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最佳选择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齐全,构造精细,非常适合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又适合婴儿尚未发育成熟的生理功能和器官。100ml 母乳约含有70kcal 的能量。纯母乳喂养能满足0~4个月,甚至6个月内婴儿的全面营养需求。
一、母乳喂养现状
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母乳喂养曾一度被忽视。尤其在城市及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1983~1985年20个省市自治区9万余名6月龄以下婴儿所进行的喂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母乳喂养率为48.8%;京、沪等大城市尚不足20%,农村母乳喂养率为75%。80年代WHO 提出号召,要求80%的婴儿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及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4~6月者达40%,母乳喂养率达80%的目标。近几年随着《母婴保健法》的实施及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率已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9市喂养调查结果表明,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率城区59.9%,郊区74.0%,6月龄内母乳喂养率城区从1985年的33.6%上升至53.5%,郊区从60.2%增至63.1%。推广母乳喂养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6个月的婴儿容易发生亚临床维生素A 缺乏。无论社会经济状况、妊娠年龄或出生体重如何,母亲亚临床(边缘)维生素A 缺乏将使婴儿的维生素A 营养状况降低,并可能导致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阻碍儿童的正常生长。孕妇充足的维生素A 营养状况对胎儿生长和保证母乳中充足的维生素A 很重要。母亲的低维生素A 营养状况与社会经济、家庭收入、教育程度无关。所以,在干预计划中,应强调喂养方式,并关注易感人群,对孕妇尤其应注意。
二、人类乳汁的营养组成
人乳在喂哺的前半个月里,乳的成分可以发生变化。在分娩后的5天内,母亲的乳汁分泌功能尚未完全建立,泌乳量较少。所分泌的乳汁呈淡黄色,质地粘稠,称之为“初乳”(colostrum)。之后第6~10天的乳汁称为过渡乳(transitionalmilk),大约两周后为成熟乳(maturemilk)。
初乳对婴儿十分珍贵,具有如下特点:
(1)蛋白质含量高,早期初乳约含10%,而成熟乳仅1%。
(2)含有丰富的抗体蛋白质,尤以分泌性免疫球白A (SIgA)为多,此外还含乳铁蛋白(lacteferrin )以及初乳体。同时亦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溶菌酶(lysozyme )及抗菌因子(bifidus factor) 。这些物质对婴儿防御感染及初级免疫系统的建立十分重要。
(3)专门为婴儿提供特殊的营养素,例如锌,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初乳也比成熟乳多。
(4)初乳中的脂肪及乳糖都比成熟乳少,以适应新生儿脂肪和糖消化能力较差的特点。 另外,初乳也有通便的作用以清理初生儿的肠道和胎便。
(一)蛋白质
如表3.1所示,在数量上,人乳所含蛋白质比牛奶少,约1.1g/100ml, 约为牛奶的1/3。但人乳的蛋白质质量好。人乳中蛋白质以易于消化吸收的乳清蛋白为主体。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之比为70∶30,而牛乳为18∶82。在乳清蛋白中,以α-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易于消化吸收,使氨基酸代谢完全,而α-乳清蛋白又可促进乳糖的合成。
附表3.1
人乳中含有特别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而没有乳球蛋白;而牛乳则相反,含有很多的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 (IgG)。人乳中的这
些免疫蛋白有抵抗肠道及呼吸道等疾病的作用。这些物质不受胃液及消化过程的破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
在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方面,人乳中胱氨酸的含量(24mg/d1) 高于牛乳(13mg/d1) 。因新生儿及早产儿肝及脑组织中胱蛋氨酸酶较低,不能利用其他含硫氨基酸合成胱氨酸,故有人认为胱氨酸是新生儿及早产儿的必须氨基酸。因此,人乳中的胱氨酸高对新生儿及早产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人乳中的牛磺酸(氨基乙磺酸)(taurine)的含量也较多(425mg/L),为成人血清的10倍。由于婴儿的肝脏尚未成熟,半胱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低,不能将半胱氨酸合成牛磺酸,必须有食物提供,而牛磺酸为婴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须。
(二)脂肪
人乳中的脂肪丰富,且品种齐全。人乳在能量上高于牛乳就是因为所含的脂肪多。在脂肪酸构成上,不仅含有短链、中链及长链脂肪酸,而且还含有人体难以合成的脂肪酸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均为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须。婴儿不象成人可以从亚麻酸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必须由食物提供。人乳的胆固醇比牛乳高。有人认为人乳胆固醇高可能是因为它参与体内酶系统,但未能证实。在婴儿阶段其机体已能合成胆固醇,而从母乳中有足够的供给可能有利于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髓磷脂化。
(三)碳水化合物
和动物乳一样,人乳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其次有多种低聚糖。人乳中的乳糖含量较牛乳高,且以β-乙型乳糖为主,有利于类脂物质的完全氧化及肝糖原的储存。乳糖不仅提供婴儿相当一部分的能量,而且它在肠道中被乳酸菌利用后产生乳酸。乳酸在肠道内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同时亦可促进钙的吸收。低聚糖的生理作用正在被认识,将在后面叙述。
(四)矿物质
人乳中矿物质含量比牛乳更适合婴儿的需要。矿物质是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婴儿的肾脏的排泄和浓缩能力较弱,食物中的矿物质过多或过少都不适于婴儿的肾脏及肠道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会导致腹泻或对肾的过高负荷。人乳的渗透压比牛乳低,更符合婴儿的生理需要。牛乳的肾溶质负荷比人乳大,同时牛乳的高蛋白含量引起的代谢产物如尿素更增加肾负荷,故喂以牛乳的婴儿血浆尿素的水平较高。牛乳喂养的婴儿也较易出现钠潴留,并同时增加水的贮留。因高尿素血症和高钠血症而引起婴儿的脱水也多见于以牛乳喂养的婴儿。当严重高钠血症时,可以引起大脑损害。
人乳中的钙含量比牛乳低,但钙磷比例恰当,为2∶1,有利于钙的吸收。而牛乳中过高的磷会干扰钙的吸收。铁的含量人乳与牛乳接近,但人乳中铁的吸收率达50%,而牛乳仅10%。另外,人乳中的锌、铜含量远高于牛乳,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五)维生素
人乳中维生素的含量易受乳母的营养状态的影响,尤以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的维生素A 为著。人乳的维生素A 、E 及C 一般都比牛乳高,而且维生素E 往往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出现。在对牛乳加热过程中,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可遭到破坏,包括维生素C 及叶酸。人乳中的维生素K 低于牛乳,故孕期母体摄入富含维生素K 的食物有一定意义,例如摄食深绿色的蔬菜。如果孕妇有足够好的营养,乳汁中的维生素应该是能满足1~6个月婴儿,而不需要额外增加维生素补充的,但维生素D 例外,尤以日照较少的地区。在乳母的紫外照射少而食物中维生素D 不足的情况下,母乳的维生素D 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而需额外补充。
三、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人乳中的白细胞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存在于前3~4个月的母乳中。中性粒细胞在婴儿肠腔内起作用,吞入并通过产生的活性氧杀灭细菌。吞噬细胞可以进入婴儿的粘膜组织,通过其基膜上的活性铁和补体C3受体,帮助婴儿产生免疫能力。另外亦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干扰素和细胞趋化因子等。
(二)抗体
母乳中的抗体主要存在于初乳中,以SIgA 为主,占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89.8%。产后第1,2天的乳汁中SIgA 的含量分别是正常人血液血清型IgA 含量的13.5和5.4倍。SIgA 可以抵抗胃肠中的酸碱和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在消化道保持其抗体活性。SIgA 能抵抗多种病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另外产后1~2天的初乳也含有较高水平IgM , 其含量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血清水平,但持续时间较短,至产后7天下降至微量。母乳中也含有少量的IgG , 其浓度不到血液浓度的1%,但持续时间较长,能维持到产后6个月。
(三)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是一种与铁有高亲和力的蛋白质,能竞争性抑制需铁性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对铁的需要。另外,乳铁蛋白与铜兰蛋白一样,具有还原作用,能抵抗机体产生的自由基,保护婴儿免遭氧化损伤。
(四)溶菌酶
母乳中的溶菌酶(lysozyme )能抵抗胃酸的破坏,在胃肠中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多糖,从而使细菌解体。虽然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但母乳总的SIgA , H2O2酶和抗坏血酸可降低大肠杆菌对溶菌酶的抵抗力。在产后不同时间里,母乳中溶菌酶的含量也不断变化。产后1天的初乳含量最高,随后逐渐降低, 至15天左右时降至最低,以后又不断回升,至6个月时恢复到初乳时的一半含量。
(五)补体
初乳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补体C3和C4,但随后迅速下降。补体不能直接杀灭细菌,但能辅助SIgA 和溶菌酶降解细菌。
(六)低聚糖和共轭糖原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和共轭糖原(glycoconjugagates) 是母乳中一类能抵抗细菌的碳水化合物的类似物,抑制细菌粘附于肠上皮及中和毒素。其中,单唾液神经苷酯(monosialogangliosides)可以中和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的不耐热毒素的受体;含低聚糖的岩藻糖(fucose)能阻断霍乱弧菌与粘膜蛋白结合;含甘露糖(mannose)的糖蛋白能阻断霍乱弧菌的EL Tor株的结合点。 另外,人乳中的低聚糖还可以抑制流感和肺炎病原体的粘附,促进直肠中乳酸杆菌的生长与乙酸的生产,从而抑制致病性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发挥益生源的作用。
(七)其它抗感染物质
母乳中还含有其它许多抗感染因子。如初乳中含量较高的纤维结合素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双歧因子可助乳酸杆菌在肠道中生长并产生乙酸和乳酸,降低肠道pH 值;维生素B12和叶酸结合蛋白能抑制细菌利用这些维生素;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能抑制母乳中生物活性蛋白被消化;抗炎因子(anti-inflammatory agents )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E 和F ,α-1抗胰岛素,及糜蛋白酶,抗氧化物质如β-胡萝卜素、α-生育酚、过氧化物酶、自由基清除剂等具有抗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此外,母乳中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及白细胞介素1抗感染等作用。
四、母乳中的激素和生长因子
母乳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第一类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 )、神经生长因子(N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和II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转移生长因子(T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以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
它组织的生长分化。第二类是各种激素,如甲状腺素T3,T4、胸腺刺激素(TSH)、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岛素、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垂体激素(oxytocin )、泌乳刺激素(prolactin)、催乳素(prolactin )、胃抑素(neurotension)、胃肠调肽(gastrointestinal regulatory peptides) 、胃泌素(gastrin)、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降血钙素(calcitonin)等。这些激素对于维持、调节和促进婴儿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成熟有重要作用。
五、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效应
母乳喂养对母亲及婴儿均有许多持续的健康效应。 除了母乳的营养因素方面的优势之外,母乳喂养给予婴儿许多非营养方面的好处。包括有利于抵抗多种急性及慢性疾病;促进心理及行为的发育。尽管每一项具体的健康效益相对较小,但总体健康水平上母乳喂养的婴儿明显优于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
新生儿时期及婴儿期的喂养影响婴儿的生长和发育。研究证实出生早期的营养影响儿童期的神经行为的发育及表现,甚至对成年时期的某些慢性疾病具有持续的作用。然而,对于出生早期的营养如何影响幼年时期的代谢、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以及降低成年的心血管病的危险性的机理至今所知甚少。另外,母乳喂养亦有利于亲子间的感情。
(一)抗感染性疾病效应
母乳喂养可通过下面两方面的机制来保护婴儿以抵抗感染性疾病:一是减少或消除婴儿暴露于污染的食物及容器的机会;其次是母乳中含有分泌型抗体及其它具有抗微生物、促进免疫系统成熟及保护新生儿消化系统的活性因子,从而抵抗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而配方奶粉或代乳品则缺少这些活性保护因子。这些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在初乳中的含量尤其丰富,其有效浓度在母乳中可持续一年以上。
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给予全母乳喂养可明显降低婴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该保护作用在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其中,对防止婴儿腹泻的证据最多。母乳喂养既可以显著降低婴儿腹泻的发病率,也可缩短腹泻的病程。母乳喂养的婴儿坏死性肠炎发病率也低于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即使是部分母乳喂养,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婴儿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母乳喂养亦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在新生儿期更为明显。此外,亦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有利于抵抗中耳炎、菌血症、脑膜炎及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母乳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被动保护。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保护胃肠道及呼吸道粘膜,从而降低感染的危险性。然而,亦有证据显示母乳可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
(二)母乳喂养对成年期慢性病的健康效应
有研究报道婴儿期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较长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的发病的危险相对较低。较早(<4月龄)给婴儿喂牛奶似乎是较早发生IDDM 的触发因素。亦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Crohn ’s 病(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儿童的肿瘤及儿童期肥胖、婴儿突然死亡症等疾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一般认为,母乳喂养可能对过敏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方面因为母乳中免疫活性因子保护婴儿暴露于抗原及与抗原反应;另外,母乳喂养亦使婴儿延迟暴露于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种过敏原。目前,较为肯定的是母乳喂养对牛奶过敏症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尚不确定母乳喂养是否能抵抗其他过敏症,以及在断奶后是否仍然具有持续的抗过敏作用。
此外,婴儿期早期的体格生长一生中最快。此时期婴儿喂养不当很容易出现生长受限、生长速度的波动及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全母乳喂养的婴儿极少出现上述情况。因此,WHO 及UNICEF 联合推荐在0~6月应给予健康足月儿全母乳喂养。
●Heinig MJ等总结母乳喂养的好处包括:
1. 减少腹泻发病率及持续的时间;
2. 有利于抵抗呼吸系统的感染;
3. 减少中耳炎的发病及复发;
4. 可能有利于抵抗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菌血症、脑膜炎、及尿道感染等;
5. 可能会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性(如:I型糖尿病、肠炎等);
6. 降低突发婴儿死亡综合症的危险性;
7. 降低发生牛奶过敏的风险;
8. 可能会降低在以后儿童期肥胖的风险;
9. 增强视敏度及精神运动的发育(可能是母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 的作用);
10. 母乳喂养的婴儿具有较高的智力得分(可能是母乳的某因素或母乳喂养之过程的刺激所致);
11. 母乳喂养有利于颌面部的发育,以减少牙齿的咬合不正。
六、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
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应该是多层面、有针对性的。常见的营养教育途径有多媒体教育、营养课程、公益广告、营养管理和咨询等。
1.医院应宣传制定的母乳喂养政策;
2.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有关母乳喂养的技巧;
3.产后1小时进行母婴接触;
4.24小时内母婴同室;
5.添加食物时,不用奶瓶,应用手指或勺子喂养;
6.医院要求并鼓励母乳喂养;
7.医院限制对婴儿补充流体和牛奶等。
七、人工喂养的科学
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而采用配方奶粉、牛乳、羊乳等动物乳或其它代乳品喂养称为人工喂养。严格来讲,不同种属动物的乳汁只适合其相应种属动物的幼子,并不是婴儿的理想食物,亦不适宜直接喂养婴儿。如果以牛乳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质量等进行适当地调整后用于喂养那些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4月龄以内的婴儿。
(一)婴儿配方奶粉
绝大部分婴儿配方奶粉是指以牛乳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水平、质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后的产品。也有少部分是以大豆粉为基质的产品。
1.奶基配方奶粉
以母乳营养成分为参照,降低牛乳中蛋白质的总量,以减轻肾负荷;调整蛋白质的构成,增加乳清蛋白的比例至60%,减少酪蛋白至40%,以利于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在脂肪方面,部分或全部脱去以饱和脂肪为主的奶油,以多种植物油调配使脂肪酸构成接近母乳,包括n-3与n-6系列脂肪酸的比例,以满足婴儿的需要;减少牛乳矿物质总量,降低牛乳的肾溶质负荷,适当增加了铁、锌的含量;此外,适当增加婴儿所需牛磺酸、肉碱、核苷酸以及维生素A 、D 等维生素的含量。
(1)起始婴儿配方(starting infant formulas) :主要适用于1~6月龄的婴儿,其中蛋白
质含量相对较低,既满足这一阶段的营养需要,又与这一阶段婴儿肾脏的功能相适应。
(2)后继配方或较大婴儿配方(follow-up formula):适用于6月龄后的婴儿,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后继配方是6月龄后婴儿混合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1989年我国颁布婴幼儿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并于1997和1999年进行了修订。现有婴儿食品标准主要是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标准GB10767-1997。
(3)婴儿医学配方(medical formulas) :适用于特殊膳食需求或生理异常需要的婴儿配方奶粉。如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代谢缺陷儿设计的配方食品。
2.豆基配方奶粉
是以大豆蛋白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水平、质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后的产品。其特点是不含乳糖,蛋白质优于牛乳中的酪蛋白,适用于对牛乳过敏或乳糖酶活性低下的婴儿。
在不易得到动物乳和商品代乳品极少的边远地区可以使用黄豆制成的豆浆作代乳品喂养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家庭可按如下方法自治豆浆:1份黄豆+8份水浸泡,磨浆,去渣留汁,然后煮沸5分钟。每升豆浆加食盐1g 、乳酸钙2.0g 、淀粉20g 、糖60g 即成可喂养婴儿的豆浆。缺点是营养成份不如牛乳全面。长期饮用注意添加蛋黄、肝泥等其它辅助食品。
(二)其它婴儿代乳品
1.牛乳和羊乳
(1)鲜牛乳
鲜牛乳是最常用的母乳代乳品。由于牛乳营养成分与人乳有较大差异,需要适当配制后才适宜给婴儿喂养。牛乳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比人乳高2~3倍,为了帮助蛋白质的消化及减轻因高矿物质带来的高肾溶质负荷,使其成分更接近于人乳,所以需要加水稀释牛奶。
稀释:新生儿期采用2份牛奶加1份水稀释(牛奶:水=2∶1,v/v),2~4个月可采用3份奶加1份水,以后过渡到4份奶1份水。由于牛乳中的乳糖仅有人乳的60%,牛乳稀释后还需加约5%的葡萄糖或蔗糖。
消毒:配好的牛乳在喂给婴儿之前应煮沸3~4分钟以杀细菌,另外亦可使牛乳的蛋白质变性有助于婴儿消化。但煮沸的时间过长亦会破坏牛乳中的维生素,及使短链脂肪酸挥发。
奶量:0~1岁的婴儿平均每kg 体重需95kcal/d能量。牛乳能量约为55kcal/100ml。平均每公斤体重需2∶1 + 5%糖的牛奶170ml , 或3∶1+5%糖的牛奶155ml ,或4∶1+5%糖的牛奶150ml 。每天分6~8次喂养。
(2) 全脂奶粉
牛乳粉含蛋白质20%~28%,脂肪20%~28%。用水按体积比1(奶粉) ∶4(水) 或重量比1∶8溶解,其营养成份基本上同鲜牛奶。再按上述鲜牛奶的方法配置进一步稀释、加糖、煮沸,冷却后即可喂养婴儿。
(3) 羊乳
羊乳含蛋白质和脂肪与牛乳接近,但脂肪球少,易消化。配置方法可参照鲜牛奶或全脂奶粉。羊乳的缺点是含维生素B12少,长期饮用可致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 人工喂养方法
人工喂养所用乳量可根据婴儿的能量需要量来计算。新生儿第一周的能量需要量为60kcal/kg/d,第二周以后新生儿及婴儿的能量约需95kcal/kg/d, 再根据代乳品每100ml(直接喂养的浓度) 提供的能量来确定一日所需的奶量。开始每天分6~8次喂养,较大婴儿可逐渐减少喂养次数。
人工喂养还需注意供给充足的水。婴儿的需水量取决于基础代谢率、能量需要、喂养食物的性质和环境稳定等因素。如母乳喂养儿每消耗100kcal 能量需水约110ml ,而牛乳喂养儿则需140ml 。一般足月新生儿24小时需水量为20ml/kg/d,1~3天为20~40ml/kg/d,4~7天为60~100ml/kg/d,第二周达120~150ml/kg/d,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 140~160及120~135ml/kg/d。稀释鲜奶或溶解奶粉所用水量,加奶量应约等于每日需水量,环境气温高时应按上限供水量给予。
婴儿食品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特别是开封后应盖好,并注意低温冷藏。代乳品配制后应煮沸消毒。喂养前将乳液温度调至接近体温,并排除乳嘴里的空气,以免烫伤和吸入空气。婴儿食品配好后应立即喂养,如配好后在摄氏30度以上室温放置超过2小时以上应废弃。婴儿吃剩余的乳液也不应再次喂给婴儿。奶瓶、奶头及其它调配食具每次使用后应彻底洗净消毒。
(四) 混合喂养
因各种原因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喂养,在坚持用母乳喂养的同时,用婴儿代乳品喂养以补充母乳的不足。对于6个月以下,特别是0~4个月的婴儿,这比完全不吃母乳的人工喂养要好。母乳不足,仍应坚持按时给婴儿喂奶,让婴儿吸空乳汁,这样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母亲因故不能按时喂奶时,这顿可用代乳品或收集的母乳代替喂养。乳母应将多余的乳汁及时挤出或吸空,一方面可以维持乳汁的分泌,另外也可用清洁的奶瓶收集,低温储存,煮沸后可以用来在不能按时喂奶时喂给婴儿。混合喂养时代乳品补充用量应以婴儿吃饱为止,具体用量应根据婴儿体重、母乳缺少的程度而定。
母乳喂养—最佳选择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齐全,构造精细,非常适合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又适合婴儿尚未发育成熟的生理功能和器官。100ml 母乳约含有70kcal 的能量。纯母乳喂养能满足0~4个月,甚至6个月内婴儿的全面营养需求。
一、母乳喂养现状
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母乳喂养曾一度被忽视。尤其在城市及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1983~1985年20个省市自治区9万余名6月龄以下婴儿所进行的喂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母乳喂养率为48.8%;京、沪等大城市尚不足20%,农村母乳喂养率为75%。80年代WHO 提出号召,要求80%的婴儿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及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4~6月者达40%,母乳喂养率达80%的目标。近几年随着《母婴保健法》的实施及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率已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9市喂养调查结果表明,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率城区59.9%,郊区74.0%,6月龄内母乳喂养率城区从1985年的33.6%上升至53.5%,郊区从60.2%增至63.1%。推广母乳喂养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6个月的婴儿容易发生亚临床维生素A 缺乏。无论社会经济状况、妊娠年龄或出生体重如何,母亲亚临床(边缘)维生素A 缺乏将使婴儿的维生素A 营养状况降低,并可能导致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阻碍儿童的正常生长。孕妇充足的维生素A 营养状况对胎儿生长和保证母乳中充足的维生素A 很重要。母亲的低维生素A 营养状况与社会经济、家庭收入、教育程度无关。所以,在干预计划中,应强调喂养方式,并关注易感人群,对孕妇尤其应注意。
二、人类乳汁的营养组成
人乳在喂哺的前半个月里,乳的成分可以发生变化。在分娩后的5天内,母亲的乳汁分泌功能尚未完全建立,泌乳量较少。所分泌的乳汁呈淡黄色,质地粘稠,称之为“初乳”(colostrum)。之后第6~10天的乳汁称为过渡乳(transitionalmilk),大约两周后为成熟乳(maturemilk)。
初乳对婴儿十分珍贵,具有如下特点:
(1)蛋白质含量高,早期初乳约含10%,而成熟乳仅1%。
(2)含有丰富的抗体蛋白质,尤以分泌性免疫球白A (SIgA)为多,此外还含乳铁蛋白(lacteferrin )以及初乳体。同时亦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溶菌酶(lysozyme )及抗菌因子(bifidus factor) 。这些物质对婴儿防御感染及初级免疫系统的建立十分重要。
(3)专门为婴儿提供特殊的营养素,例如锌,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初乳也比成熟乳多。
(4)初乳中的脂肪及乳糖都比成熟乳少,以适应新生儿脂肪和糖消化能力较差的特点。 另外,初乳也有通便的作用以清理初生儿的肠道和胎便。
(一)蛋白质
如表3.1所示,在数量上,人乳所含蛋白质比牛奶少,约1.1g/100ml, 约为牛奶的1/3。但人乳的蛋白质质量好。人乳中蛋白质以易于消化吸收的乳清蛋白为主体。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之比为70∶30,而牛乳为18∶82。在乳清蛋白中,以α-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易于消化吸收,使氨基酸代谢完全,而α-乳清蛋白又可促进乳糖的合成。
附表3.1
人乳中含有特别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而没有乳球蛋白;而牛乳则相反,含有很多的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 (IgG)。人乳中的这
些免疫蛋白有抵抗肠道及呼吸道等疾病的作用。这些物质不受胃液及消化过程的破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
在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方面,人乳中胱氨酸的含量(24mg/d1) 高于牛乳(13mg/d1) 。因新生儿及早产儿肝及脑组织中胱蛋氨酸酶较低,不能利用其他含硫氨基酸合成胱氨酸,故有人认为胱氨酸是新生儿及早产儿的必须氨基酸。因此,人乳中的胱氨酸高对新生儿及早产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人乳中的牛磺酸(氨基乙磺酸)(taurine)的含量也较多(425mg/L),为成人血清的10倍。由于婴儿的肝脏尚未成熟,半胱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低,不能将半胱氨酸合成牛磺酸,必须有食物提供,而牛磺酸为婴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须。
(二)脂肪
人乳中的脂肪丰富,且品种齐全。人乳在能量上高于牛乳就是因为所含的脂肪多。在脂肪酸构成上,不仅含有短链、中链及长链脂肪酸,而且还含有人体难以合成的脂肪酸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均为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须。婴儿不象成人可以从亚麻酸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必须由食物提供。人乳的胆固醇比牛乳高。有人认为人乳胆固醇高可能是因为它参与体内酶系统,但未能证实。在婴儿阶段其机体已能合成胆固醇,而从母乳中有足够的供给可能有利于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髓磷脂化。
(三)碳水化合物
和动物乳一样,人乳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其次有多种低聚糖。人乳中的乳糖含量较牛乳高,且以β-乙型乳糖为主,有利于类脂物质的完全氧化及肝糖原的储存。乳糖不仅提供婴儿相当一部分的能量,而且它在肠道中被乳酸菌利用后产生乳酸。乳酸在肠道内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同时亦可促进钙的吸收。低聚糖的生理作用正在被认识,将在后面叙述。
(四)矿物质
人乳中矿物质含量比牛乳更适合婴儿的需要。矿物质是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婴儿的肾脏的排泄和浓缩能力较弱,食物中的矿物质过多或过少都不适于婴儿的肾脏及肠道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会导致腹泻或对肾的过高负荷。人乳的渗透压比牛乳低,更符合婴儿的生理需要。牛乳的肾溶质负荷比人乳大,同时牛乳的高蛋白含量引起的代谢产物如尿素更增加肾负荷,故喂以牛乳的婴儿血浆尿素的水平较高。牛乳喂养的婴儿也较易出现钠潴留,并同时增加水的贮留。因高尿素血症和高钠血症而引起婴儿的脱水也多见于以牛乳喂养的婴儿。当严重高钠血症时,可以引起大脑损害。
人乳中的钙含量比牛乳低,但钙磷比例恰当,为2∶1,有利于钙的吸收。而牛乳中过高的磷会干扰钙的吸收。铁的含量人乳与牛乳接近,但人乳中铁的吸收率达50%,而牛乳仅10%。另外,人乳中的锌、铜含量远高于牛乳,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五)维生素
人乳中维生素的含量易受乳母的营养状态的影响,尤以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的维生素A 为著。人乳的维生素A 、E 及C 一般都比牛乳高,而且维生素E 往往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出现。在对牛乳加热过程中,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可遭到破坏,包括维生素C 及叶酸。人乳中的维生素K 低于牛乳,故孕期母体摄入富含维生素K 的食物有一定意义,例如摄食深绿色的蔬菜。如果孕妇有足够好的营养,乳汁中的维生素应该是能满足1~6个月婴儿,而不需要额外增加维生素补充的,但维生素D 例外,尤以日照较少的地区。在乳母的紫外照射少而食物中维生素D 不足的情况下,母乳的维生素D 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而需额外补充。
三、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人乳中的白细胞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存在于前3~4个月的母乳中。中性粒细胞在婴儿肠腔内起作用,吞入并通过产生的活性氧杀灭细菌。吞噬细胞可以进入婴儿的粘膜组织,通过其基膜上的活性铁和补体C3受体,帮助婴儿产生免疫能力。另外亦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干扰素和细胞趋化因子等。
(二)抗体
母乳中的抗体主要存在于初乳中,以SIgA 为主,占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89.8%。产后第1,2天的乳汁中SIgA 的含量分别是正常人血液血清型IgA 含量的13.5和5.4倍。SIgA 可以抵抗胃肠中的酸碱和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在消化道保持其抗体活性。SIgA 能抵抗多种病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另外产后1~2天的初乳也含有较高水平IgM , 其含量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血清水平,但持续时间较短,至产后7天下降至微量。母乳中也含有少量的IgG , 其浓度不到血液浓度的1%,但持续时间较长,能维持到产后6个月。
(三)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是一种与铁有高亲和力的蛋白质,能竞争性抑制需铁性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对铁的需要。另外,乳铁蛋白与铜兰蛋白一样,具有还原作用,能抵抗机体产生的自由基,保护婴儿免遭氧化损伤。
(四)溶菌酶
母乳中的溶菌酶(lysozyme )能抵抗胃酸的破坏,在胃肠中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多糖,从而使细菌解体。虽然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但母乳总的SIgA , H2O2酶和抗坏血酸可降低大肠杆菌对溶菌酶的抵抗力。在产后不同时间里,母乳中溶菌酶的含量也不断变化。产后1天的初乳含量最高,随后逐渐降低, 至15天左右时降至最低,以后又不断回升,至6个月时恢复到初乳时的一半含量。
(五)补体
初乳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补体C3和C4,但随后迅速下降。补体不能直接杀灭细菌,但能辅助SIgA 和溶菌酶降解细菌。
(六)低聚糖和共轭糖原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和共轭糖原(glycoconjugagates) 是母乳中一类能抵抗细菌的碳水化合物的类似物,抑制细菌粘附于肠上皮及中和毒素。其中,单唾液神经苷酯(monosialogangliosides)可以中和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的不耐热毒素的受体;含低聚糖的岩藻糖(fucose)能阻断霍乱弧菌与粘膜蛋白结合;含甘露糖(mannose)的糖蛋白能阻断霍乱弧菌的EL Tor株的结合点。 另外,人乳中的低聚糖还可以抑制流感和肺炎病原体的粘附,促进直肠中乳酸杆菌的生长与乙酸的生产,从而抑制致病性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发挥益生源的作用。
(七)其它抗感染物质
母乳中还含有其它许多抗感染因子。如初乳中含量较高的纤维结合素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双歧因子可助乳酸杆菌在肠道中生长并产生乙酸和乳酸,降低肠道pH 值;维生素B12和叶酸结合蛋白能抑制细菌利用这些维生素;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能抑制母乳中生物活性蛋白被消化;抗炎因子(anti-inflammatory agents )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E 和F ,α-1抗胰岛素,及糜蛋白酶,抗氧化物质如β-胡萝卜素、α-生育酚、过氧化物酶、自由基清除剂等具有抗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此外,母乳中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及白细胞介素1抗感染等作用。
四、母乳中的激素和生长因子
母乳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第一类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 )、神经生长因子(N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和II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转移生长因子(TGF )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以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
它组织的生长分化。第二类是各种激素,如甲状腺素T3,T4、胸腺刺激素(TSH)、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胰岛素、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垂体激素(oxytocin )、泌乳刺激素(prolactin)、催乳素(prolactin )、胃抑素(neurotension)、胃肠调肽(gastrointestinal regulatory peptides) 、胃泌素(gastrin)、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降血钙素(calcitonin)等。这些激素对于维持、调节和促进婴儿的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与成熟有重要作用。
五、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效应
母乳喂养对母亲及婴儿均有许多持续的健康效应。 除了母乳的营养因素方面的优势之外,母乳喂养给予婴儿许多非营养方面的好处。包括有利于抵抗多种急性及慢性疾病;促进心理及行为的发育。尽管每一项具体的健康效益相对较小,但总体健康水平上母乳喂养的婴儿明显优于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
新生儿时期及婴儿期的喂养影响婴儿的生长和发育。研究证实出生早期的营养影响儿童期的神经行为的发育及表现,甚至对成年时期的某些慢性疾病具有持续的作用。然而,对于出生早期的营养如何影响幼年时期的代谢、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以及降低成年的心血管病的危险性的机理至今所知甚少。另外,母乳喂养亦有利于亲子间的感情。
(一)抗感染性疾病效应
母乳喂养可通过下面两方面的机制来保护婴儿以抵抗感染性疾病:一是减少或消除婴儿暴露于污染的食物及容器的机会;其次是母乳中含有分泌型抗体及其它具有抗微生物、促进免疫系统成熟及保护新生儿消化系统的活性因子,从而抵抗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而配方奶粉或代乳品则缺少这些活性保护因子。这些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在初乳中的含量尤其丰富,其有效浓度在母乳中可持续一年以上。
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给予全母乳喂养可明显降低婴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该保护作用在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其中,对防止婴儿腹泻的证据最多。母乳喂养既可以显著降低婴儿腹泻的发病率,也可缩短腹泻的病程。母乳喂养的婴儿坏死性肠炎发病率也低于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即使是部分母乳喂养,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婴儿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母乳喂养亦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在新生儿期更为明显。此外,亦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有利于抵抗中耳炎、菌血症、脑膜炎及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母乳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被动保护。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保护胃肠道及呼吸道粘膜,从而降低感染的危险性。然而,亦有证据显示母乳可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
(二)母乳喂养对成年期慢性病的健康效应
有研究报道婴儿期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较长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的发病的危险相对较低。较早(<4月龄)给婴儿喂牛奶似乎是较早发生IDDM 的触发因素。亦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Crohn ’s 病(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儿童的肿瘤及儿童期肥胖、婴儿突然死亡症等疾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一般认为,母乳喂养可能对过敏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方面因为母乳中免疫活性因子保护婴儿暴露于抗原及与抗原反应;另外,母乳喂养亦使婴儿延迟暴露于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种过敏原。目前,较为肯定的是母乳喂养对牛奶过敏症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尚不确定母乳喂养是否能抵抗其他过敏症,以及在断奶后是否仍然具有持续的抗过敏作用。
此外,婴儿期早期的体格生长一生中最快。此时期婴儿喂养不当很容易出现生长受限、生长速度的波动及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全母乳喂养的婴儿极少出现上述情况。因此,WHO 及UNICEF 联合推荐在0~6月应给予健康足月儿全母乳喂养。
●Heinig MJ等总结母乳喂养的好处包括:
1. 减少腹泻发病率及持续的时间;
2. 有利于抵抗呼吸系统的感染;
3. 减少中耳炎的发病及复发;
4. 可能有利于抵抗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菌血症、脑膜炎、及尿道感染等;
5. 可能会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性(如:I型糖尿病、肠炎等);
6. 降低突发婴儿死亡综合症的危险性;
7. 降低发生牛奶过敏的风险;
8. 可能会降低在以后儿童期肥胖的风险;
9. 增强视敏度及精神运动的发育(可能是母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 的作用);
10. 母乳喂养的婴儿具有较高的智力得分(可能是母乳的某因素或母乳喂养之过程的刺激所致);
11. 母乳喂养有利于颌面部的发育,以减少牙齿的咬合不正。
六、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
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应该是多层面、有针对性的。常见的营养教育途径有多媒体教育、营养课程、公益广告、营养管理和咨询等。
1.医院应宣传制定的母乳喂养政策;
2.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有关母乳喂养的技巧;
3.产后1小时进行母婴接触;
4.24小时内母婴同室;
5.添加食物时,不用奶瓶,应用手指或勺子喂养;
6.医院要求并鼓励母乳喂养;
7.医院限制对婴儿补充流体和牛奶等。
七、人工喂养的科学
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而采用配方奶粉、牛乳、羊乳等动物乳或其它代乳品喂养称为人工喂养。严格来讲,不同种属动物的乳汁只适合其相应种属动物的幼子,并不是婴儿的理想食物,亦不适宜直接喂养婴儿。如果以牛乳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质量等进行适当地调整后用于喂养那些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4月龄以内的婴儿。
(一)婴儿配方奶粉
绝大部分婴儿配方奶粉是指以牛乳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水平、质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后的产品。也有少部分是以大豆粉为基质的产品。
1.奶基配方奶粉
以母乳营养成分为参照,降低牛乳中蛋白质的总量,以减轻肾负荷;调整蛋白质的构成,增加乳清蛋白的比例至60%,减少酪蛋白至40%,以利于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在脂肪方面,部分或全部脱去以饱和脂肪为主的奶油,以多种植物油调配使脂肪酸构成接近母乳,包括n-3与n-6系列脂肪酸的比例,以满足婴儿的需要;减少牛乳矿物质总量,降低牛乳的肾溶质负荷,适当增加了铁、锌的含量;此外,适当增加婴儿所需牛磺酸、肉碱、核苷酸以及维生素A 、D 等维生素的含量。
(1)起始婴儿配方(starting infant formulas) :主要适用于1~6月龄的婴儿,其中蛋白
质含量相对较低,既满足这一阶段的营养需要,又与这一阶段婴儿肾脏的功能相适应。
(2)后继配方或较大婴儿配方(follow-up formula):适用于6月龄后的婴儿,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后继配方是6月龄后婴儿混合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1989年我国颁布婴幼儿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并于1997和1999年进行了修订。现有婴儿食品标准主要是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标准GB10767-1997。
(3)婴儿医学配方(medical formulas) :适用于特殊膳食需求或生理异常需要的婴儿配方奶粉。如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代谢缺陷儿设计的配方食品。
2.豆基配方奶粉
是以大豆蛋白为基质,按照母乳的营养构成对其营养素的含量水平、质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后的产品。其特点是不含乳糖,蛋白质优于牛乳中的酪蛋白,适用于对牛乳过敏或乳糖酶活性低下的婴儿。
在不易得到动物乳和商品代乳品极少的边远地区可以使用黄豆制成的豆浆作代乳品喂养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家庭可按如下方法自治豆浆:1份黄豆+8份水浸泡,磨浆,去渣留汁,然后煮沸5分钟。每升豆浆加食盐1g 、乳酸钙2.0g 、淀粉20g 、糖60g 即成可喂养婴儿的豆浆。缺点是营养成份不如牛乳全面。长期饮用注意添加蛋黄、肝泥等其它辅助食品。
(二)其它婴儿代乳品
1.牛乳和羊乳
(1)鲜牛乳
鲜牛乳是最常用的母乳代乳品。由于牛乳营养成分与人乳有较大差异,需要适当配制后才适宜给婴儿喂养。牛乳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比人乳高2~3倍,为了帮助蛋白质的消化及减轻因高矿物质带来的高肾溶质负荷,使其成分更接近于人乳,所以需要加水稀释牛奶。
稀释:新生儿期采用2份牛奶加1份水稀释(牛奶:水=2∶1,v/v),2~4个月可采用3份奶加1份水,以后过渡到4份奶1份水。由于牛乳中的乳糖仅有人乳的60%,牛乳稀释后还需加约5%的葡萄糖或蔗糖。
消毒:配好的牛乳在喂给婴儿之前应煮沸3~4分钟以杀细菌,另外亦可使牛乳的蛋白质变性有助于婴儿消化。但煮沸的时间过长亦会破坏牛乳中的维生素,及使短链脂肪酸挥发。
奶量:0~1岁的婴儿平均每kg 体重需95kcal/d能量。牛乳能量约为55kcal/100ml。平均每公斤体重需2∶1 + 5%糖的牛奶170ml , 或3∶1+5%糖的牛奶155ml ,或4∶1+5%糖的牛奶150ml 。每天分6~8次喂养。
(2) 全脂奶粉
牛乳粉含蛋白质20%~28%,脂肪20%~28%。用水按体积比1(奶粉) ∶4(水) 或重量比1∶8溶解,其营养成份基本上同鲜牛奶。再按上述鲜牛奶的方法配置进一步稀释、加糖、煮沸,冷却后即可喂养婴儿。
(3) 羊乳
羊乳含蛋白质和脂肪与牛乳接近,但脂肪球少,易消化。配置方法可参照鲜牛奶或全脂奶粉。羊乳的缺点是含维生素B12少,长期饮用可致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 人工喂养方法
人工喂养所用乳量可根据婴儿的能量需要量来计算。新生儿第一周的能量需要量为60kcal/kg/d,第二周以后新生儿及婴儿的能量约需95kcal/kg/d, 再根据代乳品每100ml(直接喂养的浓度) 提供的能量来确定一日所需的奶量。开始每天分6~8次喂养,较大婴儿可逐渐减少喂养次数。
人工喂养还需注意供给充足的水。婴儿的需水量取决于基础代谢率、能量需要、喂养食物的性质和环境稳定等因素。如母乳喂养儿每消耗100kcal 能量需水约110ml ,而牛乳喂养儿则需140ml 。一般足月新生儿24小时需水量为20ml/kg/d,1~3天为20~40ml/kg/d,4~7天为60~100ml/kg/d,第二周达120~150ml/kg/d,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 140~160及120~135ml/kg/d。稀释鲜奶或溶解奶粉所用水量,加奶量应约等于每日需水量,环境气温高时应按上限供水量给予。
婴儿食品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特别是开封后应盖好,并注意低温冷藏。代乳品配制后应煮沸消毒。喂养前将乳液温度调至接近体温,并排除乳嘴里的空气,以免烫伤和吸入空气。婴儿食品配好后应立即喂养,如配好后在摄氏30度以上室温放置超过2小时以上应废弃。婴儿吃剩余的乳液也不应再次喂给婴儿。奶瓶、奶头及其它调配食具每次使用后应彻底洗净消毒。
(四) 混合喂养
因各种原因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喂养,在坚持用母乳喂养的同时,用婴儿代乳品喂养以补充母乳的不足。对于6个月以下,特别是0~4个月的婴儿,这比完全不吃母乳的人工喂养要好。母乳不足,仍应坚持按时给婴儿喂奶,让婴儿吸空乳汁,这样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母亲因故不能按时喂奶时,这顿可用代乳品或收集的母乳代替喂养。乳母应将多余的乳汁及时挤出或吸空,一方面可以维持乳汁的分泌,另外也可用清洁的奶瓶收集,低温储存,煮沸后可以用来在不能按时喂奶时喂给婴儿。混合喂养时代乳品补充用量应以婴儿吃饱为止,具体用量应根据婴儿体重、母乳缺少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