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诗四首
(主备: 复备: )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表达了陈与义从登岳阳楼中流露出的家国之恨。
2、教学重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
3、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于诗人白居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2.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意。反复涵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诗情。
3. 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中的“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朗读要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突出重音。字音要读准、字形要熟记,字义要熟悉。汉字、拼音书(拼)写正确、工整、规范。语言表述通顺流畅、中心突出。
三、交流探究,赏析《归园田居》
【活动二】想象绘境,描绘画面,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
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3.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四、活动三:赏析《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五、综合建模
【活动四】减字背诵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六、分层布置作业:
A层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二题1、2
B层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一:构建动场,复习巩固
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 ),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二、自主学习
活动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
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
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三、交流探究,精读赏析
活动三:赏析 《渡荆门送别》
1.赏析 《渡荆门送别》
(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3)再读,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故乡)
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漫游楚地) 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
③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子。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
2.《登岳阳楼》
(1)导入。以回顾有关登岳阳楼的诗句或典故导入。
(2)整体感知。
①试读,读正确、读流畅。
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C.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傍晚的安宁。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引人遐想。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 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诗意,感悟诗情”以及3中的“学习叙事与心理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要结合词句进行品读,动情诵读;写作练笔要运用第一人称,语言通顺流畅,符合人物身份,突出诗人的感情。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
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四、综合建模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五、分层布置作业
A层: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B层:做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诗四首
(主备: 复备: )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表达了陈与义从登岳阳楼中流露出的家国之恨。
2、教学重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
3、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于诗人白居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2.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意。反复涵咏,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诗情。
3. 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中的“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朗读要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突出重音。字音要读准、字形要熟记,字义要熟悉。汉字、拼音书(拼)写正确、工整、规范。语言表述通顺流畅、中心突出。
三、交流探究,赏析《归园田居》
【活动二】想象绘境,描绘画面,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
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3.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四、活动三:赏析《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五、综合建模
【活动四】减字背诵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六、分层布置作业:
A层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二题1、2
B层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一:构建动场,复习巩固
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 ),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二、自主学习
活动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
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
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三、交流探究,精读赏析
活动三:赏析 《渡荆门送别》
1.赏析 《渡荆门送别》
(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3)再读,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故乡)
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漫游楚地) 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
③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子。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
2.《登岳阳楼》
(1)导入。以回顾有关登岳阳楼的诗句或典故导入。
(2)整体感知。
①试读,读正确、读流畅。
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C.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傍晚的安宁。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引人遐想。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 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诗意,感悟诗情”以及3中的“学习叙事与心理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要结合词句进行品读,动情诵读;写作练笔要运用第一人称,语言通顺流畅,符合人物身份,突出诗人的感情。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
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四、综合建模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五、分层布置作业
A层: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B层:做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