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分类号:I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10200343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所在院(系) :行知学院

学生姓名: 张婷

指导教师: 李槟 副教授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三年十二月至二○一四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张婷

日 期:

目录

一、摘要 ··············································4

二、引言 ··············································5

三、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5 ㈠思想开明的激进者 ··············································6 ㈡温文尔雅的谦抑者··············································7 ㈢唯唯诺诺的怕事者··············································8 ㈣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9

四、结语 ··············································9

五、参考文献 ··············································10

六、注释 ··············································10

七、致谢 ·············································11

八、文献综述·············································12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在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重要的一位。她不描写个人恩怨和人事纷争,也很少在女性世界里抒发情感,而是专注于现实人生,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她最为关心的莫不过是知识分子问题。谌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她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殷切关怀。本文通过阅读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感情波澜,同时也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谌容; 知识分子; 理性思考

Abstract:ChenRong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active women writers.she doesn’t describe personal and personnel disputes,and seldom express emotion in the women’s world,,but focus on the real life,the reaction current social problems.She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intellectuals.ChenRong created a series of image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ovels.expresses her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the personality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care and concer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reading her story of intellectuals,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s,showing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and emotion,but als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ChenRong intellectuals fictions.

Key words: ChenRong; intellectuals; rational thinking

引 言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她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尤其是对社会问题,她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娴熟的讽刺笔法对该现象作出犀利的反映。在她的小说中,被公认为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知识分子题材,谌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这类作品中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她的作品主要是写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我研读的是谌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分析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理解,同时也对知识分子的人格作出理性思考。

一、思想开明的激进者

《真真假假》中的吴天湘就是这种类型。在外国文学研究这一行,吴天湘年轻的时候,就以思想敏锐、论证严密而著名。这部书讲的是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一次别别扭扭的学习。是因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研究人员许明辉写了一篇客观的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文章,受到了省委赵部长简单化的点名批评,因此就有了这场以整顿思想为目的的学习。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一群心有余悸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出一幅幅微妙的知识分子心态图。对待这次学习,大家都不想发言。因为他们觉得发言事小,但如果一不留神说错话就会被人抓住小辫子,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既然必须发言,大家的发言就变成了言不由衷的检讨,借题发挥的战场,漫无边际的闲扯,听得让人觉着无趣,使这次会开的毫无意义。然而只有吴天湘不能容忍这“真真假假自古皆然”的俗套,不愿以适度的变通、无伤大雅的圆滑,顺顺利利地通过这次学习。他讨厌虚与委蛇的敷衍,正直率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显示了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本色。其余的有结结巴巴要“自我整风”、“自己搞自己的运动”的张维;有在学术方面严谨,但一遇压力就言不由衷检查的许明辉;有用幽默来掩盖自己内心不满的朱盛;有成熟稳重,喜欢慢条斯理讲笑话的沈志业;有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秦童童。吴天湘在一旁专心专意地攥着自己的雕花烟斗,吞云吐雾,当他听到许明辉讲自己的文章把西方现代派文学笼统地介绍过来,又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是很不恰当的。他先是一惊,之后又继续抽烟,表情比较冷漠。

他深知许明辉的无奈,因为这次的会就是为许明辉的自我检讨而开的,老许不表态,这次学习就不能结束。听到朱盛说这次会上大家都表了态,发言也比较热烈,基本是符合要求的,吴天湘不由发出“有多少真话呢?”的感叹。大家对于说假话不以为然的态度令吴天湘直摇头,表示不赞同。在发言的前一个晚上,吴天湘在靠椅上闭目养神,“他那长脸上颧骨高

耸,双唇紧闭,额上的皱纹犹如刀刻,显得那么疲倦和苍老。”这个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鲜明地看出文革带给这位文人志士的摧残,皱纹如刀刻一般,那是代表面容有多么的苍老憔悴,双唇紧闭表示着吴天湘在沉思,一幅思绪繁重的样子。“只有那握在手中的烟斗仍飘出缕缕轻烟,散发着一种特有香味。”与之前他在思索的沉重画面作出对比,“只有”这个词更加深层次间接反映吴天湘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他回想自己二十年前被打成右派时的情景,妻离子散,家庭破裂,总之窘迫的境况不堪回首,这就是当时他向党委直抒己见的后果。如今母亲对于现在安居的生活还抱有一丝忐忑,感觉像做梦一样,认为这幸福生活总有一天会消失不见,对此心有余悸。

旁人觉得真真假假,以真为主,以假为辅,这个方法并为不可,但吴天湘不甘心,他认为中国人吃说假话的亏已经够多了。假汇报、假积极、假揭发、假交代„坑害了很多人,也毁坏了很多家庭。时至今日,“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才是最好的处世哲学,可这样不能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怎能用谎言去敷衍,怎能不讲真话?于是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吴天湘在会上直言力争,但是距离群众敢说真话、领导愿意听真话,在生活中完全杜绝蒙蔽真理、误党误国的局面还很远。揭示了新时期社会生活中仍然笼罩着文革阴影,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还历历在目,人们不敢再多言语,免得又被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帽子”。

吴天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而齐文文则是一名当事人。她是《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女主人公,面若桃花,秀发如云,明目皓齿,体型苗条,是一个美人儿。她看事物既有单纯热情的一面,又有尖锐的一面。她是一个富有理想女性色彩的大学生。性格上自立自强,不畏强势,为了自己而生活。她的穿着趣味,一反世俗的言谈举止,思想开明,俨然是时代先锋。

文章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大学生与小公务员之间本来没事但被人云亦云成绯闻的故事 。《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沈处长,一直贪图齐文文的美色,正愁没有机会下手,刚巧发生了送花事件,就立即找她谈话,想在谈话期间能占点齐文文便宜,于是,他便伸手想拍齐文文的肩膀,她避开了。“小齐,我找你来,无非是提醒意思嘛!你年轻,人又长得漂亮„„”“漂亮怎么啦!爹妈给的,碍着谁啦?”齐文文“腾”地站了起来,两眼冒火,“漂亮就得给人议论,给人拍肩膀?”“你,嗐,你别误会,说女孩子长得漂亮,难免„„”“难免出问题,对不对?你就直说了吧,长得漂亮的姑娘都要当婊子!”“哎呀,你怎么说这种脏字,这就不好了嘛„„”“脏字?有的人心里的‘字’儿才脏呢!”这段对话生动地呈现出一个很有个性的齐文文,像一个呛人的小辣椒直言不讳。虽然几句短短的对话,却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体现出她是个典型的现代女性。沈处长找齐文文谈话,实则有自己的目的。齐文文发现后很不留余地地拆穿了他,字字句句咄咄逼人,让沈处长无地自容,想朝她发火却又说不出口。齐文文对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放在眼里,言谈中透露着对男性主义的蔑视,她渴望平等自由的生活,追求人格的独立。梭罗曾说过:“构成一个人生命特殊性的,并不是他对于本能的顺从,而是他对于本能的反抗。”齐文文的独特性在于她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沈处长一直都在试图打破她的和谐,可没有得逞。齐文文也曾伤心地哭过,但这不是痛恨的眼泪,她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过后悔,她只是觉得这些事情太莫名其妙,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这个桃色绯闻确实影响到了她,但她的心灵是健康的,身正不怕影子歪,她依旧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对于李寿川的境况也表示了同情,最终仍无视赵处长的“有意提醒”,毅然捧着夜来香走进李寿川的病房去看望他。虽说文革阴影依旧存在,但其中也不乏有理性主义者直言不讳,这些人的思想开明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也代表迎来了新一代人的曙光。理性主义者有着热情的内心和敏捷的思维,不畏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温文尔雅的谦抑者

《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是当代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一个形象。《人到中年》是谌容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深邃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中发现的一朵带泪的鲜花。它之所以能够跻身少数优秀作品之列, 是因为它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充分的典型意义。陆文婷是当代中年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令人感到熟悉的、富于人情的人物形象。她兢兢业业工作数年可依然是个住院医生,月工资仅五十六块五角,住的是十二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她身兼医生、妻子、母亲三个角色,长期超负荷运转。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一个医生的履职上,一丝不苟、不骄不躁、不计名利、忠于职守„„,尽到了一名医生应该尽到的责任。她不求闻达,默默地忘我工作,做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她的献身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挚爱,她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悄悄地为苍穹的美丽发挥自己的能量。

陆文婷第一次与秦波会面时,秦波的目光就一直上下打量着陆文婷,脸上流露出一种明显的疑虑、不安和失望,那种不信任的目光“好像两支冷箭一样至今还插在她背上。”但因为这类事情多了,陆文婷也就习以为常了。秦波对她的挑剔和轻侮,换了别人,十有八九会当面顶撞,即使不说出口,也会怒形于色,或者过后愤愤不平,。相反她能够“心平似镜,一如往常。” “她素来是从容的,沉静的。想让陆文婷大夫生气,在眼科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由于有求于人,秦波对陆大夫的态度也迅速变得和蔼起来,目光变得温和,还拿出一个橘子递过来。她前后不同的反映烘托出陆文婷的不卑不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反衬作用,可以看出陆大夫优秀的个人修养和其本身隐忍的性格。

温柔、宽容、轻声细语是陆文婷个性特点,她总以她独有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态度。陆文婷是党培养的一名新型知识分子,她把全部精力和美好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们的贡献和生活、工作条件不相称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而显露出来。这些在多年来形成的歧视、漠视知识分子的“左”的空气中被看得很平淡。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爱护,在生活上、社会地位上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

《散淡的人》中的杨子丰同样也是这个类型。他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诗人、作家,学识渊博。他很喜欢喝酒,自称为“酒仙”。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杨子丰不如此,他觉得喝酒是一种享受,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将来政策再放宽一点,允许成立中国饮酒协会,你们选举我当会长,我是绝不会推辞的。”他很喜欢侃侃而谈,特点就是专和博兼有之,田惠中称他是他们那一辈人中的佼佼者。杨子丰为了党的利益甘愿从事党外工作且放弃了入党机会,如今入党追求形式化,他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入党,因为这需要不停找上级谈话,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什么事不管符不符合事实都要说同意,同时更要积极靠拢组织,虚心接受批评。杨子丰觉得这太过虚伪,所以才迟迟没有入党。他说“入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我要堂堂正正地入党的大门,绝不说违心的话,绝不给党抹黑。”他身上有一种坚持真理的拗劲,他像一缕春风吹进人们心田,乐观向上,是迷茫的人们在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慰藉。他的新思想让人觉得很入木三分,他的散淡值得很多人学习。他不求索取,淡泊名利,认为一切都是浮云,一直抱着“活着就要入党”的信念,一生都在追随党而入不了党的尴尬遭遇并未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面对这种情况,他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调侃自己:“人过花甲未入党,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文革那个疯狂的岁月中,由于打倒右派的强烈呼号,很多无辜人士也被进行批斗,杨子丰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红卫兵的质问,他敢于大胆反抗,被批斗为“资产阶级反学术权威专家”,也丝毫不影响他坚持真理的决心。在此次朋友聚会的最后,他发出:“我不要童年,不要青春,我愿意一生下来就是老年„”的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子丰对待往事的一种豁

达态度。这一生为党奉献了很多,如今对待未入党的现状,坦然处之,对名利的虚名不甚在乎,彰显出他不求索取、淡泊明志的心性。

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的处境较之以前会好很多,但国家对其的重视并非像口中所说的惠及所有知识分子,仍有知识分子默默付出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陆文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医学事业上,默默无闻数十载依旧是个住院医,杨子丰不顾危险从事地下党工作,任务成功后党并未给他实质性的奖励(入党)。因此呼吁国家要重视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国家的光明未来需要他们去创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唯唯诺诺的怕事者

《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李寿川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主人公李寿川作了漫画式的描写,李寿川堪称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在单位听从上司指令,在家听老婆下指令,自古以来读书人都讲究修身养性,似乎做什么都要按照指令做事,对什么都无是非,平平庸庸的,他以卑微奴性降到人格之下,脆弱的性格不能承受任何外来压力。《献上一束夜来香》讲的就是李寿川这个“中国小公务员”。他终于下定决心,花钱买了束夜来香,碰巧被同单位美丽的大学生齐文文看中拿了过去,因此这个送花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被渲染成一件桃色绯闻,后来酿成了一场悲剧。这么一出几乎不算事的事居然葬送了李寿川的一生,最后默默地死在医院里。太荒诞离奇的故事居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这巨大的反差中作者完成了对知识分子身上弱性的批判。

李寿川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却敌不住单位同事朱喜芬和领导沈处长的言语围攻,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强的李寿川更加不堪重负,想找领导解释这次送花事件,可他懦弱的性格让他一紧张把想说出口的解释变成了自我检讨,令人同情,这种检讨是一种铭刻在骨子里的历史残留,凡是从极左时代过来的人,相信估计都似曾相识,说明了明哲并非能保身。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也不应该有鲜花的。难怪他之前买夜来香内心的踌躇纠结,买了一束寄托他童年快乐的夜来香并未让他轻松下来,反而更加不安,像做了错事一样,为怎么处理手中的夜来香而发愁,可见平时他无欲无求,机械麻木的生活经不起一点点的波动。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陈旧的思想和方式给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同时也给迂腐脆弱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发出知识分子应该自救的呼声。在新时代,解放思想和培养知识分子刚性人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谌容以其冷静的笔触,揭示了知识分子现实存在的尴尬处境,在批判现实政治阴影和不良积习的历史遗留之外,又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对其弱性存在进行了无情否定。

《散淡的人》中的陈中雅属于投机者,他是专攻英国文学的教授,虽然六十开外,但他却是一身年轻人的打扮,鼻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上身是一件时兴的意大利秋装,下身是一条灯芯绒紧腿裤子,脚上是一双厚底旅游鞋。那光光的脑袋、明亮的镜片、上装闪闪的金属扣子,使他通体发光,不同凡响。“说到入党的经验,我只有一点感受„„那就是把自己当做一团面,让人家去揉”,他是揉面说的代表人物,杨子丰的话说的很在理,陈中雅的揉面说就是套用老人家的语法,不是给这个阶级揉,就是给那个阶级揉,给那些高明的面包师揉,揉出各种美味面包,供人美餐,也不枉此生。陈中雅唯唯诺诺,别人一加紧追问他就犹豫不决,他说自己一听到同学们辩论国事,就当和事佬,要不就干脆躲开,怕辩论,怕斗争。当田惠中说他害怕斗争又参加共产党,为人不老实时,他就满脸通红地忙辩解说自己有的怕有的不怕,之所以入党就是因为他介于怕跟不怕之间,陈中雅其实在入党以前为了能够出国留学,因此加入了国民党才获得出国名额,所以说他是一个投机者,总会在适当时候做出些不适当的举动,人们也都说他胆小怕事,遇事唯唯诺诺,胆怯不前。

陈中雅虽说是一个党员,但并未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对党有贡献的事情。这个名额的得来

是经历过很多次的自我检讨换来的,以此看出国家入党程序的机械麻木化,一点没有实至名归的成分存在。加入党是为了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不是一味赞美国家领导的英明以及一系列没有原则的附和,更深层次就是知识分子性格的软弱性导致的,怕事维诺,遇到打击不是想到勇敢面对,而是退缩停滞不前,这个值得知识分子深深反省。

四、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

姜亚芬、赵学尧夫妇是《人到中年》中的人物,作者在他们身上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还是很引人注目。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处境,说明了一个现象: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阳光未能及时照射到他们身上。姜亚芬夫妻二人经过一番彻骨的考量,不得不流亡国外。“可能就一去不回了”,这是刘学尧说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刘学尧作出轻松的样子。”既是“作出”,可见他内心的郁结深重。姜亚芬在临走前留给陆文婷的长信中就特别点出了这点,“老刘坐在那边的沙发长椅上发呆”。两人的内心戏繁多,去留是他们的心结。

他们毕竟不是陆文婷,出身经历和性格与陆文婷并不完全一样,不能说他们不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但和陆文婷相比,自然境界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他们不会像陆文婷一样任劳任怨地工作和生活。对此陆文婷很了解,所以在告别宴会上,她虽然依依不舍,却只委婉地说了一句:“不能不走吗?”, 并未深入劝说,充分表现了她对他们夫妇出国既理解和同情又不赞成的复杂心理状态。

姜亚芬是陆文婷二十余年的好朋友,从她和陆文婷一同来到眼科,从她的恋爱婚姻到文革中挨批,从饭桌前的议论到机场陆文婷的书信,这个人物的爱国心就已经很明显了,谁也不会认为她的出国意味着背叛,但是当姜亚芬转身登上舷梯时,却出人意料地“向人们轻轻招手”表示,她还要归来。她不将出国的安排早一点让她的好友知道, 一是怕陆文婷劝阻她,二是怕自己动摇,这里表明了她知道自己与陆文婷的差别,同时也承认了她内心的矛盾。她写了一封两千五百字的长信来表达自己对出国这一决定的看法,“一想到足踏在祖国土地上只有六十分钟了,我忍不住泪水„„我们是不该走的,我们的国家正在开始一个新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其实这些话姜亚芬自己是知道的,也是陆文婷同样想对他说,却没有说出口。在信中她又写到他们还是会回来的,但这归期是谁都不能预料的。是等到“四化”的阳光照耀祖国大地百花齐放的时候吗?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逃避了一场艰苦历史的战斗。

在姜亚芬夫妇身上,一方面看到了我国急需大批知识分子和部分知识分子外流的尖锐矛盾,勇敢地直接诉诸艺术形象来大声疾呼;另一方面,面对“知识外流”,束手无策,连挽留他们的呼喊也是轻微无力的。

姜亚芬夫妇出走的原因,就是因为十年浩劫的旧账在他们心头纠缠不清。由于“海外关系”,文革时曾遭受了打击和挫折,所以他们难以相信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不幸的祖国会给他们幸福,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刘学尧毫不含糊地说:“光明什么时候能照到我家门前?什么时候才能照到我女儿身上?”所以他们把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幸福和把自己在祖国所受不公平遭遇的解脱希望寄托在加拿大,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他相信在那里,政治上、经济上、物质上都会比国内强,不然他们是不会离开祖国的。

结 语

谌容这几部小说塑造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谌容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些形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本文通过阅读她的

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将人物形象分为以下四类:思想开明的激进者;温文尔雅的谦抑者;唯唯诺诺的怕事者;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并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挖掘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性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展现出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多舛命运和感情波澜,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的有力依据。谌容的知识分子小说作品,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作者积极有为的理性精神,对当下主流文学也是一次理性洗礼。

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发现,塑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引起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以上介绍谌容80、90年代小说中的四类人物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一幅知识分子的多面图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火任. 《谌容研究专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5

[2]曾镇南. 《评谌容的中短篇小说》[J].《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05)P151-174-

[3]徐淑贤.《守望现实主义文学园地—论谌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4]徐淑贤.《呼唤知识分子的刚性人格—谌容作品的人物形象解析》[N].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1 期.

[5]刘莹.《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9期.

[6]刘念波.《反思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7]杨永明.《精英的出局—论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N].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

[8]曾利君.《试论谌容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N].川东高刊.1955年10月第5卷第4期.

[9]刘纳.《谌容小说面面观》[N].文学自由谈.1987年06期.

[10]水天戈.《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曲--〈散淡的人〉读后随笔》[N].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致谢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李槟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想要说的感谢话有很多,要感谢所有的人,感谢所有文学院的老师们,你们毫无保留的教授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你们辛勤的工作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支持。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文献综述

(一) 前言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她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在她所写的小说中,公认为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知识分子题材,她最执着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同样是关于这个问题,谌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这类作品中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其中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阅读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挖掘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性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展现出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命运和感情波澜,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谌容的知识分子小说作品,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作者积极为人生的理性精神,对当下消解崇高的主流文学也是一次理性的洗礼。

(二) 主题

在当代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她不描写个人恩怨、人事纷争,甚至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留连沉迷,而是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 一位作家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目和重视,在艺术上总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胡德培将这种现象称为“谌容现象”,并从谌容对待现实的态度、揭示生活的方式、艺术表现的独异者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谌容的创作数量虽不算多,但其作品的独特光彩,却一篇又一篇地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映。胡德培认为作为一位有独特艺术追求的作家, 谌容的可贵在于, 当思想解放的曙光来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她能够相当自觉地从头脑中清除创作起步时那个政治动乱的荒唐年代的影响, 勇敢地突破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对艺术强加的条条框框, 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上很快地来了个巨大的进步和变化, 创作的步伐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谌容近几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功, 那决不是偶然的。

她最执着于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知识分子问题”。曾利君指出谌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这个问题,始终热情地、密切地关注现实, 并一直在反映广博而又繁复的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上迈步, 与她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由于长期身处逆境, 饱尝世态炎凉、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 谌容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能够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人生, 且特别敏感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她笔下的知识分子小说一般不着力于苦难的呈示和历史的反

思,而通过知识分子的命运处境凸显出许多现实性很强的社会问题。其中描写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不管自身的命运处境如何艰辛和尴尬,都始终能够忍辱负重,追求理想,保持一份可贵的人格情操,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坚持真理,乐于自我牺牲。谌容也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所以,她会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情结”。

此外徐淑贤、刘莹、吴建洛等人都对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徐淑贤通过对陆文婷、李寿川、杨子丰等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尖锐地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关于知识分子付出和回报的强烈对比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对作品理性深度的理解。她认为谌容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批判还是对人之存在的智性探索,作者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启蒙精神和冷静深邃的思考品格,以其冷静的为人生者的姿态,揭示了知识分子现实存在的尴尬处境,在批判现实政治阴影和不良积习的历史遗留之外,又深刻剖析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同时发出了知识分子应当自我救赎,解放思想和性格的呼声。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勇于打破精神枷锁,摆脱旧时代政治的阴影,才有望成就自己健康、刚性的人格。

刘莹在《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中写道谌容对于自己写的小说中揭露的各方面并非只是表面的提出,更多地采取了细腻深刻的笔法加以阐述。谈到知识分子问题,用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严峻的事实,并发出真诚的呼声: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和人性,实施有效的社会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吴建洛指出谌容对人物无意识心理的有力揭示,使作品超越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通过对《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知识分子的描写,他对作品的理解有了另外一个解读,从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到重点透视人的文化心理,认为提高人的文化心理素质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于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的看法各有道理,谌容的生平坎坷, 对于现实问题的了解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加上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因此感触颇深。研究者们并不只从知识分子的尴尬境遇和悲惨命运来阐释这个问题,更加深层次地从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悲剧着手,重点放在对人物心灵的探索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识分子问题,体现出作家严肃的理性批判精神。对于现实的思考,谌容比其他作家似乎更多了一种忧患意识,通过读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加深对谌容小说世界再认识。这些人物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一幅知识分子的多面图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分类号:I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10200343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所在院(系) :行知学院

学生姓名: 张婷

指导教师: 李槟 副教授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三年十二月至二○一四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张婷

日 期:

目录

一、摘要 ··············································4

二、引言 ··············································5

三、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5 ㈠思想开明的激进者 ··············································6 ㈡温文尔雅的谦抑者··············································7 ㈢唯唯诺诺的怕事者··············································8 ㈣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9

四、结语 ··············································9

五、参考文献 ··············································10

六、注释 ··············································10

七、致谢 ·············································11

八、文献综述·············································12

论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在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重要的一位。她不描写个人恩怨和人事纷争,也很少在女性世界里抒发情感,而是专注于现实人生,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她最为关心的莫不过是知识分子问题。谌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她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殷切关怀。本文通过阅读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感情波澜,同时也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谌容; 知识分子; 理性思考

Abstract:ChenRong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active women writers.she doesn’t describe personal and personnel disputes,and seldom express emotion in the women’s world,,but focus on the real life,the reaction current social problems.She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intellectuals.ChenRong created a series of image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ovels.expresses her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the personality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care and concer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reading her story of intellectuals,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s,showing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and emotion,but als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ChenRong intellectuals fictions.

Key words: ChenRong; intellectuals; rational thinking

引 言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活跃的女作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她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尤其是对社会问题,她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娴熟的讽刺笔法对该现象作出犀利的反映。在她的小说中,被公认为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知识分子题材,谌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这类作品中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她的作品主要是写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我研读的是谌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分析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加深对谌容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理解,同时也对知识分子的人格作出理性思考。

一、思想开明的激进者

《真真假假》中的吴天湘就是这种类型。在外国文学研究这一行,吴天湘年轻的时候,就以思想敏锐、论证严密而著名。这部书讲的是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一次别别扭扭的学习。是因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研究人员许明辉写了一篇客观的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文章,受到了省委赵部长简单化的点名批评,因此就有了这场以整顿思想为目的的学习。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一群心有余悸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出一幅幅微妙的知识分子心态图。对待这次学习,大家都不想发言。因为他们觉得发言事小,但如果一不留神说错话就会被人抓住小辫子,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既然必须发言,大家的发言就变成了言不由衷的检讨,借题发挥的战场,漫无边际的闲扯,听得让人觉着无趣,使这次会开的毫无意义。然而只有吴天湘不能容忍这“真真假假自古皆然”的俗套,不愿以适度的变通、无伤大雅的圆滑,顺顺利利地通过这次学习。他讨厌虚与委蛇的敷衍,正直率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显示了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本色。其余的有结结巴巴要“自我整风”、“自己搞自己的运动”的张维;有在学术方面严谨,但一遇压力就言不由衷检查的许明辉;有用幽默来掩盖自己内心不满的朱盛;有成熟稳重,喜欢慢条斯理讲笑话的沈志业;有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秦童童。吴天湘在一旁专心专意地攥着自己的雕花烟斗,吞云吐雾,当他听到许明辉讲自己的文章把西方现代派文学笼统地介绍过来,又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是很不恰当的。他先是一惊,之后又继续抽烟,表情比较冷漠。

他深知许明辉的无奈,因为这次的会就是为许明辉的自我检讨而开的,老许不表态,这次学习就不能结束。听到朱盛说这次会上大家都表了态,发言也比较热烈,基本是符合要求的,吴天湘不由发出“有多少真话呢?”的感叹。大家对于说假话不以为然的态度令吴天湘直摇头,表示不赞同。在发言的前一个晚上,吴天湘在靠椅上闭目养神,“他那长脸上颧骨高

耸,双唇紧闭,额上的皱纹犹如刀刻,显得那么疲倦和苍老。”这个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鲜明地看出文革带给这位文人志士的摧残,皱纹如刀刻一般,那是代表面容有多么的苍老憔悴,双唇紧闭表示着吴天湘在沉思,一幅思绪繁重的样子。“只有那握在手中的烟斗仍飘出缕缕轻烟,散发着一种特有香味。”与之前他在思索的沉重画面作出对比,“只有”这个词更加深层次间接反映吴天湘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他回想自己二十年前被打成右派时的情景,妻离子散,家庭破裂,总之窘迫的境况不堪回首,这就是当时他向党委直抒己见的后果。如今母亲对于现在安居的生活还抱有一丝忐忑,感觉像做梦一样,认为这幸福生活总有一天会消失不见,对此心有余悸。

旁人觉得真真假假,以真为主,以假为辅,这个方法并为不可,但吴天湘不甘心,他认为中国人吃说假话的亏已经够多了。假汇报、假积极、假揭发、假交代„坑害了很多人,也毁坏了很多家庭。时至今日,“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才是最好的处世哲学,可这样不能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怎能用谎言去敷衍,怎能不讲真话?于是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吴天湘在会上直言力争,但是距离群众敢说真话、领导愿意听真话,在生活中完全杜绝蒙蔽真理、误党误国的局面还很远。揭示了新时期社会生活中仍然笼罩着文革阴影,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还历历在目,人们不敢再多言语,免得又被扣上一顶莫须有的“帽子”。

吴天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而齐文文则是一名当事人。她是《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女主人公,面若桃花,秀发如云,明目皓齿,体型苗条,是一个美人儿。她看事物既有单纯热情的一面,又有尖锐的一面。她是一个富有理想女性色彩的大学生。性格上自立自强,不畏强势,为了自己而生活。她的穿着趣味,一反世俗的言谈举止,思想开明,俨然是时代先锋。

文章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大学生与小公务员之间本来没事但被人云亦云成绯闻的故事 。《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沈处长,一直贪图齐文文的美色,正愁没有机会下手,刚巧发生了送花事件,就立即找她谈话,想在谈话期间能占点齐文文便宜,于是,他便伸手想拍齐文文的肩膀,她避开了。“小齐,我找你来,无非是提醒意思嘛!你年轻,人又长得漂亮„„”“漂亮怎么啦!爹妈给的,碍着谁啦?”齐文文“腾”地站了起来,两眼冒火,“漂亮就得给人议论,给人拍肩膀?”“你,嗐,你别误会,说女孩子长得漂亮,难免„„”“难免出问题,对不对?你就直说了吧,长得漂亮的姑娘都要当婊子!”“哎呀,你怎么说这种脏字,这就不好了嘛„„”“脏字?有的人心里的‘字’儿才脏呢!”这段对话生动地呈现出一个很有个性的齐文文,像一个呛人的小辣椒直言不讳。虽然几句短短的对话,却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体现出她是个典型的现代女性。沈处长找齐文文谈话,实则有自己的目的。齐文文发现后很不留余地地拆穿了他,字字句句咄咄逼人,让沈处长无地自容,想朝她发火却又说不出口。齐文文对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放在眼里,言谈中透露着对男性主义的蔑视,她渴望平等自由的生活,追求人格的独立。梭罗曾说过:“构成一个人生命特殊性的,并不是他对于本能的顺从,而是他对于本能的反抗。”齐文文的独特性在于她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沈处长一直都在试图打破她的和谐,可没有得逞。齐文文也曾伤心地哭过,但这不是痛恨的眼泪,她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过后悔,她只是觉得这些事情太莫名其妙,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这个桃色绯闻确实影响到了她,但她的心灵是健康的,身正不怕影子歪,她依旧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对于李寿川的境况也表示了同情,最终仍无视赵处长的“有意提醒”,毅然捧着夜来香走进李寿川的病房去看望他。虽说文革阴影依旧存在,但其中也不乏有理性主义者直言不讳,这些人的思想开明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也代表迎来了新一代人的曙光。理性主义者有着热情的内心和敏捷的思维,不畏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温文尔雅的谦抑者

《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是当代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一个形象。《人到中年》是谌容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深邃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中发现的一朵带泪的鲜花。它之所以能够跻身少数优秀作品之列, 是因为它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充分的典型意义。陆文婷是当代中年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令人感到熟悉的、富于人情的人物形象。她兢兢业业工作数年可依然是个住院医生,月工资仅五十六块五角,住的是十二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她身兼医生、妻子、母亲三个角色,长期超负荷运转。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一个医生的履职上,一丝不苟、不骄不躁、不计名利、忠于职守„„,尽到了一名医生应该尽到的责任。她不求闻达,默默地忘我工作,做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她的献身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挚爱,她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悄悄地为苍穹的美丽发挥自己的能量。

陆文婷第一次与秦波会面时,秦波的目光就一直上下打量着陆文婷,脸上流露出一种明显的疑虑、不安和失望,那种不信任的目光“好像两支冷箭一样至今还插在她背上。”但因为这类事情多了,陆文婷也就习以为常了。秦波对她的挑剔和轻侮,换了别人,十有八九会当面顶撞,即使不说出口,也会怒形于色,或者过后愤愤不平,。相反她能够“心平似镜,一如往常。” “她素来是从容的,沉静的。想让陆文婷大夫生气,在眼科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由于有求于人,秦波对陆大夫的态度也迅速变得和蔼起来,目光变得温和,还拿出一个橘子递过来。她前后不同的反映烘托出陆文婷的不卑不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反衬作用,可以看出陆大夫优秀的个人修养和其本身隐忍的性格。

温柔、宽容、轻声细语是陆文婷个性特点,她总以她独有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态度。陆文婷是党培养的一名新型知识分子,她把全部精力和美好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们的贡献和生活、工作条件不相称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而显露出来。这些在多年来形成的歧视、漠视知识分子的“左”的空气中被看得很平淡。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爱护,在生活上、社会地位上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

《散淡的人》中的杨子丰同样也是这个类型。他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诗人、作家,学识渊博。他很喜欢喝酒,自称为“酒仙”。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杨子丰不如此,他觉得喝酒是一种享受,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将来政策再放宽一点,允许成立中国饮酒协会,你们选举我当会长,我是绝不会推辞的。”他很喜欢侃侃而谈,特点就是专和博兼有之,田惠中称他是他们那一辈人中的佼佼者。杨子丰为了党的利益甘愿从事党外工作且放弃了入党机会,如今入党追求形式化,他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入党,因为这需要不停找上级谈话,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什么事不管符不符合事实都要说同意,同时更要积极靠拢组织,虚心接受批评。杨子丰觉得这太过虚伪,所以才迟迟没有入党。他说“入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我要堂堂正正地入党的大门,绝不说违心的话,绝不给党抹黑。”他身上有一种坚持真理的拗劲,他像一缕春风吹进人们心田,乐观向上,是迷茫的人们在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慰藉。他的新思想让人觉得很入木三分,他的散淡值得很多人学习。他不求索取,淡泊名利,认为一切都是浮云,一直抱着“活着就要入党”的信念,一生都在追随党而入不了党的尴尬遭遇并未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面对这种情况,他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调侃自己:“人过花甲未入党,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文革那个疯狂的岁月中,由于打倒右派的强烈呼号,很多无辜人士也被进行批斗,杨子丰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红卫兵的质问,他敢于大胆反抗,被批斗为“资产阶级反学术权威专家”,也丝毫不影响他坚持真理的决心。在此次朋友聚会的最后,他发出:“我不要童年,不要青春,我愿意一生下来就是老年„”的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子丰对待往事的一种豁

达态度。这一生为党奉献了很多,如今对待未入党的现状,坦然处之,对名利的虚名不甚在乎,彰显出他不求索取、淡泊明志的心性。

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的处境较之以前会好很多,但国家对其的重视并非像口中所说的惠及所有知识分子,仍有知识分子默默付出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陆文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医学事业上,默默无闻数十载依旧是个住院医,杨子丰不顾危险从事地下党工作,任务成功后党并未给他实质性的奖励(入党)。因此呼吁国家要重视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国家的光明未来需要他们去创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唯唯诺诺的怕事者

《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李寿川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主人公李寿川作了漫画式的描写,李寿川堪称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在单位听从上司指令,在家听老婆下指令,自古以来读书人都讲究修身养性,似乎做什么都要按照指令做事,对什么都无是非,平平庸庸的,他以卑微奴性降到人格之下,脆弱的性格不能承受任何外来压力。《献上一束夜来香》讲的就是李寿川这个“中国小公务员”。他终于下定决心,花钱买了束夜来香,碰巧被同单位美丽的大学生齐文文看中拿了过去,因此这个送花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被渲染成一件桃色绯闻,后来酿成了一场悲剧。这么一出几乎不算事的事居然葬送了李寿川的一生,最后默默地死在医院里。太荒诞离奇的故事居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这巨大的反差中作者完成了对知识分子身上弱性的批判。

李寿川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却敌不住单位同事朱喜芬和领导沈处长的言语围攻,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强的李寿川更加不堪重负,想找领导解释这次送花事件,可他懦弱的性格让他一紧张把想说出口的解释变成了自我检讨,令人同情,这种检讨是一种铭刻在骨子里的历史残留,凡是从极左时代过来的人,相信估计都似曾相识,说明了明哲并非能保身。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也不应该有鲜花的。难怪他之前买夜来香内心的踌躇纠结,买了一束寄托他童年快乐的夜来香并未让他轻松下来,反而更加不安,像做了错事一样,为怎么处理手中的夜来香而发愁,可见平时他无欲无求,机械麻木的生活经不起一点点的波动。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陈旧的思想和方式给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同时也给迂腐脆弱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发出知识分子应该自救的呼声。在新时代,解放思想和培养知识分子刚性人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谌容以其冷静的笔触,揭示了知识分子现实存在的尴尬处境,在批判现实政治阴影和不良积习的历史遗留之外,又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对其弱性存在进行了无情否定。

《散淡的人》中的陈中雅属于投机者,他是专攻英国文学的教授,虽然六十开外,但他却是一身年轻人的打扮,鼻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上身是一件时兴的意大利秋装,下身是一条灯芯绒紧腿裤子,脚上是一双厚底旅游鞋。那光光的脑袋、明亮的镜片、上装闪闪的金属扣子,使他通体发光,不同凡响。“说到入党的经验,我只有一点感受„„那就是把自己当做一团面,让人家去揉”,他是揉面说的代表人物,杨子丰的话说的很在理,陈中雅的揉面说就是套用老人家的语法,不是给这个阶级揉,就是给那个阶级揉,给那些高明的面包师揉,揉出各种美味面包,供人美餐,也不枉此生。陈中雅唯唯诺诺,别人一加紧追问他就犹豫不决,他说自己一听到同学们辩论国事,就当和事佬,要不就干脆躲开,怕辩论,怕斗争。当田惠中说他害怕斗争又参加共产党,为人不老实时,他就满脸通红地忙辩解说自己有的怕有的不怕,之所以入党就是因为他介于怕跟不怕之间,陈中雅其实在入党以前为了能够出国留学,因此加入了国民党才获得出国名额,所以说他是一个投机者,总会在适当时候做出些不适当的举动,人们也都说他胆小怕事,遇事唯唯诺诺,胆怯不前。

陈中雅虽说是一个党员,但并未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对党有贡献的事情。这个名额的得来

是经历过很多次的自我检讨换来的,以此看出国家入党程序的机械麻木化,一点没有实至名归的成分存在。加入党是为了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不是一味赞美国家领导的英明以及一系列没有原则的附和,更深层次就是知识分子性格的软弱性导致的,怕事维诺,遇到打击不是想到勇敢面对,而是退缩停滞不前,这个值得知识分子深深反省。

四、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

姜亚芬、赵学尧夫妇是《人到中年》中的人物,作者在他们身上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还是很引人注目。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处境,说明了一个现象: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阳光未能及时照射到他们身上。姜亚芬夫妻二人经过一番彻骨的考量,不得不流亡国外。“可能就一去不回了”,这是刘学尧说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刘学尧作出轻松的样子。”既是“作出”,可见他内心的郁结深重。姜亚芬在临走前留给陆文婷的长信中就特别点出了这点,“老刘坐在那边的沙发长椅上发呆”。两人的内心戏繁多,去留是他们的心结。

他们毕竟不是陆文婷,出身经历和性格与陆文婷并不完全一样,不能说他们不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但和陆文婷相比,自然境界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他们不会像陆文婷一样任劳任怨地工作和生活。对此陆文婷很了解,所以在告别宴会上,她虽然依依不舍,却只委婉地说了一句:“不能不走吗?”, 并未深入劝说,充分表现了她对他们夫妇出国既理解和同情又不赞成的复杂心理状态。

姜亚芬是陆文婷二十余年的好朋友,从她和陆文婷一同来到眼科,从她的恋爱婚姻到文革中挨批,从饭桌前的议论到机场陆文婷的书信,这个人物的爱国心就已经很明显了,谁也不会认为她的出国意味着背叛,但是当姜亚芬转身登上舷梯时,却出人意料地“向人们轻轻招手”表示,她还要归来。她不将出国的安排早一点让她的好友知道, 一是怕陆文婷劝阻她,二是怕自己动摇,这里表明了她知道自己与陆文婷的差别,同时也承认了她内心的矛盾。她写了一封两千五百字的长信来表达自己对出国这一决定的看法,“一想到足踏在祖国土地上只有六十分钟了,我忍不住泪水„„我们是不该走的,我们的国家正在开始一个新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其实这些话姜亚芬自己是知道的,也是陆文婷同样想对他说,却没有说出口。在信中她又写到他们还是会回来的,但这归期是谁都不能预料的。是等到“四化”的阳光照耀祖国大地百花齐放的时候吗?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逃避了一场艰苦历史的战斗。

在姜亚芬夫妇身上,一方面看到了我国急需大批知识分子和部分知识分子外流的尖锐矛盾,勇敢地直接诉诸艺术形象来大声疾呼;另一方面,面对“知识外流”,束手无策,连挽留他们的呼喊也是轻微无力的。

姜亚芬夫妇出走的原因,就是因为十年浩劫的旧账在他们心头纠缠不清。由于“海外关系”,文革时曾遭受了打击和挫折,所以他们难以相信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不幸的祖国会给他们幸福,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刘学尧毫不含糊地说:“光明什么时候能照到我家门前?什么时候才能照到我女儿身上?”所以他们把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幸福和把自己在祖国所受不公平遭遇的解脱希望寄托在加拿大,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他相信在那里,政治上、经济上、物质上都会比国内强,不然他们是不会离开祖国的。

结 语

谌容这几部小说塑造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谌容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些形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本文通过阅读她的

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将人物形象分为以下四类:思想开明的激进者;温文尔雅的谦抑者;唯唯诺诺的怕事者;有另类追求的出国者。并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挖掘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性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展现出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多舛命运和感情波澜,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的有力依据。谌容的知识分子小说作品,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作者积极有为的理性精神,对当下主流文学也是一次理性洗礼。

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发现,塑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引起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关注。以上介绍谌容80、90年代小说中的四类人物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一幅知识分子的多面图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火任. 《谌容研究专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5

[2]曾镇南. 《评谌容的中短篇小说》[J].《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05)P151-174-

[3]徐淑贤.《守望现实主义文学园地—论谌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4]徐淑贤.《呼唤知识分子的刚性人格—谌容作品的人物形象解析》[N].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1 期.

[5]刘莹.《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9期.

[6]刘念波.《反思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7]杨永明.《精英的出局—论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N].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

[8]曾利君.《试论谌容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N].川东高刊.1955年10月第5卷第4期.

[9]刘纳.《谌容小说面面观》[N].文学自由谈.1987年06期.

[10]水天戈.《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曲--〈散淡的人〉读后随笔》[N].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致谢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李槟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想要说的感谢话有很多,要感谢所有的人,感谢所有文学院的老师们,你们毫无保留的教授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你们辛勤的工作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支持。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文献综述

(一) 前言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她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在她所写的小说中,公认为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知识分子题材,她最执着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同样是关于这个问题,谌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这类作品中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其中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阅读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挖掘人物形象独特的意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性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展现出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命运和感情波澜,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谌容的知识分子小说作品,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作者积极为人生的理性精神,对当下消解崇高的主流文学也是一次理性的洗礼。

(二) 主题

在当代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她不描写个人恩怨、人事纷争,甚至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留连沉迷,而是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 一位作家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目和重视,在艺术上总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胡德培将这种现象称为“谌容现象”,并从谌容对待现实的态度、揭示生活的方式、艺术表现的独异者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谌容的创作数量虽不算多,但其作品的独特光彩,却一篇又一篇地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映。胡德培认为作为一位有独特艺术追求的作家, 谌容的可贵在于, 当思想解放的曙光来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她能够相当自觉地从头脑中清除创作起步时那个政治动乱的荒唐年代的影响, 勇敢地突破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对艺术强加的条条框框, 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上很快地来了个巨大的进步和变化, 创作的步伐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谌容近几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功, 那决不是偶然的。

她最执着于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知识分子问题”。曾利君指出谌容之所以这么关注这个问题,始终热情地、密切地关注现实, 并一直在反映广博而又繁复的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上迈步, 与她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由于长期身处逆境, 饱尝世态炎凉、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 谌容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能够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人生, 且特别敏感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她笔下的知识分子小说一般不着力于苦难的呈示和历史的反

思,而通过知识分子的命运处境凸显出许多现实性很强的社会问题。其中描写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不管自身的命运处境如何艰辛和尴尬,都始终能够忍辱负重,追求理想,保持一份可贵的人格情操,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坚持真理,乐于自我牺牲。谌容也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所以,她会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情结”。

此外徐淑贤、刘莹、吴建洛等人都对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徐淑贤通过对陆文婷、李寿川、杨子丰等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尖锐地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关于知识分子付出和回报的强烈对比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对作品理性深度的理解。她认为谌容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批判还是对人之存在的智性探索,作者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启蒙精神和冷静深邃的思考品格,以其冷静的为人生者的姿态,揭示了知识分子现实存在的尴尬处境,在批判现实政治阴影和不良积习的历史遗留之外,又深刻剖析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同时发出了知识分子应当自我救赎,解放思想和性格的呼声。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勇于打破精神枷锁,摆脱旧时代政治的阴影,才有望成就自己健康、刚性的人格。

刘莹在《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中写道谌容对于自己写的小说中揭露的各方面并非只是表面的提出,更多地采取了细腻深刻的笔法加以阐述。谈到知识分子问题,用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严峻的事实,并发出真诚的呼声: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和人性,实施有效的社会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吴建洛指出谌容对人物无意识心理的有力揭示,使作品超越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通过对《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知识分子的描写,他对作品的理解有了另外一个解读,从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到重点透视人的文化心理,认为提高人的文化心理素质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于谌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的看法各有道理,谌容的生平坎坷, 对于现实问题的了解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加上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因此感触颇深。研究者们并不只从知识分子的尴尬境遇和悲惨命运来阐释这个问题,更加深层次地从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悲剧着手,重点放在对人物心灵的探索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识分子问题,体现出作家严肃的理性批判精神。对于现实的思考,谌容比其他作家似乎更多了一种忧患意识,通过读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加深对谌容小说世界再认识。这些人物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一幅知识分子的多面图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关文章

  • [万年青]的文学维度
  • 作者:魏华莹 小说评论 2013年02期 女作家谌容通常被认为"大器晚成",因"关注知识分子"生活遭际的<人到中年>名满天下时,她已经44岁.事实上,谌容的创作起步很早,她的处女作是长篇小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 ...查看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补充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以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质的规定性"来确定当代文学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 <新时期时期文学>试题 2006-7-1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反思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 ...查看


  • 现代文学常识
  • 1.五六十年代主流诗歌诗人诗作: 闻捷<天山牧歌>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诗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大跃进民歌运动2.五六十年代非主流诗歌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 ...查看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口语交际婉转拒绝教案
  •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上集一中 王海成 [教学目标] 1. 学会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2. 在交际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美国一所大学的演讲大厅里,中国当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