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效显著
自2006年xx被江苏省省确定为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管理县以来,xx强化组织领导、发挥部门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5月,徐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现场会在xx召开;《中国人口报》、《关爱女孩》、《人口理论与实践》等国家和省级计生专业报刊杂志上刊登了xx关爱女孩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xx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43家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关爱女孩和打击“两非”两个办公室,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纪委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还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与各镇、各相关部门签订的目标管理任务书中,严格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季度调度一次相关部门和各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进展情况;两个办公室定期督查各镇、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并编发简报予以通报。对计划内怀孕(特别是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孕情消失原因不明的当事
人,在未查清原因前,先落实长效避孕措施,暂缓安排人口计划,并对所在单位或村实施处罚。对无正当原因终止妊娠数量较大的镇实行“一票否决”,并直接列入重点管理;成立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任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主任,抽调公安、法院、检察院、卫生、药监、纪委、计生等部门的业务骨干,与原单位脱钩,集中办公,联合执法。各镇(区、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划拔专项经费50万元,专门用于打击“两非”案件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部门优势,实施齐抓共管责任。
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信息网络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做好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的社会公益宣传。 人口计生部门对计划内怀孕妇女实施全程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为了母亲健康”、为独生子女家庭免费体检、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免费婚前检查等活动。 卫生部门加强对医技人员,特别是B超、妇产科医生职业道德和打击“两非”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认真做好出生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出生人口相关信息。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计生药品耗材的监督、检查力
度,严禁终止妊娠药品在市场上私自流通。
教育部门在学生和家长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缴纳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女童入学率。对独生女孩报考高中、职高和中专时给予加10分投档,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公安部门依法打击贩卖、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出生入户管理工作中,定期为计划生育部门提供出生入户人口相关的数据资料。及时依法查处妨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
民政部门加强婚姻管理,维护妇女婚姻自由和权利。推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增加村(居)委会中女委员的比例。优先为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办理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妇女就业培训,提高妇女就业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等。
农业部门制定有利于独生女孩家庭的农村、农业政策。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优先培训独生子女家庭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维护妇女的合法承包权益。
计生协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合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关爱农民工”、“关爱女孩青年先行”、“人口计生青年志愿者助四夏”、“临时妈妈结对留守女童”等
活动,既丰富了群团工作内容,又支持了人口计生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女孩氛围。
加大阵地宣传。在县城区设立大型关爱女孩、打击两非公益广告牌12个,在镇级设立“关爱女孩”宣传一条街18道,在村级宣传栏和政务公开栏刊登独生女家庭应享受的优先优惠政策、保护妇女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打击“两非”有关规定,并制作“关爱女孩”知识长廊、打击“两非”宣传漫画墙3820块,设立“关爱女孩家庭,共建美好家园”人口安全警示碑400余块,营造了关爱女孩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县、镇、村人口文化园区、广场和书屋等人口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将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女孩成才、女孩养老等新型婚育理念重点体现出现,让群众在游玩和观赏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加大媒体宣传。在县电台、电视台、报社和政府网站开辟“关爱女孩”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题或专栏,大力宣传关爱女孩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经验等;宣传打击“两非”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公开曝光打击“两非”典型案例,达到查处一例,警醒一片的效果。组织电台、县视台、报社的记者组成采风团赴全县18个镇(区)场开展集中采风活动,以女孩成才、女孩养老、女孩户少生快富等内容为宣传报导的重点,营造良好的关爱女孩氛围。
加大活动宣传。县人口计生局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
部、县委农工办、县卫生局、县文体局、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人口计生村村行、综合服务进万家”宣传服务活动。组织了10辆宣传服务车辆在全县18个镇(区、场)和382个行政村开展巡回宣传,重点宣传关爱女孩、女孩及家庭享受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打击“两非”相关规定等内容。并根据镇提供的关爱女孩、女孩自强、女孩成才、打击两非案件等素材,组织人员编排成小品、相声、二人转、快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每个镇的集贸市场开展一次关爱女孩、打击“两非”专场文艺演出活动,用群众身边的真人和真事教育群众的人,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教育效果。为独生女家庭免费身体健康检查、走访慰问贫困独生女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等“四送”活动。督促镇村落实兑现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特别是优先兑现独生女优先优惠政策。县人口计生局与卫生部门联合,在计生和卫生部门的B超和妇产科门诊醒目处张贴关爱女孩、打击“两非”宣传标语。组织全县计生、卫生B超和妇科人员,开展打击“两非”宣誓活动,举办打击“两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县人口计生局与县委组织部联合,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3000多户农村独生女家庭结亲帮扶,城乡联手,干群牵手,关爱女孩家庭,共建和谐社会。县人口计生局与县文明办、妇联联合,在“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星级文明户
评比活动中,同等条件下,女孩家庭优先,充分彰显女孩家庭的优越感。
四、落实优惠政策,惠及女孩家庭。
在落实省、市奖励扶助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年满40周岁的一女户提前进行奖扶,奖励扶助金由县、镇两级财政按3:7比例分担。同时,在县、镇两级分别建立50万元、20万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并适当提高一女户家庭的救助标准。协调县直30多家部门制定了66条优惠措施,构建六项(奖、优、扶、减、免、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各部门的优惠措施中,适当加重女孩家庭的优惠比例。各级计生协会组织,每年实施妇女发展项目2000多个,协调计划生育小额贷款4000万元左右,帮助5000多户一女户家庭勤劳致富奔小康;协调经济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主动捐资,设立关爱女孩家庭公益金100万元,救助1500多户贫困女孩家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3050个,改善了2000多个贫困女孩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女孩的健康成长。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开展。 建立孕情监控管理制度。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建立了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监督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终止妊娠药品使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做到规范管理,严把关口。
建立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出生实名登记制相关规定》文件,明确了卫生、公安、计生等相关部门在出生实名登记、出生户口申报、孕情实名检查等中的责任;并对部门间信息共享进行了规定,对故意瞒漏、错报、漏报计划生育信息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从严从重处理,提高了人口计生出生统计质量。
建立打击“两非”有奖举报制度。制订了《xx“两非”案件举报查处奖励办法》,鼓励群众举报“两非”相关违法行为,举报内容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3000-1000元不等的奖励;2010年以来,全县已发放举报“两非”案件奖励金5万余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举报“两非”案件的积极性。
六、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促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上水平。
开展计生药品器械专项整治活动。由计生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卫生、药监、质量监督、公商、公安等部门人员,对无证取环、违规使用B超、违规销售终止妊娠药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违规行为检查。自开展药品器械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县计生药品器械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共召开联席会议10次,编发简报10期。领导小组共开展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12次;各成员部门独立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共153次;各成员部门分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文件11件;各级成员部门对查处的典型案件通报曝光4次,
涉及26家单位。
落实出生实名登记制工作。卫生、公安和人口计生部门认真开展出生实名制登记活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加强监督考核,对出生实名登记、出生户籍登记和出生信息通报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实行个案责任追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出生实名登记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加大打击“两非”案件力度。建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抽调计生、公安、卫生、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精干人员,成立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完善了县镇村三级计生网络,加强孕情跟踪服务,提高早孕发现率;整合县卫生局、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网络,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和出生人口、B超查孕实名登记;建立县公安局、镇派出所、村警务室三级公安网络,通报出生、迁移人口入户信息。三个系统互通信息,使“两非”管理关口前移,为及时发现“两非”案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提高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水平,除经常组织学习打击“两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外,还组织他们到安徽萧县、肥西、河南的商丘等全国打击“两非”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随着打击“两非”案件的深入开展,出现个别群众跨县、市、省进行“两非”违法犯罪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本省的铜山县、丰县和
山东省微山县、鱼台县等县建立了边界协作机制,努力解决边界“两非”违法问题。边界协作地区的计生、卫生部门每月一次互相通报所在地出生、引流产、孕产、孕妇B超检查等信息,对计划外怀孕信息实行即时通报。我们每季度邀请相邻县、镇计生、卫生部门有关人员,针对打击“两非”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相邻县、镇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定期、不定期对边界地区卫生部门的终止妊娠情况和零售药店进行集中检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
2006年以来,全县共查处“两非”相关案件113件,没收B超机等非法医疗器械32台,取缔非法个体诊所9个,罚款金额36万元,给予违法医技人员党政纪处分38人次。
XX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效显著
自2006年xx被江苏省省确定为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管理县以来,xx强化组织领导、发挥部门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5月,徐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现场会在xx召开;《中国人口报》、《关爱女孩》、《人口理论与实践》等国家和省级计生专业报刊杂志上刊登了xx关爱女孩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xx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43家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关爱女孩和打击“两非”两个办公室,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纪委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还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与各镇、各相关部门签订的目标管理任务书中,严格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季度调度一次相关部门和各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进展情况;两个办公室定期督查各镇、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并编发简报予以通报。对计划内怀孕(特别是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孕情消失原因不明的当事
人,在未查清原因前,先落实长效避孕措施,暂缓安排人口计划,并对所在单位或村实施处罚。对无正当原因终止妊娠数量较大的镇实行“一票否决”,并直接列入重点管理;成立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任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主任,抽调公安、法院、检察院、卫生、药监、纪委、计生等部门的业务骨干,与原单位脱钩,集中办公,联合执法。各镇(区、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划拔专项经费50万元,专门用于打击“两非”案件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部门优势,实施齐抓共管责任。
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信息网络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做好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的社会公益宣传。 人口计生部门对计划内怀孕妇女实施全程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为了母亲健康”、为独生子女家庭免费体检、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免费婚前检查等活动。 卫生部门加强对医技人员,特别是B超、妇产科医生职业道德和打击“两非”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认真做好出生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出生人口相关信息。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计生药品耗材的监督、检查力
度,严禁终止妊娠药品在市场上私自流通。
教育部门在学生和家长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缴纳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女童入学率。对独生女孩报考高中、职高和中专时给予加10分投档,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公安部门依法打击贩卖、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出生入户管理工作中,定期为计划生育部门提供出生入户人口相关的数据资料。及时依法查处妨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
民政部门加强婚姻管理,维护妇女婚姻自由和权利。推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增加村(居)委会中女委员的比例。优先为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办理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妇女就业培训,提高妇女就业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等。
农业部门制定有利于独生女孩家庭的农村、农业政策。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优先培训独生子女家庭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维护妇女的合法承包权益。
计生协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合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关爱农民工”、“关爱女孩青年先行”、“人口计生青年志愿者助四夏”、“临时妈妈结对留守女童”等
活动,既丰富了群团工作内容,又支持了人口计生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女孩氛围。
加大阵地宣传。在县城区设立大型关爱女孩、打击两非公益广告牌12个,在镇级设立“关爱女孩”宣传一条街18道,在村级宣传栏和政务公开栏刊登独生女家庭应享受的优先优惠政策、保护妇女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打击“两非”有关规定,并制作“关爱女孩”知识长廊、打击“两非”宣传漫画墙3820块,设立“关爱女孩家庭,共建美好家园”人口安全警示碑400余块,营造了关爱女孩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县、镇、村人口文化园区、广场和书屋等人口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将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女孩成才、女孩养老等新型婚育理念重点体现出现,让群众在游玩和观赏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加大媒体宣传。在县电台、电视台、报社和政府网站开辟“关爱女孩”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题或专栏,大力宣传关爱女孩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经验等;宣传打击“两非”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公开曝光打击“两非”典型案例,达到查处一例,警醒一片的效果。组织电台、县视台、报社的记者组成采风团赴全县18个镇(区)场开展集中采风活动,以女孩成才、女孩养老、女孩户少生快富等内容为宣传报导的重点,营造良好的关爱女孩氛围。
加大活动宣传。县人口计生局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
部、县委农工办、县卫生局、县文体局、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人口计生村村行、综合服务进万家”宣传服务活动。组织了10辆宣传服务车辆在全县18个镇(区、场)和382个行政村开展巡回宣传,重点宣传关爱女孩、女孩及家庭享受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打击“两非”相关规定等内容。并根据镇提供的关爱女孩、女孩自强、女孩成才、打击两非案件等素材,组织人员编排成小品、相声、二人转、快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每个镇的集贸市场开展一次关爱女孩、打击“两非”专场文艺演出活动,用群众身边的真人和真事教育群众的人,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教育效果。为独生女家庭免费身体健康检查、走访慰问贫困独生女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等“四送”活动。督促镇村落实兑现计划生育奖励优先优惠政策特别是优先兑现独生女优先优惠政策。县人口计生局与卫生部门联合,在计生和卫生部门的B超和妇产科门诊醒目处张贴关爱女孩、打击“两非”宣传标语。组织全县计生、卫生B超和妇科人员,开展打击“两非”宣誓活动,举办打击“两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县人口计生局与县委组织部联合,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3000多户农村独生女家庭结亲帮扶,城乡联手,干群牵手,关爱女孩家庭,共建和谐社会。县人口计生局与县文明办、妇联联合,在“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星级文明户
评比活动中,同等条件下,女孩家庭优先,充分彰显女孩家庭的优越感。
四、落实优惠政策,惠及女孩家庭。
在落实省、市奖励扶助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年满40周岁的一女户提前进行奖扶,奖励扶助金由县、镇两级财政按3:7比例分担。同时,在县、镇两级分别建立50万元、20万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并适当提高一女户家庭的救助标准。协调县直30多家部门制定了66条优惠措施,构建六项(奖、优、扶、减、免、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各部门的优惠措施中,适当加重女孩家庭的优惠比例。各级计生协会组织,每年实施妇女发展项目2000多个,协调计划生育小额贷款4000万元左右,帮助5000多户一女户家庭勤劳致富奔小康;协调经济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主动捐资,设立关爱女孩家庭公益金100万元,救助1500多户贫困女孩家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3050个,改善了2000多个贫困女孩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女孩的健康成长。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开展。 建立孕情监控管理制度。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建立了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监督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终止妊娠药品使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做到规范管理,严把关口。
建立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出生实名登记制相关规定》文件,明确了卫生、公安、计生等相关部门在出生实名登记、出生户口申报、孕情实名检查等中的责任;并对部门间信息共享进行了规定,对故意瞒漏、错报、漏报计划生育信息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从严从重处理,提高了人口计生出生统计质量。
建立打击“两非”有奖举报制度。制订了《xx“两非”案件举报查处奖励办法》,鼓励群众举报“两非”相关违法行为,举报内容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3000-1000元不等的奖励;2010年以来,全县已发放举报“两非”案件奖励金5万余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举报“两非”案件的积极性。
六、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促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上水平。
开展计生药品器械专项整治活动。由计生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卫生、药监、质量监督、公商、公安等部门人员,对无证取环、违规使用B超、违规销售终止妊娠药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违规行为检查。自开展药品器械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县计生药品器械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共召开联席会议10次,编发简报10期。领导小组共开展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12次;各成员部门独立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共153次;各成员部门分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文件11件;各级成员部门对查处的典型案件通报曝光4次,
涉及26家单位。
落实出生实名登记制工作。卫生、公安和人口计生部门认真开展出生实名制登记活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加强监督考核,对出生实名登记、出生户籍登记和出生信息通报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实行个案责任追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出生实名登记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加大打击“两非”案件力度。建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抽调计生、公安、卫生、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精干人员,成立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完善了县镇村三级计生网络,加强孕情跟踪服务,提高早孕发现率;整合县卫生局、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网络,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和出生人口、B超查孕实名登记;建立县公安局、镇派出所、村警务室三级公安网络,通报出生、迁移人口入户信息。三个系统互通信息,使“两非”管理关口前移,为及时发现“两非”案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提高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水平,除经常组织学习打击“两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外,还组织他们到安徽萧县、肥西、河南的商丘等全国打击“两非”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随着打击“两非”案件的深入开展,出现个别群众跨县、市、省进行“两非”违法犯罪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和本省的铜山县、丰县和
山东省微山县、鱼台县等县建立了边界协作机制,努力解决边界“两非”违法问题。边界协作地区的计生、卫生部门每月一次互相通报所在地出生、引流产、孕产、孕妇B超检查等信息,对计划外怀孕信息实行即时通报。我们每季度邀请相邻县、镇计生、卫生部门有关人员,针对打击“两非”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相邻县、镇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定期、不定期对边界地区卫生部门的终止妊娠情况和零售药店进行集中检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
2006年以来,全县共查处“两非”相关案件113件,没收B超机等非法医疗器械32台,取缔非法个体诊所9个,罚款金额36万元,给予违法医技人员党政纪处分3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