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导学案t

饮 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美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①②,学习目标2—②

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

预习案(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谁还知道与陶渊明有关的故事

二、朗读指导,学生要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等。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古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寄情山水恬适之情。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富有哲理,用议论点明全诗的主旨,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三、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义,默写并翻译课文。

1、重点词句解释。

①车马喧 ②心远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默写并翻译课文。

四、背诵、讲解给同桌听。

合作探究案(我努力,不会帮手——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

二、问题探究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会这样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味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南山之景是那两句诗。

4、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6、概括诗的主旨。

练习检测反馈案 (课课清)

一、用原文回答: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二、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拓展提高

一、诵读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参考: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学习赏析,品味诗歌艺术美。重点地方可圈点勾划。

赏 析 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赏 析 二(学生作品)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这首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全诗围绕回归自然的宗旨,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和恬静心境,这虽然是首饮酒诗,但却表达了诗人远离了世俗生活后,对田园生活的喜悦、热爱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虽然还居住在人世间,但却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从而获得了自由、恬静的生活。三、四句自问自答,解释上述心情的原因是“心远”。说自己与争名夺利、钻营取巧的尘世隔离,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居之处由此而变的僻静。五、六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色的表现了诗人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情趣。诗人采菊本无意望山,偶然抬头,南山却出现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与虚伪、欺诈、喧闹的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表现了景、理、情三者融合无间、自然流畅的艺术特色。

七、八句所写内容为日暮的山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那么自由;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那么自在。这些自然景物是美的,正与作者追求平静的内心相吻合,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作者摆脱尘世的干扰,尽情体会大自然的意趣,见飞鸟还林而庆幸自己迷途知返,终于远离尘嚣,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这大概便是作者下文要讲的领悟到的“真意”吧。这种“真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也是一般人难以领悟到的。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讲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且无法也无须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说“心远”是一篇之骨,“真意”乃一篇之髓。

学习心得:

1、诗中已经做答了——“心远地自偏”。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是心远的结果,心远是诗人的精神超凡脱俗,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意境宁静清远。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4、明确:“真意”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5、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远离官场的恬适之情。

一、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饮 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美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①②,学习目标2—②

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

预习案(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谁还知道与陶渊明有关的故事

二、朗读指导,学生要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等。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古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寄情山水恬适之情。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富有哲理,用议论点明全诗的主旨,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三、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义,默写并翻译课文。

1、重点词句解释。

①车马喧 ②心远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默写并翻译课文。

四、背诵、讲解给同桌听。

合作探究案(我努力,不会帮手——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

二、问题探究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会这样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味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3、南山之景是那两句诗。

4、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6、概括诗的主旨。

练习检测反馈案 (课课清)

一、用原文回答: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二、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拓展提高

一、诵读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参考: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二、学习赏析,品味诗歌艺术美。重点地方可圈点勾划。

赏 析 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赏 析 二(学生作品)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这首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全诗围绕回归自然的宗旨,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和恬静心境,这虽然是首饮酒诗,但却表达了诗人远离了世俗生活后,对田园生活的喜悦、热爱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虽然还居住在人世间,但却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从而获得了自由、恬静的生活。三、四句自问自答,解释上述心情的原因是“心远”。说自己与争名夺利、钻营取巧的尘世隔离,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居之处由此而变的僻静。五、六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色的表现了诗人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情趣。诗人采菊本无意望山,偶然抬头,南山却出现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与虚伪、欺诈、喧闹的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表现了景、理、情三者融合无间、自然流畅的艺术特色。

七、八句所写内容为日暮的山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那么自由;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那么自在。这些自然景物是美的,正与作者追求平静的内心相吻合,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作者摆脱尘世的干扰,尽情体会大自然的意趣,见飞鸟还林而庆幸自己迷途知返,终于远离尘嚣,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这大概便是作者下文要讲的领悟到的“真意”吧。这种“真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也是一般人难以领悟到的。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讲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且无法也无须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说“心远”是一篇之骨,“真意”乃一篇之髓。

学习心得:

1、诗中已经做答了——“心远地自偏”。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是心远的结果,心远是诗人的精神超凡脱俗,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意境宁静清远。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4、明确:“真意”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5、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远离官场的恬适之情。

一、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相关文章

  • 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 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摘要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的发展在也整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适量饮酒有利于身心健康:可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可大大降低患心脏病和中风病的发 ...查看


  • 醉酒驾车发生事故 共同饮酒人是否承担责任
  • [案情] 2014年1月,被告李山(化名)约朋友刘伟(化名).陈正(化名)一起吃饭.席间,三人共饮5瓶白酒,直至次日凌晨1时才散伙.当晚,刘伟骑摩托车赴宴,临走时,李山.陈正担心刘伟饮酒太多,劝说其醒酒后再走,但刘伟执意要走.回家途中,刘伟 ...查看


  • 试论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确定与承担
  • 试论共同饮酒致人死亡的民事责任确定与承担 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由于过量饮酒或不良饮酒习俗造成人身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赔偿案件也越来越多.在数人共饮致人伤亡的案件中,共饮者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何种情形下 ...查看


  • 如何健康饮酒
  • 新春佳节的脚步渐渐临近,邀上亲朋好友,摆一桌丰盛的宴席,再喝上那么几杯,何其惬意! 都知道酗酒有害,但是,少了酒,仿佛又让佳节少了那么几分味道.性格豪爽的厨师们,好酒者更是众多.那么,这酒到底能不能喝?该喝多少?又该怎样喝? 醉涌一次,连累 ...查看


  • 中国酒的起源
  • 论文摘要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 ...查看


  • 陶渊明[饮酒]诗作年考
  • 作者:邓小军 晋阳学刊 2008年01期 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0-2987(2007)05-01 08-05 陶渊明诗<饮酒二十首>的写作时代,是了解其内容及其表现艺术的重要参照依据. 历来注 ...查看


  • 六城市一半以上中学生曾饮酒,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启动
  •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近日 "2016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在上海启动.本次主题为"关爱成长,非成勿饮",旨在深入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未成年人饮酒危害的认识,改变公众对于未成年人饮酒的态度.将于10月21日- ...查看


  •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
  •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 1.酒精依赖者对酒的体验 依赖患者多数体验饮酒初期心情愉快,酒后喜交往.缓和紧张,有这样敏感素质的人更促使用酒进行社交,缓和紧张情绪或疲劳.这样,渐渐形成每天不断酒,但尚可在相当时期内,在一定时间饮一定量的酒,保持一定体力 ...查看


  • 饮酒与健康
  • 饮酒与健康 化学与化工学院 周泽荃 [1**********]1 摘要:通过简单介绍酒的成分,阐述过量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和可能导致的疾病,并阐述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最后总结出如何有选择.有节制的饮酒才有助于健康. 关键词:酒 饮酒 成分 ...查看


  • 晁福林先生总结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 晁福林先生总结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周代,养老礼还与很多饮食礼仪相关,<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可见,周人通过兼用燕礼.飨礼.食礼等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