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寻找走失的文明
3、10李佳欣
七堇年在微博里说,每次读新闻,总得留个五分钟慨叹世界残忍的薄凉。而面对观众猛拍狂录的无礼之举,作为网友,我亦不禁要慨叹“世界残忍的薄凉了”。
一场音乐会本应琴音淙淙,风雅华雍,最终却秩序混乱,不欢而散,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观众无视规定的不文明行为,否则,实不必有工作人员冷漠严苛但实属无措的被迫之举,亦不必存爱乐乐团生冷强硬但却实为无奈的拒绝之辞。
为何观众明知不可却仍“铤而走险”?诚然,这可能源自观众对音乐的由衷赞美和自我沉醉,但背后的原因绝不止于此。
首先,这源于观众对规则的漠视。中国人似乎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规则都失败是摆样子的。观众潜意识里不尊重规则,才肆无忌惮的拍摄。
其次,这源于观众从众式的侥幸心理。处于闪光灯遍地的会场,观众极可能怀揣“大家都在拍,不差我一个”的想法,甚至在被工作人员镭射光照射时,因“凭什么照我不照他”而恼羞成怒。
再次,这源于观众附庸风雅的做派。很多人只是为了增加社交圈子的谈资才参加音乐会,不拍摄几张作为“证据”,怎能证明自己的“风雅十足”?
追根溯源,观众的做法源于中国社会文明的缺失。是的,从闪光灯满地的音乐回到个人瞠目结舌的中国式过马路,再到遍地垃圾的天安门广场和满身刻痕的经景点建筑,我们真的应该问一问:中国人的文明,去哪儿了?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纷繁,使中国人走失在物质的社会里,而文明走势在日益薄微的文化建设中,古人倡导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却变成“仓廪初实而礼节不至”,精神的迷茫导致了文明的缺失,缺少文化的传承又导致了我们精神的缺失。
没有文明的个人没有前途,没有文明的民族没有支柱,没有文明的国家没有发展。试想,若文明在中国走失,中国人便永远背负外国歧视的眼光,认为我们野蛮,认为我们不懂文明。中国人,你甘心如此吗?
文明的种子孕育在传统文化中,“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社会,“观众”应该传承文明美德,从内心尊重文明;国家应大力弘扬文明之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此,我们便可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就将建成不再令人慨叹“残忍的薄凉”的文明社会。
毕淑敏说,请给我一个干净温暖的世界。让我们寻找走失的文明,还他人以干净和温暖,让闪光灯照亮我们人生的文明的旅程!
莫要丢掉文明
C2刘远帅
近日,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演出。尽管场内不断打出“请勿摄影录音”的字幕,可仍有人被演出感染而猛拍狂录,更有甚者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醒,恼羞成怒,以致现场秩序一度混乱。
身为网友,我不仅为观众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耻。
诚然,乐团的要求可能有些不近人情,可这正是对艺术崇高的追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音乐需要的正是一种静谧的环境,由此看来,此规定也无可厚非。不可否认,工作人员的做法也有失考虑,但在现场秩序混乱的当时,也实属无奈之举。
既然乐团有剧场的规则,为何人们罔顾规则和他人提醒,依旧我行我素?是真的感受到了艺术的真谛,陶醉于天地妙音之中吗?
不是!
真正的感受高山流水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尊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在某些观众看来,琴音美妙或许并不可贵,可贵的只是能在朋友圈中多一些谈话的资本,为自己带上高雅的礼帽,这些人归根结底只是为了炫耀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说到底就是自私的忘我,只想利己,不想利人。他们的行为,实不可取!
观众对规则的践踏反映出的不正是当今社会文明/的缺失吗?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本应深深镌刻于我们的心头,如今却已消失殆尽。可悲啊!
在我看来,观众们文明的缺失绝不是个案,而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你是否还在痛心,多少国外名胜用汉字书写着“禁止喧哗”的大字;你是否还在痛心,古城墙上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的刻痕;你是否还在痛心,天安门升旗后留下的数吨垃圾?------而我更痛心的是,我们的文明就这样一点点的在一次次喧哗中、一次次刻画中、一次次的乱丢垃圾中慢慢的消失。
难道我们真的要就此丢掉我们赖以骄傲的文明?
我们是礼仪之邦的国民,我们身上流淌的是五千年积淀的文明,我们怎甘心如此轻易失掉我们的文明?其实,文明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从自己做起,让名胜古迹少一份“到此一游”,多一份“轻声细语”;让天安门广场、高速路口少一份随手丢弃的垃圾,多一份反省自我的理性;让演出现场少一分“繁星闪闪”,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他人蔑视的眼光;如此,我们才能活得磊落而光明;如此,我们才能守住五千年的泱泱华夏的璀璨文明!
浮华的时代,不能浮华的是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静下我们的内心,静听天籁之音;让我们沉静下我们的灵魂,找回丢失的文明。然后,将它深深的镌刻于内心,不再丢失!
让文明远离荒芜
C2刘嘉宁
对于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者敞开大门的行动,我们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毫无疑问,图书馆的暖心举措彰显了文明进步,也传递出人间大爱。
胡适曾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考察三点:他们怎么对待小孩,怎么对待女人,怎么利用闲暇时光。关爱弱势群体,奉献一丝善意,这是所有文明人的共识。世界上的角色没有高低好坏之分,每个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沐浴着同一份阳光。平心而论,图书馆的行为确实极具温情,当拾荒者自由的徜徉书的海洋,杭州图书馆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头,我们的社会也在文明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现状并非完美。一些读者对流浪读者的指责让文明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诚然,我很理解异味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但是流浪读者不是已经将手洗净?这怎能说不尊重呢?相反,抱怨的读者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文明的不尊重。当体谅和理解应该发言的时候,就不要让自私和无情发声。相比之下,图书馆的举措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比起同情心,我们更需要同理心。当你抱怨流浪读者身上异味时,何不换位思考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当你批判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时,何不思索自己的言语是否是对他人的重伤?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正悄然改变。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鞠躬尽瘁的花园校长,为养孤儿而卖唱的老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有着同样让人温暖的精神力量,有着图书馆馆主一样博爱的胸襟,平凡中的伟大。
正是一滴滴水汇集成海,正是一点点星光照亮黑暗,正是一丝丝善意温暖你我。多了些理解和宽容,就多了份和谐与安定,只要人人都能包容差异,理解个性,文明之风定能吹遍整个世界,让生活多份温暖与感动,让文明之花永远绽芳吐蕊!
正是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程,让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愿你我以宽容为阳光,
以善良为语录,滋养文明之田,让文明远离荒芜!
给世界多些温暖
C2于萧含
制造无边黑暗的是人心,释放无限光明的也是人心。馆长向流浪者开放图书,十余载坚持建造“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行为令人点赞!然而,针对此举,却有读者嫌弃和歧视流浪的拾荒者。同为人心,一念之差游离于温暖边缘。我认为,我们应该多份让步,少些冰冷,给世界多些温暖。
可以理解,读者希望拥有一个更为洁净舒适的阅读环境,而对馆长提出不欢迎拾荒者入馆,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当你置身书海,品茗问盏时,不要忘记,总有一些流浪的人荒芜了家园,也荒芜了心灵。馆主为他们提供一处精神的寄托,如果因为读者苛刻的环境品质要求而被剥夺,这是否让人一片寒心?杭州图书馆做到阅读“无贵无贱”,这是城市进步的体现,国家进步的体现。作为公民,切勿为一己私利,阻碍了这种优良之风的传播。
读者的冷漠言行,究其本质,一方面源于当今社会人心日渐冰冷的现状。相比过去平房小巷,却总能换来邻里和睦;而科技发展,经济进步却使人心更为封闭,整日面对冰冷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看淡了“六尺巷”的传世佳话,日益忘却儒家的仁礼之道。另一方面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歧视。从中国旧社会男女社会地位悬殊,到黑白人种种族歧视严重,这个世界似乎从不缺少这种不平等的观念。但这些错误思想早应被淘汰,更应该随时代的脚步而剔除。
仁义礼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阅读亦是同样道理,善待弱势群体,就体现了这种美德的传承。不要总以时代的快节奏、高效率为由,忽略人心温暖,也忽略了对中华美德的传承。所以我认为,作为读者,适度做出让步,这是一个人修养与素质的基本体现。
脚步再匆忙,也不可缺少温暖。关爱弱势群体,传递温暖,杭州图书馆已作出表率。 给世界多些温暖,共建一个“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美好社会。差异,不应把我们彻底隔离。以温暖为桥,以善意为光,让我们的世界共同明亮!
让阅读之地更文明
C2国中元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桥梁,它沟通着过去与未来,也连通着你我和他。
无可否认,杭州图书馆十年的坚持温暖了流浪者的心,体现了平等公正,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馆长的回答有失妥当。
某些读者对流浪汉的异味感到不满,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公共场合”要求要顾及他人感受,这也是文明的必须表现。流浪汉虽数无心之过,但公共秩序面前人人平等,秩序需要每一个人来维护。而图书馆馆主,却说“你受不异味就离开”的读者离开。在我看来,他无疑是忽略了公共秩序的平等性,也对那些读者进行了“道德绑架”。
当然,我不否认,读者的说法有些言之过甚。而今,冲突发生在流浪汉与读者之间,原因有很多。譬如有读者的不宽容,有流浪汉的卫生问题,更有管理方的疏漏。既然允许流浪汉入内,为他们提供平等的舒适环境,管理方就一定要想到会出现的争议。而“洗干净手”这一要求并不能满足对公共秩序的良好维护,就像扬汤止沸,无法彻底解决争议。故而,我认为,图书馆方应采取新的措施更好地让图书馆履行传播知识之责任。
首先,关于进馆人员的规定应有更高的卫生标准,不影响他人的文化体验是人人应遵守的规则。鉴于流浪汉的清洁条件,馆旁应设立简易的洗浴场所,并提供爱心衣物,保障流浪汉的卫生。
其次,馆内应设有专门之地供给那些无法达到要求而又需要读书的流浪者。划分这样一片场地,并不是出于对人等级的划分,而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出于对流浪汉的温暖关怀,我相信,流浪汉会理解此行为,而不是要求与所有读者“平等”。
最后,应普及人文教育,呼吁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倘若国家的每一位公民不论贫困与否,都有一颗冲和、包容的心,教育的目的便达成了。拥有文明之本的民族足以在繁华世界中顶天立地,重塑民族光辉的篇章。
教化狭隘,着手文明,我们可以让阅读之地更加美丽。
范文
寻找走失的文明
3、10李佳欣
七堇年在微博里说,每次读新闻,总得留个五分钟慨叹世界残忍的薄凉。而面对观众猛拍狂录的无礼之举,作为网友,我亦不禁要慨叹“世界残忍的薄凉了”。
一场音乐会本应琴音淙淙,风雅华雍,最终却秩序混乱,不欢而散,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观众无视规定的不文明行为,否则,实不必有工作人员冷漠严苛但实属无措的被迫之举,亦不必存爱乐乐团生冷强硬但却实为无奈的拒绝之辞。
为何观众明知不可却仍“铤而走险”?诚然,这可能源自观众对音乐的由衷赞美和自我沉醉,但背后的原因绝不止于此。
首先,这源于观众对规则的漠视。中国人似乎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规则都失败是摆样子的。观众潜意识里不尊重规则,才肆无忌惮的拍摄。
其次,这源于观众从众式的侥幸心理。处于闪光灯遍地的会场,观众极可能怀揣“大家都在拍,不差我一个”的想法,甚至在被工作人员镭射光照射时,因“凭什么照我不照他”而恼羞成怒。
再次,这源于观众附庸风雅的做派。很多人只是为了增加社交圈子的谈资才参加音乐会,不拍摄几张作为“证据”,怎能证明自己的“风雅十足”?
追根溯源,观众的做法源于中国社会文明的缺失。是的,从闪光灯满地的音乐回到个人瞠目结舌的中国式过马路,再到遍地垃圾的天安门广场和满身刻痕的经景点建筑,我们真的应该问一问:中国人的文明,去哪儿了?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纷繁,使中国人走失在物质的社会里,而文明走势在日益薄微的文化建设中,古人倡导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却变成“仓廪初实而礼节不至”,精神的迷茫导致了文明的缺失,缺少文化的传承又导致了我们精神的缺失。
没有文明的个人没有前途,没有文明的民族没有支柱,没有文明的国家没有发展。试想,若文明在中国走失,中国人便永远背负外国歧视的眼光,认为我们野蛮,认为我们不懂文明。中国人,你甘心如此吗?
文明的种子孕育在传统文化中,“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社会,“观众”应该传承文明美德,从内心尊重文明;国家应大力弘扬文明之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此,我们便可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就将建成不再令人慨叹“残忍的薄凉”的文明社会。
毕淑敏说,请给我一个干净温暖的世界。让我们寻找走失的文明,还他人以干净和温暖,让闪光灯照亮我们人生的文明的旅程!
莫要丢掉文明
C2刘远帅
近日,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演出。尽管场内不断打出“请勿摄影录音”的字幕,可仍有人被演出感染而猛拍狂录,更有甚者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醒,恼羞成怒,以致现场秩序一度混乱。
身为网友,我不仅为观众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耻。
诚然,乐团的要求可能有些不近人情,可这正是对艺术崇高的追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音乐需要的正是一种静谧的环境,由此看来,此规定也无可厚非。不可否认,工作人员的做法也有失考虑,但在现场秩序混乱的当时,也实属无奈之举。
既然乐团有剧场的规则,为何人们罔顾规则和他人提醒,依旧我行我素?是真的感受到了艺术的真谛,陶醉于天地妙音之中吗?
不是!
真正的感受高山流水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尊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在某些观众看来,琴音美妙或许并不可贵,可贵的只是能在朋友圈中多一些谈话的资本,为自己带上高雅的礼帽,这些人归根结底只是为了炫耀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说到底就是自私的忘我,只想利己,不想利人。他们的行为,实不可取!
观众对规则的践踏反映出的不正是当今社会文明/的缺失吗?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本应深深镌刻于我们的心头,如今却已消失殆尽。可悲啊!
在我看来,观众们文明的缺失绝不是个案,而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你是否还在痛心,多少国外名胜用汉字书写着“禁止喧哗”的大字;你是否还在痛心,古城墙上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的刻痕;你是否还在痛心,天安门升旗后留下的数吨垃圾?------而我更痛心的是,我们的文明就这样一点点的在一次次喧哗中、一次次刻画中、一次次的乱丢垃圾中慢慢的消失。
难道我们真的要就此丢掉我们赖以骄傲的文明?
我们是礼仪之邦的国民,我们身上流淌的是五千年积淀的文明,我们怎甘心如此轻易失掉我们的文明?其实,文明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从自己做起,让名胜古迹少一份“到此一游”,多一份“轻声细语”;让天安门广场、高速路口少一份随手丢弃的垃圾,多一份反省自我的理性;让演出现场少一分“繁星闪闪”,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他人蔑视的眼光;如此,我们才能活得磊落而光明;如此,我们才能守住五千年的泱泱华夏的璀璨文明!
浮华的时代,不能浮华的是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静下我们的内心,静听天籁之音;让我们沉静下我们的灵魂,找回丢失的文明。然后,将它深深的镌刻于内心,不再丢失!
让文明远离荒芜
C2刘嘉宁
对于杭州图书馆向拾荒者敞开大门的行动,我们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毫无疑问,图书馆的暖心举措彰显了文明进步,也传递出人间大爱。
胡适曾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考察三点:他们怎么对待小孩,怎么对待女人,怎么利用闲暇时光。关爱弱势群体,奉献一丝善意,这是所有文明人的共识。世界上的角色没有高低好坏之分,每个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沐浴着同一份阳光。平心而论,图书馆的行为确实极具温情,当拾荒者自由的徜徉书的海洋,杭州图书馆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头,我们的社会也在文明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现状并非完美。一些读者对流浪读者的指责让文明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诚然,我很理解异味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但是流浪读者不是已经将手洗净?这怎能说不尊重呢?相反,抱怨的读者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文明的不尊重。当体谅和理解应该发言的时候,就不要让自私和无情发声。相比之下,图书馆的举措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比起同情心,我们更需要同理心。当你抱怨流浪读者身上异味时,何不换位思考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当你批判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时,何不思索自己的言语是否是对他人的重伤?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正悄然改变。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鞠躬尽瘁的花园校长,为养孤儿而卖唱的老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有着同样让人温暖的精神力量,有着图书馆馆主一样博爱的胸襟,平凡中的伟大。
正是一滴滴水汇集成海,正是一点点星光照亮黑暗,正是一丝丝善意温暖你我。多了些理解和宽容,就多了份和谐与安定,只要人人都能包容差异,理解个性,文明之风定能吹遍整个世界,让生活多份温暖与感动,让文明之花永远绽芳吐蕊!
正是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程,让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愿你我以宽容为阳光,
以善良为语录,滋养文明之田,让文明远离荒芜!
给世界多些温暖
C2于萧含
制造无边黑暗的是人心,释放无限光明的也是人心。馆长向流浪者开放图书,十余载坚持建造“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行为令人点赞!然而,针对此举,却有读者嫌弃和歧视流浪的拾荒者。同为人心,一念之差游离于温暖边缘。我认为,我们应该多份让步,少些冰冷,给世界多些温暖。
可以理解,读者希望拥有一个更为洁净舒适的阅读环境,而对馆长提出不欢迎拾荒者入馆,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当你置身书海,品茗问盏时,不要忘记,总有一些流浪的人荒芜了家园,也荒芜了心灵。馆主为他们提供一处精神的寄托,如果因为读者苛刻的环境品质要求而被剥夺,这是否让人一片寒心?杭州图书馆做到阅读“无贵无贱”,这是城市进步的体现,国家进步的体现。作为公民,切勿为一己私利,阻碍了这种优良之风的传播。
读者的冷漠言行,究其本质,一方面源于当今社会人心日渐冰冷的现状。相比过去平房小巷,却总能换来邻里和睦;而科技发展,经济进步却使人心更为封闭,整日面对冰冷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看淡了“六尺巷”的传世佳话,日益忘却儒家的仁礼之道。另一方面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歧视。从中国旧社会男女社会地位悬殊,到黑白人种种族歧视严重,这个世界似乎从不缺少这种不平等的观念。但这些错误思想早应被淘汰,更应该随时代的脚步而剔除。
仁义礼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阅读亦是同样道理,善待弱势群体,就体现了这种美德的传承。不要总以时代的快节奏、高效率为由,忽略人心温暖,也忽略了对中华美德的传承。所以我认为,作为读者,适度做出让步,这是一个人修养与素质的基本体现。
脚步再匆忙,也不可缺少温暖。关爱弱势群体,传递温暖,杭州图书馆已作出表率。 给世界多些温暖,共建一个“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美好社会。差异,不应把我们彻底隔离。以温暖为桥,以善意为光,让我们的世界共同明亮!
让阅读之地更文明
C2国中元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桥梁,它沟通着过去与未来,也连通着你我和他。
无可否认,杭州图书馆十年的坚持温暖了流浪者的心,体现了平等公正,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馆长的回答有失妥当。
某些读者对流浪汉的异味感到不满,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公共场合”要求要顾及他人感受,这也是文明的必须表现。流浪汉虽数无心之过,但公共秩序面前人人平等,秩序需要每一个人来维护。而图书馆馆主,却说“你受不异味就离开”的读者离开。在我看来,他无疑是忽略了公共秩序的平等性,也对那些读者进行了“道德绑架”。
当然,我不否认,读者的说法有些言之过甚。而今,冲突发生在流浪汉与读者之间,原因有很多。譬如有读者的不宽容,有流浪汉的卫生问题,更有管理方的疏漏。既然允许流浪汉入内,为他们提供平等的舒适环境,管理方就一定要想到会出现的争议。而“洗干净手”这一要求并不能满足对公共秩序的良好维护,就像扬汤止沸,无法彻底解决争议。故而,我认为,图书馆方应采取新的措施更好地让图书馆履行传播知识之责任。
首先,关于进馆人员的规定应有更高的卫生标准,不影响他人的文化体验是人人应遵守的规则。鉴于流浪汉的清洁条件,馆旁应设立简易的洗浴场所,并提供爱心衣物,保障流浪汉的卫生。
其次,馆内应设有专门之地供给那些无法达到要求而又需要读书的流浪者。划分这样一片场地,并不是出于对人等级的划分,而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出于对流浪汉的温暖关怀,我相信,流浪汉会理解此行为,而不是要求与所有读者“平等”。
最后,应普及人文教育,呼吁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倘若国家的每一位公民不论贫困与否,都有一颗冲和、包容的心,教育的目的便达成了。拥有文明之本的民族足以在繁华世界中顶天立地,重塑民族光辉的篇章。
教化狭隘,着手文明,我们可以让阅读之地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