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人们在讨论儿童智力问题时,常谈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而对创造力这一人类智力潜能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不甚关注。创造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力因素。儿童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人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常有所表现,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科学引导和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将是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历史上有不少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如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都对时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些杰出的发明家才具备创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创造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创造力可以是一种想象活动,也可以是思考的综合,但绝对不是无中生有的、不着边际的幻想,它是基于己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幻想,并且往往可借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手段表现出来。在儿童期,则可在游戏玩耍中显露出来。可见,这种能力并非只有那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才具备,而是一种人人都可能具备的能力。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等。当然,创造力必须以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之前先得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贮备,而且需要经过一番整理、组合,使之成为纵向、横向、多维的结构知识,才能产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且令人赞叹的“产品”。一般智力高的孩子具有创造力较高的倾向,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充分发育和发展。应当说,只要大脑发育正常,每个孩子都具备程度不等的创造力。这种天赋还要靠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引导和培育。

  现在公认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与后天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力也不例外。但事实上,后天环境对创造力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爱因斯坦童年时被认为是愚不可教的学生,这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如其他孩子,而是教育者不善于发现人才,也缺乏适合他个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原因之一是后来他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他的叔父每天晚上同他做数学游戏,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发展了他运用数学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常常有创造的表现,同时创造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在精神、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所以我们应当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启发创造性思维和可能导致创造性结果的游戏,譬如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好的想象力训练。在这些游戏中孩子给所有的东西赋予生命,因而使孩子的同情心得到发展和完善。此外,堆积木、堆雪人、搭帐蓬、猜儿童谜语、绘画,甚至玩泥沙、粘土、捏人儿、动物或建筑物,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对社会的适应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那么玩具就是游戏的工具,孩子是离不开玩具的。从培养创造力着眼,选择玩具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孩子在游戏时所介入的程度,这对诱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般,组合式而非成品的玩具(如积木),多用途的玩具,更能促使儿童发挥创造力。

  这里还有一个不容易掌握的问题。年幼的孩子游戏时假想玩伴,有时有明显的幻想、夸大,甚至说大话、吹牛皮,但只要不是有意的欺骗,应当说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真的,而且诉说非常认真、生动、逼真。有些父母或老师错误地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话,往往严加责备,甚至处罚。这样会使儿童产生罪恶感,以为幻想本身是一种过错,于是从此压抑自己的想象力,变得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其实,创造离不开想象,这是一对孪生子。孩子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不限制在某一个实体上,也不受任何常规或框框的束缚。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性思维才会萌发。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得培养他的想象力。例如让他们自编故事,表现幽默,谈论理想和抱负,建立理想的自我概念等,在他们自发地表现出来时,应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过多、过分夸大的表现是不适当的,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去想象,使他们的抱负或想象与其实际能力接近,与实际生活相符。但是切忌对孩子的天真幻想或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是荒唐的“作品”,采取不屑一顾或嘲笑的态度。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孩子自己的创造更能使他喜悦和满足,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批评他们的创作更能伤害他们。

  国外的有关研究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在生命历程中有几个关键时期。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应当避免过于权威的管理,8~10岁的孩子,应避免严厉的条条框框和模式化的限制,13~15岁的少年应接受避免取悦异性或追求老师、同学赞许的教育,17~19岁青少年则不要为寻求别人接受自己和为了接受职业训练而死板地遵守一切特殊条令和规则。否则,孩子们的创造力发育和发展都会受到阻碍。独立、自由、主见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培养孩子智力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显然,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气氛应当是民主的,有利于孩子发挥其创造力,但又不允许任性,为所欲为,学校则应当对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因材施教。一个好思考,变化多,能触类旁通,不愿受过多约束,自信、好奇、喜欢幻想、有探险精神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责备和排斥,孩子会变得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他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环境,目前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应当给孩子有独处的权利、时间和环境,并尽可能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人们在讨论儿童智力问题时,常谈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而对创造力这一人类智力潜能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不甚关注。创造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力因素。儿童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人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常有所表现,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科学引导和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将是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历史上有不少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如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都对时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些杰出的发明家才具备创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创造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创造力可以是一种想象活动,也可以是思考的综合,但绝对不是无中生有的、不着边际的幻想,它是基于己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幻想,并且往往可借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手段表现出来。在儿童期,则可在游戏玩耍中显露出来。可见,这种能力并非只有那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才具备,而是一种人人都可能具备的能力。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等。当然,创造力必须以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之前先得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贮备,而且需要经过一番整理、组合,使之成为纵向、横向、多维的结构知识,才能产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且令人赞叹的“产品”。一般智力高的孩子具有创造力较高的倾向,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充分发育和发展。应当说,只要大脑发育正常,每个孩子都具备程度不等的创造力。这种天赋还要靠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引导和培育。

  现在公认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与后天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力也不例外。但事实上,后天环境对创造力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爱因斯坦童年时被认为是愚不可教的学生,这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如其他孩子,而是教育者不善于发现人才,也缺乏适合他个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原因之一是后来他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他的叔父每天晚上同他做数学游戏,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发展了他运用数学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常常有创造的表现,同时创造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在精神、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所以我们应当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启发创造性思维和可能导致创造性结果的游戏,譬如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好的想象力训练。在这些游戏中孩子给所有的东西赋予生命,因而使孩子的同情心得到发展和完善。此外,堆积木、堆雪人、搭帐蓬、猜儿童谜语、绘画,甚至玩泥沙、粘土、捏人儿、动物或建筑物,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对社会的适应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那么玩具就是游戏的工具,孩子是离不开玩具的。从培养创造力着眼,选择玩具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孩子在游戏时所介入的程度,这对诱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般,组合式而非成品的玩具(如积木),多用途的玩具,更能促使儿童发挥创造力。

  这里还有一个不容易掌握的问题。年幼的孩子游戏时假想玩伴,有时有明显的幻想、夸大,甚至说大话、吹牛皮,但只要不是有意的欺骗,应当说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真的,而且诉说非常认真、生动、逼真。有些父母或老师错误地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话,往往严加责备,甚至处罚。这样会使儿童产生罪恶感,以为幻想本身是一种过错,于是从此压抑自己的想象力,变得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其实,创造离不开想象,这是一对孪生子。孩子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不限制在某一个实体上,也不受任何常规或框框的束缚。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性思维才会萌发。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得培养他的想象力。例如让他们自编故事,表现幽默,谈论理想和抱负,建立理想的自我概念等,在他们自发地表现出来时,应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过多、过分夸大的表现是不适当的,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去想象,使他们的抱负或想象与其实际能力接近,与实际生活相符。但是切忌对孩子的天真幻想或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是荒唐的“作品”,采取不屑一顾或嘲笑的态度。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孩子自己的创造更能使他喜悦和满足,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批评他们的创作更能伤害他们。

  国外的有关研究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在生命历程中有几个关键时期。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应当避免过于权威的管理,8~10岁的孩子,应避免严厉的条条框框和模式化的限制,13~15岁的少年应接受避免取悦异性或追求老师、同学赞许的教育,17~19岁青少年则不要为寻求别人接受自己和为了接受职业训练而死板地遵守一切特殊条令和规则。否则,孩子们的创造力发育和发展都会受到阻碍。独立、自由、主见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培养孩子智力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显然,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气氛应当是民主的,有利于孩子发挥其创造力,但又不允许任性,为所欲为,学校则应当对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因材施教。一个好思考,变化多,能触类旁通,不愿受过多约束,自信、好奇、喜欢幻想、有探险精神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责备和排斥,孩子会变得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他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环境,目前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应当给孩子有独处的权利、时间和环境,并尽可能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相关文章

  •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想象力
  • hnnycyx网摘 现代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多形式多渠道循序渐进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孩 ...查看


  • 怎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 怎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家长会以成绩来标榜一个孩子是好是坏,仿佛看不到孩子的其它优点.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成绩好了未来就一定会一帆风顺?成绩好了杀人放火都可以一笔勾销?好成绩就有好未来?真的是这样吗? 近期网上流传校园打 ...查看


  •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超群是智力超常的表现,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只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进行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活动常常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由 ...查看


  • 小学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 小学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摘要:"美术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因为全人类都创造了美术,成为一种文化实体的一部分,纵观我国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造活动是势在必行的.创造教育是当今现代化教 ...查看


  • 怎样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 怎样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孩子兴趣广泛而有所长是许多家长的心愿.那么家长应怎样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呢? 关注孩子的发问,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比父母更能 ...查看


  • 素质教育在美国
  •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 ...查看


  • 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方法
  • 每个孩子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多都是后天慢慢发掘和培养起来的.想让孩子对绘画感兴趣,我们该如何培养呢?我们来看看成都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的王老师给我们的分析: 首先心中要有目标,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就不知道该从 ...查看


  •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品格
  • 第一章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不会处理错误的家长.在家教实践中,我自认为有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那就是犯错的孩子最需要理解.最需要支持和帮助.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如果处理得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查看


  • 孩子从小必须学会的几个本领
  •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自然宝宝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变得学习能力越来越糟糕.其实,有些小本领,宝宝时需要自己学会的,是需要在7岁前就必须学会的.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发激烈,宝宝需要学习的知识本领也就越来越多了.可是,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