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肖丽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至74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指一指”、“比一比”、“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的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等的大小,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观察、重叠等简单的比较方法,同时学会间接比较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单位面积表象。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创新。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米尺、1平方米的红毯等。 学具:每人一个学具袋,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彩色圆形、彩色三角形、彩色小正方形、彩色小长方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游戏激趣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玩过“拍手掌”的游戏吗?(同桌两人一组,开始游戏。)你们知道两只手碰击的地方是什么吗?(手掌面)接下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做这个游戏?那你们的手掌面与老师的手掌面,哪一个大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题情境。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面和手掌面一样,它们有各自的大小。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有这样的面呢?(黑板面、电视机屏幕、投影幕布„„)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看看你们谁最聪明。“皮包骨,心火旺。白天睡,夜里忙”,它是什么呀?(灯笼)那你们看看老师做的这两个灯笼好不好看?(出示教具:灯笼颜色、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一样)。咱们淄博在元宵节还有金秋节上有好多漂亮的灯笼,老师打算带一个大的灯笼去参加灯会,你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吧,说说你的理由?
2.引出新知。
师:你们说我右手边的灯笼大,“大”是指灯笼的什么大?(灯笼的面) 师:你们能摸到的面,是灯笼的外边的面,我们称为表面。
师:大家再摸一摸自己桌子的表面在哪儿?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叫“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回顾旧知:同桌两个人相互摸一摸彼此的数学书的表面,它除了有表面还有什么呢?(边)那怎么量出边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尺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初步设计“面积”的定义。在操作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
三、充分感知,理解概念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1)说一说身边的事物的面(铅笔盒面、窗户面、黑板面等),并指一指、摸一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的感知物体的表面并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从而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结:像课本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本的面积,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认一认:哪些是封闭图形?
(2)根据1中的封闭图形,指出他们的周长、面积。
(3)比一比:判断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3.总结面积的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定义)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中建立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四、操作探究,形成策略
1.通过给卡片“刷漆”的活动,比较其面积的大小。(如图有两种卡片,将全班分成A、B两大组,每组卡片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出卡片“刷漆”的面积大?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通过观察、重叠等直观的判断方法都不好解决。
2.使用学具,动手拼摆。
要求: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彩色图形卡片(圆形、正方形„),给卡片“刷漆”;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小组活动)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他们一起概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并且,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初步掌握比较的策略。通过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五、联系实际,构建单位
1.认识平方厘米。
大家知道1厘米多长吗?(刻度尺上有)那1平方厘米有大呢?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某一面用到平方厘米?(小拇指甲„„)
2.认识平方分米。
动手量一量。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小桌子,看谁测量的快?(让学生知道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的大小差异)引导他们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用它测一下桌子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
(1)“做一做”的第1题。指导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两种单位的区别。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红毯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3)测量教室黑板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中,以平方厘米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可以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六、巩固拓展,发展能力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钮扣的面积大约是1( )。
大人的手掌面积约是1( )。
我们班讲桌面的面积约是1( )。
操场的面积约是5000( )。
2.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3.动动脑筋,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设计了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七、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大家仔细想一想,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课学习的回顾,使学生总结要点,进一步系统化所学,从知识和方法上得以提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肖丽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至74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指一指”、“比一比”、“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的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等的大小,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观察、重叠等简单的比较方法,同时学会间接比较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单位面积表象。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创新。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米尺、1平方米的红毯等。 学具:每人一个学具袋,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彩色圆形、彩色三角形、彩色小正方形、彩色小长方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游戏激趣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玩过“拍手掌”的游戏吗?(同桌两人一组,开始游戏。)你们知道两只手碰击的地方是什么吗?(手掌面)接下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做这个游戏?那你们的手掌面与老师的手掌面,哪一个大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题情境。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面和手掌面一样,它们有各自的大小。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有这样的面呢?(黑板面、电视机屏幕、投影幕布„„)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看看你们谁最聪明。“皮包骨,心火旺。白天睡,夜里忙”,它是什么呀?(灯笼)那你们看看老师做的这两个灯笼好不好看?(出示教具:灯笼颜色、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一样)。咱们淄博在元宵节还有金秋节上有好多漂亮的灯笼,老师打算带一个大的灯笼去参加灯会,你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吧,说说你的理由?
2.引出新知。
师:你们说我右手边的灯笼大,“大”是指灯笼的什么大?(灯笼的面) 师:你们能摸到的面,是灯笼的外边的面,我们称为表面。
师:大家再摸一摸自己桌子的表面在哪儿?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叫“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回顾旧知:同桌两个人相互摸一摸彼此的数学书的表面,它除了有表面还有什么呢?(边)那怎么量出边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尺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初步设计“面积”的定义。在操作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
三、充分感知,理解概念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1)说一说身边的事物的面(铅笔盒面、窗户面、黑板面等),并指一指、摸一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的感知物体的表面并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从而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你是怎么判断的?
小结:像课本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本的面积,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认一认:哪些是封闭图形?
(2)根据1中的封闭图形,指出他们的周长、面积。
(3)比一比:判断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3.总结面积的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定义)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中建立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四、操作探究,形成策略
1.通过给卡片“刷漆”的活动,比较其面积的大小。(如图有两种卡片,将全班分成A、B两大组,每组卡片形状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出卡片“刷漆”的面积大?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通过观察、重叠等直观的判断方法都不好解决。
2.使用学具,动手拼摆。
要求: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彩色图形卡片(圆形、正方形„),给卡片“刷漆”;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小组活动)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他们一起概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并且,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初步掌握比较的策略。通过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五、联系实际,构建单位
1.认识平方厘米。
大家知道1厘米多长吗?(刻度尺上有)那1平方厘米有大呢?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某一面用到平方厘米?(小拇指甲„„)
2.认识平方分米。
动手量一量。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小桌子,看谁测量的快?(让学生知道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的大小差异)引导他们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用它测一下桌子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
(1)“做一做”的第1题。指导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两种单位的区别。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红毯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3)测量教室黑板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中,以平方厘米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可以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六、巩固拓展,发展能力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钮扣的面积大约是1( )。
大人的手掌面积约是1( )。
我们班讲桌面的面积约是1( )。
操场的面积约是5000( )。
2.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3.动动脑筋,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设计了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七、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大家仔细想一想,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课学习的回顾,使学生总结要点,进一步系统化所学,从知识和方法上得以提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