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焦虑症"对策的案例研究

“儿童分离焦虑症”对策的案例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班主任除了关注德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也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描述

小伟,一个纯朴、可爱的小男孩。一年级时的他,并不引人注意,胖乎乎的小脸蛋儿上,写满了孩童特有的稚气。在班级里成绩中等的他,虽然默默无闻,却也从不让老师操心。 200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孩子们带着银铃般的欢笑声,踏进学校,走进教室。经过了两个月的暑假,这些小家伙们有的皮肤变黑了,有的长胖了,有的长高了„„

正当我走进教室用欣喜的目光搜寻着他们,感受着他们点滴变化的时候,不愉快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小伟被他的爸爸连拉带扯、用力地拽进了教室。此时的他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拼命地跺脚、嘶叫着。我有些惊呆了,这是小伟吗?我把目光投向了小伟的爸爸,想从他那里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小伟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暑假里,这孩子玩得太疯了,有点收不住心了,过几天就会好的。”听他这么一说,我松了一口气,微笑着去劝慰小伟,让他坐回自己的座位。平静后的小伟,又一如往日的乖巧,上课认真听讲,写字清楚端正。 原以为事情这样就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其他学生都在教室里认真地早读,唯独小伟还在走廊上哭闹着,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他始终不肯走进教室。不仅如此,他还想跑出学校,无奈的爸爸情急之下,一把抱起小伟,进了教室。第三天早上,小伟的妈妈送他来上学。这一次,小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有些坐立不安地看着妈妈,妈妈走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今天,小伟能坚持上课吗?我心里暗自揣测着。果不其然,第一节课刚上完下课,一个男生就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小伟在校园里跑来跑去,不想回教室。另一个男生去追他,叫他回来,他反而跑得更快。

作为班主任,小伟的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小伟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小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曾一直试着去了解小伟的想法,可是,任凭我费劲唇舌,他还是三缄其口,除了沉默就是眼泪汪汪。

开学到现在,足有两个多星期了,小伟到底怎么啦?这样一个原本爱学习的孩子,却不愿意来上学,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他是不是患上了儿童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情绪障碍,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

带着疑惑,我再次拨通了小伟父母的电话,这一次,小伟的妈妈和我聊了很久。原来,小伟是外地来沪打工家庭子女,家中还有一姐姐,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亲人对小伟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可能是小伟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该如何对“症”下药呢?这时,我想到了刘老师,我校的心理老师,或许她能帮到小伟。

于是,一天早上,我约了小伟的爸妈,找到刘老师,我们交谈起来,小伟则在一旁听着。刘老师建议小伟的爸妈带他去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她还对小伟说:“其他同学都很乐意来上学,只有你除外,你一定是生病了,去医院看看吧,你就不会不喜欢上学了。可是,去了医院,你就不能每天见到疼爱你的妈妈了。所以,你要自己先好起来,否则爸爸妈妈就要带你去医院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这一天后,小伟虽然还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教室,还要妈妈在教室陪她半个多小时才安心下来,但是课后,他不再乱跑,不再躲起来,表现也很正常。

一个学期过去了,转眼间又迎来了第二个学期。

一开学,我就想到了小伟,他还会那样吗?开学的前几天,小伟的情绪还是有些焦虑不安。那几天,我尽量让他的妈妈陪他来上学,他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孩子的行为总有反复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小伟呆在后门的角落里,想要跑出去,有几个学生在一旁围观。快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叫全班的学生,一起给小伟一些鼓励的掌声,鼓励他回到座位。一位伶牙俐齿的学生站出来,对小伟说:“小伟,我们相信你,和我们一起上课吧!”终于,小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恢复了平静,安心地上课了。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并没有放松对小伟的观察。发觉他已经不需要妈妈在教室里陪伴左右,渐渐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为了锻炼小伟的独立能力,我还让小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室里的玻璃、窗台、黑板、地面、开关、走廊、作业本„„纷纷找到了管理它们的小主人。小伟也有了自己的“小岗位”——检查穿校服和戴绿领巾情况。他的工作有起色了,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于是,我就变着戏法地表扬他。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和小伟做朋友。半个学期下来,他不再少言寡语了。原本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不见了,老师、同学走近他时,常能看到他会心的微笑。

现在,小伟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

案例问题

面对小伟的同学的转变、成长过程,我抓住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该生在开学时会出现分离焦虑状况?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该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娇惯、独立性、自主动手能力较差,其依赖性增强,突然间到一个新的环境很不适应,应该是该生在开学初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2、 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

作为班主任,面对该生出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我曾一直试着去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具体教育策略见下文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症,大多是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以3-11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①。 ① 郑义,孩子拒绝上学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症”捣的乱,中国妇女报,2008-09-08

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我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策略一、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它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讲文明、爱劳动等;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小、懦弱、自私、言语粗俗、懒惰等。

不可否认,孩子的言行从一定程度上,常常反映了家庭关系的状况,所以父母应该检视家中的气氛并积极改善。此外,小伟的爸爸在教育小伟时,常采用粗暴的方式,这也是导致小伟疏远爸爸、过于依赖妈妈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和他的父母谈了好多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教育孩子。

当小伟不愿意来上学时,他的妈妈耐心地和他沟通,送他来上学。临走之前,还会暗自观察一会,看到小伟心绪平静,才离开学校。脾气火爆的爸爸,也收敛了他的粗暴,积极地配合着老师的工作。

策略二、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良好情绪的养成

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其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需要家人的高度重视,需要家人正确的教导。对于拒绝上学的小伟,他的妈妈用一颗炽热的母爱之心,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办法。

此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可以从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着手。

当小伟有异常表现时,我对其进行了劝慰,作了一定的心理教育。通过和小伟父母的深入接触以及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是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后,我请来了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小伟进行了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刘老师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了小伟同学不适应的心理情绪,果然小伟的焦虑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策略三、提供合适的班级小岗位,促进人际关系的互动

班级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小岗位” 是让学生在平时独立承担并负责任务的活动,通过把班上的工作分解成若干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定期轮换)。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有适当的位置、有服务的岗位,有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之间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宽容与感恩,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二学期伊始,我给小伟安排了一个小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伟在工作中不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独立能力,也收获了同伴们对他的信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策略四、采用鼓励与鞭策双管齐下,促进适应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反复、累积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胆怯、懦弱、害怕的情绪。前进一步很费力,想退回原地却很容易,这时候就要时常给予鼓励与鞭策,不让他的脚步停留在原地。

一句激励性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抹赞许式的微笑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一个鼓舞性的动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让学

生得到反复成功,从而积累自信。

风雨之后,花儿会绽放得更美丽。通过鞭策,可以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战胜挫折,取得成功。通过鞭策,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点和潜力的同时,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断向优等生靠拢。

我和小伟的父母经常接触交流,在小伟有较明显的进步时,对他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变得开朗、自信了,发作性的紧张、烦躁情绪越来越少,直至消除。两个学期下来,小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通过这个学生的转变,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孩子是责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出现的情况,问个“为什么?”对学生的反常现象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和班级其他同学和家长多进行了解,做到全面了解情况。要本着“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采取适当的措施,必要时寻求其他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并要及时追踪,作好一定的防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素材来源:原创案例

“儿童分离焦虑症”对策的案例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班主任除了关注德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班里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也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描述

小伟,一个纯朴、可爱的小男孩。一年级时的他,并不引人注意,胖乎乎的小脸蛋儿上,写满了孩童特有的稚气。在班级里成绩中等的他,虽然默默无闻,却也从不让老师操心。 2009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孩子们带着银铃般的欢笑声,踏进学校,走进教室。经过了两个月的暑假,这些小家伙们有的皮肤变黑了,有的长胖了,有的长高了„„

正当我走进教室用欣喜的目光搜寻着他们,感受着他们点滴变化的时候,不愉快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小伟被他的爸爸连拉带扯、用力地拽进了教室。此时的他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拼命地跺脚、嘶叫着。我有些惊呆了,这是小伟吗?我把目光投向了小伟的爸爸,想从他那里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小伟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暑假里,这孩子玩得太疯了,有点收不住心了,过几天就会好的。”听他这么一说,我松了一口气,微笑着去劝慰小伟,让他坐回自己的座位。平静后的小伟,又一如往日的乖巧,上课认真听讲,写字清楚端正。 原以为事情这样就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其他学生都在教室里认真地早读,唯独小伟还在走廊上哭闹着,任凭爸爸怎么劝说,他始终不肯走进教室。不仅如此,他还想跑出学校,无奈的爸爸情急之下,一把抱起小伟,进了教室。第三天早上,小伟的妈妈送他来上学。这一次,小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有些坐立不安地看着妈妈,妈妈走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今天,小伟能坚持上课吗?我心里暗自揣测着。果不其然,第一节课刚上完下课,一个男生就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小伟在校园里跑来跑去,不想回教室。另一个男生去追他,叫他回来,他反而跑得更快。

作为班主任,小伟的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小伟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小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曾一直试着去了解小伟的想法,可是,任凭我费劲唇舌,他还是三缄其口,除了沉默就是眼泪汪汪。

开学到现在,足有两个多星期了,小伟到底怎么啦?这样一个原本爱学习的孩子,却不愿意来上学,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他是不是患上了儿童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情绪障碍,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

带着疑惑,我再次拨通了小伟父母的电话,这一次,小伟的妈妈和我聊了很久。原来,小伟是外地来沪打工家庭子女,家中还有一姐姐,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亲人对小伟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可能是小伟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该如何对“症”下药呢?这时,我想到了刘老师,我校的心理老师,或许她能帮到小伟。

于是,一天早上,我约了小伟的爸妈,找到刘老师,我们交谈起来,小伟则在一旁听着。刘老师建议小伟的爸妈带他去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她还对小伟说:“其他同学都很乐意来上学,只有你除外,你一定是生病了,去医院看看吧,你就不会不喜欢上学了。可是,去了医院,你就不能每天见到疼爱你的妈妈了。所以,你要自己先好起来,否则爸爸妈妈就要带你去医院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这一天后,小伟虽然还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教室,还要妈妈在教室陪她半个多小时才安心下来,但是课后,他不再乱跑,不再躲起来,表现也很正常。

一个学期过去了,转眼间又迎来了第二个学期。

一开学,我就想到了小伟,他还会那样吗?开学的前几天,小伟的情绪还是有些焦虑不安。那几天,我尽量让他的妈妈陪他来上学,他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孩子的行为总有反复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小伟呆在后门的角落里,想要跑出去,有几个学生在一旁围观。快要上课了,我灵机一动,叫全班的学生,一起给小伟一些鼓励的掌声,鼓励他回到座位。一位伶牙俐齿的学生站出来,对小伟说:“小伟,我们相信你,和我们一起上课吧!”终于,小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恢复了平静,安心地上课了。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并没有放松对小伟的观察。发觉他已经不需要妈妈在教室里陪伴左右,渐渐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为了锻炼小伟的独立能力,我还让小伟参与班级的管理,教室里的玻璃、窗台、黑板、地面、开关、走廊、作业本„„纷纷找到了管理它们的小主人。小伟也有了自己的“小岗位”——检查穿校服和戴绿领巾情况。他的工作有起色了,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于是,我就变着戏法地表扬他。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和小伟做朋友。半个学期下来,他不再少言寡语了。原本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不见了,老师、同学走近他时,常能看到他会心的微笑。

现在,小伟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

案例问题

面对小伟的同学的转变、成长过程,我抓住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该生在开学时会出现分离焦虑状况?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该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娇惯、独立性、自主动手能力较差,其依赖性增强,突然间到一个新的环境很不适应,应该是该生在开学初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2、 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

作为班主任,面对该生出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我曾一直试着去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具体教育策略见下文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症,大多是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以3-11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最常见的是一提起上学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止”①。 ① 郑义,孩子拒绝上学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症”捣的乱,中国妇女报,2008-09-08

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该生走出分离焦虑的痛苦,我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策略一、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它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讲文明、爱劳动等;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小、懦弱、自私、言语粗俗、懒惰等。

不可否认,孩子的言行从一定程度上,常常反映了家庭关系的状况,所以父母应该检视家中的气氛并积极改善。此外,小伟的爸爸在教育小伟时,常采用粗暴的方式,这也是导致小伟疏远爸爸、过于依赖妈妈的原因之一。为此,我和他的父母谈了好多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教育孩子。

当小伟不愿意来上学时,他的妈妈耐心地和他沟通,送他来上学。临走之前,还会暗自观察一会,看到小伟心绪平静,才离开学校。脾气火爆的爸爸,也收敛了他的粗暴,积极地配合着老师的工作。

策略二、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良好情绪的养成

分离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其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需要家人的高度重视,需要家人正确的教导。对于拒绝上学的小伟,他的妈妈用一颗炽热的母爱之心,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办法。

此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可以从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着手。

当小伟有异常表现时,我对其进行了劝慰,作了一定的心理教育。通过和小伟父母的深入接触以及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这是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后,我请来了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小伟进行了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刘老师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了小伟同学不适应的心理情绪,果然小伟的焦虑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策略三、提供合适的班级小岗位,促进人际关系的互动

班级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小岗位” 是让学生在平时独立承担并负责任务的活动,通过把班上的工作分解成若干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定期轮换)。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有适当的位置、有服务的岗位,有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之间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宽容与感恩,增强班级凝聚力。

第二学期伊始,我给小伟安排了一个小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伟在工作中不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独立能力,也收获了同伴们对他的信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策略四、采用鼓励与鞭策双管齐下,促进适应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反复、累积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胆怯、懦弱、害怕的情绪。前进一步很费力,想退回原地却很容易,这时候就要时常给予鼓励与鞭策,不让他的脚步停留在原地。

一句激励性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抹赞许式的微笑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一个鼓舞性的动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让学

生得到反复成功,从而积累自信。

风雨之后,花儿会绽放得更美丽。通过鞭策,可以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战胜挫折,取得成功。通过鞭策,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自己身上闪光点和潜力的同时,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断向优等生靠拢。

我和小伟的父母经常接触交流,在小伟有较明显的进步时,对他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变得开朗、自信了,发作性的紧张、烦躁情绪越来越少,直至消除。两个学期下来,小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通过这个学生的转变,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孩子是责任,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出现的情况,问个“为什么?”对学生的反常现象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和班级其他同学和家长多进行了解,做到全面了解情况。要本着“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采取适当的措施,必要时寻求其他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并要及时追踪,作好一定的防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案例素材来源:原创案例


相关文章

  •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查看


  • 心理咨询案例:不同依恋理论对婴儿的影响
  • 依恋理论的建立是用于解释婴儿的行为,而不是解释成人在做精神分析治疗时的自由联想.结果是一些心理治疗师排斥这个理论.依恋理论的创始人John?Bowlby对此毫不奇怪,这是由于我们的职业的不安全性依附于一种理论和他的起源模式,而不是去探索新的 ...查看


  • 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指导
  • 教育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指导 目录 一.什么是教育管理案例研究 ................ 2 (一)教育管理案例研究的概念 ....................................................... ...查看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方案 --东山完小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 ...查看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考纲)
  •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考试说明 (幼儿园)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 ...查看


  • 学前儿童焦虑的发展特点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6期··723 学前儿童焦虑的发展特点 赵金霞1,王美芳2 (1. 临沂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5:2.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焦虑的 ...查看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随着刚开放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及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强有力地社会变革定会冲击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 ...查看


  • 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招聘教育理论考试大纲
  • 本文由不会吃鱼的男孩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教育基础知识> 幼儿园) (幼儿园)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 ...查看


  • 2014海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资料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2.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 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 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C.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