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2014年4月
()文章编号:10013732014020234-4-0-0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ournalofLanzhouJiaotonUniversitJ gy ol.33V
A.2014rp
:/DOI10.3969.issn.1001373.2014.02.007-4j
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
郭茂全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
历史沿革、文化遗迹、民情风俗是兰摘 要:文学作品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体诗词中兰州的地理风貌、州城市文化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历代诗人对兰州城市文化的文学想象与审美呈现,不仅反映了兰州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面貌,还体现了诗人们对兰州城市文化的多元思考。关键词:古体诗词;兰州;城市文化;文学想象;审美呈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heCulturalMemorofLanzhouCitinClassicalPoemsT yy
GUO Maou-anq
,,)(choolof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Lanzhou730020,ChinaS y
:Abstractliterarworksisanimortantcarriertoconveurbanculture.Theculturalmemoron ypyy
,,eorahicalfeatureshistoricalchanesculturalrelicsandcitizencustomsisaoranicartofur- ggpggp,boemswherethereareliterarimainationandaestheticancultureofLanzhoucitinclassical pygy oets.Theseculturalimaesinclassicoemsarenotreresentationofthecitbmanancient pgppyyy
’oetsonltoreflecthistoricaldevelomentandactualsituationofLanzhoubutalsotoexress pypp diversethouht. g
;;;;:wordsclassicaloemsLanzhouciturbancultureliterarimainationaestheticreresenKe- pyygpy tation
“文学是 德国著名文化记忆理论家阿斯特莉·埃尔说:——不管是作为个人记忆的媒集体记忆的一个强大的媒介—
[461]2
”介框架或是作为文化集体记忆的存储和传播。文学是
一、城市文化记忆的历时性审视
一个城市的国家政治功能与地理特点是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涵,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经历了边关要塞、藩王都城、陇上乐土、现代都市等文化形象的审美嬗变。
险要的边关城池是古代诗词书写中兰州城市形象的主要内涵,具体表征于唐宋金元时期的诗词中。南朝宋时诗人吴迈远《棹歌行》是较早写到兰州的诗作。诗作通过岷山、燕水、瘴气等意象,营构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意境,显现出“皋兰”的偏远荒落。西北军事要塞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兰州文化形象。高适《金城北楼》为诗人途经兰州所作,不仅描绘了“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的江山之美,呈现了“湍上
记忆的媒介,文学中的城市文化则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存储。历代文学家以饱满的情感、和传播”诗性的话语描绘了兰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兰州古今诗词选》历代咏陇诗选》兰州文史资料选集》《等诗词选集与地方志中收录了大量吟咏兰州兰州风物集》
城市的古体诗词。由卢金洲编注的《兰州古今诗词选》是收
[2]
集吟咏兰州的诗词作品较多的一部诗词选集。数量众多的
吟咏兰州的诗词从历时与共时的向度组成了兰州的城市形象图谱,建构了兰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0132*收稿日期:-1-220 学报网址:ttb.lztu.edu.cnxhpj
)(基金项目: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013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3YD07912
:,作者简介:男,甘肃武山人,郭茂全(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E-m973-)ailGuomaouan@126.com1q
24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33卷
城头残月势如弓”的关隘之险,还表现了“为问急流声若箭,
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的军旅之苦。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乃诗人远赴北庭途经兰州所作,其中“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等诗句描写金城驿楼的高峻与险要,表明了兰州军事位置的重要。兰州曾是大小诸侯国之间武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宋代诗人王珪《次韵和元厚之平羌》就叙述了宋神宗时期李宪打败西夏和收复兰州的事。金代邓千江的词《望海潮·献张六太尉》深得豪放词派之风骨,对兰州作了一番恢宏壮阔的描绘,是吟咏兰州诗词中的代表作。该词上阙描写兰州的地势险要、城池坚固、鏖战频繁的特点,下阙想象战事平息、国家安宁、将士还家、祭奠英灵的情景。唐宋诗词中的“边城兰州”观念对后人影。清代宋琬《响深远,成为了想象兰州的“集体记忆”寄兰州司马赵紫垣》中的“边州”记忆、崇保《拂云楼》中的“边防”想象、张澎《闲游黄河岸》中的“孤城”体验、俞明震《月夜登兰州城楼望黄河隔岸诸山》中的“绝塞”认知、谭嗣同《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中的“边防”理解等都是对“边城兰州”想象的文学呼应。
明建文元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历代肃王便在兰州修建城廓、修葺寺庙道观、修筑苑囿,兰州遂成为一座山水与城池相依、寺庙与道观并存、政治与经济共兴的藩王都城。无论是肃王之诗还是文人之词,明代古体诗词中兰州城市形象皆为繁荣昌盛的藩王都城。明肃靖王朱真淤的诗对兰州《的寺庙、道观、园囿等城市景观进行了诗意展示,华林寺》(三首)描绘了华林寺周围的壮丽景色,表现了“盛游到此暂开颜”的愉悦心境和“四序递催人易老,朱颜不觉换苍颜”的生命喟叹。明代表现兰州的华林寺、金天观、五泉寺、白塔寺的诗词较多,不仅显示了明代兰州的宗教文化的繁盛,还佐证了明代藩王对宗教文化的重视。黄谏《五泉山》状写五泉山“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的宗教气息,陈质《步韵五泉山》表现“梵宫高耸与云连,昼静夜焚宝鼎烟。入钵龙收檐外雨,听经鹤隐洞中天”的五泉寺禅境;李文《白塔寺》描绘“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白塔连云起,黄河带雨流”的白塔寺景色,段坚《五泉寺》表现了“水流东涧来西涧,坐倚南峰对北峰”的五泉美景和“逢僧借问登高处,笑指云山有路通”的佛光禅理。滕佐《、华林寺》华林寺》皆言华林寺幽幽钟声、潺潺绿水、习张谅《习香风,如蓬莱仙境。明代的兰州不仅有浓郁的宗教氛围,还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彭泽《满江红·送兰州卫刘经历被诬罪归二阙》在写友人的不幸遭遇和治理兰州的功绩,表现兰、“、“州“冰清玉洁”吏畏廉明”民怀恩德”的政治生活。
清代诗词中的兰州形象是城池坚固、山水相绕、物产丰饶、安居乐业的陇上乐土,吟咏兰州的诗词少了几分边塞诗词中的战鼓频催与羌笛诉怨,多了几丝民情风俗的故土深情和家园温馨。江得符、秦维岳、马世焘等兰州籍诗人对兰州作为“陇上乐土”的书写成为清代吟咏兰州诗词的主旋律。江得符《我忆兰州好》共有十二首之多,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故乡的赞美。无论“当春果瓜夸”熏风入夏时”的果瓜飘
、“香、暖风醉人,还是“秋天景最多”三冬乐事齐”的色彩缤纷、赏心乐事,无论登楼望远、桥上观河还是五泉听瀑、游寺感怀,无论思古风叹兴亡还是夸物产赞民风,诸多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本地诗人的赤子之情与故土之恋。马世焘(《兰州竹枝词》十首)分别写兰州的元宵节、春景、浮桥、五泉山、农作物、凤林关、淳化碑帖、瓜果、回族妇女服饰、重阳节登高等,宛如兰州的诗意民间风俗画卷。《兰州竹枝词》其一写“看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的元宵节盛况,其五写“东西柳沟三十里,家家门外绿杨多”的农家生活,其九写“瘦驴小小驾圈车,载得邻妻去母家”的回族妇女省亲,诸多“竹枝词”组成了兰州的民俗风情录。秦维岳《红泥泉》中的“谷口鸟无数,岩前几人家。我将买闲地,夹路种桃花”的农家生活宛如世外桃源。艺术世界之外的真实现实中必然有、世事艰危与民生哀苦,如张国香《白骨冢》刘尔炘《忧旱》等诗作。与前代诗词相比,清代诗词中的兰州形象较少天下兴亡而百姓皆苦的悲怆之叹,更多市民居此乐土的亲近之感,“陇上乐土”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符号表征。
近现代以来,吟咏兰州的古体诗词创作大大增多,诗词中的兰州记忆呈现了一种较为驳杂的文化景观。因受国势动荡、政治纷争、民族救亡、社会变革的影响,吟咏兰州的诗词大多具有宏大抒情的特色,诗人常常将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诗词中的时代精神与政治色彩大大增强。(杨巨川《光复纪念会竹枝词》八首)表现兰州举行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会时松柏灯笼装点街道、旌旗飘扬、市民游行庆贺的盛况。张建《小庙滩醮会竹枝词》叙述民国时期的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景象。续范亭《黄河桥口占》表现了国运的衰败与民生的艰难,寄寓着诗人的忧国之情。王烜《冬月十六、、王干一《敌机空七、八三日,敌机连炸兰垣,灾情惨重,记之》袭文庙》表现兰州受到日军轰炸后的惨烈场景。新中国成立后,吟咏兰州的诗词多表现在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兰州城市新气象。沈钧儒《参加兰州国庆大会》以“皋兰山下黄河边,旗帜缤纷鼓喧天”描写兰州儿女欢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的盛况。陈毅《游兰州五泉》表现“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的建设热情和“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杨”的建设成果。董必武《游兰州五泉山》以“近市尘嚣远,多龛香火悭。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来刻画五泉山的宁静之美。钟敬文《兰州》系列诗词不仅表现“东走黄河涌雁滩,天南突兀峙皋兰。五泉兼有天人胜,古柳飞檐共壮观”的兰州壮丽风景,还表现二十年后兰州纵横驰道、嵯峨巨构的变化。霍松林《重游兰州》则以“虹桥压浪黄河静,绿树连云白塔高。丝路缤纷花雨密,交流文化起新潮”来描写兰州四十多年来的变化,展现出一个山川美好、观念开放、交流广泛的兰州形象。
二、城市文化记忆的共时性审视
兰州地形是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峡谷盆地。历代诗人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河则意溢于河,一次次将兰州自然景观
第2期郭茂全: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
25
展现了一个山水相拥、与人文景观熔铸成优美的诗篇词章,
风景宜人、文化多元、民族杂居、习俗独特的西部城市形象。
黄河两岸的五泉山、皋兰山、白塔山是诗人吟咏兰州的、何海楼《自题兰州八景》等审美聚焦点。曾凤翔《金邑八景》。古体诗词中吟咏林泉清幽、诗词曾描摹“兰州八景”楼阁错落的五泉山者颇多。张澎《清明次日登五泉寺清晖阁远眺孵夕归》描写“白雪消残河涘外,绿烟飞上柳梢头”的清明节五泉山景色。李文《游五泉》描绘“四面峰峦紫翠连,白云深处有人烟。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的五泉山景致。段坚《读书五泉小圃》以“风清云净雨初睛,南亩东阡策杖行。幽鸟似知行乐意,绿柳烟外两三声”描写春天五泉山的清幽“景色。郝璧《饮酒五泉寺大雨》六月不知天外暑,山头飞雨、“片云催”吴镇《李汇川雨中邀饮五泉》游人莫恨苔滑,妙领、“山光是雨天”张澎《落花不入游人梦,寒玉山房即事》卧看皋兰雨后山”皆描写雨季五泉山、皋兰山的秀美风光。程天锡《立秋后十二日午,雨过骤凉》写“烟晴开晚霁,秋色满皋兰”的兰州绚烂秋景,罗家伦《重抵兰州见红叶缤纷最饶秋意》赞美兰州“聚名城品秋色,八分秾艳在兰州”的兰州秾艳秋色。王光晟《冰桥行》描绘黄河兰州段冬季从朔风凛冽、冰封河面到春天到来、岸冰消融的壮丽景象,罗家伦《亨堂赴兰州途中即景》描写“冰拥皮筏子,载雪下兰州”的黄河雪景。从春夏到秋冬,从晨午到昏夕,从月夜到雨天,从山前到山后,兰州山水的魅力各不相同,诗人皆能从中发现诗情画意。王干一《兰州晚步》以“红轮低映滔滔水,始信长河落日圆”写、夕阳中的兰州景色,孙艺秋《兰山夜色》李瑞严《夏夜登兰山、公园三台阁》皆写夜色中的兰州美景,裴慎《五泉漱玉》吴丈、、蜀《五泉山揽胜》张曼西《登兰州三台阁远眺》牛运震《后五、泉》邓隆《后五泉》等作品描写了五泉和后五泉的优美景色。
园林景观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于一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古体诗词对兰州城市中的凝熙园(节园)、若己园(憩园)西园、淀园等园林景观予以了形象的描绘。朱识铉《初夏莲池》状写凝熙园中“野岸垂杨犹落絮,池塘蝌蚪半成蛙”的初夏荷塘美景。景廉《若己有园诗》描绘了若己有园“中“树荫蓊郁护长廊,绕砌新蔬绿几行”的蔬香馆、池塘东畔“起层楼,楼影参差沁碧流”的夕佳楼、冉冉香云四壁遮,春风“拂槛月轮斜”的天香亭、曲槛回阑宛转通,万松深处敞帘栊”的四照厅以及“水光潋艳月光寒”的月波亭,其笔下的若己有园之美景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谭嗣同《憩园雨五律》描绘“憩园三月雨,四壁长苔衣、积水循玠上,低云入户飞”的憩园之景,在写景的同时还表现了“淅沥彻今夕,哀弦谁独谈,响泉当石咽,暗雨逼灯寒”孤哀之感。园林景观与山水景观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兰州的城市生态文化记忆。王沂暖《满江红·、《兰山公园》忆江南·兰州南湖公园》等赞美了城市的公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行吟山泽是诗人们寄情山水以释内心苦闷烦忧的一种方式。古体诗词中的山水书写常涉及兰州周边的兴隆山、栖云山、天都山、马衔山、摩云岭等山峦,、、秦致通《兴隆山》李致通《兴隆山抒怀》彭泽《游兴隆山》就状写了兴隆山的自然美景与诗人的人生理想。
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有的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性符号。兰州的镇远浮桥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诗人或状其奇,或表其态,或言其用,词作各领风骚。叶礼《甘肃竹枝词》中“天下黄河一道桥,排空船势扼中腰。千寻铁链悬高岸,更系编茅缆几条”是镇远浮桥的与众不同。巫揆《咏浮桥》写“天下浮桥原第一,桃花谁虑涨春波”的黄河浮桥,宋伯鲁《第一桥》同样描绘“铁锁钩连密,方舟并作桥”的黄河浮桥。慕、《、寿祺《雪后望冰桥》过兰州浮桥》冯国瑞《铁桥晚眺》皆写。兰州城市一些建筑大多成为历史的废墟或“黄河第一桥”
遗迹,如古城兰州的望河楼、拂云楼、玉垒关、金城关、凤林关、武候祠等,读者从诗词中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发现了昔日兰州城市建筑的诸多面影。
古体诗词对兰州独特的物产与习俗表现较多,散发着诗人浓浓的田园气息,蕴藏着词人深厚的家园情结。“身处市井之中的民间词人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异彩纷呈的
[3]
”我城市风情,往往是他们信手拈来的描写对象。江得符《
忆兰州好》充溢着浓郁的故乡情愫,词作中的兰州有繁华的街道、丰富的瓜果、好听的山歌。叶礼《甘肃竹枝词》共有百首之多,部分词叙写兰州城市的与众不同,其以“背枕河流面对山,金汤巩固翠微间。尚书台是前王府,四面城墙三面关”写兰州的地理形胜,以“城南山上大开筵,盛会龙华浴佛天。卧佛燃灯千佛阁,轻歌妙舞酒如船”写兰州的佛寺庙会,其他诗词专门描写兰州的泉水楼台、瓜果水烟、千寻铁桥、旋转水(车、水渠塘堰祈雨仪式等。魏椿《五泉竹枝词》六首)描写光绪年间五泉山四月八浴佛节女子戴花出游、儿童蹦跳嬉戏、车马往来如飞、人们拜佛求子、戏楼笙簧齐鸣的民间风俗画、面。张建《小庙滩醮会竹枝词》杨巨川《五泉庙会》描绘五泉酒肆茶楼戏园相连和女子身着时装的情景。杨巨川《街市泥、泞戏作》王烜《兰州竹枝词》描绘兰州早期的集市景象。高一涵对兰州传统乡居生活情有独钟,其《兰州盛夏》呈现兰州、“《夏天“蚊弱何须帐”敲棋瓜代酒”等生活习俗,兰州初春》则描绘“乡人别有幽闲趣,醒傍门前种醉瓜”的农家生活。此、外,谢宠《车把式》中“车把式”陈炳奎《金城竹枝词》中“挑水、、赵绍康《宋寿海《兰州牛肉面》中的“牛肉面”兰州杂咏》夫”
与成倬《水车谣》中的“黄河水车”都是富有特色的地方风物,建构了一个风俗独特的兰州城市空间形象。
三、城市文化记忆的诗词表现特色
“低文学作品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是相当普遍的:诗歌、俗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或是爱情故事,所有不同体裁和类型的文学作品,不管是流行的消遣文学,还是经典的高雅
[271]2”文学都曾作为、现在也仍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城市的
文化记忆因文学表现载体的不同而不同。吟咏兰州城市的古体诗词承继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多表现怀古幽思、报国理想、兴亡慨叹、隐逸情怀、思乡怀亲、安居愿望等思想情感,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
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一直受到历代诗人的关注。历史
26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33卷
历史事件以及古渡、驿楼、茅店、佛寺、故园等无不体现人物、
出时代的变迁,怀古思幽成为许多古代诗人的集体无意识。诗词中不仅有历史沧桑、岁月难留之感,还有英雄易老、命运多悲的人生感叹。历代诗词对兰州的历史遗迹多有表现。、、、朱缙炯《侯马亭》刘漳《吴镇《李景豫武侯祠》侯马亭歌》《候马亭》叩问历史苍茫,感慨朝代兴亡,抒发人生易老的喟叹。巫揆《凝熙园怀古》遥想数代肃王及其府第在农民起义震天金鼓中的灰飞烟灭,只留下空荡荡的花园草地,发出了“可怜帝子今何在?只恐重来也枉然”的历史喟叹。邓隆《西固城怀古》表达了“西固城边水一湾,荒烟蔓草野花闲。前朝繁盛今何在?相对惟余露骨山”的沧桑慨叹。王永清《兰州览古》抒发“紫塞尚余秦汉迹,黄河不冼古今愁。惊心累代经、《营事,欲把兴亡数到头”历史感叹。袁定邦《兰山怀古》四、《、“墩坪春眺》玉垒关》四墩等皆怀古思幽之作,对“汉家营”、“坪”玉垒关”等兰州遗迹喟叹不已,展现了兰州作为“古雄关”历史特征,也给这座城市染上了一种悲情色彩。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是吟咏兰州诗词的重要母题之一。作为交通要道的兰州因之成为欢聚之地亦成为离散之所,宋琬《寄、、兰州司马赵紫垣》吴镇《送别》王权《金城遇云章》等表达转蓬浮萍的人生体悟与友人聚散别离的悲欢情感。
受审美主体身份的影响,尽管有部分吟咏兰州的诗词模仿等“竹枝词”等民间词典风格,但大多表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与趣味,诗词风格多典雅蕴藉。诗词中不乏对山水游览的感触记录与文人交往的唱和酬韵,山水之乐与田园之乐是其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生命感叹、朋友情谊等是其主要情感,吟咏五泉山、兴隆山、栖云山的诗词中皆表现其纵情自然山水的愉悦与无意功名富贵的超脱。吴镇《后五泉》不仅写“秋草滋秀色,松老含青绿。淙淙乱石中,飞泉时断续”的自然山林景色,还表现“良朋举瑶觞,雅爱各相属于”的野外宴饮场景。彭泽《满江红·九日游西园》欣赏满山红叶、园中菊花绽放的秋日西园之景,抒愉悦之情,表宴饮之欢。刘尔炘《五泉山雅集偶成》等诗作表现“绿荫深、“处且衔杯,又向人间醉一回”鸟唤提壶花劝酒,赏心乐事与人同”的文人情趣。许多诗词皆状其醉态,形其欢颜,言其闲适,而同游之喜、宴饮之乐、庆贺之欢皆入诗中。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形象建构了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虽然部分,诗词涉笔战争、饥荒等“城市之痛”但大多诗词表现“城市之。诗人深情地赞美着兰州城市的历史悠久、美”经济繁荣、文化深厚、风景秀丽。汪行健《凤凰台上忆吹箫·再咏兰州》表现兰、“、“州“参差无数层楼”车毂击”物阜十里滨河大道,琳琅市肆,人稠”的繁荣景象,张思温《兰州棹歌》中表现兰州“车队如龙明月夜,电灯照耀十三桥”的灿烂夜景,李国瑜《满庭芳·登兰州五泉山抒怀》表现“春来遍,绿杨影里,看塞上江南”的历史巨变。
古体诗词风格的差异与时代创作语境及诗词作者本人的主体特征密不可分。吟咏兰州的古体诗词虽有相似的表现对象,但因审美创造者的差异而不同。诗词创造者诗词创作者或为皇室成员,或为道士僧人,或为文人墨客,或为官吏村氓等主体身份方面的差异,或因学识才气、抱负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诗人中常居兰州者便与城市耳鬓
厮磨、肌肤相亲,诗作中的城与人之间情感笃厚;羁旅、客居、宦游兰州者多悲时叹逝,他们常常是身在兰州而心系归乡之帆。吟咏兰州的诗词因创作主体差异风格多样,作品中的城市形象也迥然不同。有的诗词豪迈悲壮、慷慨苍凉,有的缠绵婉转、娟秀清丽,有的清新明快。王进宝《咏五泉睡佛》的诗句“你到睡的好!一睡何时了?众人像你睡,江山谁来”、《保?充满口语色彩与诙谐趣味。崔旸《游白塔寺》甲寅仲、《三角城早发》秋又登五泉山》皆为其行旅之作,因此诗风孤寂清寒。林则徐被流放至伊犁时旅次兰州八日,其诗皆表现其羁臣之悲、故人之情、报国之志,诗风则慷慨悲凉。谭嗣同《、别兰州》张和《五泉山晚眺》等政治型诗人的作品更多表达了诗人的报国雄心,诗风激越昂扬。
“城市生活方式的异质性、多样性、开放性为文学提供了
[4]
”巨大的意义表现空间,使文学具有了无限可能性。与丰富
多元的城市文化记忆相比,历史诗人们对城市的文学想象仅仅是其创作中极小的部分,他们对城市的表现往往带有印象式、零散化的特征,然而,众多吟咏兰州的诗词却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极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形象的文化意义不容忽视。“所谓历史文化名城,但又有它的文化个性。所以,研究它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不能单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物的特征、色彩或一些文物古迹,这些仅是外部的视觉感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去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感
[5]”受,要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去认识它。可以说,
众多吟咏兰州的诗词作品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兰州城市的文学记忆,留存于古体诗词中兰州形象是兰州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脉息,是兰州“文化个性”与“城市精神”的诗意呈现。“黄、“河之都”山水名城”和现代“丝路重镇”已成为兰州城市建
[6]
设的目标。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是当下兰州城
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将会不断激励作家积极地投身于兰州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之中。参考文献:
[](德)阿斯特莉·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1M]. 冯亚林,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12.2
[]兰州古今诗词选[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991.M].1 卢金洲.[]]论宋代民间词的城市文化意蕴[南昌大学学报(人3J. 何春环.
(),:文社会科学版)010692904.-1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北京:4 蒋述卓.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03:48.2
[]城市文化论纲[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5 沈福熙.012:M].2
139.
[]中国城市大典兰州卷[北京:华艺出版社,6 钱文昌.009:M].2
22.
[]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7 刘秋芝.M].
社,014.2
(责任编辑:张 哲)
第33卷2014年4月
()文章编号:10013732014020234-4-0-0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ournalofLanzhouJiaotonUniversitJ gy ol.33V
A.2014rp
:/DOI10.3969.issn.1001373.2014.02.007-4j
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
郭茂全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
历史沿革、文化遗迹、民情风俗是兰摘 要:文学作品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体诗词中兰州的地理风貌、州城市文化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历代诗人对兰州城市文化的文学想象与审美呈现,不仅反映了兰州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面貌,还体现了诗人们对兰州城市文化的多元思考。关键词:古体诗词;兰州;城市文化;文学想象;审美呈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heCulturalMemorofLanzhouCitinClassicalPoemsT yy
GUO Maou-anq
,,)(choolof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Lanzhou730020,ChinaS y
:Abstractliterarworksisanimortantcarriertoconveurbanculture.Theculturalmemoron ypyy
,,eorahicalfeatureshistoricalchanesculturalrelicsandcitizencustomsisaoranicartofur- ggpggp,boemswherethereareliterarimainationandaestheticancultureofLanzhoucitinclassical pygy oets.Theseculturalimaesinclassicoemsarenotreresentationofthecitbmanancient pgppyyy
’oetsonltoreflecthistoricaldevelomentandactualsituationofLanzhoubutalsotoexress pypp diversethouht. g
;;;;:wordsclassicaloemsLanzhouciturbancultureliterarimainationaestheticreresenKe- pyygpy tation
“文学是 德国著名文化记忆理论家阿斯特莉·埃尔说:——不管是作为个人记忆的媒集体记忆的一个强大的媒介—
[461]2
”介框架或是作为文化集体记忆的存储和传播。文学是
一、城市文化记忆的历时性审视
一个城市的国家政治功能与地理特点是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涵,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经历了边关要塞、藩王都城、陇上乐土、现代都市等文化形象的审美嬗变。
险要的边关城池是古代诗词书写中兰州城市形象的主要内涵,具体表征于唐宋金元时期的诗词中。南朝宋时诗人吴迈远《棹歌行》是较早写到兰州的诗作。诗作通过岷山、燕水、瘴气等意象,营构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意境,显现出“皋兰”的偏远荒落。西北军事要塞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兰州文化形象。高适《金城北楼》为诗人途经兰州所作,不仅描绘了“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的江山之美,呈现了“湍上
记忆的媒介,文学中的城市文化则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存储。历代文学家以饱满的情感、和传播”诗性的话语描绘了兰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兰州古今诗词选》历代咏陇诗选》兰州文史资料选集》《等诗词选集与地方志中收录了大量吟咏兰州兰州风物集》
城市的古体诗词。由卢金洲编注的《兰州古今诗词选》是收
[2]
集吟咏兰州的诗词作品较多的一部诗词选集。数量众多的
吟咏兰州的诗词从历时与共时的向度组成了兰州的城市形象图谱,建构了兰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0132*收稿日期:-1-220 学报网址:ttb.lztu.edu.cnxhpj
)(基金项目: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013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3YD07912
:,作者简介:男,甘肃武山人,郭茂全(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E-m973-)ailGuomaouan@126.com1q
24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33卷
城头残月势如弓”的关隘之险,还表现了“为问急流声若箭,
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的军旅之苦。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乃诗人远赴北庭途经兰州所作,其中“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等诗句描写金城驿楼的高峻与险要,表明了兰州军事位置的重要。兰州曾是大小诸侯国之间武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宋代诗人王珪《次韵和元厚之平羌》就叙述了宋神宗时期李宪打败西夏和收复兰州的事。金代邓千江的词《望海潮·献张六太尉》深得豪放词派之风骨,对兰州作了一番恢宏壮阔的描绘,是吟咏兰州诗词中的代表作。该词上阙描写兰州的地势险要、城池坚固、鏖战频繁的特点,下阙想象战事平息、国家安宁、将士还家、祭奠英灵的情景。唐宋诗词中的“边城兰州”观念对后人影。清代宋琬《响深远,成为了想象兰州的“集体记忆”寄兰州司马赵紫垣》中的“边州”记忆、崇保《拂云楼》中的“边防”想象、张澎《闲游黄河岸》中的“孤城”体验、俞明震《月夜登兰州城楼望黄河隔岸诸山》中的“绝塞”认知、谭嗣同《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中的“边防”理解等都是对“边城兰州”想象的文学呼应。
明建文元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历代肃王便在兰州修建城廓、修葺寺庙道观、修筑苑囿,兰州遂成为一座山水与城池相依、寺庙与道观并存、政治与经济共兴的藩王都城。无论是肃王之诗还是文人之词,明代古体诗词中兰州城市形象皆为繁荣昌盛的藩王都城。明肃靖王朱真淤的诗对兰州《的寺庙、道观、园囿等城市景观进行了诗意展示,华林寺》(三首)描绘了华林寺周围的壮丽景色,表现了“盛游到此暂开颜”的愉悦心境和“四序递催人易老,朱颜不觉换苍颜”的生命喟叹。明代表现兰州的华林寺、金天观、五泉寺、白塔寺的诗词较多,不仅显示了明代兰州的宗教文化的繁盛,还佐证了明代藩王对宗教文化的重视。黄谏《五泉山》状写五泉山“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的宗教气息,陈质《步韵五泉山》表现“梵宫高耸与云连,昼静夜焚宝鼎烟。入钵龙收檐外雨,听经鹤隐洞中天”的五泉寺禅境;李文《白塔寺》描绘“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白塔连云起,黄河带雨流”的白塔寺景色,段坚《五泉寺》表现了“水流东涧来西涧,坐倚南峰对北峰”的五泉美景和“逢僧借问登高处,笑指云山有路通”的佛光禅理。滕佐《、华林寺》华林寺》皆言华林寺幽幽钟声、潺潺绿水、习张谅《习香风,如蓬莱仙境。明代的兰州不仅有浓郁的宗教氛围,还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彭泽《满江红·送兰州卫刘经历被诬罪归二阙》在写友人的不幸遭遇和治理兰州的功绩,表现兰、“、“州“冰清玉洁”吏畏廉明”民怀恩德”的政治生活。
清代诗词中的兰州形象是城池坚固、山水相绕、物产丰饶、安居乐业的陇上乐土,吟咏兰州的诗词少了几分边塞诗词中的战鼓频催与羌笛诉怨,多了几丝民情风俗的故土深情和家园温馨。江得符、秦维岳、马世焘等兰州籍诗人对兰州作为“陇上乐土”的书写成为清代吟咏兰州诗词的主旋律。江得符《我忆兰州好》共有十二首之多,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故乡的赞美。无论“当春果瓜夸”熏风入夏时”的果瓜飘
、“香、暖风醉人,还是“秋天景最多”三冬乐事齐”的色彩缤纷、赏心乐事,无论登楼望远、桥上观河还是五泉听瀑、游寺感怀,无论思古风叹兴亡还是夸物产赞民风,诸多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本地诗人的赤子之情与故土之恋。马世焘(《兰州竹枝词》十首)分别写兰州的元宵节、春景、浮桥、五泉山、农作物、凤林关、淳化碑帖、瓜果、回族妇女服饰、重阳节登高等,宛如兰州的诗意民间风俗画卷。《兰州竹枝词》其一写“看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的元宵节盛况,其五写“东西柳沟三十里,家家门外绿杨多”的农家生活,其九写“瘦驴小小驾圈车,载得邻妻去母家”的回族妇女省亲,诸多“竹枝词”组成了兰州的民俗风情录。秦维岳《红泥泉》中的“谷口鸟无数,岩前几人家。我将买闲地,夹路种桃花”的农家生活宛如世外桃源。艺术世界之外的真实现实中必然有、世事艰危与民生哀苦,如张国香《白骨冢》刘尔炘《忧旱》等诗作。与前代诗词相比,清代诗词中的兰州形象较少天下兴亡而百姓皆苦的悲怆之叹,更多市民居此乐土的亲近之感,“陇上乐土”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符号表征。
近现代以来,吟咏兰州的古体诗词创作大大增多,诗词中的兰州记忆呈现了一种较为驳杂的文化景观。因受国势动荡、政治纷争、民族救亡、社会变革的影响,吟咏兰州的诗词大多具有宏大抒情的特色,诗人常常将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诗词中的时代精神与政治色彩大大增强。(杨巨川《光复纪念会竹枝词》八首)表现兰州举行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会时松柏灯笼装点街道、旌旗飘扬、市民游行庆贺的盛况。张建《小庙滩醮会竹枝词》叙述民国时期的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景象。续范亭《黄河桥口占》表现了国运的衰败与民生的艰难,寄寓着诗人的忧国之情。王烜《冬月十六、、王干一《敌机空七、八三日,敌机连炸兰垣,灾情惨重,记之》袭文庙》表现兰州受到日军轰炸后的惨烈场景。新中国成立后,吟咏兰州的诗词多表现在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兰州城市新气象。沈钧儒《参加兰州国庆大会》以“皋兰山下黄河边,旗帜缤纷鼓喧天”描写兰州儿女欢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的盛况。陈毅《游兰州五泉》表现“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的建设热情和“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杨”的建设成果。董必武《游兰州五泉山》以“近市尘嚣远,多龛香火悭。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来刻画五泉山的宁静之美。钟敬文《兰州》系列诗词不仅表现“东走黄河涌雁滩,天南突兀峙皋兰。五泉兼有天人胜,古柳飞檐共壮观”的兰州壮丽风景,还表现二十年后兰州纵横驰道、嵯峨巨构的变化。霍松林《重游兰州》则以“虹桥压浪黄河静,绿树连云白塔高。丝路缤纷花雨密,交流文化起新潮”来描写兰州四十多年来的变化,展现出一个山川美好、观念开放、交流广泛的兰州形象。
二、城市文化记忆的共时性审视
兰州地形是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峡谷盆地。历代诗人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河则意溢于河,一次次将兰州自然景观
第2期郭茂全: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
25
展现了一个山水相拥、与人文景观熔铸成优美的诗篇词章,
风景宜人、文化多元、民族杂居、习俗独特的西部城市形象。
黄河两岸的五泉山、皋兰山、白塔山是诗人吟咏兰州的、何海楼《自题兰州八景》等审美聚焦点。曾凤翔《金邑八景》。古体诗词中吟咏林泉清幽、诗词曾描摹“兰州八景”楼阁错落的五泉山者颇多。张澎《清明次日登五泉寺清晖阁远眺孵夕归》描写“白雪消残河涘外,绿烟飞上柳梢头”的清明节五泉山景色。李文《游五泉》描绘“四面峰峦紫翠连,白云深处有人烟。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的五泉山景致。段坚《读书五泉小圃》以“风清云净雨初睛,南亩东阡策杖行。幽鸟似知行乐意,绿柳烟外两三声”描写春天五泉山的清幽“景色。郝璧《饮酒五泉寺大雨》六月不知天外暑,山头飞雨、“片云催”吴镇《李汇川雨中邀饮五泉》游人莫恨苔滑,妙领、“山光是雨天”张澎《落花不入游人梦,寒玉山房即事》卧看皋兰雨后山”皆描写雨季五泉山、皋兰山的秀美风光。程天锡《立秋后十二日午,雨过骤凉》写“烟晴开晚霁,秋色满皋兰”的兰州绚烂秋景,罗家伦《重抵兰州见红叶缤纷最饶秋意》赞美兰州“聚名城品秋色,八分秾艳在兰州”的兰州秾艳秋色。王光晟《冰桥行》描绘黄河兰州段冬季从朔风凛冽、冰封河面到春天到来、岸冰消融的壮丽景象,罗家伦《亨堂赴兰州途中即景》描写“冰拥皮筏子,载雪下兰州”的黄河雪景。从春夏到秋冬,从晨午到昏夕,从月夜到雨天,从山前到山后,兰州山水的魅力各不相同,诗人皆能从中发现诗情画意。王干一《兰州晚步》以“红轮低映滔滔水,始信长河落日圆”写、夕阳中的兰州景色,孙艺秋《兰山夜色》李瑞严《夏夜登兰山、公园三台阁》皆写夜色中的兰州美景,裴慎《五泉漱玉》吴丈、、蜀《五泉山揽胜》张曼西《登兰州三台阁远眺》牛运震《后五、泉》邓隆《后五泉》等作品描写了五泉和后五泉的优美景色。
园林景观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于一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古体诗词对兰州城市中的凝熙园(节园)、若己园(憩园)西园、淀园等园林景观予以了形象的描绘。朱识铉《初夏莲池》状写凝熙园中“野岸垂杨犹落絮,池塘蝌蚪半成蛙”的初夏荷塘美景。景廉《若己有园诗》描绘了若己有园“中“树荫蓊郁护长廊,绕砌新蔬绿几行”的蔬香馆、池塘东畔“起层楼,楼影参差沁碧流”的夕佳楼、冉冉香云四壁遮,春风“拂槛月轮斜”的天香亭、曲槛回阑宛转通,万松深处敞帘栊”的四照厅以及“水光潋艳月光寒”的月波亭,其笔下的若己有园之美景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谭嗣同《憩园雨五律》描绘“憩园三月雨,四壁长苔衣、积水循玠上,低云入户飞”的憩园之景,在写景的同时还表现了“淅沥彻今夕,哀弦谁独谈,响泉当石咽,暗雨逼灯寒”孤哀之感。园林景观与山水景观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兰州的城市生态文化记忆。王沂暖《满江红·、《兰山公园》忆江南·兰州南湖公园》等赞美了城市的公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行吟山泽是诗人们寄情山水以释内心苦闷烦忧的一种方式。古体诗词中的山水书写常涉及兰州周边的兴隆山、栖云山、天都山、马衔山、摩云岭等山峦,、、秦致通《兴隆山》李致通《兴隆山抒怀》彭泽《游兴隆山》就状写了兴隆山的自然美景与诗人的人生理想。
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有的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性符号。兰州的镇远浮桥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诗人或状其奇,或表其态,或言其用,词作各领风骚。叶礼《甘肃竹枝词》中“天下黄河一道桥,排空船势扼中腰。千寻铁链悬高岸,更系编茅缆几条”是镇远浮桥的与众不同。巫揆《咏浮桥》写“天下浮桥原第一,桃花谁虑涨春波”的黄河浮桥,宋伯鲁《第一桥》同样描绘“铁锁钩连密,方舟并作桥”的黄河浮桥。慕、《、寿祺《雪后望冰桥》过兰州浮桥》冯国瑞《铁桥晚眺》皆写。兰州城市一些建筑大多成为历史的废墟或“黄河第一桥”
遗迹,如古城兰州的望河楼、拂云楼、玉垒关、金城关、凤林关、武候祠等,读者从诗词中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发现了昔日兰州城市建筑的诸多面影。
古体诗词对兰州独特的物产与习俗表现较多,散发着诗人浓浓的田园气息,蕴藏着词人深厚的家园情结。“身处市井之中的民间词人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异彩纷呈的
[3]
”我城市风情,往往是他们信手拈来的描写对象。江得符《
忆兰州好》充溢着浓郁的故乡情愫,词作中的兰州有繁华的街道、丰富的瓜果、好听的山歌。叶礼《甘肃竹枝词》共有百首之多,部分词叙写兰州城市的与众不同,其以“背枕河流面对山,金汤巩固翠微间。尚书台是前王府,四面城墙三面关”写兰州的地理形胜,以“城南山上大开筵,盛会龙华浴佛天。卧佛燃灯千佛阁,轻歌妙舞酒如船”写兰州的佛寺庙会,其他诗词专门描写兰州的泉水楼台、瓜果水烟、千寻铁桥、旋转水(车、水渠塘堰祈雨仪式等。魏椿《五泉竹枝词》六首)描写光绪年间五泉山四月八浴佛节女子戴花出游、儿童蹦跳嬉戏、车马往来如飞、人们拜佛求子、戏楼笙簧齐鸣的民间风俗画、面。张建《小庙滩醮会竹枝词》杨巨川《五泉庙会》描绘五泉酒肆茶楼戏园相连和女子身着时装的情景。杨巨川《街市泥、泞戏作》王烜《兰州竹枝词》描绘兰州早期的集市景象。高一涵对兰州传统乡居生活情有独钟,其《兰州盛夏》呈现兰州、“《夏天“蚊弱何须帐”敲棋瓜代酒”等生活习俗,兰州初春》则描绘“乡人别有幽闲趣,醒傍门前种醉瓜”的农家生活。此、外,谢宠《车把式》中“车把式”陈炳奎《金城竹枝词》中“挑水、、赵绍康《宋寿海《兰州牛肉面》中的“牛肉面”兰州杂咏》夫”
与成倬《水车谣》中的“黄河水车”都是富有特色的地方风物,建构了一个风俗独特的兰州城市空间形象。
三、城市文化记忆的诗词表现特色
“低文学作品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是相当普遍的:诗歌、俗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或是爱情故事,所有不同体裁和类型的文学作品,不管是流行的消遣文学,还是经典的高雅
[271]2”文学都曾作为、现在也仍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城市的
文化记忆因文学表现载体的不同而不同。吟咏兰州城市的古体诗词承继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多表现怀古幽思、报国理想、兴亡慨叹、隐逸情怀、思乡怀亲、安居愿望等思想情感,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
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一直受到历代诗人的关注。历史
26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33卷
历史事件以及古渡、驿楼、茅店、佛寺、故园等无不体现人物、
出时代的变迁,怀古思幽成为许多古代诗人的集体无意识。诗词中不仅有历史沧桑、岁月难留之感,还有英雄易老、命运多悲的人生感叹。历代诗词对兰州的历史遗迹多有表现。、、、朱缙炯《侯马亭》刘漳《吴镇《李景豫武侯祠》侯马亭歌》《候马亭》叩问历史苍茫,感慨朝代兴亡,抒发人生易老的喟叹。巫揆《凝熙园怀古》遥想数代肃王及其府第在农民起义震天金鼓中的灰飞烟灭,只留下空荡荡的花园草地,发出了“可怜帝子今何在?只恐重来也枉然”的历史喟叹。邓隆《西固城怀古》表达了“西固城边水一湾,荒烟蔓草野花闲。前朝繁盛今何在?相对惟余露骨山”的沧桑慨叹。王永清《兰州览古》抒发“紫塞尚余秦汉迹,黄河不冼古今愁。惊心累代经、《营事,欲把兴亡数到头”历史感叹。袁定邦《兰山怀古》四、《、“墩坪春眺》玉垒关》四墩等皆怀古思幽之作,对“汉家营”、“坪”玉垒关”等兰州遗迹喟叹不已,展现了兰州作为“古雄关”历史特征,也给这座城市染上了一种悲情色彩。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是吟咏兰州诗词的重要母题之一。作为交通要道的兰州因之成为欢聚之地亦成为离散之所,宋琬《寄、、兰州司马赵紫垣》吴镇《送别》王权《金城遇云章》等表达转蓬浮萍的人生体悟与友人聚散别离的悲欢情感。
受审美主体身份的影响,尽管有部分吟咏兰州的诗词模仿等“竹枝词”等民间词典风格,但大多表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与趣味,诗词风格多典雅蕴藉。诗词中不乏对山水游览的感触记录与文人交往的唱和酬韵,山水之乐与田园之乐是其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生命感叹、朋友情谊等是其主要情感,吟咏五泉山、兴隆山、栖云山的诗词中皆表现其纵情自然山水的愉悦与无意功名富贵的超脱。吴镇《后五泉》不仅写“秋草滋秀色,松老含青绿。淙淙乱石中,飞泉时断续”的自然山林景色,还表现“良朋举瑶觞,雅爱各相属于”的野外宴饮场景。彭泽《满江红·九日游西园》欣赏满山红叶、园中菊花绽放的秋日西园之景,抒愉悦之情,表宴饮之欢。刘尔炘《五泉山雅集偶成》等诗作表现“绿荫深、“处且衔杯,又向人间醉一回”鸟唤提壶花劝酒,赏心乐事与人同”的文人情趣。许多诗词皆状其醉态,形其欢颜,言其闲适,而同游之喜、宴饮之乐、庆贺之欢皆入诗中。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形象建构了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虽然部分,诗词涉笔战争、饥荒等“城市之痛”但大多诗词表现“城市之。诗人深情地赞美着兰州城市的历史悠久、美”经济繁荣、文化深厚、风景秀丽。汪行健《凤凰台上忆吹箫·再咏兰州》表现兰、“、“州“参差无数层楼”车毂击”物阜十里滨河大道,琳琅市肆,人稠”的繁荣景象,张思温《兰州棹歌》中表现兰州“车队如龙明月夜,电灯照耀十三桥”的灿烂夜景,李国瑜《满庭芳·登兰州五泉山抒怀》表现“春来遍,绿杨影里,看塞上江南”的历史巨变。
古体诗词风格的差异与时代创作语境及诗词作者本人的主体特征密不可分。吟咏兰州的古体诗词虽有相似的表现对象,但因审美创造者的差异而不同。诗词创造者诗词创作者或为皇室成员,或为道士僧人,或为文人墨客,或为官吏村氓等主体身份方面的差异,或因学识才气、抱负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诗人中常居兰州者便与城市耳鬓
厮磨、肌肤相亲,诗作中的城与人之间情感笃厚;羁旅、客居、宦游兰州者多悲时叹逝,他们常常是身在兰州而心系归乡之帆。吟咏兰州的诗词因创作主体差异风格多样,作品中的城市形象也迥然不同。有的诗词豪迈悲壮、慷慨苍凉,有的缠绵婉转、娟秀清丽,有的清新明快。王进宝《咏五泉睡佛》的诗句“你到睡的好!一睡何时了?众人像你睡,江山谁来”、《保?充满口语色彩与诙谐趣味。崔旸《游白塔寺》甲寅仲、《三角城早发》秋又登五泉山》皆为其行旅之作,因此诗风孤寂清寒。林则徐被流放至伊犁时旅次兰州八日,其诗皆表现其羁臣之悲、故人之情、报国之志,诗风则慷慨悲凉。谭嗣同《、别兰州》张和《五泉山晚眺》等政治型诗人的作品更多表达了诗人的报国雄心,诗风激越昂扬。
“城市生活方式的异质性、多样性、开放性为文学提供了
[4]
”巨大的意义表现空间,使文学具有了无限可能性。与丰富
多元的城市文化记忆相比,历史诗人们对城市的文学想象仅仅是其创作中极小的部分,他们对城市的表现往往带有印象式、零散化的特征,然而,众多吟咏兰州的诗词却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极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形象的文化意义不容忽视。“所谓历史文化名城,但又有它的文化个性。所以,研究它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不能单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物的特征、色彩或一些文物古迹,这些仅是外部的视觉感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去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感
[5]”受,要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去认识它。可以说,
众多吟咏兰州的诗词作品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兰州城市的文学记忆,留存于古体诗词中兰州形象是兰州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脉息,是兰州“文化个性”与“城市精神”的诗意呈现。“黄、“河之都”山水名城”和现代“丝路重镇”已成为兰州城市建
[6]
设的目标。古体诗词中的兰州城市文化记忆是当下兰州城
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将会不断激励作家积极地投身于兰州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之中。参考文献:
[](德)阿斯特莉·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1M]. 冯亚林,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12.2
[]兰州古今诗词选[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991.M].1 卢金洲.[]]论宋代民间词的城市文化意蕴[南昌大学学报(人3J. 何春环.
(),:文社会科学版)010692904.-1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北京:4 蒋述卓.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03:48.2
[]城市文化论纲[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5 沈福熙.012:M].2
139.
[]中国城市大典兰州卷[北京:华艺出版社,6 钱文昌.009:M].2
22.
[]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7 刘秋芝.M].
社,014.2
(责任编辑:张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