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曾侯乙鼎 1
28.jpg (46.49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 2
29.jpg (93.43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3
30.jpg (49.82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4
31.jpg (53.75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鼎5
32.jpg (28.22 KB)
曾侯乙鼎形器
34.jpg (46.58 KB)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曾侯乙鬲
37.jpg (51.4 KB)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曾侯乙甗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饮酒器
形制与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皿,供低级别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中出土的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觯(读作“志”)
兽面纹觯(摄于洛阳博物馆)
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
觚。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曾侯乙盘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侯乙匜鼎
33.jpg (40.55 KB)
曾侯乙匜
42.jpg (39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匜
43.jpg (48.07 KB)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曾侯乙簠
38.jpg (90.99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簋
39.jpg (64.69 KB)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曾侯乙豆
36.jpg (31.15 KB)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曾侯乙鼎 1
28.jpg (46.49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 2
29.jpg (93.43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3
30.jpg (49.82 KB)
2007-11-14 20:06
曾侯乙鼎4
31.jpg (53.75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鼎5
32.jpg (28.22 KB)
曾侯乙鼎形器
34.jpg (46.58 KB)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曾侯乙鬲
37.jpg (51.4 KB)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曾侯乙甗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饮酒器
形制与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皿,供低级别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中出土的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觯(读作“志”)
兽面纹觯(摄于洛阳博物馆)
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
觚。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曾侯乙盘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侯乙匜鼎
33.jpg (40.55 KB)
曾侯乙匜
42.jpg (39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匜
43.jpg (48.07 KB)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曾侯乙簠
38.jpg (90.99 KB)
2007-11-14 20:10
曾侯乙簋
39.jpg (64.69 KB)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曾侯乙豆
36.jpg (31.15 KB)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