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焦虑症”对策的案例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班主任除了关注德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也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描述
小伟,一个纯朴、可爱的小男孩。一年级时的他,并不引人注意,胖乎乎的小脸蛋儿上,写满了孩童特有的稚气。在班级里成绩中等的他,虽然默默无闻,却也从不让老师操心。 200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孩子们带着银铃般的欢笑声,踏进学校,走进教室。经过了两个月的暑假,这些小家伙们有的皮肤变黑了,有的长胖了,有的长高了„„
正当我走进教室用欣喜的目光搜寻着他们,感受着他们点滴变化的时候,不愉快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小伟被他的爸爸连拉带扯、用力地拽进了教室。此时的他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拼命地跺脚、嘶叫着。我有些惊呆了,这是小伟吗?我把目光投向了小伟的爸爸,想从他那里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小伟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暑假里,这孩子玩得太疯了,有点收不住心了,过几天就会好的。”听他这么一说,我松了一口气,微笑着去劝慰小伟,让他坐回自己的座位。平静后的小伟,又一如往日的乖巧,上课认真听讲,写字清楚端正。 原以为事情这样就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其他学生都在教室里认真地早读,唯独小伟还在走廊上哭闹着,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他始终不肯走进教室。不仅如此,他还想跑出学校,无奈的爸爸情急之下,一把抱起小伟,进了教室。第三天早上,小伟的妈妈送他来上学。这一次,小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有些坐立不安地看着妈妈,妈妈走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今天,小伟能坚持上课吗?我心里暗自揣测着。果不其然,第一节课刚上完下课,一个男生就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小伟在校园里跑来跑去,不想回教室。另一个男生去追他,叫他回来,他反而跑得更快。
作为班主任,小伟的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小伟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小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曾一直试着去了解小伟的想法,可是,任凭我费劲唇舌,他还是三缄其口,除了沉默就是眼泪汪汪。
开学到现在,足有两个多星期了,小伟到底怎么啦?这样一个原本爱学习的孩子,却不愿意来上学,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他是不是患上了儿童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情绪障碍,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
带着疑惑,我再次拨通了小伟父母的电话,这一次,小伟的妈妈和我聊了很久。原来,小伟是外地来沪打工家庭子女,家中还有一姐姐,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亲人对小伟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可能是小伟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该如何对“症”下药呢?这时,我想到了刘老师,我校的心理老师,或许她能帮到小伟。
于是,一天早上,我约了小伟的爸妈,找到刘老师,我们交谈起来,小伟则在一旁听着。刘老师建议小伟的爸妈带他去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她还对小伟说:“其他同学都很乐意来上学,只有你除外,你一定是生病了,去医院看看吧,你就不会不喜欢上学了。可是,去了医院,你就不能每天见到疼爱你的妈妈了。所以,你要自己先好起来,否则爸爸妈妈就要带你去医院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这一天后,小伟虽然还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教室,还要妈妈在教室陪她半个多小时才安心下来,但是课后,他不再乱跑,不再躲起来,表现也很正常。
一个学期过去了,转眼间又迎来了第二个学期。
一开学,我就想到了小伟,他还会那样吗?开学的前几天,小伟的情绪还是有些焦虑不安。那几天,我尽量让他的妈妈陪他来上学,他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孩子的行为总有反复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小伟呆在后门的角落里,想要跑出去,有几个学生在一旁围观。快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叫全班的学生,一起给小伟一些鼓励的掌声,鼓励他回到座位。一位伶牙俐齿的学生站出来,对小伟说:“小伟,我们相信你,和我们一起上课吧!”终于,小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恢复了平静,安心地上课了。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并没有放松对小伟的观察。发觉他已经不需要妈妈在教室里陪伴左右,渐渐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为了锻炼小伟的独立能力,我还让小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室里的玻璃、窗台、黑板、地面、开关、走廊、作业本„„纷纷找到了管理它们的小主人。小伟也有了自己的“小岗位”——检查穿校服和戴绿领巾情况。他的工作有起色了,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于是,我就变着戏法地表扬他。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和小伟做朋友。半个学期下来,他不再少言寡语了。原本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不见了,老师、同学走近他时,常能看到他会心的微笑。
现在,小伟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
案例问题
面对小伟的同学的转变、成长过程,我抓住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该生在开学时会出现分离焦虑状况?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该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娇惯、独立性、自主动手能力较差,其依赖性增强,突然间到一个新的环境很不适应,应该是该生在开学初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2、 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
作为班主任,面对该生出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我曾一直试着去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具体教育策略见下文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症,大多是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以3-11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①。 ① 郑义,孩子拒绝上学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症”捣的乱,中国妇女报,2008-09-08
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我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策略一、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它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讲文明、爱劳动等;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小、懦弱、自私、言语粗俗、懒惰等。
不可否认,孩子的言行从一定程度上,常常反映了家庭关系的状况,所以父母应该检视家中的气氛并积极改善。此外,小伟的爸爸在教育小伟时,常采用粗暴的方式,这也是导致小伟疏远爸爸、过于依赖妈妈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和他的父母谈了好多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教育孩子。
当小伟不愿意来上学时,他的妈妈耐心地和他沟通,送他来上学。临走之前,还会暗自观察一会,看到小伟心绪平静,才离开学校。脾气火爆的爸爸,也收敛了他的粗暴,积极地配合着老师的工作。
策略二、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良好情绪的养成
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其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需要家人的高度重视,需要家人正确的教导。对于拒绝上学的小伟,他的妈妈用一颗炽热的母爱之心,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办法。
此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可以从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着手。
当小伟有异常表现时,我对其进行了劝慰,作了一定的心理教育。通过和小伟父母的深入接触以及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是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后,我请来了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小伟进行了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刘老师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了小伟同学不适应的心理情绪,果然小伟的焦虑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策略三、提供合适的班级小岗位,促进人际关系的互动
班级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小岗位” 是让学生在平时独立承担并负责任务的活动,通过把班上的工作分解成若干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定期轮换)。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有适当的位置、有服务的岗位,有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之间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宽容与感恩,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二学期伊始,我给小伟安排了一个小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伟在工作中不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独立能力,也收获了同伴们对他的信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策略四、采用鼓励与鞭策双管齐下,促进适应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反复、累积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胆怯、懦弱、害怕的情绪。前进一步很费力,想退回原地却很容易,这时候就要时常给予鼓励与鞭策,不让他的脚步停留在原地。
一句激励性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抹赞许式的微笑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一个鼓舞性的动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让学
生得到反复成功,从而积累自信。
风雨之后,花儿会绽放得更美丽。通过鞭策,可以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战胜挫折,取得成功。通过鞭策,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点和潜力的同时,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断向优等生靠拢。
我和小伟的父母经常接触交流,在小伟有较明显的进步时,对他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变得开朗、自信了,发作性的紧张、烦躁情绪越来越少,直至消除。两个学期下来,小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通过这个学生的转变,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孩子是责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出现的情况,问个“为什么?”对学生的反常现象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和班级其他同学和家长多进行了解,做到全面了解情况。要本着“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采取适当的措施,必要时寻求其他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并要及时追踪,作好一定的防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素材来源:原创案例
“儿童分离焦虑症”对策的案例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班主任除了关注德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也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描述
小伟,一个纯朴、可爱的小男孩。一年级时的他,并不引人注意,胖乎乎的小脸蛋儿上,写满了孩童特有的稚气。在班级里成绩中等的他,虽然默默无闻,却也从不让老师操心。 200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孩子们带着银铃般的欢笑声,踏进学校,走进教室。经过了两个月的暑假,这些小家伙们有的皮肤变黑了,有的长胖了,有的长高了„„
正当我走进教室用欣喜的目光搜寻着他们,感受着他们点滴变化的时候,不愉快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小伟被他的爸爸连拉带扯、用力地拽进了教室。此时的他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拼命地跺脚、嘶叫着。我有些惊呆了,这是小伟吗?我把目光投向了小伟的爸爸,想从他那里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小伟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暑假里,这孩子玩得太疯了,有点收不住心了,过几天就会好的。”听他这么一说,我松了一口气,微笑着去劝慰小伟,让他坐回自己的座位。平静后的小伟,又一如往日的乖巧,上课认真听讲,写字清楚端正。 原以为事情这样就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其他学生都在教室里认真地早读,唯独小伟还在走廊上哭闹着,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他始终不肯走进教室。不仅如此,他还想跑出学校,无奈的爸爸情急之下,一把抱起小伟,进了教室。第三天早上,小伟的妈妈送他来上学。这一次,小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有些坐立不安地看着妈妈,妈妈走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今天,小伟能坚持上课吗?我心里暗自揣测着。果不其然,第一节课刚上完下课,一个男生就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小伟在校园里跑来跑去,不想回教室。另一个男生去追他,叫他回来,他反而跑得更快。
作为班主任,小伟的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小伟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小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曾一直试着去了解小伟的想法,可是,任凭我费劲唇舌,他还是三缄其口,除了沉默就是眼泪汪汪。
开学到现在,足有两个多星期了,小伟到底怎么啦?这样一个原本爱学习的孩子,却不愿意来上学,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他是不是患上了儿童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情绪障碍,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
带着疑惑,我再次拨通了小伟父母的电话,这一次,小伟的妈妈和我聊了很久。原来,小伟是外地来沪打工家庭子女,家中还有一姐姐,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亲人对小伟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可能是小伟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该如何对“症”下药呢?这时,我想到了刘老师,我校的心理老师,或许她能帮到小伟。
于是,一天早上,我约了小伟的爸妈,找到刘老师,我们交谈起来,小伟则在一旁听着。刘老师建议小伟的爸妈带他去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她还对小伟说:“其他同学都很乐意来上学,只有你除外,你一定是生病了,去医院看看吧,你就不会不喜欢上学了。可是,去了医院,你就不能每天见到疼爱你的妈妈了。所以,你要自己先好起来,否则爸爸妈妈就要带你去医院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这一天后,小伟虽然还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教室,还要妈妈在教室陪她半个多小时才安心下来,但是课后,他不再乱跑,不再躲起来,表现也很正常。
一个学期过去了,转眼间又迎来了第二个学期。
一开学,我就想到了小伟,他还会那样吗?开学的前几天,小伟的情绪还是有些焦虑不安。那几天,我尽量让他的妈妈陪他来上学,他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孩子的行为总有反复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小伟呆在后门的角落里,想要跑出去,有几个学生在一旁围观。快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叫全班的学生,一起给小伟一些鼓励的掌声,鼓励他回到座位。一位伶牙俐齿的学生站出来,对小伟说:“小伟,我们相信你,和我们一起上课吧!”终于,小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恢复了平静,安心地上课了。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并没有放松对小伟的观察。发觉他已经不需要妈妈在教室里陪伴左右,渐渐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为了锻炼小伟的独立能力,我还让小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室里的玻璃、窗台、黑板、地面、开关、走廊、作业本„„纷纷找到了管理它们的小主人。小伟也有了自己的“小岗位”——检查穿校服和戴绿领巾情况。他的工作有起色了,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于是,我就变着戏法地表扬他。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和小伟做朋友。半个学期下来,他不再少言寡语了。原本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不见了,老师、同学走近他时,常能看到他会心的微笑。
现在,小伟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
案例问题
面对小伟的同学的转变、成长过程,我抓住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该生在开学时会出现分离焦虑状况?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该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娇惯、独立性、自主动手能力较差,其依赖性增强,突然间到一个新的环境很不适应,应该是该生在开学初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2、 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
作为班主任,面对该生出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我曾一直试着去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具体教育策略见下文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症,大多是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以3-11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①。 ① 郑义,孩子拒绝上学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症”捣的乱,中国妇女报,2008-09-08
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我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策略一、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它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讲文明、爱劳动等;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小、懦弱、自私、言语粗俗、懒惰等。
不可否认,孩子的言行从一定程度上,常常反映了家庭关系的状况,所以父母应该检视家中的气氛并积极改善。此外,小伟的爸爸在教育小伟时,常采用粗暴的方式,这也是导致小伟疏远爸爸、过于依赖妈妈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和他的父母谈了好多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教育孩子。
当小伟不愿意来上学时,他的妈妈耐心地和他沟通,送他来上学。临走之前,还会暗自观察一会,看到小伟心绪平静,才离开学校。脾气火爆的爸爸,也收敛了他的粗暴,积极地配合着老师的工作。
策略二、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良好情绪的养成
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其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需要家人的高度重视,需要家人正确的教导。对于拒绝上学的小伟,他的妈妈用一颗炽热的母爱之心,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办法。
此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可以从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着手。
当小伟有异常表现时,我对其进行了劝慰,作了一定的心理教育。通过和小伟父母的深入接触以及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是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后,我请来了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小伟进行了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刘老师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了小伟同学不适应的心理情绪,果然小伟的焦虑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策略三、提供合适的班级小岗位,促进人际关系的互动
班级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小岗位” 是让学生在平时独立承担并负责任务的活动,通过把班上的工作分解成若干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定期轮换)。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有适当的位置、有服务的岗位,有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之间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宽容与感恩,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二学期伊始,我给小伟安排了一个小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伟在工作中不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独立能力,也收获了同伴们对他的信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策略四、采用鼓励与鞭策双管齐下,促进适应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反复、累积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胆怯、懦弱、害怕的情绪。前进一步很费力,想退回原地却很容易,这时候就要时常给予鼓励与鞭策,不让他的脚步停留在原地。
一句激励性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抹赞许式的微笑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一个鼓舞性的动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让学
生得到反复成功,从而积累自信。
风雨之后,花儿会绽放得更美丽。通过鞭策,可以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战胜挫折,取得成功。通过鞭策,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点和潜力的同时,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断向优等生靠拢。
我和小伟的父母经常接触交流,在小伟有较明显的进步时,对他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变得开朗、自信了,发作性的紧张、烦躁情绪越来越少,直至消除。两个学期下来,小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通过这个学生的转变,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孩子是责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出现的情况,问个“为什么?”对学生的反常现象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和班级其他同学和家长多进行了解,做到全面了解情况。要本着“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采取适当的措施,必要时寻求其他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并要及时追踪,作好一定的防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素材来源:原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