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学时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高山、盆地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景展示和示意图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指出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辨识大自然当中实际的地质地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复杂过程,树立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2. 通过对地质作用及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探寻并掌握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趋利避害,根据地质活动规律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基本含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块构造运动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式、构造地貌,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手绘)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学时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高山、盆地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景展示和示意图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指出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辨识大自然当中实际的地质地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复杂过程,树立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2. 通过对地质作用及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探寻并掌握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趋利避害,根据地质活动规律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基本含义、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块构造运动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式、构造地貌,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