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误读:朱元璋为什么要实施海禁?

朱元璋实施海禁,根本不是什么小农意识作祟,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了国家衰弱和灭亡的根源,那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国家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他们的手中,国家的官吏又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致使中央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大大减少,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

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一方面实施海禁,海禁不仅可以阻止民间利用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形成新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又可以使得国家利用朝贡贸易垄断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不加税就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以解决国家各种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明朝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我们如今对朱元璋禁海的解读大多是误读:将其等同于中国的封闭,一贯的闭关锁国。这样的误读,轻则可以认为是以偏概全,重则可以认为是盲人摸象,只见叶子,不见森林。

朱元璋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并不完全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但是,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对朱元璋登基后的一个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朝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朱元璋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

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地只进不出,外国来华贸易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朱元璋在位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有来无往。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并镇守北京,其粮草和物资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也未受禁海令的影响。其实朱元璋时代就有过想派人出海组织海外贸易的事项,朱元璋那时候在南京的中山种了五千多棵棕树、桐树和漆树,桐数和漆树是为了造船,棕树是为了做缆绳,所以明成祖派郑和出去并不是一个偶然的。

朱元璋实施海禁,根本不是什么小农意识作祟,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了国家衰弱和灭亡的根源,那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国家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他们的手中,国家的官吏又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致使中央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大大减少,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

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一方面实施海禁,海禁不仅可以阻止民间利用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形成新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又可以使得国家利用朝贡贸易垄断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不加税就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以解决国家各种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明朝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我们如今对朱元璋禁海的解读大多是误读:将其等同于中国的封闭,一贯的闭关锁国。这样的误读,轻则可以认为是以偏概全,重则可以认为是盲人摸象,只见叶子,不见森林。

朱元璋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并不完全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但是,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对朱元璋登基后的一个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朝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朱元璋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

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地只进不出,外国来华贸易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朱元璋在位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有来无往。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并镇守北京,其粮草和物资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也未受禁海令的影响。其实朱元璋时代就有过想派人出海组织海外贸易的事项,朱元璋那时候在南京的中山种了五千多棵棕树、桐树和漆树,桐数和漆树是为了造船,棕树是为了做缆绳,所以明成祖派郑和出去并不是一个偶然的。


相关文章

  • 刘仰: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 2007-07-03 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一种愚昧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这个政策是有它特指的对象的,而非简单的全面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日本 ...查看


  • 从禁海到闭关锁国_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 2007年10月第4卷第10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Oct.2007Vol.4No.10 从禁 ...查看


  • 明史十讲答案搜索
  • 1.扳倒高拱的人是 (1.00分) A.徐阶与张居正 B.徐阶与冯保 C.冯保与张居正 D.张居正与李春芳 2.关于海禁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1.00分) A.禁止私人对外贸易 B.朝贡不算在内 C.不包括郑和下西洋 D.都对 3.朱元璋在打 ...查看


  • 南开17春秋学期[明史十讲(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皇上怎么称呼魏忠贤 . 爱卿 . 忠贤 . 贤臣 . 厂臣 标准答案: 2. 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不包括 . 徐光启 . 李之藻 . 利玛窦 . 杨廷筠 标准答案: 3. 明末中国通向世界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__知识整理(全)
  •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 ...查看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转向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二牛三人) ③隋唐时期 ...查看


  • 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 ...查看


  • 明史十讲考试
  • 明史十讲考试 (90.00分) 选择题(60分) 1.关于利玛窦说法不正确的是? (2.0分) A.结合儒家学说来传教 B.<几何原本> C.<坤舆万国全图> D.<西方要记> 2.关于"海禁& ...查看


  • 华师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 历史大复习 辽治国措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志在入主中原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 北宋(赵匡胤)的治国措施:力革旧弊,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