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赏析

《情人》 剧情:80多岁的法国女作家回忆往事。那是在20年代,当时她15岁半,和母亲、兄弟住在越南。她在西贡读书,放假回沙堤母亲家度假。他们虽然是白人,但家境拮据。

一次,从沙堤坐轮渡回西贡的时候,她在船上遇到一个中国富家子弟。他主动过来和她攀谈,并请她上车,送她回学校。情窦初开的她感到很兴奋。几天后,他的大黑汽车又到学校把她接到对岸,进了街边一间屋子。那屋子的百叶窗紧闭,但街上的喧嚣声可闻。这是那个中国男子的外宅。他家里很有钱,他什么事都不用去做,他们整整一下午不停地做爱。 此后,每次放假他都用车接她去堤岸那间房子。回校上课时她就打瞌睡。他们之间只有做爱的关系,没有任何的期望、任何承诺。她现在几乎每晚都去他那里,全校都知道。所以学校给她母亲寄了告状信。女的回家度假时,母亲和哥哥逼她说出真情。女的说出中国男子的事,一家人同去西贡去见这个人。中国男子大摆筵席请一家吃饭,但他出手阔绰,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待她再次去堤岸那所房子时,男的给??要限制女儿晚上外宿。白人校长看见这个白人家长便答应了。事实上,她以后不断接受他的钱,她觉得自己是个妓女。

但中国男子却真的爱上了她。他把母亲留给他将来娶妻时用的大钻石送给她,他还回到永乐的豪宅去见父亲,要求退掉父母包办的婚姻,和这个法国女孩子结婚。他父亲是个衰弱的老人,不许独生子娶一个外国人为妻,威胁说,如果他违背父命,就断绝他的经济来源。而他一无所长,如果失去经济来源,根本无法生活。

不久,他奉父命结婚。她目睹他婚礼全过程。她本来约他婚后再去堤岸一次,但他没有去。那间阴暗的房间也人去楼空。母亲告诉她,那个中国??们买了回巴黎的船票。离开西贡之日,她在船舷上望见远远停着那辆黑色大轿车,他坐在车里面,但没有走出汽车。待船开出海后,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不爱她。她哭了。Amant, L'

影评:《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使电影画面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电影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情情,生命中第一次爱过的人,爱的不能说,也不能写,爱到不能想,也不能忘,爱到不能思,不能感,杜拉斯说,我爱你,我离开你。我爱你,却因不敢仔细的想你,而再也不曾梦见你。

邂逅那天,阳光微醺,时间正好;告别之际,远远你走,背影依稀。开始和结束都显得那般的恰到好处或者不合时宜。一个异国他乡的少女,爱上了殖民地的支那人;一个传统守旧的中国少爷,爱上了一个金发的少女。爱你,却不能给你未来;爱你,却不能与你终身相伴。灵魂的相遇,往往因为懂得,知己爱人之渴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黑暗中,汹涌的暗流在甲板上少女的心中涌起,华尔兹的旋律,空旷而寂寥的星空,哪一颗是曾经一起携手看过?前言万语,哪一句,是因为爱而压抑?插叙一般的镜头,往事一幕幕,是出租房外不倦的喧嚣声,是出租房的床上不倦的翻滚,是小商贩们世俗的讨扰,是彼此之间的倾诉,情愫,是少年时代的年少轻狂还是天长地久?

你走了,我的日子还在继续;你来了,我的生命只是多了那么一点光彩。爱与不爱,是相似还是悲哀?杜拉斯,用警句一般节制而充满张力的生命语言在描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说家的笔下,有多少是自己,又有多少爱恨情仇的戏码不住的上演?更有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空白,等着文字和真爱去填充。

她说,他们应该继续一如既往地生活,身处荒漠,但心里铭记着又一个吻,一句话,一道目光组成的全部爱情。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我没对你说起过的爱情,就在那儿,我在那儿永远永远地看见了一个黑头发的中国小伙子。

她说:忽然间在世界这片经纬密布的织物上,你面积很小的脸部有一根纬线突然变得脆弱易断了,那情形差不多等于一根手指勾住一根丝线,丝线将断未断。她说她的错乱是从那晚他熟睡时开始的,当时她发现了——同时也察觉出这张脸和世界万物的终点有所不同——他俩有着一样的归宿,那就是他俩已被双双卷走,被运动着的时间用同一种方式研烂磨碎,直到世界重新获得那根光滑的纬线。

时间拖动在爱,逃离一个个被局限的空间,被控制的场景;时代的翻云覆雨,滚滚红尘,他们走了,爱的故事还是会再继续。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电影中的男孩雷纳托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永远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因为她,男孩进入了一个生命的新天地……

“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

她,撩着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着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着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年仅十三岁的雷纳多也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玛莲娜所掀起的漩涡之中,他不仅跟着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着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当然,雷纳多也目睹了玛莲娜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官方宣布她丈夫阵亡她变成了寡妇,这股夹杂着情欲与嫉愤的流言,愈演愈烈,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

乱世中,美丽而无助的女人玛莲娜,被推到了流言的风口浪尖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流言带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也使她逐渐沉沦——或者说“妥协”。老父亲听信流言与她断绝了关系,最终惨

死在废墟中;因为有妇之夫的垂涎她却作为被告被送上法院;而后更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政府的抚恤金……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回报给予她“帮助”给予她食物的男人们以肉体,乃至成了公开妓女,成了驻扎西西里的德国军人的玩物。这使得对玛莲娜一往情深的雷纳多愤怒而又绝望,然而他又是最清楚事情真相的人,对所有中伤玛莲娜的人他都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们。

美国大兵开进西西里,西西里解放。嫉恨暴戾的女人们在大庭广众下极尽手段围殴羞辱玛莲娜,最终她被迫离开了西西里。而讽刺的是,她的丈夫黎诺居然活着回来了,战争使他失去了一条手臂。他遍寻不着妻子,他为战争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又在回乡后遭到歧视与羞辱。雷纳多,此刻已经拥有了向往已久的被认可的成人身份,悄悄给黎诺一封信告诉他真相——他是玛莲娜唯一的挚爱,玛莲娜对他是忠诚的……

多年后,黎诺和玛莲娜一起回到了曾经深深伤害他们的西西里,沉静的穿过人流的目光。在市场上,女人们窃窃私语,说玛莲娜也不再年轻漂亮了,并向她发出了“早安”的问候;而玛莲娜也第一次开口,问候“早安”——即使是残忍伤害过她的女人。一声“早安”,空气立刻活跃起来。她不再年轻漂亮,她问候了早安,就那么简单

影片的最后,雷纳多拾起了她散落的橘子,注视着她离去的背影……

影评:一场电影以一辆自行车来开头,在美丽的西西里岛小镇上,少年雷纳多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天他们的领袖宣布对法国和英国开战,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战争带来了血液的不安涌动。而那辆在整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出现的自行车,在意大利夏日的艳阳下穿梭。然后镜头随着少年的视线,转移到一个由远方款款而来的女子身上,她就是玛琳娜。少年的口哨声显得轻佻而躁动,而雷纳多的眼中浮现出一种朦胧的情欲色彩。故事就此展开„„

整部电影都是以少年雷纳多的视角展开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战争的烈焰舔舐着每个人的内心,成年男子都响应号召上了战场,人们内心都躁动不安。玛琳娜是一个特殊的女人,她的特殊表现在她惊为天人的美艳。小镇上的人们的眼神与态度,一切都是带有挑逗与嫉妒色彩的,这种美所杀伤的不仅是男人,还有女人,她的美勾起每一个男人的欲望,也引发了每一个女人的嫉妒。只是,影片开始时的玛琳娜,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她似乎化身为一个美丽的符号。她的美,也使情窦初开的雷纳多深深迷恋上了他。整个故事,似乎就是雷纳多成年后的追忆与自述。他对玛琳娜的痴迷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的喜怒哀乐完全由玛琳娜不自知的主宰着。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少年,生理的欲望是很难抑制的,所以,玛琳娜对于雷纳多来说,也是一个性启蒙的对象。

全文贯穿着两条主线,一个是玛琳娜的生活,一个是少年雷纳多的成长。这两条线看似并行,但是关于玛琳娜的生活情况,很多都是有雷纳多引出的,这种穿插,使得整个影片的叙事繁而不乱,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一方面,少年雷纳多夜夜过着对近乎圣女的玛琳娜进行意淫的生活;一方面,玛琳娜则因为自己的美丽与丈夫的参战而生活在痛苦中。终于,噩耗传来,玛琳娜的丈夫在战场上阵亡。这样,玛琳娜在小镇人的眼中,尤其是小镇男人的眼中,就由可望而不可及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人人都妄图得到的尤物。所以,无论玛琳娜的脚步走到哪里,都充斥着一种男人赤裸裸的欲望,这对于一个贞洁的女子,是很屈辱的。而小镇的女人们,处于一种对自身的恐慌与不满,和对玛琳娜美貌的嫉妒,传出一些闲言碎语,人们的眼神开始变化,由敬至蔑。黑白往往是颠倒的,所谓“三人成虎”,在这样的诋毁下,玛琳娜变成了小镇荡妇的代表,她的生活补贴被取消,父亲也因此被气死。试想,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一个年轻貌美,又无力抗拒的单身女子来说,是多么的沉重。她起先还恪守着自己的贞洁,但是,她要生存,又没有钱,生活的步步紧逼,使她最终沦为了男人的玩物,甚至面包和糖这样寻常的生活必需品,她都要靠与小商贩上床来获取。这时的玛琳娜,她所剩的就只有一张美艳的脸了,而这张脸正是她不幸生活的

根源之一。最后的玛琳娜,甚至干脆做起了德国人的性奴,德国人给当地人带来的压迫感,使得玛琳娜重拾了一些往日的骄傲,但是,这种骄傲已经是扭曲变形的了,这是一种绝望之下的自暴自弃,自我沦丧,可见其内心早已变为死灰。这时候她的美丽,她的红发,都已成为一种堕落的罪恶,小镇人们,对她又畏又恨,又轻蔑至极的态度,化为一种猥琐的眼神从一双双眼睛中流露出来。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有少年雷纳多了解真相,他对玛琳娜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也对每一个趁机占有她的男人深恶痛绝。他心中的玛琳娜,依旧贞洁美丽,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与相信,对玛琳娜都是没有很大意义的,虽然他多次将自己幻想成拯救玛琳娜的骑士,但是,一切终究是虚幻的泡影,他还是无法改变玛琳娜的悲惨命运。

战争结束,德国人战败,德国佬从西西里岛落荒而逃。只剩下了玛琳娜成为众矢之的。女人们将她拖出屋子,丢在大街上,撕扯她的衣服,殴打她,剪掉她的头发,将满腔的愤怒与嫉妒通通的发泄在这样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身上。所有的美丽在这一刻已经化为乌有。男人们有的将目光移开,不敢看这个曾经是自己泄欲对象的女人,怕沾染上不必要的是非;更多的则是以一种旁观的,冷漠的表情来看着这一场噩梦般的惩罚。这种态度与之前他们对玛琳娜的态度完全是判若两人。玛琳娜选择了离开,她踏上了列车,没有丝毫的留恋,可是,车厢外的雷纳多,则深深的眷恋着她——这样一位风华绝代又凄惨不幸的女子。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一切都已经有了交代,明天尚未到来。可是,导演似乎还要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玛琳娜的丈夫黎诺戏剧性的回来了,他没有死,只是少了一条手臂。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回家与妻子团聚,但是物是人非,没有人愿意告诉他玛琳娜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将自己肇事者的嘴脸隐藏起来,只是隐约的透露了玛琳娜的不贞。这种人性的恶,在电影演到此时此刻,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雷纳多,长大了的少年,他已经摆脱了对玛琳娜最初的原欲渴望,但是他依然敬重,或者说内心仍然是热爱着玛琳娜——像对待圣女一般的爱戴。他以书信的方式告诉了黎诺关于玛琳娜的故事。黎诺踏上了寻妻的旅程。此刻,又是一种结局出现了。影片并没有在这里停止,它继续讲述着玛琳娜的故事——玛琳娜又回到了西西里——和丈夫黎诺在一起。这是人们的眼光中,已经带有了一种惊惧与谨慎,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恐惧,这时的人性恶已经穷途末路,每个人都在恐慌中等待对自己的审判。只有雷纳多,这个善良的青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喜悦与欣慰。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玛琳娜并没有选择报复,她严肃的表情彰显出一种尊严,对自我人格不可动摇的尊严。这种尊严,令小镇上的人们叹服,她们与她小心的打着招呼,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亲切而生疏。玛琳娜原谅了所有人。这时,她的美,已经由最初的美艳外表,升华到一种人性心灵的至善至美。导演到这里停下了摄影机。

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是十分精巧的。导演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很少从玛琳娜的角度来描写她的生活,更多的是以少年雷纳多对她的窥视与关注来揭示她的生活状态,辅以小镇人们的眼光与态度来表现一个女人的毁灭重生的全过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一个少年由情窦初开到成熟的过程。正是这样的一种叙事方式,使得影片更为深刻,对人性的揭示也更为透彻。《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种美丽,是残酷而卑微的,也是伟大而富有希望的。

情书

剧情概要: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柏原崇)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

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影评: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为众多亚洲影迷所喜爱,更是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情书》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隐约的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细腻,如同女人的思维,记录着心理的微小变化,随这年龄的增长,我能从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头重温那种难得的记忆。 影片一开始就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一个年轻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几秒钟的镜头像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犹如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是难以言表的沉浸,还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在接下的叙述当中给出了故事的原因:渡边.博子的男朋友远去了天国,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将她那份真挚的感情埋于心中。导演岩井俊二从细致入微的情节中表达出,她在-家中看到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写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却有一番寻味,接着写入的是同她长得一样的人-藤井树(女),两个毫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封信件有了联系,一段真挚唯美的感情之诗就这样铺开了!开头的叙述让头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耐人寻味。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的书信都是两个女孩之间对另一个男孩回忆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岁月的书签,回忆是成长的印迹,回忆是情感的累积,谁的青春没有回忆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还是执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释放的情感,寄出一封无人接收的信件,让信件寄托着那份忧思安然的释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大让我惊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么优雅的情节没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镜头特技,但是画面的构图却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富有诗意,让我没有办法不服气摄影师唯美的构图法则,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影片更加上几分光彩,记得好朋友说过,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像这张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干净和舒服了。世间的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我们懂得回忆。光阴似水流年,嗟叹,哀婉,无力回天,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下去。 影片一开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白色的弯曲小道,白色随风起舞的窗帘,白色的试卷,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许就是它的情感基调吧,就像少年圣洁水晶的爱情,永远的纯洁清纯。一个初入青春门槛初恋的故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暗恋吧,哪一个少年不曾有过那甜蜜又苦涩的经历呢? 少年的藤井树(男)似乎总是与女孩藤井树作对,图书馆的工作从不帮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阅一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可以最先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男孩藤井树会是想等女孩藤井树一页页翻过,终于找到那张卡片再发现他对她的爱恋吗? 我想少年的恋情最开始大都是以和心爱的人搞恶作剧开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建立联系吧,就像他骑车冲下山坡将口袋套在她的头上那样。傻傻的

男孩。还有,英文考试卷发错了,女孩在车棚里等待着男孩出现交换试卷。然而男孩直到华灯初上才姗姗来迟,偌大的车棚只剩下了两个人。在女孩费力摇动自行车踏板发出的微弱灯光下,男孩不紧不慢的对比这两份试卷,喃喃的自语:"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灾乐祸的毫不理会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为他享受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这美妙的独处...... !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那种久远的回忆。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初恋的单纯唯美,可以说到了极致,千百回转的思绪在心头流转,可以不表白,但定会在蛛丝马迹中展露无遗,是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长大.年逾花甲之时回首这段往事,那段时光也定会激流回荡,难以平静。还有一处让我感慨,国中时代的滕井树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伤,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时花溅泪,女子的独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我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表现出爱!有那种淡淡的友情表达,故事的结尾,尾老头轻轻的唱起了滕井树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人不在了但是歌还依然存在。最后,博子和秋场爬到山上,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山喊道你好吗?山回应着你好吗,博子又说我很好,山回应我很好…… 我很好,这样的结局很好……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重重的亲情在里面,滕井树去医院的时候,回忆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阿,想起了爸爸的离去, 还有家人的惊慌失措,另外让我深深感动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样患上了肺炎,爷爷不顾一切的背着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尾,回到现实,学妹们拿着画着她肖像的借书卡给他看,那一刻,滕井树的心被感动填得满满的,那一刻,激动的她说不出一句话,满脸的羞涩也代表着幸福。一个男孩的心是如此缜密细腻,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讲出来的,一个人独自等待, 一生都不会忘记。

断背山

1963年的灿烂夏日,怀俄明西部,年轻的牛仔杰克·崔斯特与恩尼斯·德尔玛(希斯·莱杰饰)因同为牧场主乔·阿桂尔(兰迪·奎德饰)打工而相识,杰克比较健谈,且骑术高超,恩尼斯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内向寡语。人迹罕至的断背山深处,高山牧场的放羊工作单调而艰苦,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不得不有人看守羊群,和羊群睡在一起。起初二人一个放羊,一个看营地,少有交流。直到有一天,二人晚饭时喝多了酒,深夜又分外寒冷,于是杰克与恩尼斯同帐共裘而眠,在酒精与荷尔蒙的作用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空虚寂寥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一个人做饭,另一个放羊,篝火边长谈,帐篷内欢爱,同性间的纯美真爱伴随二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夏日时光。

季节性放牧工作结束后,迫于世俗的压力,杰克与恩尼斯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各自的生活旅程,杰克凭着精湛的骑术成为了德州的竞技牛仔,依靠着妻子露琳(安妮·海瑟薇饰)家族的扶持而事业蒸蒸日上;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每日为嗷嗷待哺的女儿奔忙,过着平凡清苦的日子。弹指间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给恩尼斯寄去明信片,说自己做生意外出时要路过怀俄明,希望能见上一面。重逢后的杰克与恩尼斯深情拥吻,时光的流逝并未冲淡二人心中炽热的情感,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杰克与恩尼斯都定期约会钓鱼。

表面上的婚姻让阿尔玛的内心苦楚不堪,她知道丈夫每年消失在断背山中与老友杰克钓鱼的真正原因,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同性恋所招致的巨大偏见和世俗压力。

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被发现同性恋身份被杀后而落空。(注:杰克的死不是意外,从片中穿插杰克死时的片段看出 他的死与恩尼斯小时候看到的同性恋者被杀的手法一样。)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背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这个秘密让恩尼斯潸然泪下,他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自己又多么深爱杰克。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影评: 朋友们聊起这部电影时,总有人嗤之以鼻,说两个男人在一起很恶心。其实,我是挺欣赏这部电影的。(当然,我不是GAY。)假如将影片中两主角换成一男一女,也将是一个很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定不能表达原片中的好多内容。巍峨的断背山,深情的牛仔,二十年的感情纠缠,,李安将西方人同性恋的敏感话题和东方人细腻情感的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部片子注定会成为经典。当你真正开懂这部片子时,也会懂得欣赏它的。

片中的两个主人公,ENNIC和JACK。ENNIC沉郁寡言, JACK外向活泼,真的是很般配的一对。故事从两人19岁初遇开始讲起,一直到JACK死去,沧桑的ENNIC怀着对爱人的思念黯然神伤而结束,讲述了两人20多年来的感情经历。

其实,《断背山》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性(也就是有朋友觉恶心的部分,影片中性的部分也说是微乎其微的。),而是关于爱:一种犹疑而备受阻碍、最终化为心底悲哀的爱。主题是爱。那么,影片是怎样表现爱的呢?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不是无病呻吟的哀怨缠绵,而是用一种更大气、更深沉的方式去表达。第一,通过压抑表现爱。泰尔戈的诗歌中写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面对爱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在爱情中,JACK一直是主动的,而ENNIC消极被动。结果二十多年来,两人只能通过一年一次到断背山下钓鱼来排遣相思。JACK多次提出要和ENNIC在一起,而ENNIC却一次又一次有意回避地推托了。其实,ENNIC又何尝不爱JACK,又何尝不希望跟JACK在一起呢?只是年少时亲眼目睹同性恋者被歧视者所杀的惨状,造成了ENNIC一直不敢去爱。记得当两人19岁第一次分别时,JACK暗示两人以后还有相见的机会,ENNIC只是略带害羞地含糊过去。但在JACK恹恹地开车离去后,ENNIC却躲在墙角声嘶力竭地哭了,用拳头不知痛苦地打向硬巴巴的墙壁,为自己没有勇气去挽留住JACK而自责。

第二,用对爱的认识、升华来表现爱。两人19岁分别后,各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4年后的再一次重逢,两人那用力的拥吻了令人印象深刻。原来,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心中那份帜热的情感。之后的二十多年,由于ENNIC心中的阴影,两人一直没能在一起。直到得知JACK的死讯,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臂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这个秘密让恩尼斯潸然泪下,他才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自己又多么深爱杰克。ENNIC的女儿来告知父亲自己即将结婚的消息,ENNIC问女儿“他爱你吗?”听到女儿肯定的答复后,ENNIC不禁黯然:女儿用两年时间就确定了自己的所爱,而对于JACK的爱,自己却用了整整一生去

确定。等到自己确定的时候,所爱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第三,用悲剧去表现爱。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否就打开了通向幸福的大门,又或者只是拉开了悲剧的序幕?当执着地爱着一个人时,是否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另一些爱你的人?去爱是因为寂寞,那得到爱的时候是否就能排遣寂寞,又或者只是换来挥之不去的更大的寂寞?在影片中,两人经过二十年的感情挣扎而终究不能在一起,爱变成了一种负担,一道枷锁、一块通往各自幸福路上的拦路石。因为那份爱,两人的婚姻都得不到美满。ENNIC的妻子爱着ENNIC,当得知ENNIC和JACK的关系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JACK对ENNIC付出了二十年的等待,其中的寂寞可想而知,但终究等不到爱人。ENNIC离婚后也没能接受其他的女人,过着落魄孤寂的日子。得知JACK死后,ENNI更是离群索居,只珍藏着两人的衬衫和一张断臂山的照片,俨然那就是他的全部。爱在这里以悲剧告终,以无尽的寂寞收尾。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主角的演技娴熟自然,对人物的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配乐的拨弦运用得妙到毫巅,不仅勾勒出广漠草原景致,也为这段悲伤爱情铺展出朴实隽永的意象。

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断背山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用它那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一段为世不容的爱情.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的画面:德州的原野,温驯的羊群,懒洋洋的阳光下陪伴自己的是最心爱的人,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若人生只如初见………

西线无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影评:《西线无战事》是根据埃里奇·马利亚·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一个德国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战争片,整部影片几乎所有的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战争展开的,有战场上的厮杀,也有战争间隙间休憩时的思索等等。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这部影片以几个德国学生兵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可怕和残酷,他们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发人深省!

犹记得影片开端,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一群意气风发幻想着能驰骋沙场成为英雄豪杰的年轻人纷纷踊跃报名。年仅19岁的保尔也幻想自己穿上帅气的军装后在父母面前如何的气宇轩昂,于是,这群被英雄梦想蒙蔽了双眼的年轻学子,他们中断学业、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起初,少年怀春的他们对战争饱含热情,显然,他们把战争太过理想化了!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老熟人邮递员史托斯成为他们的教官,但他非但没有丝毫手下留情,反而可以刁难,专挑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让他们来回跑动、卧倒,几经折腾,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为国效忠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的热情还未退却,他们在结束训练前夕合伙狠狠地揍了教官一顿。

就这样,他们在还不清楚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被送入西线站场。在这里,他们昔日天真的幻想犹如泡影,纷纷破灭!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

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迎接他们的不是理想中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是身心的两重巨大摧残!

在这里,他们除了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更重要的,要学会杀人以求自己的生存!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正如保罗内心独白所说:“战争使我们都变成了野兽。即使我们的父亲和法国兵一起冲过来,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

战争的代价是惨痛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贝姆也因为高度的恐惧和紧张而真的发疯了……看着昔日的好友、同学相继丧失性命,保尔也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战场上炮声轰鸣,大地震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让保尔最难以走出战争阴影的是亲眼目睹一个人慢慢死在自己眼前的全过程。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

意外的机会,保尔受伤回家探亲,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他以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感受控诉残酷的战争,却被那些自以为乐的学生说成是胆小鬼、缩头乌龟! 重返战场的保尔发现,昔日的战友所剩无几,连最后的老班长卡钦斯基在与他就别重逢的时候被炸死。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很讽刺地,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战争无情地夺走了年轻的生命,这一个班的学生兵无一生还。影片名为《西线无战事》与现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大大讽刺了战争的灭绝人性、残酷无情!

一个和八个

一九四一年,抗日硝烟笼罩下的冀中平原,夜幕沉沉,被八路军关在牲口棚里的八名罪犯准备出逃。遭奸细诬陷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被推进来与罪犯们关在一起,打乱了罪犯们出逃的计划。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随军监狱与大部队失去联络。锄奸科长许志决定带犯人突围。当押解人员和囚犯陷入日军的包围圈时,许志不幸负伤,形势十分危急,王金等人纷纷要求参战。经许志同意,王金带领余下的人冲杀出去,勇敢抗击敌人。在浴血奋战和突围后的艰苦跋涉中,罪犯们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他们以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自己的罪过。

影评:第五代是当代中国电影最响亮的一个名称,现在这个群体中特别走红的都在一人独大,但他们初出茅庐时的作品却多为几个人合作而成,更能体现出一代人当年的追求。《一个和八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张军钊,编剧张子良,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这种梦幻阵容在八十年代俯首即拾。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长诗,因为情况复杂形势紧急,无法就地审判,一个被陷害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犯人被拴在一条大绳上,随军开拔。由于途中遭到了日军伏击,队伍被打散。于是王金毅然决定解开绳子,让犯人们一起抗击敌人。尽管故事讴歌了王金这个共产党员在危难当中发挥的可贵的应有的作用,但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都曾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判。八个犯人中三个是逃兵,三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投毒犯(往水井里投毒),一个投诚日军的奸细,这样的角色设定所能引起的情节冲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惊人的复杂。但就像影片呈现出的技术品质一样,故事的线条也是粗犷而不失细腻,以逃兵和土匪为首的犯人们面对战争的心

态变化,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个与八个》并没有以幸存的几个人胜利到达根据地结尾。犯人们从大绳上被解下来,有的被处决,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只身离开。土匪老三虽然表示了对王金的敬佩,但受不了王金的原则,独自走向远处茫茫的地平线。当他回头遥望,王金和受伤的锄奸科科长扶持着屹立在黄土高原上,镜头在这里定格。勇于开拓与大胆尝试,是第五代电影人八十年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精神。表现在影片中,就是一种”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拍了”的气势。也许不考虑呈现许多东西的时候,反而更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猎鹿人

1968年,宾夕法尼亚州。五名俄裔青年经常在狩猎季节去阿勒格尼山猎鹿取乐,越战前夕,其中的三位男性,迈克尔、尼可和斯蒂芬应征入伍。

出发前,斯蒂芬和安琪拉结了婚,而对迈克尔有好感的琳达,则同意等尼克归来后和他结婚。 两年之后,迈克尔等三人先后被越军俘获,在那里,他们共同受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折磨。一天,看守他们的越军强迫他们和其他战俘进行“俄罗斯轮盘赌”。迈克尔和尼克伺机夺枪打死了看守,同斯蒂芬一起逃跑。

心灰意懒的迈克尔历尽沧桑回家同妻子、孩子团聚,然而,从斯蒂芬处,迈克尔得知尼克还留在越南,他返回寻找,终于在西贡一家赌场中找到了他。迈克尔试图说服尼克他与自己一起回去,然而尼克的精神早已跨掉,他终因俄罗斯轮盘赌而饮弹身亡。迈克尔将尼克的遗体运回美国,在葬礼上,迈克和其他亲友,在悲伤之余齐声高唱《天佑美国》。

影评; 用六分之一的机会,轰掉全部希望。

一击即中。 ——题记

在mike拿枪对着自己脑袋看着nick眼神坚定地说i love u的时候,倒下的并不是他,而是坐在对面,刚刚回忆起共同打猎同上前线,在嘴里喃喃说着“一击即中”的nick。

鲜血就这样如片里的暴力一样在瞬间迸发。mike冲上去手忙脚乱地试图堵住自nick太阳穴源源不断涌出来的红色液体,当然我相信他和我们一样知道这个人是再也挽回不了了。导演很聪明地在这里没有用任何声乐处理,这样一来,这个场景虽然煽情,却不突兀,不造作,一切都正正好。人的内心在这种时刻往往可以得到最真实的一次释放。

电影始于盛大的婚礼——热闹,好看。新娘之外还有一大群着粉色纱裙的伴娘,linda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是傻子也看得出来mike凝视着她的眼神带着多少温柔,可惜,那是他最好的朋友nick的未婚妻。在那个婚礼上,linda答应了nick的求婚,但一切又充满了未知,男人们即将前往战场,谁知道谁能活着回来呢。说实话,我实在不喜欢streep的长相,也不认为她有多么了不起的演技。但既然选她演了linda,我们就忍受吧,继续。

猎鹿的场景只出现两次,但和俄罗斯轮盘赌一样,有呼应,有隐喻,既是电影的中心,又是高潮部分。最初的mike见到丛林中的鹿时可以做到毫不犹豫的射杀,枪法之准,神情之果断,令人侧目;但自从他战场归来后,枪端起几次,却仍选择了放弃。这是导演的妙处。正面描写战争残酷的场景几乎没有,但一前一后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却预留了不少空间。有幸活着且毫发无伤地从战场上归来,对于“生存”这个词当是怀有相当强烈的赞同意识的,那时的mike,已经体验到活的艰难与宝贵,对人对动物其实都是相同的。这种放生的举动,正在于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虽然不落任何评论,但暗中已有了对战争的态度。

而俄罗斯轮盘赌却是整部电影最惨烈之处,也正是对这种虚构情节的处理,从另一个侧面

烘托出战争于人各方面的摧残。第一次赌出现在三个好友被俘后。由steven的茫然失措直接引发了朋友们的恐惧。这种对死亡的害怕同样映射了先前三人在婚礼上的喧闹及对将来的迷惘,这也正是战争在人身上、精神上、灵魂上的投影之一。

mike显然是三人之中的主心骨。steven依赖他,nick更是全身心无条件地信任他。这种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在[猎鹿人]一片中是渲染的重点,但在导演的镜头里却又无比真实而流畅,并不曾多添加几分刻意。然而活跃的steven最终却只能在轮椅上过完后半生,nick更是完全失去了自我,沦为彻底的玩物和牺牲品。

表面看mike的结局是最乐观的,其实并不。战争的创伤要比在mike脸上投下的印痕深得多也重得多,只不过以本性内敛的mike来说并不会过分表达罢了。两个细节颇有玩味之处:其一是mike回家时特地让司机开到旅馆,刻意避开了为他大肆欢庆的朋友,夜晚的灯光打在他脸上,虽然看不清表情,但完全不难想见那种寂寥和苦涩。这是只有亲历过战场的人才能体会的;其二是linda试图留下他,说,难道我们就不能相互安慰?mike暗恋linda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想当然也包括linda自己。这里有意思的在于,linda直接说出了“我们可以上床”的请求,但后一句话却是“彼此安慰”,是相当实际、决不遮掩的意图——人内心的空虚在此表露无疑。但mike拒绝了。与其说是他出于对nick的责任而拒绝,不如说战争的洗礼让他整个人生步骤错乱无章,以至于那瞬间他并没有办法确切看清自己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而在最后部分,当mike重新见到nick时,后者早已不复当年意气风发、俊朗挺拔的模样。那种空洞的眼神,呆滞的肢体动作,机械一样的表情都可谓是战争遗留下的杰作。他并不记得mike,却仍然会固定给身在远方、已残疾的steven寄钱,那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在mike的呼唤中刚刚醒来旋即又再度离去。但谁都无法否认,死亡在此处固然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爆发,对于nick来说却反而是最好的结局。从此他将不带任何阴霾,再无须为各种折磨而留下累累伤痕。反而,从来不与他人分享内心的mike将注定背上那种沉痛生活一辈子。这并不是爱情或者其他什么感情能为他解决的难题。

虽然结尾部分被导演处理得很冷静,带着极分明的哀而不伤的氛围,但那种明显的大美国主义人文之气却让我不舒服。越战对于两国人民都可谓是噩梦一场,但最大的受害者毕竟还是越南。但[猎鹿人]对越南人凶狠野蛮一面的处理显然过于一相情愿了,就这点来说,西米诺与库布里克及奥利佛·斯通的差距显而易见。 野战排

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查理·辛 饰)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前往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失踪的战友被杀死后绑在一棵树上。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残疾越南人的脚下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

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场。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影评:19岁的克里斯•泰勒,不顾父母强烈的反对,放弃了“幸福”的大学生活,怀着对正义的信念来到了这片杀戮之地。可是没过几天,他便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年幼无知。因为这里根本就毫无正义可言,自己对战争的浪漫主义被残酷的现实打个粉碎。当他问伊莱亚斯是否还有对与错的时候,伊莱亚斯自嘲的说65年时还有。1965年,越战全面升级,无数美国青年踏着祖父(一战)、父亲(二战)的足迹,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信仰,前往越南。可是这一去使他们每个人都变了,变成了两个人:一种是像伊莱亚斯中士那样对战争失望,但却还能保持基本的行为准则的人;另一种就是像巴恩斯中士那样彻底绝望,成为疯狂的杀人机器。军中的这两股势力斗争的结果,便是后来巴恩斯射杀伊莱亚斯,泰勒射杀巴恩斯。在这个战场上,敌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不杀他,他便会杀你,这就是战争。 说是两个人的战争,这其实只是从微观上说的。从宏观上讲,巴恩斯和伊莱亚斯的所遭所遇折射出的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黑人与白人,穷人与富人,美军与越南贫民,美军与越共。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对与错,没有自由与希望,更没有所谓的正义。这里是弥漫着血腥与恶臭的地狱。新来的大兵们还都精确的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天可以回家,可以去享受美丽的海滩,温暖的阳光,以及漂亮的女孩。可是对那些老兵来说,已毫无希望可言。他们所期盼的只是能见到第二天早上的太阳。 之所以说这场战争又是黑人与白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战争,是以为我们可以通过黑人士兵朱尼奥的言论了解到,只有黑人和念不起书的穷人才会来这里打仗,像泰勒这样的“上等”白人在他们看来是另类。这种在军队和战场上“上等”白人对黑人和穷人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又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在古代欧洲的社会中,战争几乎都是贵族们围绕宗教和土地展开的,贵族子弟参加战斗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贵族们只有身先士卒和一对一的与敌人决斗,才能体现出他们的英勇和富贵,才能得到士兵们的尊重和自身的威望。所以欧洲社会的决斗,只能是在贵族之间展开,老百姓之间的只能叫做私打斗殴。这种“贵族”精神被白皮肤的“上等人”所继承。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是为奴隶而打的,但却不准黑奴们参战(《光荣》中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欧洲大陆的贵族制度在“一战”后便荡然无存(因为贵族们都战死沙场啦!)。在说句题外话,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皇族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像朱里奥那样的黑人士兵想在“二战”期间同白人们一起并肩杀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信的话想想《珍珠港》,里面的小古巴•古丁的角色在片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所以像朱里奥那样的黑人和像长头发士兵那样的穷小子,在战场上不但要面对神出鬼没的越南人,更要忍受白人上司的歧视。斯通导演的编剧能力很是了得,对战场的刻画十分细致深入和真实。就比如黑人和穷人在一起强奸越南小女孩和残杀

平民时,泰勒和伊莱亚斯才会去阻止那些疯狂行为。最典型的莫过于泰勒在制止强奸时,那些老兵们只是怒骂,却不敢动手打他。首要的原因便是阶级的差异,打了泰勒他们会受到更大的惩罚。无论何时何地,富人总是会受保护的。片中隐藏的主题,便是对这种阶级斗争的揭露。这是斯通导演19岁时跑去越南服役一年零三个月所经历的真实写照。他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和残酷,政府的虚伪和丑恶,所以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用电影去揭露社会的伤疤和政府的黑暗,人性的污点和金钱的肮脏。所以对我们这些从未参过军打过仗的人来说,我们要感谢斯通,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战场,同一战场上同时进行的不同战争。 当伊莱亚斯独自从丛林中撤退的时候,遇到了举枪的巴恩斯,起初他是惊喜的感激的,以为他是来救他的,可是当枪口再次对准他的时候,笑容便消失了,眼中充满了疑惑和失望。当枪声响起时,我们的道德底线彻底崩溃了,在伊莱亚斯中士心中的最后一点的信念彻底消失了。一场毫无意义、毫无正义、毫无准则、毫无信念的战争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越南——地狱、友人——敌人、希望——绝望。而当伊莱亚斯奇迹般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都出现了一线生机,可是当他仰天张开双臂跪倒的时候,我敢保证,每位观众心中的上帝在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这所谓的一线生机,便成了撕人心肺的最后绝望。全片的精髓、越战的本质、战争的意义,已无须过多的语言和文字,一段音乐,一个画面便足以表明一切。泰勒最后终于举起了复仇的枪口,但此时,我有理由相信巴恩斯中士宁愿死在越南也不愿回国。因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地狱,是这里的一只恶魔,他已无法在去适应国内“天堂”般的生活。还记得那个什么事也没有却扎了自己大腿一刀的士兵吗?因为他还没有丧失人性,所以他渴望回家。对巴恩斯来说,死在越南是命中注定的,也是他所希望的。在《生于七月四日》,《第一滴血》,《归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战士们回家是所面对的另一场“战争”。最后泰勒坐在直升机上,望着底下蕴藏着无限罪恶的森林,感慨万千,是伊莱亚斯和巴恩斯让他知道了什么才是真实。我想当泰勒抬着战友的尸体走上回家的飞机时,他一定会对刚下飞机的菜鸟们说:就一年,好好享受吧! 《野战排》同其他越战片一样,颠覆了传统战争片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以一种反思的角度去从新认识战场、战争和政府。在198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野战排》一举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在电影世界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永恒经典。

阮玲玉:一代电影明星阮玲玉(张曼玉饰)的一生波折辛酸,由璀璨的荧幕生涯到黯然的个人生活,皆成为后世怀念与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与张达民(吴启华饰)、唐季珊(秦汉饰)、蔡楚生(梁家辉饰)的感情纠葛让人唏嘘不已。本片导演关锦鹏以记录片的拍摄方式,穿插阮玲玉女士的原片与张曼玉饰演的画面交织,又附着老影人的采访与演员张曼玉自己的感受,可谓创造出了时空变换的美感与意境,让人不禁为这一代玉人的一生惋惜与深思。“人言可畏”,成为经典绝语。

关于影片

本片有着三层时空结构,第一层是本片的导演,演员讨论戏的场面,这个时空的设计首先是可以给人以真实的纪录感,让观众更加了解故事的发展,让影片的讲述更加真实可信。其次便是将剧中与剧外融合,内外形成一种对应,同时让剧外人物对局内人物进行评述,以此来表现本片的理想和创作者的立场。

第二层是阮玲玉的生活,这一层中讲述了阮的遭遇,阮所经历过的三个男人,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戏外的阮玲玉。

第三层是戏中的阮玲玉,大致讲述了阮玲玉在一些著名影片中的演出,并且交叉运用了阮玲玉当时的真实影像。这三个时空的交叉过渡时本片的最大亮点,也是本片成功的关键。

分析阮玲玉葬礼上一场戏可以略微窥见这种时空交叉运用的妙处所在。阮玲玉安静地躺着,主题歌飘荡,而镜头突然切换到剧外,即关锦鹏摄制组,导演喊停,我们随同张曼玉的坐起回到现实世界,而剧组的一番讨论之后。镜头又切到孙瑜的一段采访上,镜头摇动我们看见旁边张曼

玉慢慢躺下,安安静静的不再有呼吸,整场戏顿时又回到阮玲玉时代。而此时孙瑜的一段论述表达的不仅仅是阮玲玉时代他们对阮的看法,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关锦鹏创作组对阮的评价。之后主题曲再次响起,镜头转到哭泣的阮母和女儿身上,情绪渲染渐入佳境时,剧外摄制组(关锦鹏摄制组)的声音又起,拍摄现场的准备工作忙碌地进行,导演安顿剧组拍摄人员要严肃,并催促剧组人员,一声“开始”,我们又随着剧情安排进入阮玲玉的棂场,阮玲玉躺在人群之中,镜头缓缓划过悲伤地人们,音乐又悄悄响起。这之后导演非常巧妙地插入一段联华公司拍摄场地的三十年代和就是年代的对比,三十年代是彩色象征阮玲玉曾经鲜活的生命,而九十年代反而运用了黑白影像,可能是象征斯人已去,前后形成一种对比。当镜头再回到棂场时,我们可以同时看见躺在塌上的阮玲玉和摄影机,时空再次融合在一起。最后一个近景镜头固定在一动不动的张曼玉身上,直到导演喊停。在一个阮玲玉的遗像镜头中影片落幕。

可以说,在这一个段落中,导演将时空转化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将对阮玲玉怀念的悲伤情绪渲染的哀而不伤,恰到好处。我们在平静的影像和时空流转中感受了斯人已去的淡淡悲伤,和时隔几十年回首时的从容淡泊。导演在最后告诉我们,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我们都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追究。

谈谈你对逃课的看法

首先,逃课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而代课、帮到则是一种作弊。这里只谈逃课。

学生一般会说自己逃课是因为老师课上得太差,但这个理由最多只能成立一半。就我所观察,就算课上得再精彩的老师也会有学生逃课。而大学里大多数的老师属于表达一般、不幽默风趣,但是还是能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的老师,而这种老师常会被学生冠以"太枯燥"、"听不懂"等理由而遭遇逃课。可实际上,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费力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的逃课大多是出于懒惰、贪图享乐和自我放纵。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确实很糟糕,烂到无法忍受,那么逃课是可接受的。但这种老师往往会通过次次强制点名来维持自己的上座率和颜面。

如果把逃课当成一种决策,那么大多数学生作为一个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价一门课的价值和优劣,除了那些确实烂到家的老师之外。那么这种情况下,做一种积极的预设判断要优于消极的预设判断。

事实上,学生逃课主要还是自我管理的问题。我估计的前几大逃课原因有:

玩游戏;

看NBA神马的上午有课最讨厌了;

晚上外面玩太High早上起不来;

甄嬛传连着看一口气放不下来;

从同居的屋子里走到教室太远太麻烦还正好腰酸;

中午太阳太晒伤皮肤直接去听第八节课好了

.......

虽说年轻人总喜欢说独立思考,但其实是最容易相互影响的。所以用学风来评价一个学校其实很对。如果一个学校逃课成风,那么绝对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还一种逃课的原因是少数学生善于自我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系统地自学,这种逃课自然是应该理解和肯定的。但即便如此,结识本专业优秀老师,求得他们在方向和经验上的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有人可能会问我,你不是在知乎上老是说大学教育多糟糕、老师多么烂,怎么在逃课问题上又持反对逃课的观点呢?答:道理很简单,老师应做好老师该做的事,学生应做好学生该做的事,而不是竞相摆烂。

最后加一句话,最忌讳的是大一就逃课,基本功不打扎实,以后要补就难了。

在生活中每个时段中,音乐都会存在,特别是在休息和心情好或不好时,音乐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音乐对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了."抒情和清音乐"这一类型的音乐在生活中是相当流行的,它在生活中任何情况下都能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至於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Hip-hop,Rap,R&B,Blues这几种节奏比较强烈的音乐,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强的今天,将来的发展前景一定是不错的,而且现在东方的人们也多少可以接西方文化,甚至还受到不少的影响,这种国际化的音乐必定会很受欢迎. 轻音乐[New Age]是种感受宁静,安逸而极少有歌词的音乐类型,它的重点在於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和宇宙浩瀚的感觉,令人心平气和.在听这种音乐的时候,你会彷佛走进一个空灵缥缈的世界.现实世界找不到这一分净土,但藉由清音乐使你好像找到了一面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Rock和重金属音乐有时会给你一种宣泄的感觉,在你心情坏到想有一个地方可以来发泄,但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时候,这两种音乐的吵闹程序足以淹没你心中的不快,你可以随著音乐的爆发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释放出来,在那种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被人察觉的.而在心情好时,同样的音乐给予你不同感受的爆发力,它引导我们追求自我的独立自由,强烈的节奏唤起我们心中那份叛逆,也会随著它舞动自己的身体,将自己融入於其中. 抒情音乐能让学生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身心上的调节.在休息,心情好或不好的这三个时刻上,不听音乐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各种音乐类型的分布除"抒情/清音乐"这一类之外,情况还是相当均匀的,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给听者所需的感觉.可以说处处都充满了音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上班族和学生在职场上的压力,也有助於解除心理上的障碍,让听者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得精神,除此之外,音乐还丰富了人们听觉上的享受,提高精神生活的需要.

《情人》 剧情:80多岁的法国女作家回忆往事。那是在20年代,当时她15岁半,和母亲、兄弟住在越南。她在西贡读书,放假回沙堤母亲家度假。他们虽然是白人,但家境拮据。

一次,从沙堤坐轮渡回西贡的时候,她在船上遇到一个中国富家子弟。他主动过来和她攀谈,并请她上车,送她回学校。情窦初开的她感到很兴奋。几天后,他的大黑汽车又到学校把她接到对岸,进了街边一间屋子。那屋子的百叶窗紧闭,但街上的喧嚣声可闻。这是那个中国男子的外宅。他家里很有钱,他什么事都不用去做,他们整整一下午不停地做爱。 此后,每次放假他都用车接她去堤岸那间房子。回校上课时她就打瞌睡。他们之间只有做爱的关系,没有任何的期望、任何承诺。她现在几乎每晚都去他那里,全校都知道。所以学校给她母亲寄了告状信。女的回家度假时,母亲和哥哥逼她说出真情。女的说出中国男子的事,一家人同去西贡去见这个人。中国男子大摆筵席请一家吃饭,但他出手阔绰,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待她再次去堤岸那所房子时,男的给??要限制女儿晚上外宿。白人校长看见这个白人家长便答应了。事实上,她以后不断接受他的钱,她觉得自己是个妓女。

但中国男子却真的爱上了她。他把母亲留给他将来娶妻时用的大钻石送给她,他还回到永乐的豪宅去见父亲,要求退掉父母包办的婚姻,和这个法国女孩子结婚。他父亲是个衰弱的老人,不许独生子娶一个外国人为妻,威胁说,如果他违背父命,就断绝他的经济来源。而他一无所长,如果失去经济来源,根本无法生活。

不久,他奉父命结婚。她目睹他婚礼全过程。她本来约他婚后再去堤岸一次,但他没有去。那间阴暗的房间也人去楼空。母亲告诉她,那个中国??们买了回巴黎的船票。离开西贡之日,她在船舷上望见远远停着那辆黑色大轿车,他坐在车里面,但没有走出汽车。待船开出海后,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不爱她。她哭了。Amant, L'

影评:《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使电影画面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电影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情情,生命中第一次爱过的人,爱的不能说,也不能写,爱到不能想,也不能忘,爱到不能思,不能感,杜拉斯说,我爱你,我离开你。我爱你,却因不敢仔细的想你,而再也不曾梦见你。

邂逅那天,阳光微醺,时间正好;告别之际,远远你走,背影依稀。开始和结束都显得那般的恰到好处或者不合时宜。一个异国他乡的少女,爱上了殖民地的支那人;一个传统守旧的中国少爷,爱上了一个金发的少女。爱你,却不能给你未来;爱你,却不能与你终身相伴。灵魂的相遇,往往因为懂得,知己爱人之渴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好像这次轮到她也纵身投到海里自杀,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黑暗中,汹涌的暗流在甲板上少女的心中涌起,华尔兹的旋律,空旷而寂寥的星空,哪一颗是曾经一起携手看过?前言万语,哪一句,是因为爱而压抑?插叙一般的镜头,往事一幕幕,是出租房外不倦的喧嚣声,是出租房的床上不倦的翻滚,是小商贩们世俗的讨扰,是彼此之间的倾诉,情愫,是少年时代的年少轻狂还是天长地久?

你走了,我的日子还在继续;你来了,我的生命只是多了那么一点光彩。爱与不爱,是相似还是悲哀?杜拉斯,用警句一般节制而充满张力的生命语言在描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说家的笔下,有多少是自己,又有多少爱恨情仇的戏码不住的上演?更有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空白,等着文字和真爱去填充。

她说,他们应该继续一如既往地生活,身处荒漠,但心里铭记着又一个吻,一句话,一道目光组成的全部爱情。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我没对你说起过的爱情,就在那儿,我在那儿永远永远地看见了一个黑头发的中国小伙子。

她说:忽然间在世界这片经纬密布的织物上,你面积很小的脸部有一根纬线突然变得脆弱易断了,那情形差不多等于一根手指勾住一根丝线,丝线将断未断。她说她的错乱是从那晚他熟睡时开始的,当时她发现了——同时也察觉出这张脸和世界万物的终点有所不同——他俩有着一样的归宿,那就是他俩已被双双卷走,被运动着的时间用同一种方式研烂磨碎,直到世界重新获得那根光滑的纬线。

时间拖动在爱,逃离一个个被局限的空间,被控制的场景;时代的翻云覆雨,滚滚红尘,他们走了,爱的故事还是会再继续。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电影中的男孩雷纳托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永远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因为她,男孩进入了一个生命的新天地……

“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

她,撩着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着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着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年仅十三岁的雷纳多也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玛莲娜所掀起的漩涡之中,他不仅跟着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着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当然,雷纳多也目睹了玛莲娜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官方宣布她丈夫阵亡她变成了寡妇,这股夹杂着情欲与嫉愤的流言,愈演愈烈,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

乱世中,美丽而无助的女人玛莲娜,被推到了流言的风口浪尖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流言带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也使她逐渐沉沦——或者说“妥协”。老父亲听信流言与她断绝了关系,最终惨

死在废墟中;因为有妇之夫的垂涎她却作为被告被送上法院;而后更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政府的抚恤金……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回报给予她“帮助”给予她食物的男人们以肉体,乃至成了公开妓女,成了驻扎西西里的德国军人的玩物。这使得对玛莲娜一往情深的雷纳多愤怒而又绝望,然而他又是最清楚事情真相的人,对所有中伤玛莲娜的人他都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们。

美国大兵开进西西里,西西里解放。嫉恨暴戾的女人们在大庭广众下极尽手段围殴羞辱玛莲娜,最终她被迫离开了西西里。而讽刺的是,她的丈夫黎诺居然活着回来了,战争使他失去了一条手臂。他遍寻不着妻子,他为战争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又在回乡后遭到歧视与羞辱。雷纳多,此刻已经拥有了向往已久的被认可的成人身份,悄悄给黎诺一封信告诉他真相——他是玛莲娜唯一的挚爱,玛莲娜对他是忠诚的……

多年后,黎诺和玛莲娜一起回到了曾经深深伤害他们的西西里,沉静的穿过人流的目光。在市场上,女人们窃窃私语,说玛莲娜也不再年轻漂亮了,并向她发出了“早安”的问候;而玛莲娜也第一次开口,问候“早安”——即使是残忍伤害过她的女人。一声“早安”,空气立刻活跃起来。她不再年轻漂亮,她问候了早安,就那么简单

影片的最后,雷纳多拾起了她散落的橘子,注视着她离去的背影……

影评:一场电影以一辆自行车来开头,在美丽的西西里岛小镇上,少年雷纳多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天他们的领袖宣布对法国和英国开战,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战争带来了血液的不安涌动。而那辆在整部影片里自始至终都出现的自行车,在意大利夏日的艳阳下穿梭。然后镜头随着少年的视线,转移到一个由远方款款而来的女子身上,她就是玛琳娜。少年的口哨声显得轻佻而躁动,而雷纳多的眼中浮现出一种朦胧的情欲色彩。故事就此展开„„

整部电影都是以少年雷纳多的视角展开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战争的烈焰舔舐着每个人的内心,成年男子都响应号召上了战场,人们内心都躁动不安。玛琳娜是一个特殊的女人,她的特殊表现在她惊为天人的美艳。小镇上的人们的眼神与态度,一切都是带有挑逗与嫉妒色彩的,这种美所杀伤的不仅是男人,还有女人,她的美勾起每一个男人的欲望,也引发了每一个女人的嫉妒。只是,影片开始时的玛琳娜,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她似乎化身为一个美丽的符号。她的美,也使情窦初开的雷纳多深深迷恋上了他。整个故事,似乎就是雷纳多成年后的追忆与自述。他对玛琳娜的痴迷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的喜怒哀乐完全由玛琳娜不自知的主宰着。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少年,生理的欲望是很难抑制的,所以,玛琳娜对于雷纳多来说,也是一个性启蒙的对象。

全文贯穿着两条主线,一个是玛琳娜的生活,一个是少年雷纳多的成长。这两条线看似并行,但是关于玛琳娜的生活情况,很多都是有雷纳多引出的,这种穿插,使得整个影片的叙事繁而不乱,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一方面,少年雷纳多夜夜过着对近乎圣女的玛琳娜进行意淫的生活;一方面,玛琳娜则因为自己的美丽与丈夫的参战而生活在痛苦中。终于,噩耗传来,玛琳娜的丈夫在战场上阵亡。这样,玛琳娜在小镇人的眼中,尤其是小镇男人的眼中,就由可望而不可及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人人都妄图得到的尤物。所以,无论玛琳娜的脚步走到哪里,都充斥着一种男人赤裸裸的欲望,这对于一个贞洁的女子,是很屈辱的。而小镇的女人们,处于一种对自身的恐慌与不满,和对玛琳娜美貌的嫉妒,传出一些闲言碎语,人们的眼神开始变化,由敬至蔑。黑白往往是颠倒的,所谓“三人成虎”,在这样的诋毁下,玛琳娜变成了小镇荡妇的代表,她的生活补贴被取消,父亲也因此被气死。试想,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一个年轻貌美,又无力抗拒的单身女子来说,是多么的沉重。她起先还恪守着自己的贞洁,但是,她要生存,又没有钱,生活的步步紧逼,使她最终沦为了男人的玩物,甚至面包和糖这样寻常的生活必需品,她都要靠与小商贩上床来获取。这时的玛琳娜,她所剩的就只有一张美艳的脸了,而这张脸正是她不幸生活的

根源之一。最后的玛琳娜,甚至干脆做起了德国人的性奴,德国人给当地人带来的压迫感,使得玛琳娜重拾了一些往日的骄傲,但是,这种骄傲已经是扭曲变形的了,这是一种绝望之下的自暴自弃,自我沦丧,可见其内心早已变为死灰。这时候她的美丽,她的红发,都已成为一种堕落的罪恶,小镇人们,对她又畏又恨,又轻蔑至极的态度,化为一种猥琐的眼神从一双双眼睛中流露出来。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有少年雷纳多了解真相,他对玛琳娜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也对每一个趁机占有她的男人深恶痛绝。他心中的玛琳娜,依旧贞洁美丽,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与相信,对玛琳娜都是没有很大意义的,虽然他多次将自己幻想成拯救玛琳娜的骑士,但是,一切终究是虚幻的泡影,他还是无法改变玛琳娜的悲惨命运。

战争结束,德国人战败,德国佬从西西里岛落荒而逃。只剩下了玛琳娜成为众矢之的。女人们将她拖出屋子,丢在大街上,撕扯她的衣服,殴打她,剪掉她的头发,将满腔的愤怒与嫉妒通通的发泄在这样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身上。所有的美丽在这一刻已经化为乌有。男人们有的将目光移开,不敢看这个曾经是自己泄欲对象的女人,怕沾染上不必要的是非;更多的则是以一种旁观的,冷漠的表情来看着这一场噩梦般的惩罚。这种态度与之前他们对玛琳娜的态度完全是判若两人。玛琳娜选择了离开,她踏上了列车,没有丝毫的留恋,可是,车厢外的雷纳多,则深深的眷恋着她——这样一位风华绝代又凄惨不幸的女子。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一切都已经有了交代,明天尚未到来。可是,导演似乎还要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玛琳娜的丈夫黎诺戏剧性的回来了,他没有死,只是少了一条手臂。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回家与妻子团聚,但是物是人非,没有人愿意告诉他玛琳娜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将自己肇事者的嘴脸隐藏起来,只是隐约的透露了玛琳娜的不贞。这种人性的恶,在电影演到此时此刻,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雷纳多,长大了的少年,他已经摆脱了对玛琳娜最初的原欲渴望,但是他依然敬重,或者说内心仍然是热爱着玛琳娜——像对待圣女一般的爱戴。他以书信的方式告诉了黎诺关于玛琳娜的故事。黎诺踏上了寻妻的旅程。此刻,又是一种结局出现了。影片并没有在这里停止,它继续讲述着玛琳娜的故事——玛琳娜又回到了西西里——和丈夫黎诺在一起。这是人们的眼光中,已经带有了一种惊惧与谨慎,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恐惧,这时的人性恶已经穷途末路,每个人都在恐慌中等待对自己的审判。只有雷纳多,这个善良的青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喜悦与欣慰。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玛琳娜并没有选择报复,她严肃的表情彰显出一种尊严,对自我人格不可动摇的尊严。这种尊严,令小镇上的人们叹服,她们与她小心的打着招呼,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亲切而生疏。玛琳娜原谅了所有人。这时,她的美,已经由最初的美艳外表,升华到一种人性心灵的至善至美。导演到这里停下了摄影机。

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是十分精巧的。导演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很少从玛琳娜的角度来描写她的生活,更多的是以少年雷纳多对她的窥视与关注来揭示她的生活状态,辅以小镇人们的眼光与态度来表现一个女人的毁灭重生的全过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一个少年由情窦初开到成熟的过程。正是这样的一种叙事方式,使得影片更为深刻,对人性的揭示也更为透彻。《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种美丽,是残酷而卑微的,也是伟大而富有希望的。

情书

剧情概要: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 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柏原崇)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

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影评: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为众多亚洲影迷所喜爱,更是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情书》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隐约的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细腻,如同女人的思维,记录着心理的微小变化,随这年龄的增长,我能从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头重温那种难得的记忆。 影片一开始就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一个年轻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几秒钟的镜头像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犹如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是难以言表的沉浸,还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在接下的叙述当中给出了故事的原因:渡边.博子的男朋友远去了天国,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将她那份真挚的感情埋于心中。导演岩井俊二从细致入微的情节中表达出,她在-家中看到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写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却有一番寻味,接着写入的是同她长得一样的人-藤井树(女),两个毫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封信件有了联系,一段真挚唯美的感情之诗就这样铺开了!开头的叙述让头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耐人寻味。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的书信都是两个女孩之间对另一个男孩回忆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岁月的书签,回忆是成长的印迹,回忆是情感的累积,谁的青春没有回忆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还是执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释放的情感,寄出一封无人接收的信件,让信件寄托着那份忧思安然的释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大让我惊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么优雅的情节没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镜头特技,但是画面的构图却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富有诗意,让我没有办法不服气摄影师唯美的构图法则,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影片更加上几分光彩,记得好朋友说过,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像这张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干净和舒服了。世间的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我们懂得回忆。光阴似水流年,嗟叹,哀婉,无力回天,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下去。 影片一开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白色的弯曲小道,白色随风起舞的窗帘,白色的试卷,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许就是它的情感基调吧,就像少年圣洁水晶的爱情,永远的纯洁清纯。一个初入青春门槛初恋的故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暗恋吧,哪一个少年不曾有过那甜蜜又苦涩的经历呢? 少年的藤井树(男)似乎总是与女孩藤井树作对,图书馆的工作从不帮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阅一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可以最先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男孩藤井树会是想等女孩藤井树一页页翻过,终于找到那张卡片再发现他对她的爱恋吗? 我想少年的恋情最开始大都是以和心爱的人搞恶作剧开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建立联系吧,就像他骑车冲下山坡将口袋套在她的头上那样。傻傻的

男孩。还有,英文考试卷发错了,女孩在车棚里等待着男孩出现交换试卷。然而男孩直到华灯初上才姗姗来迟,偌大的车棚只剩下了两个人。在女孩费力摇动自行车踏板发出的微弱灯光下,男孩不紧不慢的对比这两份试卷,喃喃的自语:"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灾乐祸的毫不理会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为他享受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这美妙的独处...... !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那种久远的回忆。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初恋的单纯唯美,可以说到了极致,千百回转的思绪在心头流转,可以不表白,但定会在蛛丝马迹中展露无遗,是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长大.年逾花甲之时回首这段往事,那段时光也定会激流回荡,难以平静。还有一处让我感慨,国中时代的滕井树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伤,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时花溅泪,女子的独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我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表现出爱!有那种淡淡的友情表达,故事的结尾,尾老头轻轻的唱起了滕井树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人不在了但是歌还依然存在。最后,博子和秋场爬到山上,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山喊道你好吗?山回应着你好吗,博子又说我很好,山回应我很好…… 我很好,这样的结局很好……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重重的亲情在里面,滕井树去医院的时候,回忆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阿,想起了爸爸的离去, 还有家人的惊慌失措,另外让我深深感动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样患上了肺炎,爷爷不顾一切的背着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尾,回到现实,学妹们拿着画着她肖像的借书卡给他看,那一刻,滕井树的心被感动填得满满的,那一刻,激动的她说不出一句话,满脸的羞涩也代表着幸福。一个男孩的心是如此缜密细腻,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讲出来的,一个人独自等待, 一生都不会忘记。

断背山

1963年的灿烂夏日,怀俄明西部,年轻的牛仔杰克·崔斯特与恩尼斯·德尔玛(希斯·莱杰饰)因同为牧场主乔·阿桂尔(兰迪·奎德饰)打工而相识,杰克比较健谈,且骑术高超,恩尼斯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内向寡语。人迹罕至的断背山深处,高山牧场的放羊工作单调而艰苦,随时有遭遇野兽袭击的可能,不得不有人看守羊群,和羊群睡在一起。起初二人一个放羊,一个看营地,少有交流。直到有一天,二人晚饭时喝多了酒,深夜又分外寒冷,于是杰克与恩尼斯同帐共裘而眠,在酒精与荷尔蒙的作用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空虚寂寥让两个19岁的青年彼此相爱了,一个人做饭,另一个放羊,篝火边长谈,帐篷内欢爱,同性间的纯美真爱伴随二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夏日时光。

季节性放牧工作结束后,迫于世俗的压力,杰克与恩尼斯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各自的生活旅程,杰克凭着精湛的骑术成为了德州的竞技牛仔,依靠着妻子露琳(安妮·海瑟薇饰)家族的扶持而事业蒸蒸日上;留在牧场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每日为嗷嗷待哺的女儿奔忙,过着平凡清苦的日子。弹指间四年过去了,饱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给恩尼斯寄去明信片,说自己做生意外出时要路过怀俄明,希望能见上一面。重逢后的杰克与恩尼斯深情拥吻,时光的流逝并未冲淡二人心中炽热的情感,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杰克与恩尼斯都定期约会钓鱼。

表面上的婚姻让阿尔玛的内心苦楚不堪,她知道丈夫每年消失在断背山中与老友杰克钓鱼的真正原因,而杰克与恩尼斯也经受着同性恋所招致的巨大偏见和世俗压力。

最终,厮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被发现同性恋身份被杀后而落空。(注:杰克的死不是意外,从片中穿插杰克死时的片段看出 他的死与恩尼斯小时候看到的同性恋者被杀的手法一样。)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背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这个秘密让恩尼斯潸然泪下,他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自己又多么深爱杰克。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影评: 朋友们聊起这部电影时,总有人嗤之以鼻,说两个男人在一起很恶心。其实,我是挺欣赏这部电影的。(当然,我不是GAY。)假如将影片中两主角换成一男一女,也将是一个很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定不能表达原片中的好多内容。巍峨的断背山,深情的牛仔,二十年的感情纠缠,,李安将西方人同性恋的敏感话题和东方人细腻情感的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部片子注定会成为经典。当你真正开懂这部片子时,也会懂得欣赏它的。

片中的两个主人公,ENNIC和JACK。ENNIC沉郁寡言, JACK外向活泼,真的是很般配的一对。故事从两人19岁初遇开始讲起,一直到JACK死去,沧桑的ENNIC怀着对爱人的思念黯然神伤而结束,讲述了两人20多年来的感情经历。

其实,《断背山》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性(也就是有朋友觉恶心的部分,影片中性的部分也说是微乎其微的。),而是关于爱:一种犹疑而备受阻碍、最终化为心底悲哀的爱。主题是爱。那么,影片是怎样表现爱的呢?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不是无病呻吟的哀怨缠绵,而是用一种更大气、更深沉的方式去表达。第一,通过压抑表现爱。泰尔戈的诗歌中写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面对爱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在爱情中,JACK一直是主动的,而ENNIC消极被动。结果二十多年来,两人只能通过一年一次到断背山下钓鱼来排遣相思。JACK多次提出要和ENNIC在一起,而ENNIC却一次又一次有意回避地推托了。其实,ENNIC又何尝不爱JACK,又何尝不希望跟JACK在一起呢?只是年少时亲眼目睹同性恋者被歧视者所杀的惨状,造成了ENNIC一直不敢去爱。记得当两人19岁第一次分别时,JACK暗示两人以后还有相见的机会,ENNIC只是略带害羞地含糊过去。但在JACK恹恹地开车离去后,ENNIC却躲在墙角声嘶力竭地哭了,用拳头不知痛苦地打向硬巴巴的墙壁,为自己没有勇气去挽留住JACK而自责。

第二,用对爱的认识、升华来表现爱。两人19岁分别后,各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4年后的再一次重逢,两人那用力的拥吻了令人印象深刻。原来,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心中那份帜热的情感。之后的二十多年,由于ENNIC心中的阴影,两人一直没能在一起。直到得知JACK的死讯,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父母的农场,想把杰克的骨灰带回到二人初识的断臂山。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这个秘密让恩尼斯潸然泪下,他才意识到杰克是多么爱他,自己又多么深爱杰克。ENNIC的女儿来告知父亲自己即将结婚的消息,ENNIC问女儿“他爱你吗?”听到女儿肯定的答复后,ENNIC不禁黯然:女儿用两年时间就确定了自己的所爱,而对于JACK的爱,自己却用了整整一生去

确定。等到自己确定的时候,所爱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第三,用悲剧去表现爱。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否就打开了通向幸福的大门,又或者只是拉开了悲剧的序幕?当执着地爱着一个人时,是否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另一些爱你的人?去爱是因为寂寞,那得到爱的时候是否就能排遣寂寞,又或者只是换来挥之不去的更大的寂寞?在影片中,两人经过二十年的感情挣扎而终究不能在一起,爱变成了一种负担,一道枷锁、一块通往各自幸福路上的拦路石。因为那份爱,两人的婚姻都得不到美满。ENNIC的妻子爱着ENNIC,当得知ENNIC和JACK的关系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JACK对ENNIC付出了二十年的等待,其中的寂寞可想而知,但终究等不到爱人。ENNIC离婚后也没能接受其他的女人,过着落魄孤寂的日子。得知JACK死后,ENNI更是离群索居,只珍藏着两人的衬衫和一张断臂山的照片,俨然那就是他的全部。爱在这里以悲剧告终,以无尽的寂寞收尾。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主角的演技娴熟自然,对人物的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配乐的拨弦运用得妙到毫巅,不仅勾勒出广漠草原景致,也为这段悲伤爱情铺展出朴实隽永的意象。

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断背山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用它那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一段为世不容的爱情.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的画面:德州的原野,温驯的羊群,懒洋洋的阳光下陪伴自己的是最心爱的人,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若人生只如初见………

西线无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卢·艾尔斯 Lew Ayres饰)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西线无战事。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影评:《西线无战事》是根据埃里奇·马利亚·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一个德国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战争片,整部影片几乎所有的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战争展开的,有战场上的厮杀,也有战争间隙间休憩时的思索等等。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这部影片以几个德国学生兵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可怕和残酷,他们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发人深省!

犹记得影片开端,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一群意气风发幻想着能驰骋沙场成为英雄豪杰的年轻人纷纷踊跃报名。年仅19岁的保尔也幻想自己穿上帅气的军装后在父母面前如何的气宇轩昂,于是,这群被英雄梦想蒙蔽了双眼的年轻学子,他们中断学业、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起初,少年怀春的他们对战争饱含热情,显然,他们把战争太过理想化了!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老熟人邮递员史托斯成为他们的教官,但他非但没有丝毫手下留情,反而可以刁难,专挑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让他们来回跑动、卧倒,几经折腾,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为国效忠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的热情还未退却,他们在结束训练前夕合伙狠狠地揍了教官一顿。

就这样,他们在还不清楚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被送入西线站场。在这里,他们昔日天真的幻想犹如泡影,纷纷破灭!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

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迎接他们的不是理想中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是身心的两重巨大摧残!

在这里,他们除了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更重要的,要学会杀人以求自己的生存!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正如保罗内心独白所说:“战争使我们都变成了野兽。即使我们的父亲和法国兵一起冲过来,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

战争的代价是惨痛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贝姆也因为高度的恐惧和紧张而真的发疯了……看着昔日的好友、同学相继丧失性命,保尔也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战场上炮声轰鸣,大地震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让保尔最难以走出战争阴影的是亲眼目睹一个人慢慢死在自己眼前的全过程。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

意外的机会,保尔受伤回家探亲,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他以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感受控诉残酷的战争,却被那些自以为乐的学生说成是胆小鬼、缩头乌龟! 重返战场的保尔发现,昔日的战友所剩无几,连最后的老班长卡钦斯基在与他就别重逢的时候被炸死。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很讽刺地,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战争无情地夺走了年轻的生命,这一个班的学生兵无一生还。影片名为《西线无战事》与现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大大讽刺了战争的灭绝人性、残酷无情!

一个和八个

一九四一年,抗日硝烟笼罩下的冀中平原,夜幕沉沉,被八路军关在牲口棚里的八名罪犯准备出逃。遭奸细诬陷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被推进来与罪犯们关在一起,打乱了罪犯们出逃的计划。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随军监狱与大部队失去联络。锄奸科长许志决定带犯人突围。当押解人员和囚犯陷入日军的包围圈时,许志不幸负伤,形势十分危急,王金等人纷纷要求参战。经许志同意,王金带领余下的人冲杀出去,勇敢抗击敌人。在浴血奋战和突围后的艰苦跋涉中,罪犯们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他们以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自己的罪过。

影评:第五代是当代中国电影最响亮的一个名称,现在这个群体中特别走红的都在一人独大,但他们初出茅庐时的作品却多为几个人合作而成,更能体现出一代人当年的追求。《一个和八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张军钊,编剧张子良,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这种梦幻阵容在八十年代俯首即拾。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长诗,因为情况复杂形势紧急,无法就地审判,一个被陷害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犯人被拴在一条大绳上,随军开拔。由于途中遭到了日军伏击,队伍被打散。于是王金毅然决定解开绳子,让犯人们一起抗击敌人。尽管故事讴歌了王金这个共产党员在危难当中发挥的可贵的应有的作用,但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都曾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判。八个犯人中三个是逃兵,三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投毒犯(往水井里投毒),一个投诚日军的奸细,这样的角色设定所能引起的情节冲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惊人的复杂。但就像影片呈现出的技术品质一样,故事的线条也是粗犷而不失细腻,以逃兵和土匪为首的犯人们面对战争的心

态变化,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个与八个》并没有以幸存的几个人胜利到达根据地结尾。犯人们从大绳上被解下来,有的被处决,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只身离开。土匪老三虽然表示了对王金的敬佩,但受不了王金的原则,独自走向远处茫茫的地平线。当他回头遥望,王金和受伤的锄奸科科长扶持着屹立在黄土高原上,镜头在这里定格。勇于开拓与大胆尝试,是第五代电影人八十年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精神。表现在影片中,就是一种”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拍了”的气势。也许不考虑呈现许多东西的时候,反而更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猎鹿人

1968年,宾夕法尼亚州。五名俄裔青年经常在狩猎季节去阿勒格尼山猎鹿取乐,越战前夕,其中的三位男性,迈克尔、尼可和斯蒂芬应征入伍。

出发前,斯蒂芬和安琪拉结了婚,而对迈克尔有好感的琳达,则同意等尼克归来后和他结婚。 两年之后,迈克尔等三人先后被越军俘获,在那里,他们共同受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折磨。一天,看守他们的越军强迫他们和其他战俘进行“俄罗斯轮盘赌”。迈克尔和尼克伺机夺枪打死了看守,同斯蒂芬一起逃跑。

心灰意懒的迈克尔历尽沧桑回家同妻子、孩子团聚,然而,从斯蒂芬处,迈克尔得知尼克还留在越南,他返回寻找,终于在西贡一家赌场中找到了他。迈克尔试图说服尼克他与自己一起回去,然而尼克的精神早已跨掉,他终因俄罗斯轮盘赌而饮弹身亡。迈克尔将尼克的遗体运回美国,在葬礼上,迈克和其他亲友,在悲伤之余齐声高唱《天佑美国》。

影评; 用六分之一的机会,轰掉全部希望。

一击即中。 ——题记

在mike拿枪对着自己脑袋看着nick眼神坚定地说i love u的时候,倒下的并不是他,而是坐在对面,刚刚回忆起共同打猎同上前线,在嘴里喃喃说着“一击即中”的nick。

鲜血就这样如片里的暴力一样在瞬间迸发。mike冲上去手忙脚乱地试图堵住自nick太阳穴源源不断涌出来的红色液体,当然我相信他和我们一样知道这个人是再也挽回不了了。导演很聪明地在这里没有用任何声乐处理,这样一来,这个场景虽然煽情,却不突兀,不造作,一切都正正好。人的内心在这种时刻往往可以得到最真实的一次释放。

电影始于盛大的婚礼——热闹,好看。新娘之外还有一大群着粉色纱裙的伴娘,linda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是傻子也看得出来mike凝视着她的眼神带着多少温柔,可惜,那是他最好的朋友nick的未婚妻。在那个婚礼上,linda答应了nick的求婚,但一切又充满了未知,男人们即将前往战场,谁知道谁能活着回来呢。说实话,我实在不喜欢streep的长相,也不认为她有多么了不起的演技。但既然选她演了linda,我们就忍受吧,继续。

猎鹿的场景只出现两次,但和俄罗斯轮盘赌一样,有呼应,有隐喻,既是电影的中心,又是高潮部分。最初的mike见到丛林中的鹿时可以做到毫不犹豫的射杀,枪法之准,神情之果断,令人侧目;但自从他战场归来后,枪端起几次,却仍选择了放弃。这是导演的妙处。正面描写战争残酷的场景几乎没有,但一前一后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却预留了不少空间。有幸活着且毫发无伤地从战场上归来,对于“生存”这个词当是怀有相当强烈的赞同意识的,那时的mike,已经体验到活的艰难与宝贵,对人对动物其实都是相同的。这种放生的举动,正在于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虽然不落任何评论,但暗中已有了对战争的态度。

而俄罗斯轮盘赌却是整部电影最惨烈之处,也正是对这种虚构情节的处理,从另一个侧面

烘托出战争于人各方面的摧残。第一次赌出现在三个好友被俘后。由steven的茫然失措直接引发了朋友们的恐惧。这种对死亡的害怕同样映射了先前三人在婚礼上的喧闹及对将来的迷惘,这也正是战争在人身上、精神上、灵魂上的投影之一。

mike显然是三人之中的主心骨。steven依赖他,nick更是全身心无条件地信任他。这种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在[猎鹿人]一片中是渲染的重点,但在导演的镜头里却又无比真实而流畅,并不曾多添加几分刻意。然而活跃的steven最终却只能在轮椅上过完后半生,nick更是完全失去了自我,沦为彻底的玩物和牺牲品。

表面看mike的结局是最乐观的,其实并不。战争的创伤要比在mike脸上投下的印痕深得多也重得多,只不过以本性内敛的mike来说并不会过分表达罢了。两个细节颇有玩味之处:其一是mike回家时特地让司机开到旅馆,刻意避开了为他大肆欢庆的朋友,夜晚的灯光打在他脸上,虽然看不清表情,但完全不难想见那种寂寥和苦涩。这是只有亲历过战场的人才能体会的;其二是linda试图留下他,说,难道我们就不能相互安慰?mike暗恋linda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想当然也包括linda自己。这里有意思的在于,linda直接说出了“我们可以上床”的请求,但后一句话却是“彼此安慰”,是相当实际、决不遮掩的意图——人内心的空虚在此表露无疑。但mike拒绝了。与其说是他出于对nick的责任而拒绝,不如说战争的洗礼让他整个人生步骤错乱无章,以至于那瞬间他并没有办法确切看清自己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而在最后部分,当mike重新见到nick时,后者早已不复当年意气风发、俊朗挺拔的模样。那种空洞的眼神,呆滞的肢体动作,机械一样的表情都可谓是战争遗留下的杰作。他并不记得mike,却仍然会固定给身在远方、已残疾的steven寄钱,那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在mike的呼唤中刚刚醒来旋即又再度离去。但谁都无法否认,死亡在此处固然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爆发,对于nick来说却反而是最好的结局。从此他将不带任何阴霾,再无须为各种折磨而留下累累伤痕。反而,从来不与他人分享内心的mike将注定背上那种沉痛生活一辈子。这并不是爱情或者其他什么感情能为他解决的难题。

虽然结尾部分被导演处理得很冷静,带着极分明的哀而不伤的氛围,但那种明显的大美国主义人文之气却让我不舒服。越战对于两国人民都可谓是噩梦一场,但最大的受害者毕竟还是越南。但[猎鹿人]对越南人凶狠野蛮一面的处理显然过于一相情愿了,就这点来说,西米诺与库布里克及奥利佛·斯通的差距显而易见。 野战排

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查理·辛 饰)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前往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失踪的战友被杀死后绑在一棵树上。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残疾越南人的脚下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

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场。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影评:19岁的克里斯•泰勒,不顾父母强烈的反对,放弃了“幸福”的大学生活,怀着对正义的信念来到了这片杀戮之地。可是没过几天,他便意识到自己是那么的年幼无知。因为这里根本就毫无正义可言,自己对战争的浪漫主义被残酷的现实打个粉碎。当他问伊莱亚斯是否还有对与错的时候,伊莱亚斯自嘲的说65年时还有。1965年,越战全面升级,无数美国青年踏着祖父(一战)、父亲(二战)的足迹,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信仰,前往越南。可是这一去使他们每个人都变了,变成了两个人:一种是像伊莱亚斯中士那样对战争失望,但却还能保持基本的行为准则的人;另一种就是像巴恩斯中士那样彻底绝望,成为疯狂的杀人机器。军中的这两股势力斗争的结果,便是后来巴恩斯射杀伊莱亚斯,泰勒射杀巴恩斯。在这个战场上,敌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不杀他,他便会杀你,这就是战争。 说是两个人的战争,这其实只是从微观上说的。从宏观上讲,巴恩斯和伊莱亚斯的所遭所遇折射出的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黑人与白人,穷人与富人,美军与越南贫民,美军与越共。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对与错,没有自由与希望,更没有所谓的正义。这里是弥漫着血腥与恶臭的地狱。新来的大兵们还都精确的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天可以回家,可以去享受美丽的海滩,温暖的阳光,以及漂亮的女孩。可是对那些老兵来说,已毫无希望可言。他们所期盼的只是能见到第二天早上的太阳。 之所以说这场战争又是黑人与白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战争,是以为我们可以通过黑人士兵朱尼奥的言论了解到,只有黑人和念不起书的穷人才会来这里打仗,像泰勒这样的“上等”白人在他们看来是另类。这种在军队和战场上“上等”白人对黑人和穷人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又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在古代欧洲的社会中,战争几乎都是贵族们围绕宗教和土地展开的,贵族子弟参加战斗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贵族们只有身先士卒和一对一的与敌人决斗,才能体现出他们的英勇和富贵,才能得到士兵们的尊重和自身的威望。所以欧洲社会的决斗,只能是在贵族之间展开,老百姓之间的只能叫做私打斗殴。这种“贵族”精神被白皮肤的“上等人”所继承。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是为奴隶而打的,但却不准黑奴们参战(《光荣》中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欧洲大陆的贵族制度在“一战”后便荡然无存(因为贵族们都战死沙场啦!)。在说句题外话,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皇族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像朱里奥那样的黑人士兵想在“二战”期间同白人们一起并肩杀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信的话想想《珍珠港》,里面的小古巴•古丁的角色在片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所以像朱里奥那样的黑人和像长头发士兵那样的穷小子,在战场上不但要面对神出鬼没的越南人,更要忍受白人上司的歧视。斯通导演的编剧能力很是了得,对战场的刻画十分细致深入和真实。就比如黑人和穷人在一起强奸越南小女孩和残杀

平民时,泰勒和伊莱亚斯才会去阻止那些疯狂行为。最典型的莫过于泰勒在制止强奸时,那些老兵们只是怒骂,却不敢动手打他。首要的原因便是阶级的差异,打了泰勒他们会受到更大的惩罚。无论何时何地,富人总是会受保护的。片中隐藏的主题,便是对这种阶级斗争的揭露。这是斯通导演19岁时跑去越南服役一年零三个月所经历的真实写照。他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和残酷,政府的虚伪和丑恶,所以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用电影去揭露社会的伤疤和政府的黑暗,人性的污点和金钱的肮脏。所以对我们这些从未参过军打过仗的人来说,我们要感谢斯通,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战场,同一战场上同时进行的不同战争。 当伊莱亚斯独自从丛林中撤退的时候,遇到了举枪的巴恩斯,起初他是惊喜的感激的,以为他是来救他的,可是当枪口再次对准他的时候,笑容便消失了,眼中充满了疑惑和失望。当枪声响起时,我们的道德底线彻底崩溃了,在伊莱亚斯中士心中的最后一点的信念彻底消失了。一场毫无意义、毫无正义、毫无准则、毫无信念的战争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越南——地狱、友人——敌人、希望——绝望。而当伊莱亚斯奇迹般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都出现了一线生机,可是当他仰天张开双臂跪倒的时候,我敢保证,每位观众心中的上帝在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这所谓的一线生机,便成了撕人心肺的最后绝望。全片的精髓、越战的本质、战争的意义,已无须过多的语言和文字,一段音乐,一个画面便足以表明一切。泰勒最后终于举起了复仇的枪口,但此时,我有理由相信巴恩斯中士宁愿死在越南也不愿回国。因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地狱,是这里的一只恶魔,他已无法在去适应国内“天堂”般的生活。还记得那个什么事也没有却扎了自己大腿一刀的士兵吗?因为他还没有丧失人性,所以他渴望回家。对巴恩斯来说,死在越南是命中注定的,也是他所希望的。在《生于七月四日》,《第一滴血》,《归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战士们回家是所面对的另一场“战争”。最后泰勒坐在直升机上,望着底下蕴藏着无限罪恶的森林,感慨万千,是伊莱亚斯和巴恩斯让他知道了什么才是真实。我想当泰勒抬着战友的尸体走上回家的飞机时,他一定会对刚下飞机的菜鸟们说:就一年,好好享受吧! 《野战排》同其他越战片一样,颠覆了传统战争片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以一种反思的角度去从新认识战场、战争和政府。在198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野战排》一举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在电影世界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永恒经典。

阮玲玉:一代电影明星阮玲玉(张曼玉饰)的一生波折辛酸,由璀璨的荧幕生涯到黯然的个人生活,皆成为后世怀念与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与张达民(吴启华饰)、唐季珊(秦汉饰)、蔡楚生(梁家辉饰)的感情纠葛让人唏嘘不已。本片导演关锦鹏以记录片的拍摄方式,穿插阮玲玉女士的原片与张曼玉饰演的画面交织,又附着老影人的采访与演员张曼玉自己的感受,可谓创造出了时空变换的美感与意境,让人不禁为这一代玉人的一生惋惜与深思。“人言可畏”,成为经典绝语。

关于影片

本片有着三层时空结构,第一层是本片的导演,演员讨论戏的场面,这个时空的设计首先是可以给人以真实的纪录感,让观众更加了解故事的发展,让影片的讲述更加真实可信。其次便是将剧中与剧外融合,内外形成一种对应,同时让剧外人物对局内人物进行评述,以此来表现本片的理想和创作者的立场。

第二层是阮玲玉的生活,这一层中讲述了阮的遭遇,阮所经历过的三个男人,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戏外的阮玲玉。

第三层是戏中的阮玲玉,大致讲述了阮玲玉在一些著名影片中的演出,并且交叉运用了阮玲玉当时的真实影像。这三个时空的交叉过渡时本片的最大亮点,也是本片成功的关键。

分析阮玲玉葬礼上一场戏可以略微窥见这种时空交叉运用的妙处所在。阮玲玉安静地躺着,主题歌飘荡,而镜头突然切换到剧外,即关锦鹏摄制组,导演喊停,我们随同张曼玉的坐起回到现实世界,而剧组的一番讨论之后。镜头又切到孙瑜的一段采访上,镜头摇动我们看见旁边张曼

玉慢慢躺下,安安静静的不再有呼吸,整场戏顿时又回到阮玲玉时代。而此时孙瑜的一段论述表达的不仅仅是阮玲玉时代他们对阮的看法,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是关锦鹏创作组对阮的评价。之后主题曲再次响起,镜头转到哭泣的阮母和女儿身上,情绪渲染渐入佳境时,剧外摄制组(关锦鹏摄制组)的声音又起,拍摄现场的准备工作忙碌地进行,导演安顿剧组拍摄人员要严肃,并催促剧组人员,一声“开始”,我们又随着剧情安排进入阮玲玉的棂场,阮玲玉躺在人群之中,镜头缓缓划过悲伤地人们,音乐又悄悄响起。这之后导演非常巧妙地插入一段联华公司拍摄场地的三十年代和就是年代的对比,三十年代是彩色象征阮玲玉曾经鲜活的生命,而九十年代反而运用了黑白影像,可能是象征斯人已去,前后形成一种对比。当镜头再回到棂场时,我们可以同时看见躺在塌上的阮玲玉和摄影机,时空再次融合在一起。最后一个近景镜头固定在一动不动的张曼玉身上,直到导演喊停。在一个阮玲玉的遗像镜头中影片落幕。

可以说,在这一个段落中,导演将时空转化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将对阮玲玉怀念的悲伤情绪渲染的哀而不伤,恰到好处。我们在平静的影像和时空流转中感受了斯人已去的淡淡悲伤,和时隔几十年回首时的从容淡泊。导演在最后告诉我们,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我们都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追究。

谈谈你对逃课的看法

首先,逃课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而代课、帮到则是一种作弊。这里只谈逃课。

学生一般会说自己逃课是因为老师课上得太差,但这个理由最多只能成立一半。就我所观察,就算课上得再精彩的老师也会有学生逃课。而大学里大多数的老师属于表达一般、不幽默风趣,但是还是能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的老师,而这种老师常会被学生冠以"太枯燥"、"听不懂"等理由而遭遇逃课。可实际上,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费力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的逃课大多是出于懒惰、贪图享乐和自我放纵。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确实很糟糕,烂到无法忍受,那么逃课是可接受的。但这种老师往往会通过次次强制点名来维持自己的上座率和颜面。

如果把逃课当成一种决策,那么大多数学生作为一个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价一门课的价值和优劣,除了那些确实烂到家的老师之外。那么这种情况下,做一种积极的预设判断要优于消极的预设判断。

事实上,学生逃课主要还是自我管理的问题。我估计的前几大逃课原因有:

玩游戏;

看NBA神马的上午有课最讨厌了;

晚上外面玩太High早上起不来;

甄嬛传连着看一口气放不下来;

从同居的屋子里走到教室太远太麻烦还正好腰酸;

中午太阳太晒伤皮肤直接去听第八节课好了

.......

虽说年轻人总喜欢说独立思考,但其实是最容易相互影响的。所以用学风来评价一个学校其实很对。如果一个学校逃课成风,那么绝对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还一种逃课的原因是少数学生善于自我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系统地自学,这种逃课自然是应该理解和肯定的。但即便如此,结识本专业优秀老师,求得他们在方向和经验上的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有人可能会问我,你不是在知乎上老是说大学教育多糟糕、老师多么烂,怎么在逃课问题上又持反对逃课的观点呢?答:道理很简单,老师应做好老师该做的事,学生应做好学生该做的事,而不是竞相摆烂。

最后加一句话,最忌讳的是大一就逃课,基本功不打扎实,以后要补就难了。

在生活中每个时段中,音乐都会存在,特别是在休息和心情好或不好时,音乐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音乐对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了."抒情和清音乐"这一类型的音乐在生活中是相当流行的,它在生活中任何情况下都能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至於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Hip-hop,Rap,R&B,Blues这几种节奏比较强烈的音乐,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强的今天,将来的发展前景一定是不错的,而且现在东方的人们也多少可以接西方文化,甚至还受到不少的影响,这种国际化的音乐必定会很受欢迎. 轻音乐[New Age]是种感受宁静,安逸而极少有歌词的音乐类型,它的重点在於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和宇宙浩瀚的感觉,令人心平气和.在听这种音乐的时候,你会彷佛走进一个空灵缥缈的世界.现实世界找不到这一分净土,但藉由清音乐使你好像找到了一面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Rock和重金属音乐有时会给你一种宣泄的感觉,在你心情坏到想有一个地方可以来发泄,但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时候,这两种音乐的吵闹程序足以淹没你心中的不快,你可以随著音乐的爆发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释放出来,在那种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被人察觉的.而在心情好时,同样的音乐给予你不同感受的爆发力,它引导我们追求自我的独立自由,强烈的节奏唤起我们心中那份叛逆,也会随著它舞动自己的身体,将自己融入於其中. 抒情音乐能让学生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身心上的调节.在休息,心情好或不好的这三个时刻上,不听音乐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各种音乐类型的分布除"抒情/清音乐"这一类之外,情况还是相当均匀的,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给听者所需的感觉.可以说处处都充满了音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上班族和学生在职场上的压力,也有助於解除心理上的障碍,让听者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得精神,除此之外,音乐还丰富了人们听觉上的享受,提高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关文章

  •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课 程 名 称:电影音乐赏析 授 课 学 时:16课时 授 课 班 级: 任 课 教 师: 河北美术学院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 优 ...查看


  • [沉默的羔羊]赏析
  • 电影<沉默的羔羊>赏析 [主题]电影<沉默的羔羊>赏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电影进一步了解心理电影的独特魅力及其意义: 2.初步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意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基本理论: [活动形式] 视频欣 ...查看


  • [公民凯恩]电影赏析
  •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不仅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为人们所公认的创新之作和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这部电影是1941年出品:年仅25岁的奥尔逊 ...查看


  • 从电影 看世界
  • 从电影 看世界 引 有人说:"电影是一面镶金的镜子,一面值得人们去细细观赏的镜子."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去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而电影也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部优 ...查看


  • 华东理工大学 1
  • 华东理工大学第十八届文化艺术节活动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培养敢为人先,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学生群体,体现工作特色和优势,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现代大学生群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坚持传播先进文化 ...查看


  • [音乐之声]教案 1
  • 16<音乐之声(节选)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 ...查看


  • 世界十大禁播电影
  • 世界十大禁片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禁片是指被禁止的影片或影视作品.世界十大禁片包括:<我唾弃你的坟墓>,<切肤之爱>,<操我>,<杀人不分左右>,<魔法圣婴>,<感官世界>, ...查看


  • 16秋北航[数字媒体精品赏析]在线作业三
  • 北航<数字媒体精品赏析>在线作业三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 )是Windows 的通用声音格式. A. WA V B. MP3 C. BMP D. CAD 正确答案: 2. ()是利用光学原理与 ...查看


  • 影视音乐赏析体会
  • 影视音乐赏析体会 转眼,这个学期又要接近尾声了,也就意味着祁老师的课要结束了.虽然只有一学期,并且一周只有一节课,但是这一学期祁老师所上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课将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祁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天, ...查看


  •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之电影赏析
  • 第二课堂教案之电影赏析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影主人公的形象与品格: 2,学会欣赏电影对人物语言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电影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