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欲百通不如先一通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是为了练出内功,练出感觉,再把这种感觉带到拳里去,这样练拳也就成了练内功,这样的行拳不但使身体更活、更协调,而且内功与日俱增,拳架也才能更有意义,因为内里有东西了。

人常说一通百通,但要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因为没有一通是百通不了的,这跟学拳要先练功、先找感觉是一样的,身上的感觉出来了再去练拳,就有了一通百通的可能,如果只练拳,身上的感觉一点也没有,那就真成了到老一场空了,看到很多拳友练拳都五年以上了,还没一点整力的感觉,更没丹田的感觉,每天只是完任务是的说练了几遍拳,这就是练拳不练功了。练了五年是空,再练五年亦是空啊!

我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根据我的练拳经历来的,以下是我练拳找感觉的经历:

2011年12月31日的练拳日记是这样写的:

太极拳的找劲方法:

1.单式训练,一捋一棚,劲在其中。 捋:脚趾扣,后根蹬,膝要定,小腿棚,腿根缠,胯根松,小腹收,命门撑,肘要坠,腋下空。

棚:略。。。。。

2012年01月13日的练拳日记写下:

身备五张弓,丹田在正中,丹田一内转,协调五张弓

2013年11月15日的练拳日记写下:

外包内撑,身体处处都是弓

写下此文的目的,是想说一个学太极者应该先想办法尽快把身上的感觉找出来,尤其是丹田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再去练拳,方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强身健体,受益无穷。对于教拳的师傅来说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丹田的感觉找出来,然后带着这种感觉去行拳。

其实我写的上面三个练拳日记,记录了我从千遍万遍的单式训练中找丹田,从反复练拳中达到丹田协调全身,最后达到练没了丹田,身上又处处是丹田。

最难的就是第一步:找感觉的过程,对于如何找到丹田的感觉,从我的经历来看普通人有三个月应该就够了,方法有两点:

一是加负载训练法,先加负载然后再去练了,也就是上面说的单式训练一捋一棚,劲在其中,这个需要有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人加载一人找劲,然后撤了负载,自己慢慢感觉劲之所在,其中最主要的是:

腿与脚的决窍参照陈鑫太极图说的缠法。

二是从百把抓的练功中找,马虹大师讲过百把抓气功桩的练法,我师父也教过我,不详细说了,但我的练法有所不同,参悟陈鑫太极拳图说里腿的缠法,要练出两腿的合力,自然就有丹田的感觉了,具体做法,当你出右掌的时候,要想把力打出去,要借助于什么?右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右脚蹬地后的反作用力要顺畅地传到掌的力点上,要经过腿、胯、腰,背、肩、肘、手。这个过程只有处处顺畅力才能整到一气,如有一处滞了力就出不去了,我练这个的时候常常日练千遍,十来天后就练顺畅了,(注意不一定使多大劲,练的只是个顺畅不是练力气),练顺了以后,第二步开始练左腿,同是这个动作,再出右掌的时候,右腿不蹬地发力,改为左脚蹬地、左腿发力,也就是把左脚蹬地的反作用力顺畅地传到右掌,注意是左脚的力传到右掌,这个力是要经过整个身子的,腿的用力方法同样参照陈鑫太极拳图说的缠法,也是千遍百遍地练,最后达到通畅,估计有十天半月也就成了,左掌也是如此练法不再详述,最后两脚同时发力,把两腿的合力发到掌上,这两腿一合,丹田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一个感觉好的人一个月可练成,普通人有三个月足够了,有了丹田的感觉,慢慢再练丹田协调各种动作,再去练拳,拳中的动作一般人也能一通百通了。

后记:

写完上文后不觉又有新的感悟:由百通还得回一通

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以达慎密无向之运动。

这也就是说了练拳由大到小的过程,达到了这个境界后,还要集全身于一点,即全身功力能集于一点释放出来。

上面说的是练拳,那么学知识、学拳理呢,是不是也应该先博览群书,虽然不能都练上身,但要精研细读求明白,勤于思考求理解,学文有人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学拳的人如果广博拳经、拳论,总有一天也会有神的,先求理论上的开展,后求紧凑,也就是找一个突然点,根据广博的理论才有可能一通百通,没有博览群书,又怎么能一通百通,因为你通了一,而不知百是什么,如何去通?当你真的有一天百通了,你会发现原来就是一通。

这一点与禅宗相似。禅宗有句话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经有百万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慧能一句话就表达清楚了,这句话叫口诀。

可这慧能祖师是如何做到的呢,自然也不是凭空来的,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博览经书,从一点一滴悟起的,悟通了一部经书,悟其它经书自然也就容易得多,悟通了百部经书,其它一读即通了,这就是不悟可通了,通了百万卷经书,汇总于心,最后达到了一通,也就形就了上面那句话:“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

练太极本身就与修佛、修道相通的,形意拳的拳经里是这样说的:武艺是养气于丹田,道艺是无念无想、不思而得。前者练的是后天之气,后者得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武艺、道艺的起点不同,但不能只求武艺的成效,而不知道艺的究竟。所以打拳要带点静坐的定彗,静坐要带点打拳的神气。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

学拳弟子慧明写于二○一四年一月六日

欲百通不如先一通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是为了练出内功,练出感觉,再把这种感觉带到拳里去,这样练拳也就成了练内功,这样的行拳不但使身体更活、更协调,而且内功与日俱增,拳架也才能更有意义,因为内里有东西了。

人常说一通百通,但要知“欲百通不如先一通”。因为没有一通是百通不了的,这跟学拳要先练功、先找感觉是一样的,身上的感觉出来了再去练拳,就有了一通百通的可能,如果只练拳,身上的感觉一点也没有,那就真成了到老一场空了,看到很多拳友练拳都五年以上了,还没一点整力的感觉,更没丹田的感觉,每天只是完任务是的说练了几遍拳,这就是练拳不练功了。练了五年是空,再练五年亦是空啊!

我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根据我的练拳经历来的,以下是我练拳找感觉的经历:

2011年12月31日的练拳日记是这样写的:

太极拳的找劲方法:

1.单式训练,一捋一棚,劲在其中。 捋:脚趾扣,后根蹬,膝要定,小腿棚,腿根缠,胯根松,小腹收,命门撑,肘要坠,腋下空。

棚:略。。。。。

2012年01月13日的练拳日记写下:

身备五张弓,丹田在正中,丹田一内转,协调五张弓

2013年11月15日的练拳日记写下:

外包内撑,身体处处都是弓

写下此文的目的,是想说一个学太极者应该先想办法尽快把身上的感觉找出来,尤其是丹田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再去练拳,方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强身健体,受益无穷。对于教拳的师傅来说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丹田的感觉找出来,然后带着这种感觉去行拳。

其实我写的上面三个练拳日记,记录了我从千遍万遍的单式训练中找丹田,从反复练拳中达到丹田协调全身,最后达到练没了丹田,身上又处处是丹田。

最难的就是第一步:找感觉的过程,对于如何找到丹田的感觉,从我的经历来看普通人有三个月应该就够了,方法有两点:

一是加负载训练法,先加负载然后再去练了,也就是上面说的单式训练一捋一棚,劲在其中,这个需要有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人加载一人找劲,然后撤了负载,自己慢慢感觉劲之所在,其中最主要的是:

腿与脚的决窍参照陈鑫太极图说的缠法。

二是从百把抓的练功中找,马虹大师讲过百把抓气功桩的练法,我师父也教过我,不详细说了,但我的练法有所不同,参悟陈鑫太极拳图说里腿的缠法,要练出两腿的合力,自然就有丹田的感觉了,具体做法,当你出右掌的时候,要想把力打出去,要借助于什么?右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右脚蹬地后的反作用力要顺畅地传到掌的力点上,要经过腿、胯、腰,背、肩、肘、手。这个过程只有处处顺畅力才能整到一气,如有一处滞了力就出不去了,我练这个的时候常常日练千遍,十来天后就练顺畅了,(注意不一定使多大劲,练的只是个顺畅不是练力气),练顺了以后,第二步开始练左腿,同是这个动作,再出右掌的时候,右腿不蹬地发力,改为左脚蹬地、左腿发力,也就是把左脚蹬地的反作用力顺畅地传到右掌,注意是左脚的力传到右掌,这个力是要经过整个身子的,腿的用力方法同样参照陈鑫太极拳图说的缠法,也是千遍百遍地练,最后达到通畅,估计有十天半月也就成了,左掌也是如此练法不再详述,最后两脚同时发力,把两腿的合力发到掌上,这两腿一合,丹田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一个感觉好的人一个月可练成,普通人有三个月足够了,有了丹田的感觉,慢慢再练丹田协调各种动作,再去练拳,拳中的动作一般人也能一通百通了。

后记:

写完上文后不觉又有新的感悟:由百通还得回一通

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以达慎密无向之运动。

这也就是说了练拳由大到小的过程,达到了这个境界后,还要集全身于一点,即全身功力能集于一点释放出来。

上面说的是练拳,那么学知识、学拳理呢,是不是也应该先博览群书,虽然不能都练上身,但要精研细读求明白,勤于思考求理解,学文有人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学拳的人如果广博拳经、拳论,总有一天也会有神的,先求理论上的开展,后求紧凑,也就是找一个突然点,根据广博的理论才有可能一通百通,没有博览群书,又怎么能一通百通,因为你通了一,而不知百是什么,如何去通?当你真的有一天百通了,你会发现原来就是一通。

这一点与禅宗相似。禅宗有句话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经有百万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慧能一句话就表达清楚了,这句话叫口诀。

可这慧能祖师是如何做到的呢,自然也不是凭空来的,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博览经书,从一点一滴悟起的,悟通了一部经书,悟其它经书自然也就容易得多,悟通了百部经书,其它一读即通了,这就是不悟可通了,通了百万卷经书,汇总于心,最后达到了一通,也就形就了上面那句话:“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

练太极本身就与修佛、修道相通的,形意拳的拳经里是这样说的:武艺是养气于丹田,道艺是无念无想、不思而得。前者练的是后天之气,后者得的是“先天真一之祖气”,武艺、道艺的起点不同,但不能只求武艺的成效,而不知道艺的究竟。所以打拳要带点静坐的定彗,静坐要带点打拳的神气。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

学拳弟子慧明写于二○一四年一月六日


相关文章

  • 练功与练拳
  • 练功与练拳 4262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没有零花钱."这是一句武术界里耳熟能详的.阐述关于练功与练拳之间联系.最为常见.饱受针贬.又广为认同的主要观点之一. 那么功夫与拳术之间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关 ...查看


  • 武术运动必须从武术基本功抓起
  • 最近,参加民间武术协会的活动,听听介绍,知道这些武术协会成立20多年时间,上台只会表演太极拳,一个个老态龙钟,给人廉颇老矣的深刻印象.而协会专门请来的其它武术团体的内家拳表演,即使是年过七十多的老人运动员,在场上轻灵飘逸,大抢风头.活动过后 ...查看


  • 冬至与太极拳
  • 冬至与太极拳 昨天冬至,去吃饺子了.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 ...查看


  • 李经梧太极内功
  •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01 一 太极内功  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g ...查看


  • 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 练拳不练推手是滑拳,光练推手不练拳架是硬拳.也就是说:练拳不练推手只等于学了一半,只知己,不知彼.只练拳不推手,是谈不上懂劲的,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为此,练功者应该盘拳架与练推手并进,只有这样方可相互受益,相得益彰. 太极拳的架 ...查看


  • 24式太极拳歌决
  • 24式太极拳歌决 第一组 一.起式 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 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 二.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 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 5.猫步按球, ...查看


  • 感悟太极拳
  • 我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松花江畔公园晨练场打太极拳.耍刀舞剑,挥洒太极扇,进行练功健身运动,这是我们自退休后,每天最大的乐趣.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快乐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快乐在太极 音乐一响,打拳开始,身心放松 ...查看


  • 初学陈式太极拳入门
  • 初学陈式太极拳入门--(四大金刚之一朱天才) 目前,世界上练习陈式太极拳者数以万计,其目的为继承和发扬古老传统太极文化,更进一步强身健体,以最短的时间在健身上体会到它的显著效果.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陈.杨.吴.武.孙,陈为最古老,一直保留着几 ...查看


  • 怎样学好太极拳?1
  • 怎样学好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对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好多人学习太极拳无非是学成了太极操,并没有真正掌握太极拳的要领.那么,太极拳真的那么难学吗?怎样才能学好学精太极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