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

  姓名   她出生时,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将漂泊一生。正是这一切带来了记录的混乱,并使学者们对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国波兰(当时仍属于沙俄),人们叫她“罗扎”,出逃时,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国,她的身份一度是“吕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开始使用“罗莎”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书信中,她经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种玩世不恭。后来有人从档案中发现,其真名是“罗莎莉亚”——拉丁文“Rosa”是这个词的源头,它的意思是玫瑰,鲜艳且带刺。仿佛冥冥中自有巧合,卢森堡也是革命者中的玫瑰,她热情而真挚,同时具有锋芒毕露的性格。   绰号   作为一名政治家,赞誉和诋毁总是相伴相生。列宁称卢森堡为“共产主义之鹰”,但在政敌眼中,“嗜血的罗莎”又是无情的复仇女神。任何与她交往过的人都会被她的渊博、宽容和谦逊坦诚所折服,《前进报》的主编布鲁诺·休恩朗克曾称她为“党的一支光芒四射的笔”,而罗莎的第一反应就像个腼腆的孩子,立刻谢绝了这些“夸张”的恭维之辞。   星座   对双鱼座来说,物质永远是第二位的,是梦想引领着他们走向特立独行的人生;同时,双鱼座又是真挚和体贴的,在现实生活中,她异乎寻常地平易近人。她总是乐于和主妇闲聊,或是与孩子们嬉戏逗乐,她还喜欢在林荫道下散步,或是在日内瓦湖上泛舟,在给爱人的书信中,随处可见细致入微的情感波动。感性而矛盾,这就是双鱼座。   出生地   在波兰的扎莫希奇,罗莎的诞生地仍在,那是一处宁静的二层宅院,但随着家道中落,所有故园的印象都被贫困取代。三岁时,全家迁居华沙,靠小生意维持生活。正是家境艰难,让她体会到了民众的不幸。1887年,她成为一名革命党人。   职业   政客兼编辑。萍踪浪迹、颠沛流离是她职业生涯的写照,政治流亡、唇枪舌剑、铁窗生涯、奉献与苦难始终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   私生活   她和约希吉斯相识在一次辩论会上,随后共同的志趣演变为炽烈的爱情,他们写信、约会,罗莎有几次甚至写道:“我常感到需要孩子”。但严峻的现实却使这一切成为奢望。为便于在德国活动,1898年,他和古斯塔夫·吕贝克结婚,而结婚又只是为了获得德国公民身份。一离开市政厅,这对“新婚夫妇”便分道扬镳,直到1903年4月苏黎世地方法院宣布这段荒唐婚姻终止。但之后卢森堡和约希吉斯始终未能终成眷属,其中的缘由,今天已无从得知。   生命的最后时光,罗莎是和保罗·列维(Paul Levi)一起度过的,没有人清楚两人的关系仅仅是同事,还是插入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感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罗莎的葬礼上,正是列维发表了《今天全世界都在这里》——这篇曾感动数百万人的悼词。   最崇拜的人   亚当·密斯凯维支,波兰爱国诗人,密斯凯维支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觉醒奔走,正是那些悲壮而高亢的诗句,为懵懂少女打开了革命事业的大门。   最讨厌的人   卢森堡敢于去爱,也敢于去恨,她在年轻时曾经写诗:“此时此刻,纵情享乐的人们,我只想惩罚他们”,“对那些铁石心肠、昧心享乐的人们,该用可怕的复仇予以回报”。但她最无法饶恕的,或许是库尔特·福格尔和魏尔德玛·普拉布斯特,两人隶属于右翼的准军事组织“自由军团”,正是他们,将“红色罗莎”逮捕、折磨并杀死。   最喜欢的事   阅读和写作。卢森堡是一个早慧的典型,五六岁就学会了用两种语言读书和写字,在波兰,她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又沉迷于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为购买心仪的书籍,罗莎几乎放弃了所有物质享受,而这些知识积累,又被她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仅在1892-1896年间,她为《工人事业》撰写的文章就超过50篇,同时还完成了大量演讲稿和小册子。在旁人眼中,罗莎是一部高效率的机器,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对事业的热爱,赋予了她不竭的灵感和动力。   最讨厌的事   遭遇身份歧视。罗莎生于俄国,活跃于瑞士和德国。毫不奇怪,波兰同僚会讽刺她“身份不明”,而德国人则宣称她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外国阴谋家和骗子”,犹太血统也为她招来过诸多非议。   最深刻的影响   卢森堡最大的影响或许不是领导了德国革命,也不是激进的言论,而是其立场鲜明的态度、高瞻远瞩的政见和不随波逐流的思维方式:因为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她写下《国民经济入门》和《资本积累论》,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罗莎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她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她无条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当风暴降临时,又为自己选择了最危险的位置。同时,她又是无私的,并且从没有为革命活动寻求任何报偿。如果在天有灵,罗莎绝对不会接受种种光辉灿烂的头衔,或是被供奉在至高无上的神龛之中。她更愿意做一只山雀,用歌声带给世界希望,并唤醒沉睡中的人民。罗莎有一个遗愿:在她的墓碑上什么都不要写,只刻上“zwi-zwi”的字样,因为“zwi-zwi”,正是山雀那清脆的啼鸣声。   罗莎·卢森堡发表演说,不管政见如何,所有人都承认她是一位卓越的演说者。频繁的活动经常让罗莎身心俱疲,医生的建议是长期休息,但别人似乎忘记了,她之所以能鼓舞别人,首先是能从理想中受到鼓舞,只要有重大政治集会,她就会立刻动身:“罗莎保证,她要好好地躺上几天……但一个小时后,床已经空了……因为另一个会议正等着她,一个半小时后,她已经坐在近郊火车的车厢里了……”   卢森堡的爱人利欧·约希吉斯,他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后来因为革命活动逃亡瑞士,是一位出色的工运组织者,同时是“斯巴达克团”的创始人,1919年3月,他在调查卢森堡的下落期间被捕身死。   罗莎·罗森堡的抛尸之地——柏林提尔加滕的一座铁桥,纪念碑系东德时期修建。1919年1月15日,罗莎和李卜克内西在一所住宅内被逮捕,经过简短审讯后,罗莎被几名军官枪决,尸体被绑上铁丝抛入兰德维尔运河,直到河冰溶解之后才重新浮出水面。   罗莎·卢森堡之墓,位于柏林的弗里德里希菲尔德,瞻仰者络绎不绝。遗憾的是,上面依旧没有象征山雀鸣唱的“zwi-zwi”——它是卢森堡的遗愿,但在崇拜者眼中,伟大的人永远不需要墓志铭——其行动足够说明一切。

  姓名   她出生时,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将漂泊一生。正是这一切带来了记录的混乱,并使学者们对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国波兰(当时仍属于沙俄),人们叫她“罗扎”,出逃时,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国,她的身份一度是“吕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开始使用“罗莎”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书信中,她经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种玩世不恭。后来有人从档案中发现,其真名是“罗莎莉亚”——拉丁文“Rosa”是这个词的源头,它的意思是玫瑰,鲜艳且带刺。仿佛冥冥中自有巧合,卢森堡也是革命者中的玫瑰,她热情而真挚,同时具有锋芒毕露的性格。   绰号   作为一名政治家,赞誉和诋毁总是相伴相生。列宁称卢森堡为“共产主义之鹰”,但在政敌眼中,“嗜血的罗莎”又是无情的复仇女神。任何与她交往过的人都会被她的渊博、宽容和谦逊坦诚所折服,《前进报》的主编布鲁诺·休恩朗克曾称她为“党的一支光芒四射的笔”,而罗莎的第一反应就像个腼腆的孩子,立刻谢绝了这些“夸张”的恭维之辞。   星座   对双鱼座来说,物质永远是第二位的,是梦想引领着他们走向特立独行的人生;同时,双鱼座又是真挚和体贴的,在现实生活中,她异乎寻常地平易近人。她总是乐于和主妇闲聊,或是与孩子们嬉戏逗乐,她还喜欢在林荫道下散步,或是在日内瓦湖上泛舟,在给爱人的书信中,随处可见细致入微的情感波动。感性而矛盾,这就是双鱼座。   出生地   在波兰的扎莫希奇,罗莎的诞生地仍在,那是一处宁静的二层宅院,但随着家道中落,所有故园的印象都被贫困取代。三岁时,全家迁居华沙,靠小生意维持生活。正是家境艰难,让她体会到了民众的不幸。1887年,她成为一名革命党人。   职业   政客兼编辑。萍踪浪迹、颠沛流离是她职业生涯的写照,政治流亡、唇枪舌剑、铁窗生涯、奉献与苦难始终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   私生活   她和约希吉斯相识在一次辩论会上,随后共同的志趣演变为炽烈的爱情,他们写信、约会,罗莎有几次甚至写道:“我常感到需要孩子”。但严峻的现实却使这一切成为奢望。为便于在德国活动,1898年,他和古斯塔夫·吕贝克结婚,而结婚又只是为了获得德国公民身份。一离开市政厅,这对“新婚夫妇”便分道扬镳,直到1903年4月苏黎世地方法院宣布这段荒唐婚姻终止。但之后卢森堡和约希吉斯始终未能终成眷属,其中的缘由,今天已无从得知。   生命的最后时光,罗莎是和保罗·列维(Paul Levi)一起度过的,没有人清楚两人的关系仅仅是同事,还是插入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感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罗莎的葬礼上,正是列维发表了《今天全世界都在这里》——这篇曾感动数百万人的悼词。   最崇拜的人   亚当·密斯凯维支,波兰爱国诗人,密斯凯维支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觉醒奔走,正是那些悲壮而高亢的诗句,为懵懂少女打开了革命事业的大门。   最讨厌的人   卢森堡敢于去爱,也敢于去恨,她在年轻时曾经写诗:“此时此刻,纵情享乐的人们,我只想惩罚他们”,“对那些铁石心肠、昧心享乐的人们,该用可怕的复仇予以回报”。但她最无法饶恕的,或许是库尔特·福格尔和魏尔德玛·普拉布斯特,两人隶属于右翼的准军事组织“自由军团”,正是他们,将“红色罗莎”逮捕、折磨并杀死。   最喜欢的事   阅读和写作。卢森堡是一个早慧的典型,五六岁就学会了用两种语言读书和写字,在波兰,她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又沉迷于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为购买心仪的书籍,罗莎几乎放弃了所有物质享受,而这些知识积累,又被她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仅在1892-1896年间,她为《工人事业》撰写的文章就超过50篇,同时还完成了大量演讲稿和小册子。在旁人眼中,罗莎是一部高效率的机器,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对事业的热爱,赋予了她不竭的灵感和动力。   最讨厌的事   遭遇身份歧视。罗莎生于俄国,活跃于瑞士和德国。毫不奇怪,波兰同僚会讽刺她“身份不明”,而德国人则宣称她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外国阴谋家和骗子”,犹太血统也为她招来过诸多非议。   最深刻的影响   卢森堡最大的影响或许不是领导了德国革命,也不是激进的言论,而是其立场鲜明的态度、高瞻远瞩的政见和不随波逐流的思维方式:因为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她写下《国民经济入门》和《资本积累论》,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罗莎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她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她无条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当风暴降临时,又为自己选择了最危险的位置。同时,她又是无私的,并且从没有为革命活动寻求任何报偿。如果在天有灵,罗莎绝对不会接受种种光辉灿烂的头衔,或是被供奉在至高无上的神龛之中。她更愿意做一只山雀,用歌声带给世界希望,并唤醒沉睡中的人民。罗莎有一个遗愿:在她的墓碑上什么都不要写,只刻上“zwi-zwi”的字样,因为“zwi-zwi”,正是山雀那清脆的啼鸣声。   罗莎·卢森堡发表演说,不管政见如何,所有人都承认她是一位卓越的演说者。频繁的活动经常让罗莎身心俱疲,医生的建议是长期休息,但别人似乎忘记了,她之所以能鼓舞别人,首先是能从理想中受到鼓舞,只要有重大政治集会,她就会立刻动身:“罗莎保证,她要好好地躺上几天……但一个小时后,床已经空了……因为另一个会议正等着她,一个半小时后,她已经坐在近郊火车的车厢里了……”   卢森堡的爱人利欧·约希吉斯,他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后来因为革命活动逃亡瑞士,是一位出色的工运组织者,同时是“斯巴达克团”的创始人,1919年3月,他在调查卢森堡的下落期间被捕身死。   罗莎·罗森堡的抛尸之地——柏林提尔加滕的一座铁桥,纪念碑系东德时期修建。1919年1月15日,罗莎和李卜克内西在一所住宅内被逮捕,经过简短审讯后,罗莎被几名军官枪决,尸体被绑上铁丝抛入兰德维尔运河,直到河冰溶解之后才重新浮出水面。   罗莎·卢森堡之墓,位于柏林的弗里德里希菲尔德,瞻仰者络绎不绝。遗憾的是,上面依旧没有象征山雀鸣唱的“zwi-zwi”——它是卢森堡的遗愿,但在崇拜者眼中,伟大的人永远不需要墓志铭——其行动足够说明一切。


相关文章

  • 狱中书简教学设计
  • 狱中书简(节选) 罗莎·卢森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主旨,品味感情.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教学重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CC 2013-05-02 14:34:35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2年10期 [作者简介]顾海良,男 ...查看


  •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版
  •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填空题.(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 ",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 ":有直接写 ...查看


  •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填空题.(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 ",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 " ":有直接 ...查看


  • 周日丨共运风云:十月革命前后的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简介
  • 周日丨共运风云: 十月革命前后的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简介栏目介绍本栏目紧跟时代潮流,回顾世界史上重大的共产主义运动,介绍各国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斗争,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历史意义,清醒地认识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根源与发展方向,以明确共产主义运动的 ...查看


  • 为何不把在黑暗中遭遇的告诉世界?是时候停止名节审判了
  • 黑暗时代的她们 黑暗时代的她们 作者:[英]杰奎琳·罗斯(Jacqueline Rose)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斯坦威 出版时间:2016 年 12 月 该书是一部有关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作品.它以历史上三位女性开篇(富有革命精神的 ...查看


  • 妇女节手抄报:妇女节相关人物
  •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 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维德劳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全家迁至莱比锡.1874年至1878年就读莱比锡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1878年结识流亡 德国的俄国革命家奥西普·蔡特金 ...查看


  • 妇女节手抄报:妇女节代表人物克拉拉·蔡特金
  •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 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维德劳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全家迁至莱比锡.1874年至1878年就读莱比锡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1878年结识流亡德国的俄国革命家奥西普·蔡特金, ...查看


  • 妇女节手抄报:妇女节人物之克拉拉·蔡特金
  • 克拉拉·蔡特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他与妇女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来了解一下吧!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 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维德劳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全家迁至莱比锡.1874年至1878年就读莱比锡私立师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