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胡兰成为何能吸引张爱玲?

胡兰成的一生说起来其实简单。他几乎是自学成才。30出道,以策士时论卷入社会政治,做报刊主笔,为政客帮闲帮忙。抗战期间,他担任汪伪政权的宣传次长等官职。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晚年一度回台湾地区活动,因汉奸身份受到文化界的攻击,只得再度去国并客死日本。可以说,他是一个直到今天仍不被两岸社会主流认可的人物。

胡兰成是浙江农村子弟,成长年月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学、旧学、西学满天飞,胡兰成没有进过大学受正规教育,但他的才气和悟性极高,20岁出头到北京的大学里工作并游学,30岁不到出版散文集并寄给鲁迅。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仍比比皆是,因为缺乏师友、集体的切磋砥砺,他们往往有些思想的闪光、文辞的出彩,他们自己也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智。由于他们是从边缘地带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行进,他们没有一开始就位于中心地带学子文人们的规矩、教条、平实,而是表现得更有灵智,更天马行空。因此,他们的粉墨登场往往极为瞩?目。

胡兰成第一次大出场就搅动了中央和地方关系这个中国社会的大命题,他发表言论说:“发动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结果他得罪了地方势力,一度被关押。但他仍在清谈论政的道路上走了下去,甚至变成了“和平运动”的旗手。他第二次大出场受宠或受托于汪精卫,有着烈士情节的汪精卫说的是:“我想付托兰成先生以宣传大事,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独立完整之事,唯先生以笔护之。”而胡兰成也同样善于戏剧化自己:“当下我唯敬听。与中华民国历史上这样有名的人初次见面,竟难说明什么感想,只觉山河大地尽皆端然。”

这样的才子考虑的当然是大词大事,很少考虑大节大义。两个自恋自大的才人走到一起,胡兰成为汪精卫的事业辩护得不遗余力,他做了汪伪政权的高官:汪伪政权宣传部政务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局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集团机关报《南华日报》总主笔等,算得上青云直上。

这种乱世的风云际会引导强化了一个文化种子的张扬,这个从基层拔起、已无根基的穷苦孩子见了天日便如浮萍,他的见识、心智和兴趣流艳而不俗,他不会一门心思地聚敛,但他会附庸风雅、自作多情、装扮文化。他活在词语装扮的大宇宙里,从作家苏青送的杂志上读到了张爱玲的文字,触动了他的自恋的心智,在汉奸周佛海们的交际圈中,胡兰成居然跟张爱玲谈起了恋爱。这个38岁的大男人夸起23岁的张爱玲来,可能更多的是为自己感动了,他说张爱玲“是顶天立地,连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张爱玲、胡兰成、苏青

懂得人情却涉世不深的张爱玲也为这个混世的男人打动了,她给胡兰成的信中写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又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是真心把自己交给他了,一时之间她当然得到了至高至美的幸福。天才也天真的作家与她心仪的男人合作写下婚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胡兰成当然不会把自己交付出去,他的本质是浮萍。他的爱都是自恋的对象化,他见得多爱得多,并不因为遇到了张爱玲就收手,也不因为张爱玲而以为曾经沧海。有人说,他对女人有一种“病态的需要”,他一生先后和7个女人结婚,和一个日本有夫之妇同居。而他在38岁的时候,遇见了20岁出头的张爱玲,随即与他的妻子离婚,跟张爱玲结婚。此后不到一年,又和武汉的17岁的小姑娘周训德同居,和同学父亲的小妾范秀美结婚。他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一个女人,他的发妻玉凤病重时,他可以跑到隔壁村的义母家一住数日:“我在俞家又一住三日,只觉岁月荒荒,有一种糊涂……我与玉凤没有分别,并非她在家病重我倒逍遥在外,玉凤的事亦即是我自身遇到了大灾难。我每回当着大事……我皆会忽然有个解脱,回到了天地之初。像个无事人。且是个最最无情的人。当着了这样的大事,我是把自己还给了天地,恰如个端正听话的小孩,顺以受命。”

他也确实没有分别心。周训德是护士,张爱玲是名门名人。他都说爱,却拒绝选择。他夸周训德,说“若生天上,生于诸佛之所,若生人世,生于自在妙乐之处”。黯然神伤的张爱玲只好退出:“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做不到克罗齐意义上的大诗人,在此刻可能就注定了。

因为混世的胡兰成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张牵”“张招”,他不会去成全张爱玲的,更不会回报或成全社会,他要的只是自己的欲念满足,是自己的智力才情游戏。因此抗战胜利,他在中国就无立足之地,只得流亡日本。好在他的聪明足以整合点什么,他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并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成就其学问体系,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像个样子。因此他的文字总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这样的才子在做人上更有常人所不及处,也是仁人志士所不屑处。因为无牵挂,他们更像是需要世界爱惜的孤独才俊或孤胆浪子,这个是非对错明确的世界接纳不了他,他就在女人那里一展才华。胡兰成被论者称为“女人的魔星”,他的女人缘太好了。据说,胡兰成在日本讲学时,他的女弟子居然分成两派,为争宠而斗。他的最后一次登场是到台湾教书,据说在台北讲课时,台湾地区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在其身边,不断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名句,女作家林慧娥等在一旁看不过去,说:“分明是想被收编进《今生今世》的群芳谱里嘛!”

可以说,胡兰成到老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他临死前给朋友的赠礼是“江山如梦”这样的话,可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非大奸大恶之人,他只是流氓浪子。他不是一个可以停脚休憩的基石,不是可以开花结实的种子。因此他有红粉,有知己,有女弟子,有隔代知音,但他的行状却如“江山如梦”一样空洞,“所谓江山,是指故国的山河、扬子江和泰山。不,就我看来,是指故国本身。所谓梦,就是空、是色、是善、是美、是真、是遥、是永久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可远观而不可近睹,否则会如张爱玲一样凋谢。

胡兰成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没有附丽于社会的人伦生活,反而多次为自己的薄幸、无情、自恋辩解。他自我标榜的审美生活不足以延伸到社会的伦理叙事或说历史叙事中。因此,即使今天内地社会和台湾社会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了他,他的言路思路仍不足以服务于社会全体,而多半是打动文学的个体心智。让才子发现才子,让佳人恋惜自己。固然,在一个泯灭个性的站队潮流里,胡兰成的才思值得流连。但从胡兰成的灵智世界走向社会,维护并加持群己权界,仍是今天我们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难题。

对于胡兰成,也许当时人比今人更为明白人生世界的某种真实。胡兰成同僚、汪伪政权的金雄白曾写有《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他感慨说:“其中人物,除了极少数有些学识,有些抱负,尚不失为有志想创造时势者而外,其他都不过是依违其间,夤缘谋食,尽管有些人侥幸得志,而好梦易醒,竟是黄粱未熟!我一生所目击的芸芸众生之中,都逃不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命运。”

胡兰成一生的轨迹,近乎法国小说角色于连和中国现实人物余秋雨的混合,只是他并无秋雨大师这样长达几十年的“好运”。好在胡兰成的文字还有着一个聪明人的才思和趣味,隔了时空的距离阅读胡兰成,他比秋雨大师显得空灵。在今天开放的世界里,他是聊备一格的存在。文学唯美的心智可以去听听胡兰?成。

胡兰成的一生说起来其实简单。他几乎是自学成才。30出道,以策士时论卷入社会政治,做报刊主笔,为政客帮闲帮忙。抗战期间,他担任汪伪政权的宣传次长等官职。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晚年一度回台湾地区活动,因汉奸身份受到文化界的攻击,只得再度去国并客死日本。可以说,他是一个直到今天仍不被两岸社会主流认可的人物。

胡兰成是浙江农村子弟,成长年月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学、旧学、西学满天飞,胡兰成没有进过大学受正规教育,但他的才气和悟性极高,20岁出头到北京的大学里工作并游学,30岁不到出版散文集并寄给鲁迅。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仍比比皆是,因为缺乏师友、集体的切磋砥砺,他们往往有些思想的闪光、文辞的出彩,他们自己也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智。由于他们是从边缘地带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行进,他们没有一开始就位于中心地带学子文人们的规矩、教条、平实,而是表现得更有灵智,更天马行空。因此,他们的粉墨登场往往极为瞩?目。

胡兰成第一次大出场就搅动了中央和地方关系这个中国社会的大命题,他发表言论说:“发动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结果他得罪了地方势力,一度被关押。但他仍在清谈论政的道路上走了下去,甚至变成了“和平运动”的旗手。他第二次大出场受宠或受托于汪精卫,有着烈士情节的汪精卫说的是:“我想付托兰成先生以宣传大事,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独立完整之事,唯先生以笔护之。”而胡兰成也同样善于戏剧化自己:“当下我唯敬听。与中华民国历史上这样有名的人初次见面,竟难说明什么感想,只觉山河大地尽皆端然。”

这样的才子考虑的当然是大词大事,很少考虑大节大义。两个自恋自大的才人走到一起,胡兰成为汪精卫的事业辩护得不遗余力,他做了汪伪政权的高官:汪伪政权宣传部政务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局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集团机关报《南华日报》总主笔等,算得上青云直上。

这种乱世的风云际会引导强化了一个文化种子的张扬,这个从基层拔起、已无根基的穷苦孩子见了天日便如浮萍,他的见识、心智和兴趣流艳而不俗,他不会一门心思地聚敛,但他会附庸风雅、自作多情、装扮文化。他活在词语装扮的大宇宙里,从作家苏青送的杂志上读到了张爱玲的文字,触动了他的自恋的心智,在汉奸周佛海们的交际圈中,胡兰成居然跟张爱玲谈起了恋爱。这个38岁的大男人夸起23岁的张爱玲来,可能更多的是为自己感动了,他说张爱玲“是顶天立地,连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张爱玲、胡兰成、苏青

懂得人情却涉世不深的张爱玲也为这个混世的男人打动了,她给胡兰成的信中写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又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是真心把自己交给他了,一时之间她当然得到了至高至美的幸福。天才也天真的作家与她心仪的男人合作写下婚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胡兰成当然不会把自己交付出去,他的本质是浮萍。他的爱都是自恋的对象化,他见得多爱得多,并不因为遇到了张爱玲就收手,也不因为张爱玲而以为曾经沧海。有人说,他对女人有一种“病态的需要”,他一生先后和7个女人结婚,和一个日本有夫之妇同居。而他在38岁的时候,遇见了20岁出头的张爱玲,随即与他的妻子离婚,跟张爱玲结婚。此后不到一年,又和武汉的17岁的小姑娘周训德同居,和同学父亲的小妾范秀美结婚。他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一个女人,他的发妻玉凤病重时,他可以跑到隔壁村的义母家一住数日:“我在俞家又一住三日,只觉岁月荒荒,有一种糊涂……我与玉凤没有分别,并非她在家病重我倒逍遥在外,玉凤的事亦即是我自身遇到了大灾难。我每回当着大事……我皆会忽然有个解脱,回到了天地之初。像个无事人。且是个最最无情的人。当着了这样的大事,我是把自己还给了天地,恰如个端正听话的小孩,顺以受命。”

他也确实没有分别心。周训德是护士,张爱玲是名门名人。他都说爱,却拒绝选择。他夸周训德,说“若生天上,生于诸佛之所,若生人世,生于自在妙乐之处”。黯然神伤的张爱玲只好退出:“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张爱玲做不到克罗齐意义上的大诗人,在此刻可能就注定了。

因为混世的胡兰成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张牵”“张招”,他不会去成全张爱玲的,更不会回报或成全社会,他要的只是自己的欲念满足,是自己的智力才情游戏。因此抗战胜利,他在中国就无立足之地,只得流亡日本。好在他的聪明足以整合点什么,他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并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成就其学问体系,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像个样子。因此他的文字总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这样的才子在做人上更有常人所不及处,也是仁人志士所不屑处。因为无牵挂,他们更像是需要世界爱惜的孤独才俊或孤胆浪子,这个是非对错明确的世界接纳不了他,他就在女人那里一展才华。胡兰成被论者称为“女人的魔星”,他的女人缘太好了。据说,胡兰成在日本讲学时,他的女弟子居然分成两派,为争宠而斗。他的最后一次登场是到台湾教书,据说在台北讲课时,台湾地区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在其身边,不断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名句,女作家林慧娥等在一旁看不过去,说:“分明是想被收编进《今生今世》的群芳谱里嘛!”

可以说,胡兰成到老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他临死前给朋友的赠礼是“江山如梦”这样的话,可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非大奸大恶之人,他只是流氓浪子。他不是一个可以停脚休憩的基石,不是可以开花结实的种子。因此他有红粉,有知己,有女弟子,有隔代知音,但他的行状却如“江山如梦”一样空洞,“所谓江山,是指故国的山河、扬子江和泰山。不,就我看来,是指故国本身。所谓梦,就是空、是色、是善、是美、是真、是遥、是永久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可远观而不可近睹,否则会如张爱玲一样凋谢。

胡兰成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没有附丽于社会的人伦生活,反而多次为自己的薄幸、无情、自恋辩解。他自我标榜的审美生活不足以延伸到社会的伦理叙事或说历史叙事中。因此,即使今天内地社会和台湾社会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了他,他的言路思路仍不足以服务于社会全体,而多半是打动文学的个体心智。让才子发现才子,让佳人恋惜自己。固然,在一个泯灭个性的站队潮流里,胡兰成的才思值得流连。但从胡兰成的灵智世界走向社会,维护并加持群己权界,仍是今天我们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难题。

对于胡兰成,也许当时人比今人更为明白人生世界的某种真实。胡兰成同僚、汪伪政权的金雄白曾写有《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他感慨说:“其中人物,除了极少数有些学识,有些抱负,尚不失为有志想创造时势者而外,其他都不过是依违其间,夤缘谋食,尽管有些人侥幸得志,而好梦易醒,竟是黄粱未熟!我一生所目击的芸芸众生之中,都逃不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命运。”

胡兰成一生的轨迹,近乎法国小说角色于连和中国现实人物余秋雨的混合,只是他并无秋雨大师这样长达几十年的“好运”。好在胡兰成的文字还有着一个聪明人的才思和趣味,隔了时空的距离阅读胡兰成,他比秋雨大师显得空灵。在今天开放的世界里,他是聊备一格的存在。文学唯美的心智可以去听听胡兰?成。


相关文章

  • 让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男人胡兰成
  • 让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男人胡兰成 张爱玲,就象旧屋下的贵族女子,只能多瞧几眼,却亲近不得.可这个傲视天下的女人自从遇见了胡兰成,就变是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1906年出生在浙江嵊县农村,读过书,做过 ...查看


  • 为何林徽因写不出象张爱玲那样的爱情经典句子
  • 读了一些张爱玲关于爱情的经典句子之后,呆子先生感慨地说:"也只有张爱玲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而林徽因绝写不出." 我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可是,林徽因为什么写不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温了林徽因和张爱玲二人的生平介绍,读了一 ...查看


  • 残红褪尽处原是一抹深情
  • 这是一个打扮时髦又不显张扬的女子,她有着旧上海画报上那种丰腴而柔和的面颊,烫着当时时兴的小卷发,斜戴着帽子,精致的旗袍外束着西式的咖啡色风衣.她安静地坐在咖啡馆临街的卡座里,若有所思.三年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只因了今天这最终的一个目的才 ...查看


  • 原来你也在这里
  • [导读]张爱玲一笔带过了这个女人一生的曲曲折折,沧海桑田,潮起潮落,却提起了她年老时,惦挂起那个春天的晚上:后门口的桃树下,有过个年轻人,他说你也在这里吗?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一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 ...查看


  • 浅析曹七巧的个人形象
  •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个人形象 摘要:曹七巧是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金锁记>描写了出身低微的曹七巧为了金钱而嫁入豪门,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了情欲.锁住了一生,并用这枷锁劈杀了自己的至亲骨肉, ...查看


  • 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临水照花人]读后感
  • 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就算已经在上海待了大半个学期,它之于我依旧还那么陌生,我不知道接下来四年我是讨厌她还是爱上她,无论如何我都要了解她,就像我对香菜也是在知道了它的味道之后才讨厌它.那如何了解呢,光靠街道的熟知和建筑的了解肯定是不够的,那么 ...查看


  •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汉奸文人胡兰成称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 水照花人‛.有人因为特别讨厌始乱终弃四处留 情的男子,对其作品读得索然无味.但是谈到张 爱玲, 喜爱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兰成之于她的 了解.胡在他的<今时今曰>说张爱玲 ...查看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摘要:自传体小说与自传文本以及回忆录之间往往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以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与自传 ...查看


  • 张爱玲的半生缘感想
  • <半生缘>中看到的爱情与婚姻 可能是到了年纪,开始读一些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书,开始产生一些莫名的感触并且深信不疑.是浪漫抑或是现实?我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摸索,祈求以此为宝典可以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中少走些弯路.这样的自己,是幼稚的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