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报告
——以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重点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 他于1776 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国富论》在经济思想
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体系,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推翻了支配西欧各国长达二百余年的以国家干预和贸
易垄断为致富之道的重商主义信条,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西欧各国、
尤其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关键词:国
富论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 《国富论》全书围绕什么是国民财富及其源泉、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及如何促进国民财
富的增长两大主题开展论述,斯密认为,一国的国民财富就是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
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而衡量一国财富多少的标准则是看这些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者
人数的比例。就如何增进国民财富,斯密提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畅通;二是生产性劳动和非生
产性劳动比例的提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用途的适当。在实现这两条
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生活依其天然秩序运行就是
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
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 虽然在斯密以前的学者中,已经有很
多人提出和抒发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但是只有到了斯密那里,经济自由主义这座大厦才
有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历经岁月耸立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
段坐标。
贯穿斯密整部的《国富论》,斯密在各个部分或正面或侧面的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主要
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看,经济自由主
义的含义和实质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从斯密的生存时代背景可见一斑。斯密于1740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斯内尔奖学金,转赴牛津大学学习,据他后来回忆,他一跨入英格兰边界
时就被富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所惊呆。同时,他甚至对食堂饭桌上摆着的大块牛肉出
神,此时让经济自由进步和发展的想法就在他的心里萌芽了。可以说,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 义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他身处的年代恰好是第一次
工业革命的更替期,斯密自由开放的个性促使他有了支持经济自由开放的主张。他见证了时
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
的目标。在他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对于瓦特制造蒸汽机大力支持
等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经济
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而且这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
点,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当现实经济生活偏向一端时,
时代总是在呼唤一个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站在稍靠近另一端的方向予以牵引。在
那个年代,可以说斯密就是那位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提出了对经济发展自由放
任的主张,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巨大的作用。 第二,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各种不同的限定条件。例如,当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某
些产业是个人无力或不愿经营时,政府干预就有其必要性。此外,保证社会正义、维持市场
秩序的法律制度,是经济自由的基本前提。其二,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
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国富论》中, 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 即保护国家、维护
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 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 并没有一概地
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经济学大师, 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
经济秩序时, 应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虽然这侵犯了人民天然的自由和权利, 但如果少数
人的自由危害了社会安全, 就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法律的制裁, 无论政府是最民主的政府
或是最专制的政府, 都应该设立防火墙来抵御这种损害。在他看来, 政府职能在于确保整个
经济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拘泥, 这样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就避免了流入极端。斯密的经济自由
主义思想适应时代要求, 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更为重要是,
斯密在个人私欲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有吸引力的粘合点, 为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使他的理论不仅被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热烈欢迎, 还为后世
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 影响不止一两代人。 第三,作为苏格兰的伟大思想家,斯密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他的自由主义具
有浓厚的经验主义特征。尽管斯密在《国富论》的论述以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信念,
但他并没有专门地系统论述该问题,二是把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穿插在各具体问题的论述中。
也就是说,斯密同大多数的欧洲大陆学者不同,他的论述是具体而不抽象的。斯密认为, 人 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能要求,是人的天性,是
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在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要求支配之下,人类形成经济和政治秩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纪人”的利己心。而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斯密并没有采用那种抽
象的道理性质的冗长的说教式的方式,二是采用了具体而生动的解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
物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
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 而说对他们有利。“”要
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 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 使有利于他, 并
告诉他们, 给他作事, 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 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这些话都是那么
通俗易懂,充满了经验主义色彩,这是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又一特征。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贯穿整本《国富论》的灵魂。在斯密的思想中, 经济的发展, 国民
财富的增进都要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对于他同时代的人来说,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具有
无穷魅力。因为斯密所讲的正是他们的心里话,合了急于肃清所有对市场和劳动力供应的限
制和禁锢的资本家的需求。当时,自由竞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斯密恰恰为之提供了理
论依据,弥补了这种不足。斯密用自由主义哲学给自由竞争行为打上了必然性的烙印,使资
产阶级认识到,作为人类行为中心的私利是激发他们进行日常活动的动机。并且高兴地看到,
追求利润在斯密这里被看成是并非自私的行为,而是有益社会的行为,潜在疑虑一去不复返,
封建思想残余被扫除干净, 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追求私利了。 但是同时,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
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
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所以在后来资本主义世界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出现以后,斯密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批
判。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巨大成就。哪怕在当今世界,斯密的思想
依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包括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论断等等。因
此,我相信斯密的《国富论》将永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巨著,并且将不断指引人类经济的
发展。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 胡怀国。《国富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春荣。国富论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第17卷第3期。2009年。
篇二:国富论(1~3章)读书报告 分工的作用、起源与限制
——亚当·斯密的观点和我的总结及疑问,《国富论》(1~3章)读书报告 110001486 林大卫
国富论的一到三章,都是围绕分工这一主题展开的。讲了分工的作用,起源,限制因素
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分工的这三章内容,属于全书的第一篇,即“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
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级的自然顺序”,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篇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论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亚当·斯密将分工作为第一篇的开头,也作为全书的
压卷之作,就表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他后面
的论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第一章中,亚当·斯密着重叙述了分工的巨大作用。他首先就说明了,分工在现实社
会是大量存在的,特别是在同一个工厂中看不到的容易被忽视的“大制造业分工”,为此他举
出了那个著名的制作扣针的例子。亚当·斯密的这一段描述非常真实详尽,很显然他做过非
常细致的考察,将整个生产过程的分工情况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和说服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把事实摆出来,无需赘言,就可以产生较好的论述效果。
但是,亚当·斯密举出这个例子并不是仅仅想说明分工的存在,他更需要说明的是分工的巨
大作用。而他给出的两个数字对比非常鲜明:四千八百枚对不到二十枚(甚至一枚也没有),
这两个真实的数字对比,就将分工带来的生产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后面他又运
用了两个对比:农业与制造业的对比和富国与贫国在不同产业上的对比。亚当斯密提出了一
个观点:即农业无法像制造业那样细致地分工,所以农业的增进跟不上制造业的步伐。这当
然也是一个说明分工作用的例子。但我想这也许并非农业落后于制造业的最主要原因。毕竟
当时的制造业的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而农业的耕作方法和工具都还比较落后,而且农业
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已经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到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较深;
而制造业,特别是当时新兴的由工场手工业演变而来的工厂组织形式的制造业,作为一种新
兴产业,其生产方式比农业要先进得多,而且机器生产的制造业本来就是比农业更先进的经
济产业,再加之殖民地扩展带来的广阔市场和原料,为制造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所
以其发展会比农业更迅速。不过,分工的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举过这些例子之后,亚当·斯
密从理论上阐明了分工的三个作用,也即方老师在课上谈到的三个作用。这三个作用概括的
很到位,我们今天再来看分工的作用时,亚当·斯密所提的这三个作用仍然是主要的(虽然
可能不全面),特别是第三个作用,知识和机器的专业化生产,与我们现今的“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不谋而合。足可见作者的远见。 通过第一章,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亚当·斯密的论述手法,即从事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
质,从感性到理性。他先举出很多的事实和现象(进行比较),让读者有一个感性的认同,再
论述其中的理论和本质的东西,是读者有一个理性地认识,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而事实是最有力的论据,将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实来阐述比较深刻,比较抽象的理论。
当然,要运用这样的写法,没有深入的调查了解是不可能的,也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亚当·斯
密对当时经济社会的深入考察。这种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的学术方法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
第二章,亚当·斯密主要论述分工的起源。他认为分工是交换的结果。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
的。但是为什么偏偏人类会发生交换关系?亚当斯密认为是人具有交换的倾向,这是人类所
共有的。他举出了动物的例子,即没有见过动物发生交换行为,因为动物在成年后几乎都能
独立,不需要别的动物的援助,因而不需要交换。而文明社会的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协助,
所以必须交换而不能依靠他人的恩惠(即使是乞丐)。不过,我有些困惑的是人需要同胞的协
作,是因为个人无法生产所有自己所需的产品,而这不也正是分工和交换的结果 吗?而一些群居动物(如狼)在集体捕食时也会需要同类的协助,但是所得的食物没有
产生交换。所以,也许是否需要同类的协助并非是产生交换倾向的绝对因素。因为最初的交
换是原始社会偶然的物物交换,当时还未出现商品生产,那么生产的产品必是生产者自己所
需的,也就谈不上为了交换而交换,也不是为了同伴的协助而交换(因为即使没有交换也能
生存,并不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同伴的协助,起码在偶然的交换发生之前主观上不是如此)。
作者还叙述了一下分工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即使先天差异并不是很大的人的后天差异越来越
大。
第三章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分工所受的限制——市场的大小。亚当·斯密举出了人烟稀少
的荒地和繁忙的大城市的例子,旨在说明市场对分工的限制作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人烟稀
少的地方由于相互间的沟通不便,分工后供给方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需找需求,某一方面
的需要也必须等待很久才能找到供给方,使交易成本大大上升;另一方面是就算相互之间沟
通方便(如一个小村庄),但由于市场小,需求少,分工之后生产的产品无法完全售出,就不
会使生产者专注于进行这一领域的生产,也就无法促进分工了。这两个方面都是很关键的。
因此,市场会限制分工的发展是无庸质疑的。之后,亚当·斯密又强调了水运开拓市场的重
要性,水运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且有利于大规模运输。这似乎与分工的主题无关,其实不
然。因为这恰好可以说明靠近河海的地区(如地中海)商业活动开始得早,市场得到了扩大,
而分工发展也就最先开化。而内陆远离河海地区则要落后一些。而且,如果河流拥有多条支
流且控制权在一国手中的话,这样的效用会更加明显。这个论断虽然有些道理,但是还是有
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毕竟在亚当·斯密的年代,陆上交通还很落后(以马车为主),不过几
十年以后,等到铁路,火车等新交通工具出现,这样的水运限制也就不再十分重要了。而亚
当·斯密用了这么多的篇幅来强调水运的重要性,这也恰好说明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巨大作用:
扩展市场,促进分工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在最后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大国虽然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但是却不注重发展海外贸易,财富只是来自与内部贸易。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有局限,毕竟
唐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也是非常发达的。而到了明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集权统治考虑,才
开始实行闭关政策。这就说明了有时候仅仅依靠靠河靠海的优越自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而
政治因素——特别是经济政策——也会对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篇三:国富论读书报
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 王玉蕾
39113115 篇一:我们总是低下头匆匆前行,但总要有人仰望天空 伟大的书和通俗读物的区别在于:1.写书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改善别人的生活;
2.写的是自己的思想还是单纯的把别人的东西想当然的拿来成为自己的结晶;3.意义仅仅是
积极涌入了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还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汲取
不同的养分;4.这点是最严苛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除去专业知识的积
累和灵活运用,作者是不是具有完整并且值得人仰望的价值观并把它编织成一本书的灵魂。 近期拜读了无数人推崇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营销者可能只是把这
句话印在书的背面以此来宣扬它的权威性并有一点“跟着本书的真理之光即可走向财富天堂”
的意味。在我看来,圣经之所以是“圣经”,无疑是因为它符合了伟大的书一切条件,而《国
富论》是“圣经”,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读懂它的人就会平步青云,发家致富。而是它作为一
笔永存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仰视,引人思考。 不管是经济学还是文学,历史学还是化学,都是璀璨的令人咂舌的人类文明,它们中的
大部分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似乎毫无用处,也确实没必要但凡读过的书和句子都强加一
个“用途多多”或所谓“读了和没读就是不一样”的实际意义。人活着总是要读书的,不为
虚荣不为前途,就是为了不白活一回,看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读书也是应该有所选择
的,读喜欢的书,也要读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有机会一读的伟大的书。尤其是在世界观和价
值观激烈碰撞重组渐渐成形的青年时代,读书的时候了解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在作
者的价值观启示之下思索自己,思索生活,思索现在不思考以后就没有机会思考的东西。 一周有七天,不管是星期几,总有人排成行的拼事业,拼感情,拼面子,拼人生。身边
的人大都看着远方,可总得有人看看天上。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看超越自己不知道
多少段位的那些思想,而后,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和人生,走出一个不再活在自己的小
世界的不那么狭隘的真心想要并且取之有道的远方。 篇二:国王、农夫和蛇
1.劳动不分贵贱——国王和农夫的故事 有一天国王和农夫在路上相遇,国王说:“看啊,这是我的奴仆”,农夫笑了,答道:“不,
我是你的衣食父母。”
可是他们说的都不对。 农夫之所以种植五谷,是因为他如果不通过这熟识的劳动提供粮食给国王,就不能换回
国王提供的他所需要的物品,国王和农夫都没比对方金贵多少。也就是说,所有人和人之间
的经济行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有各取所需,才能共同生存。这样看来,商业
社会,早就从某原始人用自己的骨针换得另一个原始人的生鱼就开始形成了。 那么人都是彼此利用的自私动物了?只能说,“彼此利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彼
此利用,往小了说,是每个人都得有自知之明并且习得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生存之本,
也是尊严之源。往大了说,就是既然知道是彼此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就该尊重,学
会平视。国王不该歧视农夫,农夫也不要总觉得自己低贱于国王,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业务上
发挥各自的资质才能,所谓“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心
痛的是,还是有“优等生18刀”的裁决迟迟未定的可笑事件。试想如果原告被告身份调换,
案子判的应该就更快更狠了。按理说,按照分工原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按照劳动
经验分人高低贵贱的话,“18刀”就必死无疑了。不禁想到这样一个可笑的公式: 100条矿工的命=1吨煤=5000万人民币=煤老板一套度假洋房=每年几十天的避暑=可有可
无的休闲娱乐=100条矿工的命=煤老板挥金如土的享乐 这个公式还可以无限延长下去——100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几千双熄灭了光亮的眼睛,
多少失去父亲的人生,只为了暴发户恬不知耻的好心情。生命不是商 品,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它的使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我的命被你埋在矿井,那
么你的命也该告慰我的亡灵。 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因为劳动,我们走向繁荣,因为繁荣,我们走向虚荣,因为虚
荣,我们走向贪婪,因为贪婪,我们践踏了多少默默劳动的生命。 以前按劳动多少情操高低来评判人,现在按成绩、按和上级的关系、按钱权名利来评判
人,有人说,社会进步了,我说,我们怎么了。
2.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农夫和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了,最早是用来比喻本性难改,小人应防,但是像农夫那
种和蛇的本性完全脱节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在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孤立的理
解着这个世界(我在这个文章里写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的),觉得自己不需要任何改变,从不
相信怀才不遇,不是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机遇,但就像农夫一样,农夫以为自己爱蛇,蛇
就会反过来感激自己,理想主义者以为自己爱生活,爱自己,社会就会反过来亲吻他们的才
华,给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种种待遇。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忽略别人的价值,不会利用它们,也无法让自己的才能为人所用。
一个在自身领域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必然懂得他人需要什么,同时为自己经营道路。当然还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受环境所限,无法发挥,那就换个环境,实在换不了就“在其位谋其政”,
与生俱来的才华,不是人人都有。大部分的才能需要自己习得。前文提到,劳动是个公平的
裁判。才华不是不劳无获,才华也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劳动。 社会不需要的,是自封的行为艺术家,社会不需要的,是自认为是受害者的怨妇,社会
需要你懂得它的需要,它也会满足你对一席之地的需要。 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写下这段话,是为了在以后的道路上时时提醒自己。不
做自闭症,不做受害者,不做行为艺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了解
它缺失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提供,这样才会从隔岸观火的文艺派,变成一个真正有益于社
会的实干派。 篇三:散之用心,取之用脑
1. 散之用心——金钱和幸福观 简奥斯丁说过,“金钱是幸福的源泉。”这句话任谁也不会反对,如果没有金钱,我连饭
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在这里写《国富论》的感想了。可是金钱到底是什么?交换的媒介,人
为规定的货币或货币符号,它能来干什么?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它几乎都可以做到。人
们需要钱,满足自己的购买欲和支配欲。所谓的阶级贫富之分,也就是支配权和购买权的大
小之分。由此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幸福的标准。把拥有的大到房屋汽车小到水果蔬菜,一律
贴上价格标签,认为30万的车就是比20万的车更让自己幸福,5万的手机连用都不会用就
带出去跟同事显摆自己换了新家什,却不想,价格不能代表商品的本身价值,商品的价值始
终并且唯一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劳动到
底还是个抽象个概念,没有多少人会在拿起一件毛衣的时候想到它的收获棉麻、纺织、针线、
染色、样式设计裁剪、规模生产、运输、经销商代售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单纯的站在消费
者的角度看,我们只需根据自己对这件商品的需求程度来估量自己是否愿意为此支付其名义
价格。亚当斯密还提到,有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没
有何等正常的比例。这就让我想到北京的房价和我家乡大庆的房价。记得去过几户所谓三环
之内的住家,外表破旧不堪,内部少光窄狭,大小不过50坪,价钱超过200万。200万在我
的家乡,却可以买一套200来坪的楼中楼,宽敞明亮,繁华地段,交通发达。有人说了,“北
京和大庆能一样吗?这是首都,大庆是啥。”我想想觉得也挺对的,我觉得北京的房子不值钱,
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买。北京繁华,工资高,国际视野,工作有前途,以后自己的下一代也
可以是北京人了。要我看,有200万我可以带爸妈绕地球转三圈外带收养一个非洲小孩儿了。
为什么我还要挤在50坪的二手房子里吃着泡面给老了的父母打电话说自己的工作又被人抢
走了呢。篇四:《国富论》经济学读书报告 《国富论》(精华本)读书报告 摘要:在《国富论》一书中,作者亚当·斯密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
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描述,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仔细研读该著作的时
候,我对作者的一些独到的经济学观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
考。 关键词: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劳动,分工,工资,公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的《国
富论》,对正处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人的思想
建构来说,都是不容忽略的。 亚当·斯密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
特,但他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
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1.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著作
1.1基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
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
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
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在当时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和议会大力提倡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
富而采取的政策,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
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的政策就是尽
量减少输入供本国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尽量增加输出国内产业的产品,即限制输入(进口)
和鼓励输出(出口)。 基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发展,当时各类政治经济学说也十分活跃,但
是零碎不成体系。加上亚当·斯密本身极不赞成重商主义,他认为把那些假定不利于本国贸
易差额的国家的进口贸易加以限制是多么的没必要,不合理。所以他写作了这一本书,用以
阐释自己的观点以及将当时的各种政治经济学学说进行系统地整理。
1.2基于反腐败的目的 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在本行业获
得的技巧是以智力衰退、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为代价。在任 何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里,如果政府不努力挽救,占人口主体的贫穷的劳动阶层必然会
受到上述伤害。”
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是处在原始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那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血腥
而野蛮的,庞大的资本家集团腐蚀了英国的议会而通过了许多压抑劳工图利资本家的议案,
同时英国的资本家透过大英帝国的扩张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甚至使得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付出
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同马克思一样,痛斥资本家通过操纵和贿赂政客来剥
削工人;他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痛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还强烈谴责资
本的贪婪摧毁了资本家的灵魂。同时,和列宁一样,亚当·斯密也谴责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
人民,而且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人也遭受了严重剥削。 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目的在于反对在经济生活中腐败地使用政治权力。他提倡
自由市场,认为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就能使得整个社会得益。
因此亚当·斯密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舞台,不要干涉经济的自然运作,希望透过“看不见的手”
来改变当时英国官商勾结的腐败现状,故此他把此项(经济学)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经济
学”。[2]
2. 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他类似的研究
2.1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2.1.1该著作的研究思路
《国富论》共分五编,即从五个方面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一编的主题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然分配的
顺序”,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劳动生产力
的增进又主要靠分工。所以。第一篇的中心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一个因素—— 分工.并
由对分工的研究进入到对交换、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的研究。 第二编的主题是“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了资本的性质,逐渐积累资本的方
法,以及因为资本用途不同所推动的劳动量亦不相同这几点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
富的增长除了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外.还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而劳动的数量无疑又取决
于推动劳动的资本量及资本的用途。所以,第二篇的中心是研究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个
因素——资本。斯密在这一篇中分析了资本的构成、资本的作用、资本积累的条件、生产性
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以及资本各种形态的区别,等等。 第三编的主题是“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说明国家如何采用并确定各种有利于农
业、商业、制造业等方面发展的政策的。亚当·斯密继续探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促进或阻碍
了分工的发展及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从而影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史的
角度,来对前两篇的理论进行论证和补充。 第四编的主题是“论各种经济政治学学说”, 详细明确地解释不同学说对各时代和各国
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亚当·斯密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探讨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
国民财富的增长,从而扬弃了流通主义的重商主义理论与干涉主义的政策体系,为其后几乎
所有的学派提供了经济思想的源泉。 第五编的主题是“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 亚当·斯密主要是从财富发展的角度,去研
究国家的收支和债务,并为后来的国家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提供了理想模式。 前四编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构成,并说明供应各时各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
源的性质。第五编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有: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
用,哪些应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出,哪些应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
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各种募集方法有何利弊;第三,什么使几
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实际财富,即社会的
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何影响。[1] [6]
2.1.2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的研究途径 《国富论》全书是围绕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论述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通
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达到“富国裕民”。 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
和便利品的根源。该根源由这种劳动的直接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构成。
一国国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供给情况的好坏,受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
购进来的物品和消费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大小决定。 而这一比例由下述两种情况决定:一是国民劳动在一般运用中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技
巧和判断力;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人数比例。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
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跟该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无关。
[1]
同时,在《国富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主要提出了三点观点: ①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②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③提出
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关于亚当·斯密的研究途径,有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研究方法并不是太严谨,书中的
论证鲜有大量详实的数据支持,却常用类似于“据说”、“我相信”的主观臆断的词汇,因此,
斯密的论证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据统计,《国富论》中提到“据说”185次,提到“我相信”
57次,“似乎”333次。
作为一名曾经是神学和哲学教师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哲学更多的是主观主义,倾向
于认为人性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却忽视了人的行为背后的物质生产规律。因此,斯密的经
济理论更多地基于经验分析,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他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十分肤浅的。他
的劳动价值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以来经院学者的影响,充满了矛盾。[3]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虽然奠定了其现代经济学的祖师地位,但由于斯密本人曾是道
德哲学教授,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作为哲学著作来构思与完成的,他“侧重于运用哲学方法的
经济学研究,即经济哲学的研究”,在其《国富论》中便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受到了当
时流行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影响,以自然学 派的“自然秩序”作为方法论的基础,构建了《国富论》的理论体系。[5] 所以说,亚当·斯密并不是以我们现在熟悉的科学数据分析法而是用自己所习惯的抽象
法和现象描述法来来解释经济现象和探讨其本质的。 固然,作为这样一本经济学界的著作,作者亚当·斯密的研究由于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
而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主观论断的词语作为判断的标准缺失少了一些信服力,但是,我们无
法否认,亚当·斯密用他有力的分析把经济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国富的源泉――劳
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
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再谈到资财的性质、积累和
使用,从私人资财到国家财富的增长,最后讨论了各种政治经济学以及君主与国家的收入。
这一系列的分析,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思路是很清
晰的,论证充分。
2.2对同类问题的其他研究 在亚当·斯密之后,他的接班人,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
学家专注于将斯密的理论整合为现在所称的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将亚当·斯密的理论进一
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
次都无法达成。而亚当·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
较为准确。
2.2.1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
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
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
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马尔萨斯把资
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
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以上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本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
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 还有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
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
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
亿人。
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
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
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
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
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
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9]
2.2.2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工资钢铁定律 受马尔萨斯影响的经济学家断定:在正常的环境下,人口过剩使工资不会大大地高于维
持生计的水平。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说:“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
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工资钢铁定律”,
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主要成份。 也就是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即
为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
经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
3.对著作中部分观点的思考分析
(1)“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
很大程度上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富论》的开篇讲的就是劳动及其分工问题,这是本书的基础。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然后价值才能转化为国民财富。而
劳动分工则是改良劳动的手段,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带动劳
动生产力的增进。而这种因为分工而造成的同等数量劳动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
加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即熟练程度增加;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
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机械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人以一顶三。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 孟子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
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
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分工思想,世界上的很多事儿本就不是可以兼着干的,人们要
各司其职,各归其位,专心才能出效率。孟子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分工便于各
尽其能,分工有利于社会发展。 而关于劳动分工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特汽车流水线的诞生。流水线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
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12辆。这一速度
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所以使得汽车成为富人的象征。 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
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是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
使普通百姓也能买的起汽车。所以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
装中运用流水线生篇五: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读书心得
一、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923-1970)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被认为
是“现代经济学之父”。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牛津大学,25岁在爱丁堡大学作
讲座,28岁主持格拉斯哥大学讲席(逻辑学、道德哲学),41岁游历欧洲大陆,53岁写成《国
富论》,64岁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67岁病逝(1790.7.17)。 他一声写过十几种著作,如《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哲学问题论集》、《亚当·斯密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896、坎南编)、《亚当·斯密论美国革命:一篇未发
表的论文》等。
亚当·斯密的成就绝非偶然,从他的生平并结合《国富论》全书内容中,我们发现他对
经济史的烂熟于心以及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游刃有余完美结合,打造出了《国富论》这本著作。
与此同时,他的逻辑思维相当严密,也是他多年治学养成的习惯。《国富论》与《道德情操》
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又对社会做出贡献,渴望追求幸福,又从为
他人带来幸福而高兴,斯密眼中的世界,使二者紧密交织。他的思想也被后人不断发展。
二、《国富论》写作以及亚当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背景
首先,斯密学说的产生与 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8 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
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
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其次,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
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封
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问题,主要表现
在如何对待行会残余和保护关税制度方面。 最后,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国从配第以来的经 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重农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主要思想体系,他们强调农业在财富生
产中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对抗重伤主义的意义上把它译作重农主义重农主义对马克思社会
资本在生产理论,以及西方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都有巨大影响,它被马克思称为近“代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其代表人物魁奈的重要思想如“财富来自于生产领域”被斯密
所接受,以及重农主义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也被传承。威廉·配第(1623-1687)是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先驱之一,被马克思称为“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他的“土地是财富
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精要概括了他的财富观,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被斯密与李
嘉图所继承并发展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由此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以及经济思想的一定发展下,《国富论》得以诞生,事物的
发展具有普遍联系,斯密的思想不能孤立存在,但是事物的永恒发展也揭示出为什么斯密的
思想源于前人却高于前人,虽然许多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认为斯密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但
是他的总结性著作《国富论》已经足以弥补这点不足了,而这本书的许多思想又被后人所传
承与发展,旧事物的灭亡于新事物的产生,人类社会便不断进步,涌现出新思想、新活力。
二、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思路 为什么研究财富问题,斯密对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目标:第一,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收
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够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这
回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该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阐明国民财富的内涵和性质,以及说民财富的生产、交换、分
配的客观规律,用经济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
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社会面临着商业资本不能代表社会进步趋势,产业资产阶级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
力量以及封建残余势力和重商主义严重束缚产业资本和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斯密试图用他的
经济学说来解决当时的问题。
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为理论,第三篇和第四篇为历史,主要是经济发 展史和经济学说史,最后一篇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财政,对现期的宏观问题进行分
析。 资本积累 3.1如何增加财富即财富的生产 劳动生产力劳动分工 决定国民
财富的因素 资本积累
在人们急需而且迫切地希望增加财富时,并且当时的生产主要以手工业为主,斯密用了
前三章的来写分工,从分工的起因到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其实斯密想解释的是如何提高
生产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斯密提到了分工的三个优点:(1)分工可以使熟练程度改
进。(2)分工可以节约时间。
(3)分工可以促进机器的发明。分工的产生使人具有交换的倾向,人们各尽所长,利用
自己的才能来实现目标。而分工又是受到市场范围限制的,一个村庄里的分工程度显然没有
一个城市高,广阔的市场促进分工的高度发展。 ? 资本积累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又一决定因
素,要提高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靠的是资本积累。斯密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
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他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
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
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并且他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
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
于奢侈 ”。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而从图中可以看到,资本是决定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斯密也在第二篇 中详细论述了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3.2财富的交换
分工的产生源于人们交换的倾向,而在分工之后,人们要靠交换生活,因为每个人生产
的单一产品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又因为交换的产生,人类开始寻求便捷的交换工具和媒
介,为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产生了,从起初的各式各样到为人们所同行的金属铸币,
斯密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认为它只是一种交换媒介而并不是财富本身,他赞扬纸币节约了
货币成本以及其便捷。
货币出现之后更亟待解决和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确定交换原则。即价值和价格理论,
这也是古典时期一直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之一。 使用价值
价值
耗费劳动 交换价值劳动决定
工资
利润 生产费用
地租 首先,斯密在探寻价值本源的时候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使用价值
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也就是指出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跟使用价
值没有关系。
其次,提出了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斯密这里说的劳动是指所有生产部
门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即劳动一般。马克思在评价斯密的这一贡献时指出:“在农业、制造业、
航海业、商业等等实在劳动的特殊形式被人们轮流地认为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之后,亚当·斯
密宣布劳动一般”。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决定交换价值的劳动究竟是哪一种劳动(两种劳动)。
(1)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成本价值论)。斯密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
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2)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
值(支配劳动加之论)。斯密指出:“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占有这种商品而不打算自己消费,
却打算用它交换其它商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这个商品能够买到或支配的劳动量。” 斯
密认为,购得劳动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组成。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就是工资、利
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斯密从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转向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进而转向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
(生产成本加之论)。
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
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
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
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
调整。
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
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
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
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整个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
能固定在这恒定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3.3财富的分配
(一)阶级的结构及其划分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 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依据阶级划分,
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
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二)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
《国富论》读书报告
——以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重点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 他于1776 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国富论》在经济思想
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体系,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推翻了支配西欧各国长达二百余年的以国家干预和贸
易垄断为致富之道的重商主义信条,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西欧各国、
尤其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关键词:国
富论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 《国富论》全书围绕什么是国民财富及其源泉、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及如何促进国民财
富的增长两大主题开展论述,斯密认为,一国的国民财富就是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
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而衡量一国财富多少的标准则是看这些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者
人数的比例。就如何增进国民财富,斯密提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畅通;二是生产性劳动和非生
产性劳动比例的提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用途的适当。在实现这两条
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生活依其天然秩序运行就是
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
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 虽然在斯密以前的学者中,已经有很
多人提出和抒发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但是只有到了斯密那里,经济自由主义这座大厦才
有了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历经岁月耸立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
段坐标。
贯穿斯密整部的《国富论》,斯密在各个部分或正面或侧面的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主要
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看,经济自由主
义的含义和实质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从斯密的生存时代背景可见一斑。斯密于1740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斯内尔奖学金,转赴牛津大学学习,据他后来回忆,他一跨入英格兰边界
时就被富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所惊呆。同时,他甚至对食堂饭桌上摆着的大块牛肉出
神,此时让经济自由进步和发展的想法就在他的心里萌芽了。可以说,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 义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他身处的年代恰好是第一次
工业革命的更替期,斯密自由开放的个性促使他有了支持经济自由开放的主张。他见证了时
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
的目标。在他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对于瓦特制造蒸汽机大力支持
等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经济
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而且这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
点,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当现实经济生活偏向一端时,
时代总是在呼唤一个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站在稍靠近另一端的方向予以牵引。在
那个年代,可以说斯密就是那位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提出了对经济发展自由放
任的主张,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巨大的作用。 第二,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各种不同的限定条件。例如,当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某
些产业是个人无力或不愿经营时,政府干预就有其必要性。此外,保证社会正义、维持市场
秩序的法律制度,是经济自由的基本前提。其二,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
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国富论》中, 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 即保护国家、维护
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 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 并没有一概地
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经济学大师, 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
经济秩序时, 应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虽然这侵犯了人民天然的自由和权利, 但如果少数
人的自由危害了社会安全, 就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法律的制裁, 无论政府是最民主的政府
或是最专制的政府, 都应该设立防火墙来抵御这种损害。在他看来, 政府职能在于确保整个
经济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拘泥, 这样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就避免了流入极端。斯密的经济自由
主义思想适应时代要求, 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更为重要是,
斯密在个人私欲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有吸引力的粘合点, 为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使他的理论不仅被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热烈欢迎, 还为后世
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 影响不止一两代人。 第三,作为苏格兰的伟大思想家,斯密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他的自由主义具
有浓厚的经验主义特征。尽管斯密在《国富论》的论述以经济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信念,
但他并没有专门地系统论述该问题,二是把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穿插在各具体问题的论述中。
也就是说,斯密同大多数的欧洲大陆学者不同,他的论述是具体而不抽象的。斯密认为, 人 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能要求,是人的天性,是
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在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要求支配之下,人类形成经济和政治秩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纪人”的利己心。而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斯密并没有采用那种抽
象的道理性质的冗长的说教式的方式,二是采用了具体而生动的解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
物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
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 而说对他们有利。“”要
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 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 使有利于他, 并
告诉他们, 给他作事, 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 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这些话都是那么
通俗易懂,充满了经验主义色彩,这是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又一特征。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贯穿整本《国富论》的灵魂。在斯密的思想中, 经济的发展, 国民
财富的增进都要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对于他同时代的人来说,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具有
无穷魅力。因为斯密所讲的正是他们的心里话,合了急于肃清所有对市场和劳动力供应的限
制和禁锢的资本家的需求。当时,自由竞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斯密恰恰为之提供了理
论依据,弥补了这种不足。斯密用自由主义哲学给自由竞争行为打上了必然性的烙印,使资
产阶级认识到,作为人类行为中心的私利是激发他们进行日常活动的动机。并且高兴地看到,
追求利润在斯密这里被看成是并非自私的行为,而是有益社会的行为,潜在疑虑一去不复返,
封建思想残余被扫除干净, 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追求私利了。 但是同时,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
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
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所以在后来资本主义世界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出现以后,斯密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批
判。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巨大成就。哪怕在当今世界,斯密的思想
依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包括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论断等等。因
此,我相信斯密的《国富论》将永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巨著,并且将不断指引人类经济的
发展。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 胡怀国。《国富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春荣。国富论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第17卷第3期。2009年。
篇二:国富论(1~3章)读书报告 分工的作用、起源与限制
——亚当·斯密的观点和我的总结及疑问,《国富论》(1~3章)读书报告 110001486 林大卫
国富论的一到三章,都是围绕分工这一主题展开的。讲了分工的作用,起源,限制因素
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分工的这三章内容,属于全书的第一篇,即“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
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级的自然顺序”,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篇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论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亚当·斯密将分工作为第一篇的开头,也作为全书的
压卷之作,就表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他后面
的论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第一章中,亚当·斯密着重叙述了分工的巨大作用。他首先就说明了,分工在现实社
会是大量存在的,特别是在同一个工厂中看不到的容易被忽视的“大制造业分工”,为此他举
出了那个著名的制作扣针的例子。亚当·斯密的这一段描述非常真实详尽,很显然他做过非
常细致的考察,将整个生产过程的分工情况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和说服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把事实摆出来,无需赘言,就可以产生较好的论述效果。
但是,亚当·斯密举出这个例子并不是仅仅想说明分工的存在,他更需要说明的是分工的巨
大作用。而他给出的两个数字对比非常鲜明:四千八百枚对不到二十枚(甚至一枚也没有),
这两个真实的数字对比,就将分工带来的生产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后面他又运
用了两个对比:农业与制造业的对比和富国与贫国在不同产业上的对比。亚当斯密提出了一
个观点:即农业无法像制造业那样细致地分工,所以农业的增进跟不上制造业的步伐。这当
然也是一个说明分工作用的例子。但我想这也许并非农业落后于制造业的最主要原因。毕竟
当时的制造业的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而农业的耕作方法和工具都还比较落后,而且农业
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已经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到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较深;
而制造业,特别是当时新兴的由工场手工业演变而来的工厂组织形式的制造业,作为一种新
兴产业,其生产方式比农业要先进得多,而且机器生产的制造业本来就是比农业更先进的经
济产业,再加之殖民地扩展带来的广阔市场和原料,为制造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所
以其发展会比农业更迅速。不过,分工的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举过这些例子之后,亚当·斯
密从理论上阐明了分工的三个作用,也即方老师在课上谈到的三个作用。这三个作用概括的
很到位,我们今天再来看分工的作用时,亚当·斯密所提的这三个作用仍然是主要的(虽然
可能不全面),特别是第三个作用,知识和机器的专业化生产,与我们现今的“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不谋而合。足可见作者的远见。 通过第一章,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亚当·斯密的论述手法,即从事实到理论,从现象到本
质,从感性到理性。他先举出很多的事实和现象(进行比较),让读者有一个感性的认同,再
论述其中的理论和本质的东西,是读者有一个理性地认识,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而事实是最有力的论据,将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实来阐述比较深刻,比较抽象的理论。
当然,要运用这样的写法,没有深入的调查了解是不可能的,也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亚当·斯
密对当时经济社会的深入考察。这种身体力行,注重实践的学术方法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
第二章,亚当·斯密主要论述分工的起源。他认为分工是交换的结果。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
的。但是为什么偏偏人类会发生交换关系?亚当斯密认为是人具有交换的倾向,这是人类所
共有的。他举出了动物的例子,即没有见过动物发生交换行为,因为动物在成年后几乎都能
独立,不需要别的动物的援助,因而不需要交换。而文明社会的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协助,
所以必须交换而不能依靠他人的恩惠(即使是乞丐)。不过,我有些困惑的是人需要同胞的协
作,是因为个人无法生产所有自己所需的产品,而这不也正是分工和交换的结果 吗?而一些群居动物(如狼)在集体捕食时也会需要同类的协助,但是所得的食物没有
产生交换。所以,也许是否需要同类的协助并非是产生交换倾向的绝对因素。因为最初的交
换是原始社会偶然的物物交换,当时还未出现商品生产,那么生产的产品必是生产者自己所
需的,也就谈不上为了交换而交换,也不是为了同伴的协助而交换(因为即使没有交换也能
生存,并不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同伴的协助,起码在偶然的交换发生之前主观上不是如此)。
作者还叙述了一下分工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即使先天差异并不是很大的人的后天差异越来越
大。
第三章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分工所受的限制——市场的大小。亚当·斯密举出了人烟稀少
的荒地和繁忙的大城市的例子,旨在说明市场对分工的限制作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人烟稀
少的地方由于相互间的沟通不便,分工后供给方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需找需求,某一方面
的需要也必须等待很久才能找到供给方,使交易成本大大上升;另一方面是就算相互之间沟
通方便(如一个小村庄),但由于市场小,需求少,分工之后生产的产品无法完全售出,就不
会使生产者专注于进行这一领域的生产,也就无法促进分工了。这两个方面都是很关键的。
因此,市场会限制分工的发展是无庸质疑的。之后,亚当·斯密又强调了水运开拓市场的重
要性,水运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且有利于大规模运输。这似乎与分工的主题无关,其实不
然。因为这恰好可以说明靠近河海的地区(如地中海)商业活动开始得早,市场得到了扩大,
而分工发展也就最先开化。而内陆远离河海地区则要落后一些。而且,如果河流拥有多条支
流且控制权在一国手中的话,这样的效用会更加明显。这个论断虽然有些道理,但是还是有
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毕竟在亚当·斯密的年代,陆上交通还很落后(以马车为主),不过几
十年以后,等到铁路,火车等新交通工具出现,这样的水运限制也就不再十分重要了。而亚
当·斯密用了这么多的篇幅来强调水运的重要性,这也恰好说明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巨大作用:
扩展市场,促进分工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在最后还提出了一个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大国虽然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但是却不注重发展海外贸易,财富只是来自与内部贸易。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有局限,毕竟
唐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也是非常发达的。而到了明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集权统治考虑,才
开始实行闭关政策。这就说明了有时候仅仅依靠靠河靠海的优越自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而
政治因素——特别是经济政策——也会对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篇三:国富论读书报
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 王玉蕾
39113115 篇一:我们总是低下头匆匆前行,但总要有人仰望天空 伟大的书和通俗读物的区别在于:1.写书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改善别人的生活;
2.写的是自己的思想还是单纯的把别人的东西想当然的拿来成为自己的结晶;3.意义仅仅是
积极涌入了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还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汲取
不同的养分;4.这点是最严苛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除去专业知识的积
累和灵活运用,作者是不是具有完整并且值得人仰望的价值观并把它编织成一本书的灵魂。 近期拜读了无数人推崇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营销者可能只是把这
句话印在书的背面以此来宣扬它的权威性并有一点“跟着本书的真理之光即可走向财富天堂”
的意味。在我看来,圣经之所以是“圣经”,无疑是因为它符合了伟大的书一切条件,而《国
富论》是“圣经”,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读懂它的人就会平步青云,发家致富。而是它作为一
笔永存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仰视,引人思考。 不管是经济学还是文学,历史学还是化学,都是璀璨的令人咂舌的人类文明,它们中的
大部分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似乎毫无用处,也确实没必要但凡读过的书和句子都强加一
个“用途多多”或所谓“读了和没读就是不一样”的实际意义。人活着总是要读书的,不为
虚荣不为前途,就是为了不白活一回,看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读书也是应该有所选择
的,读喜欢的书,也要读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有机会一读的伟大的书。尤其是在世界观和价
值观激烈碰撞重组渐渐成形的青年时代,读书的时候了解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在作
者的价值观启示之下思索自己,思索生活,思索现在不思考以后就没有机会思考的东西。 一周有七天,不管是星期几,总有人排成行的拼事业,拼感情,拼面子,拼人生。身边
的人大都看着远方,可总得有人看看天上。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看超越自己不知道
多少段位的那些思想,而后,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和人生,走出一个不再活在自己的小
世界的不那么狭隘的真心想要并且取之有道的远方。 篇二:国王、农夫和蛇
1.劳动不分贵贱——国王和农夫的故事 有一天国王和农夫在路上相遇,国王说:“看啊,这是我的奴仆”,农夫笑了,答道:“不,
我是你的衣食父母。”
可是他们说的都不对。 农夫之所以种植五谷,是因为他如果不通过这熟识的劳动提供粮食给国王,就不能换回
国王提供的他所需要的物品,国王和农夫都没比对方金贵多少。也就是说,所有人和人之间
的经济行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有各取所需,才能共同生存。这样看来,商业
社会,早就从某原始人用自己的骨针换得另一个原始人的生鱼就开始形成了。 那么人都是彼此利用的自私动物了?只能说,“彼此利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彼
此利用,往小了说,是每个人都得有自知之明并且习得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生存之本,
也是尊严之源。往大了说,就是既然知道是彼此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就该尊重,学
会平视。国王不该歧视农夫,农夫也不要总觉得自己低贱于国王,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业务上
发挥各自的资质才能,所谓“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心
痛的是,还是有“优等生18刀”的裁决迟迟未定的可笑事件。试想如果原告被告身份调换,
案子判的应该就更快更狠了。按理说,按照分工原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按照劳动
经验分人高低贵贱的话,“18刀”就必死无疑了。不禁想到这样一个可笑的公式: 100条矿工的命=1吨煤=5000万人民币=煤老板一套度假洋房=每年几十天的避暑=可有可
无的休闲娱乐=100条矿工的命=煤老板挥金如土的享乐 这个公式还可以无限延长下去——100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几千双熄灭了光亮的眼睛,
多少失去父亲的人生,只为了暴发户恬不知耻的好心情。生命不是商 品,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它的使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我的命被你埋在矿井,那
么你的命也该告慰我的亡灵。 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因为劳动,我们走向繁荣,因为繁荣,我们走向虚荣,因为虚
荣,我们走向贪婪,因为贪婪,我们践踏了多少默默劳动的生命。 以前按劳动多少情操高低来评判人,现在按成绩、按和上级的关系、按钱权名利来评判
人,有人说,社会进步了,我说,我们怎么了。
2.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农夫和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了,最早是用来比喻本性难改,小人应防,但是像农夫那
种和蛇的本性完全脱节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在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孤立的理
解着这个世界(我在这个文章里写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的),觉得自己不需要任何改变,从不
相信怀才不遇,不是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机遇,但就像农夫一样,农夫以为自己爱蛇,蛇
就会反过来感激自己,理想主义者以为自己爱生活,爱自己,社会就会反过来亲吻他们的才
华,给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种种待遇。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忽略别人的价值,不会利用它们,也无法让自己的才能为人所用。
一个在自身领域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必然懂得他人需要什么,同时为自己经营道路。当然还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受环境所限,无法发挥,那就换个环境,实在换不了就“在其位谋其政”,
与生俱来的才华,不是人人都有。大部分的才能需要自己习得。前文提到,劳动是个公平的
裁判。才华不是不劳无获,才华也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劳动。 社会不需要的,是自封的行为艺术家,社会不需要的,是自认为是受害者的怨妇,社会
需要你懂得它的需要,它也会满足你对一席之地的需要。 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写下这段话,是为了在以后的道路上时时提醒自己。不
做自闭症,不做受害者,不做行为艺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了解
它缺失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提供,这样才会从隔岸观火的文艺派,变成一个真正有益于社
会的实干派。 篇三:散之用心,取之用脑
1. 散之用心——金钱和幸福观 简奥斯丁说过,“金钱是幸福的源泉。”这句话任谁也不会反对,如果没有金钱,我连饭
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在这里写《国富论》的感想了。可是金钱到底是什么?交换的媒介,人
为规定的货币或货币符号,它能来干什么?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它几乎都可以做到。人
们需要钱,满足自己的购买欲和支配欲。所谓的阶级贫富之分,也就是支配权和购买权的大
小之分。由此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幸福的标准。把拥有的大到房屋汽车小到水果蔬菜,一律
贴上价格标签,认为30万的车就是比20万的车更让自己幸福,5万的手机连用都不会用就
带出去跟同事显摆自己换了新家什,却不想,价格不能代表商品的本身价值,商品的价值始
终并且唯一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劳动到
底还是个抽象个概念,没有多少人会在拿起一件毛衣的时候想到它的收获棉麻、纺织、针线、
染色、样式设计裁剪、规模生产、运输、经销商代售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单纯的站在消费
者的角度看,我们只需根据自己对这件商品的需求程度来估量自己是否愿意为此支付其名义
价格。亚当斯密还提到,有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没
有何等正常的比例。这就让我想到北京的房价和我家乡大庆的房价。记得去过几户所谓三环
之内的住家,外表破旧不堪,内部少光窄狭,大小不过50坪,价钱超过200万。200万在我
的家乡,却可以买一套200来坪的楼中楼,宽敞明亮,繁华地段,交通发达。有人说了,“北
京和大庆能一样吗?这是首都,大庆是啥。”我想想觉得也挺对的,我觉得北京的房子不值钱,
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买。北京繁华,工资高,国际视野,工作有前途,以后自己的下一代也
可以是北京人了。要我看,有200万我可以带爸妈绕地球转三圈外带收养一个非洲小孩儿了。
为什么我还要挤在50坪的二手房子里吃着泡面给老了的父母打电话说自己的工作又被人抢
走了呢。篇四:《国富论》经济学读书报告 《国富论》(精华本)读书报告 摘要:在《国富论》一书中,作者亚当·斯密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
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描述,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在仔细研读该著作的时
候,我对作者的一些独到的经济学观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
考。 关键词: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劳动,分工,工资,公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的《国
富论》,对正处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人的思想
建构来说,都是不容忽略的。 亚当·斯密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
特,但他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
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1.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著作
1.1基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
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
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
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 在当时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和议会大力提倡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
富而采取的政策,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
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的政策就是尽
量减少输入供本国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尽量增加输出国内产业的产品,即限制输入(进口)
和鼓励输出(出口)。 基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发展,当时各类政治经济学说也十分活跃,但
是零碎不成体系。加上亚当·斯密本身极不赞成重商主义,他认为把那些假定不利于本国贸
易差额的国家的进口贸易加以限制是多么的没必要,不合理。所以他写作了这一本书,用以
阐释自己的观点以及将当时的各种政治经济学学说进行系统地整理。
1.2基于反腐败的目的 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在本行业获
得的技巧是以智力衰退、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为代价。在任 何一个进步文明的社会里,如果政府不努力挽救,占人口主体的贫穷的劳动阶层必然会
受到上述伤害。”
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是处在原始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那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血腥
而野蛮的,庞大的资本家集团腐蚀了英国的议会而通过了许多压抑劳工图利资本家的议案,
同时英国的资本家透过大英帝国的扩张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甚至使得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付出
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同马克思一样,痛斥资本家通过操纵和贿赂政客来剥
削工人;他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痛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还强烈谴责资
本的贪婪摧毁了资本家的灵魂。同时,和列宁一样,亚当·斯密也谴责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
人民,而且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工人也遭受了严重剥削。 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目的在于反对在经济生活中腐败地使用政治权力。他提倡
自由市场,认为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就能使得整个社会得益。
因此亚当·斯密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舞台,不要干涉经济的自然运作,希望透过“看不见的手”
来改变当时英国官商勾结的腐败现状,故此他把此项(经济学)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经济
学”。[2]
2. 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他类似的研究
2.1该著作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2.1.1该著作的研究思路
《国富论》共分五编,即从五个方面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第一编的主题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然分配的
顺序”, 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劳动生产力
的增进又主要靠分工。所以。第一篇的中心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一个因素—— 分工.并
由对分工的研究进入到对交换、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的研究。 第二编的主题是“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了资本的性质,逐渐积累资本的方
法,以及因为资本用途不同所推动的劳动量亦不相同这几点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
富的增长除了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外.还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而劳动的数量无疑又取决
于推动劳动的资本量及资本的用途。所以,第二篇的中心是研究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个
因素——资本。斯密在这一篇中分析了资本的构成、资本的作用、资本积累的条件、生产性
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以及资本各种形态的区别,等等。 第三编的主题是“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说明国家如何采用并确定各种有利于农
业、商业、制造业等方面发展的政策的。亚当·斯密继续探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促进或阻碍
了分工的发展及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从而影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史的
角度,来对前两篇的理论进行论证和补充。 第四编的主题是“论各种经济政治学学说”, 详细明确地解释不同学说对各时代和各国
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亚当·斯密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探讨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
国民财富的增长,从而扬弃了流通主义的重商主义理论与干涉主义的政策体系,为其后几乎
所有的学派提供了经济思想的源泉。 第五编的主题是“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 亚当·斯密主要是从财富发展的角度,去研
究国家的收支和债务,并为后来的国家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提供了理想模式。 前四编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构成,并说明供应各时各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
源的性质。第五编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有: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
用,哪些应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出,哪些应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
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各种募集方法有何利弊;第三,什么使几
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实际财富,即社会的
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何影响。[1] [6]
2.1.2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的研究途径 《国富论》全书是围绕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论述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通
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达到“富国裕民”。 著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
和便利品的根源。该根源由这种劳动的直接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构成。
一国国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供给情况的好坏,受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国外
购进来的物品和消费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大小决定。 而这一比例由下述两种情况决定:一是国民劳动在一般运用中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技
巧和判断力;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人数比例。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
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跟该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无关。
[1]
同时,在《国富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主要提出了三点观点: ①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②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③提出
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关于亚当·斯密的研究途径,有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研究方法并不是太严谨,书中的
论证鲜有大量详实的数据支持,却常用类似于“据说”、“我相信”的主观臆断的词汇,因此,
斯密的论证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据统计,《国富论》中提到“据说”185次,提到“我相信”
57次,“似乎”333次。
作为一名曾经是神学和哲学教师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哲学更多的是主观主义,倾向
于认为人性指导人类的经济行为,却忽视了人的行为背后的物质生产规律。因此,斯密的经
济理论更多地基于经验分析,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他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是十分肤浅的。他
的劳动价值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以来经院学者的影响,充满了矛盾。[3]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虽然奠定了其现代经济学的祖师地位,但由于斯密本人曾是道
德哲学教授,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作为哲学著作来构思与完成的,他“侧重于运用哲学方法的
经济学研究,即经济哲学的研究”,在其《国富论》中便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受到了当
时流行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影响,以自然学 派的“自然秩序”作为方法论的基础,构建了《国富论》的理论体系。[5] 所以说,亚当·斯密并不是以我们现在熟悉的科学数据分析法而是用自己所习惯的抽象
法和现象描述法来来解释经济现象和探讨其本质的。 固然,作为这样一本经济学界的著作,作者亚当·斯密的研究由于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
而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主观论断的词语作为判断的标准缺失少了一些信服力,但是,我们无
法否认,亚当·斯密用他有力的分析把经济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国富的源泉――劳
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
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再谈到资财的性质、积累和
使用,从私人资财到国家财富的增长,最后讨论了各种政治经济学以及君主与国家的收入。
这一系列的分析,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思路是很清
晰的,论证充分。
2.2对同类问题的其他研究 在亚当·斯密之后,他的接班人,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
学家专注于将斯密的理论整合为现在所称的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将亚当·斯密的理论进一
步延伸至人口过剩上,而李嘉图则提出了工资铁律认为人口过剩将导致工资连勉强糊口的层
次都无法达成。而亚当·斯密假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生产的增长,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则
较为准确。
2.2.1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
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
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
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马尔萨斯把资
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
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以上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本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
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 还有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
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
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
亿人。
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
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
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
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
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
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9]
2.2.2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工资钢铁定律 受马尔萨斯影响的经济学家断定:在正常的环境下,人口过剩使工资不会大大地高于维
持生计的水平。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说:“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
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工资钢铁定律”,
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主要成份。 也就是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即
为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
经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
3.对著作中部分观点的思考分析
(1)“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
很大程度上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富论》的开篇讲的就是劳动及其分工问题,这是本书的基础。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然后价值才能转化为国民财富。而
劳动分工则是改良劳动的手段,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带动劳
动生产力的增进。而这种因为分工而造成的同等数量劳动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
加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即熟练程度增加;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
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机械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人以一顶三。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 孟子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
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
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分工思想,世界上的很多事儿本就不是可以兼着干的,人们要
各司其职,各归其位,专心才能出效率。孟子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分工便于各
尽其能,分工有利于社会发展。 而关于劳动分工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特汽车流水线的诞生。流水线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
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12辆。这一速度
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所以使得汽车成为富人的象征。 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
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是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
使普通百姓也能买的起汽车。所以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
装中运用流水线生篇五: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读书心得
一、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923-1970)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被认为
是“现代经济学之父”。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牛津大学,25岁在爱丁堡大学作
讲座,28岁主持格拉斯哥大学讲席(逻辑学、道德哲学),41岁游历欧洲大陆,53岁写成《国
富论》,64岁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67岁病逝(1790.7.17)。 他一声写过十几种著作,如《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哲学问题论集》、《亚当·斯密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896、坎南编)、《亚当·斯密论美国革命:一篇未发
表的论文》等。
亚当·斯密的成就绝非偶然,从他的生平并结合《国富论》全书内容中,我们发现他对
经济史的烂熟于心以及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游刃有余完美结合,打造出了《国富论》这本著作。
与此同时,他的逻辑思维相当严密,也是他多年治学养成的习惯。《国富论》与《道德情操》
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又对社会做出贡献,渴望追求幸福,又从为
他人带来幸福而高兴,斯密眼中的世界,使二者紧密交织。他的思想也被后人不断发展。
二、《国富论》写作以及亚当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背景
首先,斯密学说的产生与 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8 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
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
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其次,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
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封
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问题,主要表现
在如何对待行会残余和保护关税制度方面。 最后,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国从配第以来的经 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重农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主要思想体系,他们强调农业在财富生
产中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对抗重伤主义的意义上把它译作重农主义重农主义对马克思社会
资本在生产理论,以及西方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都有巨大影响,它被马克思称为近“代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其代表人物魁奈的重要思想如“财富来自于生产领域”被斯密
所接受,以及重农主义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也被传承。威廉·配第(1623-1687)是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先驱之一,被马克思称为“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他的“土地是财富
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精要概括了他的财富观,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被斯密与李
嘉图所继承并发展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由此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以及经济思想的一定发展下,《国富论》得以诞生,事物的
发展具有普遍联系,斯密的思想不能孤立存在,但是事物的永恒发展也揭示出为什么斯密的
思想源于前人却高于前人,虽然许多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认为斯密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但
是他的总结性著作《国富论》已经足以弥补这点不足了,而这本书的许多思想又被后人所传
承与发展,旧事物的灭亡于新事物的产生,人类社会便不断进步,涌现出新思想、新活力。
二、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思路 为什么研究财富问题,斯密对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目标:第一,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收
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够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这
回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该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阐明国民财富的内涵和性质,以及说民财富的生产、交换、分
配的客观规律,用经济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
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社会面临着商业资本不能代表社会进步趋势,产业资产阶级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
力量以及封建残余势力和重商主义严重束缚产业资本和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斯密试图用他的
经济学说来解决当时的问题。
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为理论,第三篇和第四篇为历史,主要是经济发 展史和经济学说史,最后一篇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财政,对现期的宏观问题进行分
析。 资本积累 3.1如何增加财富即财富的生产 劳动生产力劳动分工 决定国民
财富的因素 资本积累
在人们急需而且迫切地希望增加财富时,并且当时的生产主要以手工业为主,斯密用了
前三章的来写分工,从分工的起因到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其实斯密想解释的是如何提高
生产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斯密提到了分工的三个优点:(1)分工可以使熟练程度改
进。(2)分工可以节约时间。
(3)分工可以促进机器的发明。分工的产生使人具有交换的倾向,人们各尽所长,利用
自己的才能来实现目标。而分工又是受到市场范围限制的,一个村庄里的分工程度显然没有
一个城市高,广阔的市场促进分工的高度发展。 ? 资本积累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又一决定因
素,要提高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靠的是资本积累。斯密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
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他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
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
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并且他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
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
于奢侈 ”。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而从图中可以看到,资本是决定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斯密也在第二篇 中详细论述了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3.2财富的交换
分工的产生源于人们交换的倾向,而在分工之后,人们要靠交换生活,因为每个人生产
的单一产品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又因为交换的产生,人类开始寻求便捷的交换工具和媒
介,为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产生了,从起初的各式各样到为人们所同行的金属铸币,
斯密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认为它只是一种交换媒介而并不是财富本身,他赞扬纸币节约了
货币成本以及其便捷。
货币出现之后更亟待解决和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确定交换原则。即价值和价格理论,
这也是古典时期一直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之一。 使用价值
价值
耗费劳动 交换价值劳动决定
工资
利润 生产费用
地租 首先,斯密在探寻价值本源的时候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使用价值
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也就是指出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跟使用价
值没有关系。
其次,提出了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斯密这里说的劳动是指所有生产部
门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即劳动一般。马克思在评价斯密的这一贡献时指出:“在农业、制造业、
航海业、商业等等实在劳动的特殊形式被人们轮流地认为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之后,亚当·斯
密宣布劳动一般”。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决定交换价值的劳动究竟是哪一种劳动(两种劳动)。
(1)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成本价值论)。斯密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
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2)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
值(支配劳动加之论)。斯密指出:“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占有这种商品而不打算自己消费,
却打算用它交换其它商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这个商品能够买到或支配的劳动量。” 斯
密认为,购得劳动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组成。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就是工资、利
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斯密从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转向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进而转向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
(生产成本加之论)。
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
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
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
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
调整。
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
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
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
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整个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
能固定在这恒定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3.3财富的分配
(一)阶级的结构及其划分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 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依据阶级划分,
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
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二)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