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人的"精神富矿"--记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地质找矿人的“精神富矿”(时代先锋)

——记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上)

本报记者 江 南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06日   01 版)

地质找矿,一个终日与深山大石打交道的“冷门”行当,一项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型矿床的寂寞事业。

有这样一群地质找矿人,扎根坚守“山高路险乱石多”的浙西南半个多世纪,54年来,在“资源小省”浙江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多处中型矿床,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这就是全国模范地质队、“地勘先锋”——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不辞艰险

“为祖国寻找富饶矿藏”

26岁的王青,一身土黄色地质工作服、一双满是尘土的球鞋,斜挎个军绿色帆布地质包,差不多就是地质找矿人的“标准像”。记者好奇地打开他的包,里面除了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这“地勘三宝”,还有干粮、柴刀、蚊虫药。

遇到王青,是在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群山深处的徐村铅锌多金属矿区,王青所在的第七地质大队一分队已在此开展了3年野外工作,队员们就租住在山脚下老乡家。

王青的工作从天刚亮就开始了,按照设定路线上山,沿途敲岩石、做记录、分析地质信息,一直干活到黄昏才下山。徐村矿区方圆近120平方公里,王青和队友几年间硬是踏遍了所有山头。“有时,一天翻三四个山头、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了晚上,两条腿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了。最怕山上的野猪夹,万一踩上去,腿都可能被夹断。还有蛇也让人头皮发麻,有一次我走到树下,猛地发现树枝上挂下来条蛇,都快碰到脸了。”

辛苦换来的是上百箱标注了红色编号的岩芯采样,这是地质队员的“宝贝”、最珍贵的工作成果。王青说,读懂这些来自千米之深地下的岩石“暗语”,就能判断出是否有矿、有怎样的矿。

找矿的艰苦,旁人很难想象。

“当了地质队员,就得准备好吃苦。”有33年“地质工龄”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队长、党委书记陈启强说,地质队员跑野外主要靠两条腿,一天爬几十里山路是常事,常年在偏僻山区工作,住的是窝棚,喝的是山水,难怪有人戏言,“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讨饭的,细看是找矿的”。

年轻队员齐刚有一次调查铅锌矿,得钻进一个老矿硐取样。硐子里蝙蝠粪堆得有1米多厚,齐刚硬着头皮往里钻,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完成工作第二天,他就发起高烧,原来是感染了病毒性肺炎。队员吕小军和队友野外勘查,有一回实在没有可借宿的地方,就在老乡家的牛棚凑合一宿。他们睡在木板搭出来的“二楼”,底下就是老乡养的猪和牛。

比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苦更难熬的,是野外无边无际的孤寂。

队员谢常才大学毕业后头一次上山找矿,一待就是一个月,不巧师傅扭伤脚,不得不先下山休息。村里稀稀落落几户人家,几乎碰不到说话的人,山上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谢常才用军用水壶自制了天线,收音机才勉强收到一个台。依靠这唯一的“娱乐”,他一天一天“熬”过去。

长期远离家人的野外工作,几乎每位地质队员都尝过深山静夜苦苦思念家人的滋味,怀有一份对家和亲人的歉疚。

地质工作经常在野外流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常常是“信追人”。老队员王宽弟忘不了当年收到家信、得知妻子临产时的激动,可细细一看,这封信辗转一个多月才到,早已过了产期。等他请假赶回家,才知道这个没来得及见爸爸的孩子已经夭折。后来妻子再次怀孕生产,他还是没能及时赶回去。

不过,地质找矿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乐观与浪漫。他们戏称自己是“拿工资的'驴友’”。4月初春,野外工作之余,眼见着漫山遍野粉色杜鹃花次第开放,他们会走几小时山路,登上有手机信号的峰顶,对远方的爱人说上一句:“万朵山花为你而开。”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勘探队之歌》唱出了每位队员的心声。

苦乐相随

“为矿而喜,为矿而忧”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已在第七地质大队工作6个年头、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郑刚,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

“刚开始干野外找矿,和想象中的地质工作反差巨大,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本就瘦弱的郑刚,经过头3个月野外工作,体重从110斤降到98斤。在家乡自办企业的父亲多次催他回去,有孕在身的妻子也盼着结束两地分居。最终,郑刚还是放不下找矿事业:“一旦上了手,越干越有味道,再也离不开这个工作。”

地质队员的苦与乐,都和找矿事业紧紧连结、相伴相随。他们说,找矿过程就像谈恋爱,能让人日思夜想、牵肠挂肚。“为矿而喜、为矿而忧”,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处完全相同的矿区,即使岩石、地层一样,构造、形成条件也不同,面对这样复杂、丰富的工作对象,乐在其中。”平时话不多的第七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楼望平,说到找矿,顿时神采飞扬。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底下藏着什么,谁都捉摸不透。有时采样、钻孔的位置设计得稍偏一点,就很难有所发现。上千万元的投入,说不定就因此“打水漂”了,找矿人的压力可想而知。楼望平说,找矿,就是这样一项体力与脑力劳动并重的工作,要成为找矿的“神探”,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捕捉蛛丝马迹的线索,找到深藏不露的地下宝藏。

而找到矿、找到大矿的欢欣鼓舞,是对地质队员长期坚韧毅力、精湛专业技能最好的回报与奖励。“我们在崎岖的山坡上一蹦三尺高,抑制不住对着石头大喊'出矿啦’,崩裂而出的欢呼声在空荡荡的山谷中久久回荡。”年轻的队员党晓亮这样形容找到矿的那一刻,“巨大的喜悦仿佛能涨破心脏”。

执着坚守

“良心地质”代代传承

地质找矿讲究“勤看、勤敲、勤走”,但找矿人独自在野外工作,究竟走了多远、看了多少,无从考量,旁人更难以知晓。地质找矿,又是一项掺不得半点“水分”的工作,需要一个一个脚印踩出来、一个一个钻孔打出来、一份一份地质报告累积出来。

第七地质大队的新老队员,都熟悉人称“大老王”的老地勘人王敏耀,还有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的说法。“大老王”常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弄虚作假,该跑的路线必须要跑到,该采的样必须要采集到,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要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一次,当时已58岁的“大老王”为了寻找矿化带,一路追寻,走到天色漆黑,一看地形图,才发现快要走到浙江与福建交界处。“大老王”身背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又连夜往回走。等他走回驻地,已是鸡叫天明。这一天,他连续走了16个小时、上百里的山路。

一分队副分队长王岳勇刚工作时,曾跟随周俊法等老专家看矿、找矿。他说,老地勘人身上那份珍贵的职业操守与情怀,无声地感染带动着队里的年轻人。“比如我们搞地质调查,必须按照定好的路线来采样,线到哪,人就必须到哪,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只要看到有出矿的希望,我们宁可多爬山、多绕路,也一定要走到。”

“良心地质”,这沉甸甸的4个字所凝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已写入第七地质大队的“精神密码”,伴随着一代代地质人。

像一分队队长陈升立、三分队队长金乾泰,是队里公认的“找矿能手”。陈升立近10年间,带领队友找到了遂昌横坑坪、坑西两个大型萤石矿,潜在经济价值超过百亿元。金乾泰“一榔头敲出个大钼矿”的经历,则成为年轻地质队员眼中的“传奇”。

第七地质大队建队54年来,在浙西南地区发现57个矿种,探明储量矿种26个,仅2006年以来,就找到3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其中,有被称作“江南第一金矿”、浙江省发现的最大金矿遂昌金矿,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缙云沸石矿;他们找到的大型萤石矿,已使丽水地区成为国家级的氟化工原料基地;在松阳县、庆元县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量近百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储备。

为地质事业积聚“人才富矿”(时代先锋)

——记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下)

本报记者 江 南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07日   04 版)

建队54年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最引以为傲的不仅是找到33处大中型矿床、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还有为地质事业培育、传承一代代优秀人才,积聚起宝贵的“人才富矿”。

“星星之火”点亮“第二个春天”

即使在地质行业的低谷时期,第七地质大队也从未间断过找矿,默默坚守下来的一支20余人的找矿队伍,成为日后点亮地质工作“第二个春天”的“星星之火”。

“找矿是地质队员的天职,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第七地质大队队长陈启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地质工作整体陷入低潮,但七队人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国家经济建设离不开矿产资源,坚持地质找矿,就是坚守国家利益,坚守民族工业振兴的基础,坚守国家的资源家底和经济安全。

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逐年减少,几乎没有地质项目启动,第七地质大队连工资都发不出,差旅费、医疗费更是没法及时报销。没有资金投入,找矿成了“无米之炊”。第七地质大队就自己“找米下锅”,用辛苦闯市场挣来的钱,坚持自己找矿、开展地质研究。地质队员们拿着一份微薄的生活费,但找矿热情依然不减,翻山越岭找矿,延续着地质工作者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现在地质找矿不缺投入、不缺装备,最缺的是人才。”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局长华宣奎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地质工作迎来“第二个春天”。而地质专业人才的“断层”,成为制约地质事业发展“最弱一环”。

此时,第七地质大队这批坚守下来的地质工作者,如同“火种”,为重新恢复找矿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中不少技术骨干还被输送到兄弟单位,担任队级领导或地质找矿领军人物。

在浙江这个人均矿产资源量指数仅为全国平均数5%的资源小省,第七地质大队找矿成果丰硕,2006年以来找到3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去年一年的找矿成果,相当于之前5年的总和,且多为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色金属矿,前景看好。

“百人团队”成为找矿“生力军”

如今,第七地质大队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倾心培养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团队”,正成为地质找矿“生力军”。

在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金钼多金属矿区,记者遇到年轻的地质队员陈宰松,他正在电脑上熟练地制作着矿段地质地形图。记者注意到,他的笔记本电脑上印着“‘百人团队’专用电脑”的标志。

27岁的陈宰松,进第七地质大队工作第三年,就被选拔进入“百人团队”。除了配备专用电脑,每月还有300元专项补贴,每年有相应的论文撰写等费用。“队里的年轻人都把进入‘百人团队’,看作对自己最大的肯定。”陈宰松这样说。

“搞‘百人团队’,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干得有劲、干得安心。”陈启强介绍,全队开展“百人团队”建设,从生产、技术、管理、经营岗位上分期分批选拔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入党提干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曾首批入选“百人团队”的陈小荣,去年被任命为第七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副院长。“我很幸运,毕业时遇上好时机,工作时遇上好单位。”陈小荣说,单位很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起来有奔头。好几家企业出高薪来“挖”陈小荣,被他一一回绝。他说:“我在七队干得很好,不想流动。”

“以老带新”、“新老接力”,一直是第七地质大队的传统和优势。像老地质队员王敏耀,干了一辈子野外找矿,70多岁了还坚守在一线。像56岁的一分队地质组长陈程华,一年仍有八九个月在野外,带着年轻人一起采样、填图。近几年,第七地质大队从事野外找矿的年轻地质队员中,没有一个选择调动离开。

地质找矿人的“精神富矿”(时代先锋)

——记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上)

本报记者 江 南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06日   01 版)

地质找矿,一个终日与深山大石打交道的“冷门”行当,一项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型矿床的寂寞事业。

有这样一群地质找矿人,扎根坚守“山高路险乱石多”的浙西南半个多世纪,54年来,在“资源小省”浙江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多处中型矿床,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这就是全国模范地质队、“地勘先锋”——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不辞艰险

“为祖国寻找富饶矿藏”

26岁的王青,一身土黄色地质工作服、一双满是尘土的球鞋,斜挎个军绿色帆布地质包,差不多就是地质找矿人的“标准像”。记者好奇地打开他的包,里面除了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这“地勘三宝”,还有干粮、柴刀、蚊虫药。

遇到王青,是在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群山深处的徐村铅锌多金属矿区,王青所在的第七地质大队一分队已在此开展了3年野外工作,队员们就租住在山脚下老乡家。

王青的工作从天刚亮就开始了,按照设定路线上山,沿途敲岩石、做记录、分析地质信息,一直干活到黄昏才下山。徐村矿区方圆近120平方公里,王青和队友几年间硬是踏遍了所有山头。“有时,一天翻三四个山头、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了晚上,两条腿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了。最怕山上的野猪夹,万一踩上去,腿都可能被夹断。还有蛇也让人头皮发麻,有一次我走到树下,猛地发现树枝上挂下来条蛇,都快碰到脸了。”

辛苦换来的是上百箱标注了红色编号的岩芯采样,这是地质队员的“宝贝”、最珍贵的工作成果。王青说,读懂这些来自千米之深地下的岩石“暗语”,就能判断出是否有矿、有怎样的矿。

找矿的艰苦,旁人很难想象。

“当了地质队员,就得准备好吃苦。”有33年“地质工龄”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队长、党委书记陈启强说,地质队员跑野外主要靠两条腿,一天爬几十里山路是常事,常年在偏僻山区工作,住的是窝棚,喝的是山水,难怪有人戏言,“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讨饭的,细看是找矿的”。

年轻队员齐刚有一次调查铅锌矿,得钻进一个老矿硐取样。硐子里蝙蝠粪堆得有1米多厚,齐刚硬着头皮往里钻,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完成工作第二天,他就发起高烧,原来是感染了病毒性肺炎。队员吕小军和队友野外勘查,有一回实在没有可借宿的地方,就在老乡家的牛棚凑合一宿。他们睡在木板搭出来的“二楼”,底下就是老乡养的猪和牛。

比工作和生活上的艰苦更难熬的,是野外无边无际的孤寂。

队员谢常才大学毕业后头一次上山找矿,一待就是一个月,不巧师傅扭伤脚,不得不先下山休息。村里稀稀落落几户人家,几乎碰不到说话的人,山上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谢常才用军用水壶自制了天线,收音机才勉强收到一个台。依靠这唯一的“娱乐”,他一天一天“熬”过去。

长期远离家人的野外工作,几乎每位地质队员都尝过深山静夜苦苦思念家人的滋味,怀有一份对家和亲人的歉疚。

地质工作经常在野外流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常常是“信追人”。老队员王宽弟忘不了当年收到家信、得知妻子临产时的激动,可细细一看,这封信辗转一个多月才到,早已过了产期。等他请假赶回家,才知道这个没来得及见爸爸的孩子已经夭折。后来妻子再次怀孕生产,他还是没能及时赶回去。

不过,地质找矿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乐观与浪漫。他们戏称自己是“拿工资的'驴友’”。4月初春,野外工作之余,眼见着漫山遍野粉色杜鹃花次第开放,他们会走几小时山路,登上有手机信号的峰顶,对远方的爱人说上一句:“万朵山花为你而开。”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勘探队之歌》唱出了每位队员的心声。

苦乐相随

“为矿而喜,为矿而忧”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已在第七地质大队工作6个年头、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郑刚,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

“刚开始干野外找矿,和想象中的地质工作反差巨大,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本就瘦弱的郑刚,经过头3个月野外工作,体重从110斤降到98斤。在家乡自办企业的父亲多次催他回去,有孕在身的妻子也盼着结束两地分居。最终,郑刚还是放不下找矿事业:“一旦上了手,越干越有味道,再也离不开这个工作。”

地质队员的苦与乐,都和找矿事业紧紧连结、相伴相随。他们说,找矿过程就像谈恋爱,能让人日思夜想、牵肠挂肚。“为矿而喜、为矿而忧”,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处完全相同的矿区,即使岩石、地层一样,构造、形成条件也不同,面对这样复杂、丰富的工作对象,乐在其中。”平时话不多的第七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楼望平,说到找矿,顿时神采飞扬。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底下藏着什么,谁都捉摸不透。有时采样、钻孔的位置设计得稍偏一点,就很难有所发现。上千万元的投入,说不定就因此“打水漂”了,找矿人的压力可想而知。楼望平说,找矿,就是这样一项体力与脑力劳动并重的工作,要成为找矿的“神探”,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捕捉蛛丝马迹的线索,找到深藏不露的地下宝藏。

而找到矿、找到大矿的欢欣鼓舞,是对地质队员长期坚韧毅力、精湛专业技能最好的回报与奖励。“我们在崎岖的山坡上一蹦三尺高,抑制不住对着石头大喊'出矿啦’,崩裂而出的欢呼声在空荡荡的山谷中久久回荡。”年轻的队员党晓亮这样形容找到矿的那一刻,“巨大的喜悦仿佛能涨破心脏”。

执着坚守

“良心地质”代代传承

地质找矿讲究“勤看、勤敲、勤走”,但找矿人独自在野外工作,究竟走了多远、看了多少,无从考量,旁人更难以知晓。地质找矿,又是一项掺不得半点“水分”的工作,需要一个一个脚印踩出来、一个一个钻孔打出来、一份一份地质报告累积出来。

第七地质大队的新老队员,都熟悉人称“大老王”的老地勘人王敏耀,还有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的说法。“大老王”常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弄虚作假,该跑的路线必须要跑到,该采的样必须要采集到,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要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一次,当时已58岁的“大老王”为了寻找矿化带,一路追寻,走到天色漆黑,一看地形图,才发现快要走到浙江与福建交界处。“大老王”身背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又连夜往回走。等他走回驻地,已是鸡叫天明。这一天,他连续走了16个小时、上百里的山路。

一分队副分队长王岳勇刚工作时,曾跟随周俊法等老专家看矿、找矿。他说,老地勘人身上那份珍贵的职业操守与情怀,无声地感染带动着队里的年轻人。“比如我们搞地质调查,必须按照定好的路线来采样,线到哪,人就必须到哪,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只要看到有出矿的希望,我们宁可多爬山、多绕路,也一定要走到。”

“良心地质”,这沉甸甸的4个字所凝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已写入第七地质大队的“精神密码”,伴随着一代代地质人。

像一分队队长陈升立、三分队队长金乾泰,是队里公认的“找矿能手”。陈升立近10年间,带领队友找到了遂昌横坑坪、坑西两个大型萤石矿,潜在经济价值超过百亿元。金乾泰“一榔头敲出个大钼矿”的经历,则成为年轻地质队员眼中的“传奇”。

第七地质大队建队54年来,在浙西南地区发现57个矿种,探明储量矿种26个,仅2006年以来,就找到3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其中,有被称作“江南第一金矿”、浙江省发现的最大金矿遂昌金矿,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缙云沸石矿;他们找到的大型萤石矿,已使丽水地区成为国家级的氟化工原料基地;在松阳县、庆元县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量近百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储备。

为地质事业积聚“人才富矿”(时代先锋)

——记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下)

本报记者 江 南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07日   04 版)

建队54年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最引以为傲的不仅是找到33处大中型矿床、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还有为地质事业培育、传承一代代优秀人才,积聚起宝贵的“人才富矿”。

“星星之火”点亮“第二个春天”

即使在地质行业的低谷时期,第七地质大队也从未间断过找矿,默默坚守下来的一支20余人的找矿队伍,成为日后点亮地质工作“第二个春天”的“星星之火”。

“找矿是地质队员的天职,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第七地质大队队长陈启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地质工作整体陷入低潮,但七队人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国家经济建设离不开矿产资源,坚持地质找矿,就是坚守国家利益,坚守民族工业振兴的基础,坚守国家的资源家底和经济安全。

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逐年减少,几乎没有地质项目启动,第七地质大队连工资都发不出,差旅费、医疗费更是没法及时报销。没有资金投入,找矿成了“无米之炊”。第七地质大队就自己“找米下锅”,用辛苦闯市场挣来的钱,坚持自己找矿、开展地质研究。地质队员们拿着一份微薄的生活费,但找矿热情依然不减,翻山越岭找矿,延续着地质工作者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现在地质找矿不缺投入、不缺装备,最缺的是人才。”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局长华宣奎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地质工作迎来“第二个春天”。而地质专业人才的“断层”,成为制约地质事业发展“最弱一环”。

此时,第七地质大队这批坚守下来的地质工作者,如同“火种”,为重新恢复找矿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中不少技术骨干还被输送到兄弟单位,担任队级领导或地质找矿领军人物。

在浙江这个人均矿产资源量指数仅为全国平均数5%的资源小省,第七地质大队找矿成果丰硕,2006年以来找到3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去年一年的找矿成果,相当于之前5年的总和,且多为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色金属矿,前景看好。

“百人团队”成为找矿“生力军”

如今,第七地质大队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倾心培养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团队”,正成为地质找矿“生力军”。

在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金钼多金属矿区,记者遇到年轻的地质队员陈宰松,他正在电脑上熟练地制作着矿段地质地形图。记者注意到,他的笔记本电脑上印着“‘百人团队’专用电脑”的标志。

27岁的陈宰松,进第七地质大队工作第三年,就被选拔进入“百人团队”。除了配备专用电脑,每月还有300元专项补贴,每年有相应的论文撰写等费用。“队里的年轻人都把进入‘百人团队’,看作对自己最大的肯定。”陈宰松这样说。

“搞‘百人团队’,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干得有劲、干得安心。”陈启强介绍,全队开展“百人团队”建设,从生产、技术、管理、经营岗位上分期分批选拔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入党提干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曾首批入选“百人团队”的陈小荣,去年被任命为第七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副院长。“我很幸运,毕业时遇上好时机,工作时遇上好单位。”陈小荣说,单位很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起来有奔头。好几家企业出高薪来“挖”陈小荣,被他一一回绝。他说:“我在七队干得很好,不想流动。”

“以老带新”、“新老接力”,一直是第七地质大队的传统和优势。像老地质队员王敏耀,干了一辈子野外找矿,70多岁了还坚守在一线。像56岁的一分队地质组长陈程华,一年仍有八九个月在野外,带着年轻人一起采样、填图。近几年,第七地质大队从事野外找矿的年轻地质队员中,没有一个选择调动离开。


相关文章

  • 斑岩铜矿的找矿
  • 铜矿, 找矿, 斑岩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 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 ...查看


  • 最新最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 附件 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 1.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土地学会.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主要完成 ...查看


  • 中国铜矿床分布及其典型矿床特征
  •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 ...查看


  • 黄金洞里找黄金
  • 1967年2月,我们一批技术人员与部分机掘坑口的工人,又陆续调入刚成立不到两年的416队――这意味着412地质队的番号也就此终结. 1964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矿产.地质工作是工业的 ...查看


  • 在厅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 造 地保 障工程 年 度任 务 的完成 ,全 年 新增 耕地 2 .万 1 5 亩 .顺利 通过 国务院对省 政府5 年耕 地保护 责任 目标 考 核 .增减挂钩试点 和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清理检查等各 类 检查 考核 ,并 获得 国 家部委 ...查看


  • 一座丰碑里的"精神"富矿(程麒麟)
  • 一座丰碑里的"精神"富矿 --参观"地质先驱纪念碑"有感 在这春日和韵.夏意萌动的季节,跟随大队团员青年的脚步,我第一次到江西宁都,去追寻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辉足迹,触摸那个岁月的烙印,感受那段时代的 ...查看


  • 内蒙古大营铀矿勘探会战过程
  • 捧心西子 | 2013-01-08 15:14 "大营砂岩型铀矿的突破,对我国铀资源战略的意义之大,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根据我国现在已经出台的核电发展规划,铀资源的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国务院参事张洪涛说,这一成果,为中国 ...查看


  • 贵州矿产资源介绍
  • 矿产资源 是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呈固态.液态.气态的天然矿物资源.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易耗竭.而不可原地再生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资料和 ...查看


  • 2016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 xx省地矿局xxx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1.总 则 1.1. 为适应现代地质勘查发展的要求,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明确大队与项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实现大队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1.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