;b.“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长铗”的前面;c.“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核舟”的前面。

3.状语后置。

如:a.“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于鄢”,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克”的前面;b.“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和“向猪羊”,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都要调换到谓语“磨”的前面。

4.谓语前置(也叫倒装句)。

如:a.“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甚矣”,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b.“贤哉!回也”中的“贤哉”,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回也”的后面。

(五)、理顺翻译的句子。

1.逐句完善(即以译文的单句或分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完善)。

它是指落实每个词语后形成的句子,若不完整或不通顺的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增加定语、状语或补语;(2)添加助词、量词、方位词或关联词等词语。

如:“良庖岁更刀”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好厨师每年更换刀”,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一个状语、一个定语,变成“好厨师每年[才]更换(一把)刀”,句子就完善了。

再如:“霾两轮兮絷四马”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埋没两轮子啊绊四马”,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两个定语(加括号的)、四个助词(加点的)和两个量词(加波浪线的),变成“埋没了(战车)的两个轮子啊绊住了(拉车)的四匹马”,句子就通顺了。

2.连句完善。

它是指每个单句或分句完善之后,若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可取一定措施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在句与句之间加关联词;(2)加其他的衔接语。

如:“故知胜有五”,调换位置后是“故有五知胜”;逐词落实并完善后的译文是“所以,有五种(情况)(可)预见作战的胜利”。译文跟上文衔接不够,需要连句完善,只需在译文前加上“由于懂得了用兵的方法”这样的衔接语即可。

最后,我认为无论你采取哪种翻译的方法,只要把握好以上这样技巧,不但教学简单化,而且学生易懂,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想只要持之以恒,深信,几年下来,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文言文翻译教学之我见

魏 炜

[导读]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对中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文言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也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头疼,可以说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收获不大。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于方法和技巧。所以我认为要搞好文言文翻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加强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论语”、“诗经”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为下文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应用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使学生逐步独立

好的翻译步骤和技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对文言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不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

(一)讲文言句式中的多余虚词删去。

在文言文中凡是不能或不便落实的词语,删除它们又不影响语意的,都在删除之列。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助词的某种用法。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如:a“宋何罪之有?”;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带长铗之陆离兮”。

(1) “之”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之来”。

还有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之”;b“顷之,烟炎张天”。

(2) 语首发语词。如:a“夫环而攻之”;b“夫大国,难测也”。

(3) 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4) 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

2.连词的某种用法。

(1) 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如:a“执策而临之”;b“马无故亡而入胡”;c“黑质而白章”就不必翻译。

(2) 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如:a“潭西南而望”;b“则驰然而卧”

(3)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如:a“尔来二十有一年矣”;b 、“为字共三十有四”

3.副词的某种用法。

(1)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谨诺‟”

(2)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如:“仿佛若有光”

(二)落实好句中的特殊实词。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4)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 动词用作名词。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3) 数词用作名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中的“巢”,本意是“巢”或“窝”,应译作“筑巢”或“筑窝”。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可译为“使+(宾语)+表使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或相当的其他词语)”。

(1)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应译作“使(之)为王”;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和“肉”,应译作“使(死)复生”、“使(骨头)长肉”。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如: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应译作“使(百余骑)跟从”;b.“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译作“使(归客)饮”或“使(归客)喝”。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a.“人烟寒桔柚”中的“寒”,应译作“使(桔柚)寒冷”;b.“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应译作“使(江南岸)绿”或“吹绿(江南岸)”。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1)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宾语)+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a.“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应译作“把(之)当作老师”或“以(之)为老师”.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表意动的形容词”。如:a.“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应译作“认为(我)美”;b.“邑人奇之”中的“奇”,应译作“认为(之)奇特”。

6.充当谦称或敬称的词。

(3) 充当谦称的词,可译作“我”。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和“甚失孤望”中的“寡人”和“孤”,都是谦辞,都可以译作“我”。

(4) 充当敬称的词,可译作“您”。如:“君为我呼入”、“卿欲何言”和“得复见将军于此”中的“君”、“卿”、“将军”,都是敬辞,可译作“您”。

(5) 有些谦辞和敬辞可以照录。如:“臣为韩王送沛公”和“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中的“臣”和“肃”,都可直接照录。

7.兼词。

兼词,是指包容两类词的词。翻译时,一般要将它所包容的两类词都译出。如:a“献诸抚军”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给”或“促织给”。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献促织给抚军”或“把促织献给抚军”。B“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到”或“土石到”。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运土石到渤海之尾”或“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兼词“于是”,应译作“在里面”或“在其中”。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8.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种:

(1)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如: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b.“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通“含糊”。

(2) 形体相近的字通假。如:a“被明月兮佩宝路”中的“被”,通“披”;b.“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中的“孙”,通“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是单音词,双音词通假(如上文中的“函胡”)的现象很少。翻译时,要根据本字译出或照录本字。如:上文中的“受”、“卒”和“孙”,要根据本字“授”、“猝”

和“逊”,翻译成“传授”、“仓促”和“顺”;而“蚤”、“函胡”、“被”,翻译时,则照录本字:“早”、“含糊”和“披”即可。

(三)、增补文言句式中省略的虚语

文言文中,承前省、对话省的语句,一般不必补加主语;无主句不必补加主语;韵文也不必刻意填补成分。其他必须补加的几种情况是:

1.省略的主语或主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或是省略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中心词)。 如: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姜氏)名曰寤生”;b.“大江(水)东去”

2.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词)。

如:a.“秦青弗止(之)”;b.“窥父不在(家)”;c.“山深闻鹧鸪(之声)”

3.省略的介词(括号里加的是省略的介词)。如:a.“断头置(于)城上”;b.“伐薪烧炭(于)南山中”

(四)调整句式的语序。

文言句中的各成分的排列顺序、用词的位置或各个句子的先后顺序,如果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同,无需调换位置。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则必须调换位置,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

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欺”的后面;b.“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在”的后面.

2、定语后置。如:a.“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爪牙”的前面;b.“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长铗”的前面;c.“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核舟”的前面。

3.状语后置。

如:a.“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于鄢”,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克”的前面;b.“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和“向猪羊”,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都要调换到谓语“磨”的前面。

4.谓语前置(也叫倒装句)。

如:a.“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甚矣”,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b.“贤哉!回也”中的“贤哉”,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回也”的后面。

(五)、理顺翻译的句子。

1.逐句完善(即以译文的单句或分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完善)。

它是指落实每个词语后形成的句子,若不完整或不通顺的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增加定语、状语或补语;(2)添加助词、量词、方位词或关联词等词语。

如:“良庖岁更刀”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好厨师每年更换刀”,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一个状语、一个定语,变成“好厨师每年[才]更换(一把)刀”,句子就完善了。

再如:“霾两轮兮絷四马”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埋没两轮子啊绊四马”,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两个定语(加括号的)、四个助词(加点的)和两个量词(加波浪线的),变成“埋没了(战车)的两个轮子啊绊住了(拉车)的四匹马”,句子就通顺了。

2.连句完善。

它是指每个单句或分句完善之后,若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可取一定措施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在句与句之间加关联词;(2)加其他的衔接语。

如:“故知胜有五”,调换位置后是“故有五知胜”;逐词落实并完善后的译文是“所以,有五种(情况)(可)预见作战的胜利”。译文跟上文衔接不够,需要连句完善,只需在译文前加上“由于懂得了用兵的方法”这样的衔接语即可。

最后,我认为无论你采取哪种翻译的方法,只要把握好以上这样技巧,不但教学简单化,而且学生易懂,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想只要持之以恒,深信,几年下来,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相关文章

  •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小柱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9分.虽然只增加了1分,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文言文在翻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文 ...查看


  • 文言文翻译教学小妙招
  • 配词••句式•补充 --文言文翻译教学小妙招 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就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达到& ...查看


  • 文言文翻译教案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浏阳田家炳中学 陈博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翻译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学校:浏阳二中 设计者:陶芬兰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 ...查看


  • 文言文翻译教案 1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园地 11-05 2325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教学设想: 1.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 ...查看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石半丁 [内容提要]:掌握基本语法常识.能断句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功.翻译时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古代汉语 ...查看


  • 关于针对明史海瑞传教案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明史.海瑞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课第四课时 朱丽维 [教学内容分析 ...查看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反思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反思 作者:叶梅生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6期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然而 ...查看


  •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初一语文组 刘玥彤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3.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4.挖掘本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