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利用课前训练
课前五分钟的训练主要有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三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故事每个人从小经常听,也喜欢听。利用这一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关注身边事物。每个人的身边会接触许多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的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包括从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钓鱼岛、马航、越南反华等问题,也可以是电视新闻栏目,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或者先让学生观看电视,然后请学生就听到或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阶段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并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获胜者将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上台发言以座次为顺序,每个人都参与,评论则自由发言。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哪一天发言,往往很早着手准备。要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要评得好,就必须认真倾听。
二、利用阅读训练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学
生看过之后,不妨让他们把主要内容作个复述,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试想,要是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那么当学生要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讲述出来的时候,就不愁讲不清楚、讲不具体、讲不生动了。
其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或观看有关课文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这种方法在平时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尽量制造机会,让学生在同一个活动之中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在课余,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多留意外界事物,多思考。在此基础上考虑说话时该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向别人介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教师随时提点学生该如何表述,同时询问聆听者听懂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聆听、说话能力。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做个小诗人,用“春是什么”的句式来作诗,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三、利用口头作文训练
作文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如写《感受幸福》一文,在作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细节,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于是,很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说了起来。接着,我要求在小组当中说得好的作为代表上讲台说。结果,虽然每位学生说的场面都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说每天在耳旁响起的妈妈的唠叨声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互相交流时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看着奶奶给自己纳鞋底儿让自己感到幸福……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四、利用作文教学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习作契机,寓习作与生活之中。记得一次习作课上,由于临时有事,走进教室时上课铃声已响。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一不小心将放在讲台上的红墨水瓶打翻,当学生上来帮忙时,我看到倒在一张白纸上的红墨水顺着桌子的木纹流淌,酷似梅花。于是我灵机一动,对着纸上的墨水吹了几下,然后拿起放在桌框里的毛笔,点了几下,一副梅花图形成于纸上。当我举起那张画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极了,接着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
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吹画练习,当时学生的兴趣高昂之极。下课了,我布置了一篇习作,结果学生的命题丰富,有写“一堂有意义的习作课”,还有“老师的手真巧”,“我学会了吹画”等等,内容丰富,用词极为准确,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也写了400多字。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挖掘语文教材中其他课类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因素展开教学。我们只有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适时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如何训练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利用课前训练
课前五分钟的训练主要有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三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故事每个人从小经常听,也喜欢听。利用这一点,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关注身边事物。每个人的身边会接触许多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的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包括从书中读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钓鱼岛、马航、越南反华等问题,也可以是电视新闻栏目,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或者先让学生观看电视,然后请学生就听到或看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阶段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并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价之后,获胜者将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加分。上台发言以座次为顺序,每个人都参与,评论则自由发言。形成规律后,每个同学都知道该哪一天发言,往往很早着手准备。要说得好,就必须认真准备;要评得好,就必须认真倾听。
二、利用阅读训练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学
生看过之后,不妨让他们把主要内容作个复述,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试想,要是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那么当学生要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讲述出来的时候,就不愁讲不清楚、讲不具体、讲不生动了。
其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或观看有关课文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这种方法在平时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尽量制造机会,让学生在同一个活动之中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在课余,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多留意外界事物,多思考。在此基础上考虑说话时该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向别人介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教师随时提点学生该如何表述,同时询问聆听者听懂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聆听、说话能力。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做个小诗人,用“春是什么”的句式来作诗,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三、利用口头作文训练
作文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如写《感受幸福》一文,在作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细节,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于是,很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说了起来。接着,我要求在小组当中说得好的作为代表上讲台说。结果,虽然每位学生说的场面都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说每天在耳旁响起的妈妈的唠叨声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互相交流时让自己感到幸福;有的说看着奶奶给自己纳鞋底儿让自己感到幸福……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四、利用作文教学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习作契机,寓习作与生活之中。记得一次习作课上,由于临时有事,走进教室时上课铃声已响。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一不小心将放在讲台上的红墨水瓶打翻,当学生上来帮忙时,我看到倒在一张白纸上的红墨水顺着桌子的木纹流淌,酷似梅花。于是我灵机一动,对着纸上的墨水吹了几下,然后拿起放在桌框里的毛笔,点了几下,一副梅花图形成于纸上。当我举起那张画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极了,接着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
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吹画练习,当时学生的兴趣高昂之极。下课了,我布置了一篇习作,结果学生的命题丰富,有写“一堂有意义的习作课”,还有“老师的手真巧”,“我学会了吹画”等等,内容丰富,用词极为准确,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也写了400多字。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挖掘语文教材中其他课类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因素展开教学。我们只有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适时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