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举行的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六点意见,即: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锦涛的和平发展思想,是今后实现两岸关系新发展、大发展的重要的方针路线。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党报提出了对台新闻宣传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两岸交流的前沿平台,写好“海峡”文章,做好对台报道,无疑将为维护两岸共同家园、联系两岸同胞共同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那么,作为省委机关报,党报如何把握涉台新闻?怎么报道对台新闻?这是摆在我们党报面前的一道让人深深思索的问题。毋庸置疑,作为省级党报,我们应当把做好对台新闻报道作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一项神圣使命。
可是,党报怎么做好对台新闻报道呢?或者说,党报记者怎样写好涉台新闻报道?多年的驻站经历,多年从事对台新闻报道的经验积累,窃以为,做好对台新闻报道,要以两岸文化经济合作与交流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新闻资源,拓展报道领域,提高报道水平,不断做大做强对台新闻报道,不断扩大对台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足功夫――
情系两岸关注民生
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岸关系日益热络,日趋密切。同时,两岸经济文化贸易活动、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纵深发展。尤其是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贸易会等两岸间的重大经贸文体活动,需要我们做好新闻报道。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尤其应当揪住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民生问题,就两岸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做深做足新闻报道。突出以民为本,坚持为民服务。这也符合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党和政府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台新闻亦是如此,我们在注意改进文化经贸活动和会议消息报道的同时,要努力拓宽新闻视角,力求反映两岸社会全貌,深入关注百姓生活。如:两岸人民首先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峡风云――两岸“气候”如何?所以,报道两岸间友好往来、友爱相助的善意气氛,是我们新闻报道首要任务。作为省委机关报,作为权威党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福建日报》就积极主动地报道了两岸有关协议及重大事务性商谈,报道了两岸携手妥善处理包括海上事故、突发事件、涉台刑事案件、两岸人员遣返等大量涉台事务,这些新闻报道对缓和两岸关系、促使两岸交往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1990年9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代表在厦门乘船前往金门,与台湾红十字组织代表商谈并签订关于进行两岸人员遣返作业的《金门协议》,成为两岸对峙40多年后的首个带有官方色彩的协议。1993年11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厦门举行第四次工作会议。根据《金门协议》,厦门十多年来共遣返台湾涉案人员40多起,接回祖国大陆人员10多批次、400多人次。为营造两岸缓和气氛,从1987年起,厦门与金门相互配合,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交流活动,隔海燃放焰火,同乐共庆。与厦门咫尺相望的金门,从“军事禁区”到“解除戒严”,从实施“战地管理”到开放观光旅游,从依托“阿兵哥”谋生到融入厦门生活圈。曾经是两岸关系中特别敏感、摩擦冲突频发的厦金海域,成为演绎两岸关系缓和、两岸同胞交往的“风向标”……凡此种种,这些都成了《福建日报》当时的报道重点。
其次,两岸人民最关心人员往来的便捷问题。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是国家30年来坚持不懈的郑重呼吁和战略决策。在这方面,作为党报,也义不容辞。应该说,自厦金之间于2001年1月2日开通“小三通”以来,厦金航线一直都成为《福建日报》关注的“新闻热线”:台湾航空公司增开岛内各航点往返金门的航班,厦门机场推出厦金海空联运一条龙服务,邮政部门开通“两门航线包裹”业务,轮船公司每天航班增加到20班次等,都成了报道的重点。2006年被确定为两岸节日包机航点,2008年7月起又增开了周末包机,我们都饱含满腔热情,给予全面报道。我2003年采写的《两岸汇款往来只需几分钟》(消息),就荣获福建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三等奖。
本人2007年采写的消息《大陆蔬菜缓解金门菜荒》,也是一篇能够较好反映两岸情谊、关注民生的报道。报道见报后,得到海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及新闻网站的转载。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雅虎网、东南网等都转载了本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岸贸易大势所趋,两岸关怀无时不在,厦门金门“两门”先行“三通”非常必要。此稿去年被评为中国好新闻三等奖、福建好新闻二等奖,或许,这也是这篇消息之所以能够获奖的原因吧。
“昨日,金门人家的饭桌上摆事实上了厦门输送过来的新鲜蔬菜。”消息一开头便揪住了读者的眼球。本文紧紧抓住两岸高度关注的话题:两岸贸易和两岸救济。春夏之交,我国南方包括台湾地区普降大雨,金门地区蔬菜供应不足,出现菜价飞涨、居民吃菜难问题。作为一水之隔、唇齿相依的海西,尤其是与金门“门对门”的厦门,启动直供金门蔬菜贸易,有效缓解金门“菜荒”。我在短短六七百字的篇幅内,把新闻背景、厦门各部门通力协作以及今后打算高度浓缩进去,透析着两岸之间“推动两岸贸易往来、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文章看似平淡,却极具新闻背后的深远意义。
聚焦热点形成态势
对台报道要紧扣重大主题,围绕重点工作。媒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强大影响来自其特有的喉舌功能和政治地位;同样,只有充分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提升其政治地位,才能不断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对台新闻宣传中的重大主题,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举措,是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主要内容。对台新闻报道只有紧扣重大主题,把握工作大局,才能凸显其媒体的地位及随之焕发出的生命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厦门对两岸经贸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凸显。首先是台商投资区示范辐射作用增强。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及火炬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和翔安、同安等五大工业集中区,吸引大批台湾高科技企业入驻。台湾光电四大巨头已有友达、华映、东元三家落户厦门。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并以厦门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将投资地域扩大到周边及内陆省份。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14日视察海沧台商投资区,充分肯定台商的创业精神和成果,称赞台商投资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是两岸商品流通市场经营效果明显。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是全国惟一面对台湾的两岸民间商品交易市场,实行关税优惠政策,采取简便灵活的经营方式,允许以自然人身份在市场从事交易。目前有两岸商家经营的商铺300多家,销售商品大多源自台湾和金门。中埔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由国家商务部、国台办命名挂牌,是台湾水果销售祖国大陆最主要的中转口岸。2006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有262多家水果经销商入驻,到2008年1月累计进口台湾水果62批次、926吨,其中70%中转销往内地各城市。目前厦门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口岸;再次是两岸经贸交流展会影响力扩大。台交会、投洽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全方位多领域广泛交流合作的桥梁,成为祖国大陆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对台招商引资载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关系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一是政党交流。2005年8月,厦门市委首开与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的交流,以党际交流为平台,成功带动两地立法、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商业、会展、工会、妇女、税务等业界人员互访和业务交流越来越深入广泛,并出现向大台中地区延伸的良好趋势;二是艺术交流。在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比赛和小白鹭民间舞团、爱乐乐团、高甲戏剧团赴台演出及南音、民乐、合唱、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举办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使之成为两岸间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综合性大型艺术交流盛会;三是民俗交流。由海沧区主办的保生慈济文化节,与台湾延续300多年的保生大帝祭祀活动相衔接,产生广泛影响。包括保生大帝信仰、妈祖信仰等民间信仰的交流及姓氏宗亲之间的宗族文化交流活动,体现和突出了浓郁的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四是体育交流。国际马拉松赛,台湾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每届都亲率选手参与;两岸高校赛艇比赛,高校校长率队参加,中央台直播,影响面广;集美海峡两岸龙舟竞赛,吸引许多台湾龙舟队;此外,还有新闻出版交流,青少年和教育交流……
两岸往来真可谓年年有大事,季季有展会,月月有活动,日日有新闻。对台新闻报道出现多样性、广泛性、民间性。怎么在日益重复、日益频繁的新闻事件中,寻找报道重点,聚焦新闻热点,形成强大的新闻态势和合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避轻就重,从眼花缭乱的新闻现象中抓住重点。一旦抓住目标,就紧抓不放,集中力量,加强报道,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态势。台湾重要人物出场,如:连战、吴伯雄、江丙坤、宋楚瑜、萧万长、钟荣吉及重要工商人士王永庆、张荣发、许胜发、郭台铭、林苍生等先后访问厦门。我们注重追本溯源,做大做深新闻报道,从而使新闻极具影响力。我2006年采写的《闽台经贸往来持续升温》荣获中南地区省级党报新闻二等奖。2008年,我采写的《中国地方党委首个赴台开展国共两党基层政党交流的团组:厦门市委参访团今赴台开展两岸基层政党交流》《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委员会参访团抵厦参访》、《我们应该把掌声献给厦门――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委员会赴厦参访团与厦门台商代表座谈会侧记》、《两岸金融界“面对面”探讨交流与合作》、《厦金“小三通”方式实现新突破》、《厦中院首次认可台湾地区法院和解笔录》、《两岸全面三通厦门先行先试》等稿件,都努力做深做足,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
作风深入立意高远
做好对台新闻报道,除了有好题材、好内容外,还必须有好的报道方式、形式,还必须讲究报道艺术。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莫过于深入的采访作风和立意高远的报道思想。这两点,应当说是做好对台新闻报道的决胜之道。
同样一个题材、一个会议、一个活动,前来参加的媒体有数十家,记者有数十名上百名,采访作风的深入与否,采访主题选择的高低不同,都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高人一筹或低人一等。比如说,2007年我在采写《大陆蔬菜缓解金门菜荒》时,当时,只要采访过蔬菜出口商、或是海关、检验检疫局、大嶝码头中任何一家,就可以写出新闻来,但我并没有浅尝到辄止,急于求成,而是花了两天时间,采访了几个部门,岛外岛内反复跑了一遍,才写出这篇富有深刻意义的综合消息。
对台报道无小事。为了采写好对台新闻,自2001年以来,厦门、金门每年都要搞中秋活动,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我都放弃中秋与家人团圆的宝贵时间,深入现场采访。2001年中秋夜,我随船来到金门海域,参加厦门、金门“海中会”,两岸同胞海上共赏明月,同盼团圆,我漏夜采写的新闻特写《海上赏明月两岸盼团圆――厦门金门举行“海中会”中秋活动侧记》,影响很大,报社一位老领导当天评报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看就为之一热’的新闻了。”2008年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一)晚,我放弃春节休息时间,顶着严寒来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海边现场,采写厦门、金门“两门”对放焰火的盛况,采写了消息《礼花漫天舞新春厦金焰火耀海峡》,翌日(2月8日)被编辑部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在冰雪寒冬里,蕴含着两岸人民对2008年的共同憧憬和希望,可谓意义非凡。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采访深入,才能抓住许多感人细节,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精彩文章。
当然,一篇新闻报道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看这篇报道的立意是不是站得高、看得远,是不是“篇”怀大局,“文”含深意。对台报道,必须时时牢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一中心思想,必须处处围绕“两岸交流合作,血浓于水”这一主题,无论什么类的活动、会议,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都应该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只有站在这一思想高度,才能写出富有深意的新闻报道来。新闻宣传的规模性、轰动性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这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综上所述,做好对台新闻宣传,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握受众心理,吸引受众眼球,引发受众共鸣,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把资源利用与精心打造结合起来,把塑造品牌与树立形象结合起来,把自身优势与外借力量结合起来,把突出社会效益与提升媒体地位结合起来,使党报的对台新闻宣传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举行的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六点意见,即: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锦涛的和平发展思想,是今后实现两岸关系新发展、大发展的重要的方针路线。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党报提出了对台新闻宣传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两岸交流的前沿平台,写好“海峡”文章,做好对台报道,无疑将为维护两岸共同家园、联系两岸同胞共同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那么,作为省委机关报,党报如何把握涉台新闻?怎么报道对台新闻?这是摆在我们党报面前的一道让人深深思索的问题。毋庸置疑,作为省级党报,我们应当把做好对台新闻报道作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一项神圣使命。
可是,党报怎么做好对台新闻报道呢?或者说,党报记者怎样写好涉台新闻报道?多年的驻站经历,多年从事对台新闻报道的经验积累,窃以为,做好对台新闻报道,要以两岸文化经济合作与交流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新闻资源,拓展报道领域,提高报道水平,不断做大做强对台新闻报道,不断扩大对台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足功夫――
情系两岸关注民生
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岸关系日益热络,日趋密切。同时,两岸经济文化贸易活动、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纵深发展。尤其是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贸易会等两岸间的重大经贸文体活动,需要我们做好新闻报道。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尤其应当揪住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民生问题,就两岸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做深做足新闻报道。突出以民为本,坚持为民服务。这也符合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党和政府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台新闻亦是如此,我们在注意改进文化经贸活动和会议消息报道的同时,要努力拓宽新闻视角,力求反映两岸社会全貌,深入关注百姓生活。如:两岸人民首先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峡风云――两岸“气候”如何?所以,报道两岸间友好往来、友爱相助的善意气氛,是我们新闻报道首要任务。作为省委机关报,作为权威党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福建日报》就积极主动地报道了两岸有关协议及重大事务性商谈,报道了两岸携手妥善处理包括海上事故、突发事件、涉台刑事案件、两岸人员遣返等大量涉台事务,这些新闻报道对缓和两岸关系、促使两岸交往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1990年9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代表在厦门乘船前往金门,与台湾红十字组织代表商谈并签订关于进行两岸人员遣返作业的《金门协议》,成为两岸对峙40多年后的首个带有官方色彩的协议。1993年11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厦门举行第四次工作会议。根据《金门协议》,厦门十多年来共遣返台湾涉案人员40多起,接回祖国大陆人员10多批次、400多人次。为营造两岸缓和气氛,从1987年起,厦门与金门相互配合,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交流活动,隔海燃放焰火,同乐共庆。与厦门咫尺相望的金门,从“军事禁区”到“解除戒严”,从实施“战地管理”到开放观光旅游,从依托“阿兵哥”谋生到融入厦门生活圈。曾经是两岸关系中特别敏感、摩擦冲突频发的厦金海域,成为演绎两岸关系缓和、两岸同胞交往的“风向标”……凡此种种,这些都成了《福建日报》当时的报道重点。
其次,两岸人民最关心人员往来的便捷问题。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是国家30年来坚持不懈的郑重呼吁和战略决策。在这方面,作为党报,也义不容辞。应该说,自厦金之间于2001年1月2日开通“小三通”以来,厦金航线一直都成为《福建日报》关注的“新闻热线”:台湾航空公司增开岛内各航点往返金门的航班,厦门机场推出厦金海空联运一条龙服务,邮政部门开通“两门航线包裹”业务,轮船公司每天航班增加到20班次等,都成了报道的重点。2006年被确定为两岸节日包机航点,2008年7月起又增开了周末包机,我们都饱含满腔热情,给予全面报道。我2003年采写的《两岸汇款往来只需几分钟》(消息),就荣获福建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三等奖。
本人2007年采写的消息《大陆蔬菜缓解金门菜荒》,也是一篇能够较好反映两岸情谊、关注民生的报道。报道见报后,得到海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及新闻网站的转载。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雅虎网、东南网等都转载了本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岸贸易大势所趋,两岸关怀无时不在,厦门金门“两门”先行“三通”非常必要。此稿去年被评为中国好新闻三等奖、福建好新闻二等奖,或许,这也是这篇消息之所以能够获奖的原因吧。
“昨日,金门人家的饭桌上摆事实上了厦门输送过来的新鲜蔬菜。”消息一开头便揪住了读者的眼球。本文紧紧抓住两岸高度关注的话题:两岸贸易和两岸救济。春夏之交,我国南方包括台湾地区普降大雨,金门地区蔬菜供应不足,出现菜价飞涨、居民吃菜难问题。作为一水之隔、唇齿相依的海西,尤其是与金门“门对门”的厦门,启动直供金门蔬菜贸易,有效缓解金门“菜荒”。我在短短六七百字的篇幅内,把新闻背景、厦门各部门通力协作以及今后打算高度浓缩进去,透析着两岸之间“推动两岸贸易往来、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文章看似平淡,却极具新闻背后的深远意义。
聚焦热点形成态势
对台报道要紧扣重大主题,围绕重点工作。媒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强大影响来自其特有的喉舌功能和政治地位;同样,只有充分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提升其政治地位,才能不断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对台新闻宣传中的重大主题,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举措,是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主要内容。对台新闻报道只有紧扣重大主题,把握工作大局,才能凸显其媒体的地位及随之焕发出的生命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厦门对两岸经贸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凸显。首先是台商投资区示范辐射作用增强。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及火炬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和翔安、同安等五大工业集中区,吸引大批台湾高科技企业入驻。台湾光电四大巨头已有友达、华映、东元三家落户厦门。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并以厦门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将投资地域扩大到周边及内陆省份。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14日视察海沧台商投资区,充分肯定台商的创业精神和成果,称赞台商投资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是两岸商品流通市场经营效果明显。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是全国惟一面对台湾的两岸民间商品交易市场,实行关税优惠政策,采取简便灵活的经营方式,允许以自然人身份在市场从事交易。目前有两岸商家经营的商铺300多家,销售商品大多源自台湾和金门。中埔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由国家商务部、国台办命名挂牌,是台湾水果销售祖国大陆最主要的中转口岸。2006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有262多家水果经销商入驻,到2008年1月累计进口台湾水果62批次、926吨,其中70%中转销往内地各城市。目前厦门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口岸;再次是两岸经贸交流展会影响力扩大。台交会、投洽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全方位多领域广泛交流合作的桥梁,成为祖国大陆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对台招商引资载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关系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一是政党交流。2005年8月,厦门市委首开与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的交流,以党际交流为平台,成功带动两地立法、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商业、会展、工会、妇女、税务等业界人员互访和业务交流越来越深入广泛,并出现向大台中地区延伸的良好趋势;二是艺术交流。在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比赛和小白鹭民间舞团、爱乐乐团、高甲戏剧团赴台演出及南音、民乐、合唱、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举办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使之成为两岸间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综合性大型艺术交流盛会;三是民俗交流。由海沧区主办的保生慈济文化节,与台湾延续300多年的保生大帝祭祀活动相衔接,产生广泛影响。包括保生大帝信仰、妈祖信仰等民间信仰的交流及姓氏宗亲之间的宗族文化交流活动,体现和突出了浓郁的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四是体育交流。国际马拉松赛,台湾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每届都亲率选手参与;两岸高校赛艇比赛,高校校长率队参加,中央台直播,影响面广;集美海峡两岸龙舟竞赛,吸引许多台湾龙舟队;此外,还有新闻出版交流,青少年和教育交流……
两岸往来真可谓年年有大事,季季有展会,月月有活动,日日有新闻。对台新闻报道出现多样性、广泛性、民间性。怎么在日益重复、日益频繁的新闻事件中,寻找报道重点,聚焦新闻热点,形成强大的新闻态势和合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避轻就重,从眼花缭乱的新闻现象中抓住重点。一旦抓住目标,就紧抓不放,集中力量,加强报道,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态势。台湾重要人物出场,如:连战、吴伯雄、江丙坤、宋楚瑜、萧万长、钟荣吉及重要工商人士王永庆、张荣发、许胜发、郭台铭、林苍生等先后访问厦门。我们注重追本溯源,做大做深新闻报道,从而使新闻极具影响力。我2006年采写的《闽台经贸往来持续升温》荣获中南地区省级党报新闻二等奖。2008年,我采写的《中国地方党委首个赴台开展国共两党基层政党交流的团组:厦门市委参访团今赴台开展两岸基层政党交流》《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委员会参访团抵厦参访》、《我们应该把掌声献给厦门――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委员会赴厦参访团与厦门台商代表座谈会侧记》、《两岸金融界“面对面”探讨交流与合作》、《厦金“小三通”方式实现新突破》、《厦中院首次认可台湾地区法院和解笔录》、《两岸全面三通厦门先行先试》等稿件,都努力做深做足,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
作风深入立意高远
做好对台新闻报道,除了有好题材、好内容外,还必须有好的报道方式、形式,还必须讲究报道艺术。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莫过于深入的采访作风和立意高远的报道思想。这两点,应当说是做好对台新闻报道的决胜之道。
同样一个题材、一个会议、一个活动,前来参加的媒体有数十家,记者有数十名上百名,采访作风的深入与否,采访主题选择的高低不同,都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高人一筹或低人一等。比如说,2007年我在采写《大陆蔬菜缓解金门菜荒》时,当时,只要采访过蔬菜出口商、或是海关、检验检疫局、大嶝码头中任何一家,就可以写出新闻来,但我并没有浅尝到辄止,急于求成,而是花了两天时间,采访了几个部门,岛外岛内反复跑了一遍,才写出这篇富有深刻意义的综合消息。
对台报道无小事。为了采写好对台新闻,自2001年以来,厦门、金门每年都要搞中秋活动,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我都放弃中秋与家人团圆的宝贵时间,深入现场采访。2001年中秋夜,我随船来到金门海域,参加厦门、金门“海中会”,两岸同胞海上共赏明月,同盼团圆,我漏夜采写的新闻特写《海上赏明月两岸盼团圆――厦门金门举行“海中会”中秋活动侧记》,影响很大,报社一位老领导当天评报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看就为之一热’的新闻了。”2008年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一)晚,我放弃春节休息时间,顶着严寒来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海边现场,采写厦门、金门“两门”对放焰火的盛况,采写了消息《礼花漫天舞新春厦金焰火耀海峡》,翌日(2月8日)被编辑部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在冰雪寒冬里,蕴含着两岸人民对2008年的共同憧憬和希望,可谓意义非凡。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采访深入,才能抓住许多感人细节,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精彩文章。
当然,一篇新闻报道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看这篇报道的立意是不是站得高、看得远,是不是“篇”怀大局,“文”含深意。对台报道,必须时时牢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一中心思想,必须处处围绕“两岸交流合作,血浓于水”这一主题,无论什么类的活动、会议,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都应该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只有站在这一思想高度,才能写出富有深意的新闻报道来。新闻宣传的规模性、轰动性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这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综上所述,做好对台新闻宣传,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握受众心理,吸引受众眼球,引发受众共鸣,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起来,把资源利用与精心打造结合起来,把塑造品牌与树立形象结合起来,把自身优势与外借力量结合起来,把突出社会效益与提升媒体地位结合起来,使党报的对台新闻宣传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