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

夜书所见

永丰镇中心校 朱海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夜书所见

永丰镇中心校 朱海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相关文章

  • 教学设计的概念_对象和理论基础_林宪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论文编号 1003-1553(2000)04-0003-04 电教理论探讨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 ...查看


  • 天津商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模版[1]
  • 附: 学 号:20060000 天 津 商 业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填写中文题名 (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填写外文题名 三号加粗,居中) (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 学 院: 教 ...查看


  • 教学系统设计
  • 特征 1.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 ...查看


  • 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
  • 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 李 芒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北京 [摘 要]在研究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是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它们决定着教学设计研究的指向. 教学设计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应该进行有用性研究,研究那些应该 ...查看


  • 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 周晓波: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讲座时间:2013年9月28日晚八点至九点三十分 讲座专题: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嘉宾简介: 周晓波,女,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员.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 ...查看


  • 模块7: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
  • 请认真阅读" 模块7 资源"→"阅读资料" 中的 <单元教学设计>,并思考: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 ...查看


  • 通过教学设计的发展看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 通过教学设计的发展看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是历来历史教育理论研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本人通过了解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着重谈谈自己 ...查看


  • 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 浅谈三维教育目标下的教学设计 一. 生物教学设计概述 1.1 教学设计概念 1.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由赖格卢斯等学者提出,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科学.它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它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处方 ...查看


  • 教学设计作业2
  • 教学设计作业2 一.填空题 1.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样式和简约方式. 2.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样式. 3. 教学设计的模 ...查看


  •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 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