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利率市场化的再认识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金融改革工作。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要求和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利率市场化风险识别的分析点,考察了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67-05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要求和利率传导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推进必须有完善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必须建立在管制利率放开的前提下。但我国目前还是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各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完善的市场开放不仅需要央行利率管理要放开,更重要的是财政部门应该负担起建立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责任、发改委应该放开债券发行管制、银监会应该放开金融业务的准入限制,增加金融机构市场业务品种交易,使金融机构的利润不仅单纯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而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一定比例,以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价格风险。所以没有完善的市场开放,就不可能有市场化的利率,我国应建立国家大的金融管理部委,协调各种关系,理顺和完善市场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同时,中央银行建立完善的货币市场,必须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逐步放弃利率管制,解除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管制,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标准。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务走向市场的必然之路。  (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1、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要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按照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应有的份额和竞争优势,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资金需求来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贷款各期限各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特殊时期可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央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水平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期限、贷款质量、贷款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客户的信用程度来确定。  2、央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央行间接调控利率是指在市场利率的制定下央行无需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上下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制定本行利率,但为防止大商业银行利用垄断优势而破坏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央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方式,调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央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同时分析其他经济变量,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目标的趋势,央行需及时地确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信号作用和迟缓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央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如2008年多次应用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以影响全社会的各种资金价格水平。  各国央行间接调控的常用手段有两个:一是对基础货币的吞吐;二是短期利率的调节。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对短期利率的调节。短期利率升降又能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偏紧和偏松,而且短期利率的变化也影响长期利率,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来影响资本市场利率变化和资本市场的运作。从而实现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调节。  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在中央银行的调控下,结合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制定出Shibor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必须要成为一个公认、权威的利率基准,来替代中央银行设定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才能逐渐淡出,直至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以此形成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有序竞争、规范统一的市场利率体系。央行依据货币市场利率主动调整再贷款利率,使其成为市场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主导信号。用央票投放与回收调控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让商业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头寸余缺。  (三)利率传导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不完善;一是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目标利率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公开市场操作对于市场利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对于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三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1、确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当前中央银行实质上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市场手段调控较少,存在一定的金融压抑。而衡量融资成本、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的宏观调控都与中央银行目标利率密切相关,中央银行目标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的核心。各国中央银行采用的目标利率有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以及日本的隔夜拆借利率等不尽相同。我国需要形成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目标利率,使公开市场操作有的放矢。  2、正确疏通利率传导。金融市场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是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反过来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甚至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在当前的传导机制下,如果贸然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存贷款利率上升,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被动上涨,形成倒逼机制,此时的中央银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因此,在最终放弃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前,需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金融改革工作。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要求和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利率市场化风险识别的分析点,考察了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67-05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要求和利率传导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推进必须有完善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必须建立在管制利率放开的前提下。但我国目前还是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各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完善的市场开放不仅需要央行利率管理要放开,更重要的是财政部门应该负担起建立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责任、发改委应该放开债券发行管制、银监会应该放开金融业务的准入限制,增加金融机构市场业务品种交易,使金融机构的利润不仅单纯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而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一定比例,以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价格风险。所以没有完善的市场开放,就不可能有市场化的利率,我国应建立国家大的金融管理部委,协调各种关系,理顺和完善市场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同时,中央银行建立完善的货币市场,必须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逐步放弃利率管制,解除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管制,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标准。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务走向市场的必然之路。  (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1、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要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按照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应有的份额和竞争优势,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资金需求来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贷款各期限各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特殊时期可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央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水平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期限、贷款质量、贷款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客户的信用程度来确定。  2、央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央行间接调控利率是指在市场利率的制定下央行无需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上下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制定本行利率,但为防止大商业银行利用垄断优势而破坏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央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方式,调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央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同时分析其他经济变量,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目标的趋势,央行需及时地确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信号作用和迟缓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央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如2008年多次应用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以影响全社会的各种资金价格水平。  各国央行间接调控的常用手段有两个:一是对基础货币的吞吐;二是短期利率的调节。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对短期利率的调节。短期利率升降又能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偏紧和偏松,而且短期利率的变化也影响长期利率,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来影响资本市场利率变化和资本市场的运作。从而实现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调节。  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在中央银行的调控下,结合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制定出Shibor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必须要成为一个公认、权威的利率基准,来替代中央银行设定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才能逐渐淡出,直至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以此形成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有序竞争、规范统一的市场利率体系。央行依据货币市场利率主动调整再贷款利率,使其成为市场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的主导信号。用央票投放与回收调控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让商业银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头寸余缺。  (三)利率传导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不完善;一是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目标利率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公开市场操作对于市场利率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对于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三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1、确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当前中央银行实质上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市场手段调控较少,存在一定的金融压抑。而衡量融资成本、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的宏观调控都与中央银行目标利率密切相关,中央银行目标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的核心。各国中央银行采用的目标利率有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以及日本的隔夜拆借利率等不尽相同。我国需要形成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目标利率,使公开市场操作有的放矢。  2、正确疏通利率传导。金融市场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是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反过来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甚至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扭曲了正常的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在当前的传导机制下,如果贸然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存贷款利率上升,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被动上涨,形成倒逼机制,此时的中央银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因此,在最终放弃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前,需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相关文章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形态的演化,货币制度 及其发展历史等.掌握货币的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货币制度构成要素及演变:难点是理解货币的本质. [教学时数 ...查看


  • 基准利率论文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院(系) 完成日期 The Choice of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Theory a ...查看


  • 第三章 金融市场的利率
  • 第三章 金融市场的利率 第一部分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利率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储蓄和投资以及金融资产的价值,并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要对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利率.在这一章 ...查看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途径是金融混业经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途径是金融混业经 日前,在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主办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专题系列讲座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 ...查看


  •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_李菁
  • <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8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李 12菁,蔡彤娟 * (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查看


  •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
  •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表明,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不是仅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即可,而是在进行利率市场化前要有有相应的条件保障.在宏观方面,需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完善的 ...查看


  •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 何新最新言论: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作者:织女 时间:2005-5-23 9:42:00 何新最新言论: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上) --主流经济学的若干经济盲点 何 新 错误的经济思想使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归属.因此,与利益相比, ...查看


  • 金融学(教学大纲)2013
  • <金融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开课对象:财经类(本科)各专业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金融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它又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的高等财经类专业十一 ...查看


  • 高中政治教案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资源信息表 第七课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一框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什么是宏观调控?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懂得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