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表现突出,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增幅连续5年保持20%以上。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则将有望超过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有着直接的关系。1990年我国吸引外资才34亿美元。2002年我国吸引外资高达527亿美元;2003年则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受国,吸引外资额达到535亿美元;2004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6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名列世界第三。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仍将是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新兴市场。2005年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名列“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榜”首位,从而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国家。
一、FDI与中国出口的相关性
首先,外资企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是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增加,年均增幅16%以上。其突出表现为:一是初级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幅上升;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和占全国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出口额从1986年的5.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332.35亿美元,年均增幅达43.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则从1.9%上升到45.6%;三是FDI企业所占外贸比重不断提高,从1986年起,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外贸全国进出口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并于2001年首次超过50%,之后势头不减,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8.48%。
其次,从外国直接投资分布不均衡来看,吸引外资较多的省份往往也是对中国对外贸易贡献较大的省份。东部沿海地区外资流入最多的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四省市,占全国总贸易的份额也很高,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仅广东、江苏和上海三省市进出口总值就已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9%;相应地,其他吸引外资较少的省市,其进出口对中国总贸易的贡献也相对较小。
第三,外资企业集中的产业与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明显一致性。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贸易方式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九十年代后,随着外国投资的快速增加,一般贸易的比例逐年下降,加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1981年仅为4.81%,1990年增至40.94%,2000年上升到57.8%,超过了一般贸易方式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例远高于国内一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成为加工贸易扩张的主要推动力。据海关统计,2000~2004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年均为55.1%。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1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8.6%。而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8,318.8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2%。大量的外商投资于加工贸易行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FDI是我国出口增加的最重要动力。
二、相关性的影响与原因分析
(一)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迅速增长,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过高。中国出口额最大的10家企业中,8家为外资企业,前100强中,外资企业占56家。2006年外资企业占中国进口额的58%,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提高了10%和26%;顺差过多,引发许多国际贸易摩擦。2006年顺差1,774.7亿美元,但55%贸易顺差来自于“初级产品进口――深加工――再出口”模式的转口贸易,48%的顺差还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外贸依存度太高,过于依赖国际市场,会带来很大风险。在外贸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成功的最大驱动力之时,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由10年前的23%上升到43%,高于日本(35%)、美国(31%)和欧盟(25%)。虽然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但它们对外贸的依存程度远远小于中国。
(二)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对外贸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1、消费不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这些年来一直以投资、出口为主,国内消费不足一直困扰着决策者。这一方面与中国人崇尚节俭,注重储蓄有关,当然也与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背负着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工人工资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太低等有着密切关系。
2、外资的消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吸引外资工作,自1993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更是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04年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497,556家,合同外资金额10,50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01.63亿美元。毋庸置疑,FDI的大量流入对于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推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等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FDI的负面效应已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显现,应引起重视。
(1)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制造业过重并大多聚集于出口加工行业,农业、服务业过轻。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制造业占69%,农业占1.7%,服务业占29.3%且其中2/3集中在房地产服务业。因此,外商投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偏差,而且外资的结构性倾斜也扩大了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差距。
(2)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出口迅速增加,顺差急剧上升,仅2007年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就达238亿美元,再创新高,使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升值压力。其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的一半多。顺差和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为防范外汇投资风险和美国的贸易打压,大量外汇储备不得不用作低收益的美国国债投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3)挤出效应明显。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拥入,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对国内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伴随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产值比重相应下降。外资在带来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内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被迫退出市场,造成这些企业职工的失业,这就是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
3、不合理的民营经济政策。在各级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今天,中国各地方政府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政绩之一,给予外商种种超国民待遇,却对民营经济实行市场歧视,限制或禁止其进入许多对外资开放的行业。比如1990年,私营企业要想进入电子、机械、汽车这样的行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政策限制。而像金融、电信服务、能源这样的行业在2005年以前私营企业根本不可能进入。另外,当一个企业具有较好的资产但经营不良的话,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收购对象。但是很长一个时期,如果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就是私有化,是不容许的。而如果是一家外资企业进行收购,则被认为是“吸引外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各级政府不但容许而且给予大量的补贴。银行贷款更是大规模地向国营企业倾斜,私营企业虽然更有效率却面临着资金匮乏。
在我国,因为资金匮乏,民营企业的投资只占国内总投资的很小一部分。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摘要》,2003年私营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7,563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13.7%。
由于我国采取了重外资、轻民企的发展模式,使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种种障碍,也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主要靠外资投入的带动,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不足。但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城镇的私营企业雇佣了大约4,800万名工人,而外企仅雇佣了860万。外来直接投资基本上尚未触及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我国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另外1亿个非农业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也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兴力量。“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3.6倍,年均35%。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各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纷纷出台,使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7年十届五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五年内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统一为25%,使内资企业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相信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的增长以及人民的收入增加,将会更加依靠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对外资企业的依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表现突出,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增幅连续5年保持20%以上。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则将有望超过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有着直接的关系。1990年我国吸引外资才34亿美元。2002年我国吸引外资高达527亿美元;2003年则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受国,吸引外资额达到535亿美元;2004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6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名列世界第三。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仍将是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新兴市场。2005年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名列“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榜”首位,从而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国家。
一、FDI与中国出口的相关性
首先,外资企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是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增加,年均增幅16%以上。其突出表现为:一是初级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幅上升;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和占全国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出口额从1986年的5.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332.35亿美元,年均增幅达43.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则从1.9%上升到45.6%;三是FDI企业所占外贸比重不断提高,从1986年起,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外贸全国进出口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并于2001年首次超过50%,之后势头不减,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8.48%。
其次,从外国直接投资分布不均衡来看,吸引外资较多的省份往往也是对中国对外贸易贡献较大的省份。东部沿海地区外资流入最多的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四省市,占全国总贸易的份额也很高,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仅广东、江苏和上海三省市进出口总值就已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9%;相应地,其他吸引外资较少的省市,其进出口对中国总贸易的贡献也相对较小。
第三,外资企业集中的产业与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明显一致性。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贸易方式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九十年代后,随着外国投资的快速增加,一般贸易的比例逐年下降,加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1981年仅为4.81%,1990年增至40.94%,2000年上升到57.8%,超过了一般贸易方式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例远高于国内一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成为加工贸易扩张的主要推动力。据海关统计,2000~2004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年均为55.1%。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1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8.6%。而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8,318.8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2%。大量的外商投资于加工贸易行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FDI是我国出口增加的最重要动力。
二、相关性的影响与原因分析
(一)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迅速增长,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过高。中国出口额最大的10家企业中,8家为外资企业,前100强中,外资企业占56家。2006年外资企业占中国进口额的58%,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提高了10%和26%;顺差过多,引发许多国际贸易摩擦。2006年顺差1,774.7亿美元,但55%贸易顺差来自于“初级产品进口――深加工――再出口”模式的转口贸易,48%的顺差还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外贸依存度太高,过于依赖国际市场,会带来很大风险。在外贸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成功的最大驱动力之时,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由10年前的23%上升到43%,高于日本(35%)、美国(31%)和欧盟(25%)。虽然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但它们对外贸的依存程度远远小于中国。
(二)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对外贸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1、消费不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这些年来一直以投资、出口为主,国内消费不足一直困扰着决策者。这一方面与中国人崇尚节俭,注重储蓄有关,当然也与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背负着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工人工资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太低等有着密切关系。
2、外资的消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吸引外资工作,自1993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更是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04年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497,556家,合同外资金额10,50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01.63亿美元。毋庸置疑,FDI的大量流入对于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推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等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FDI的负面效应已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显现,应引起重视。
(1)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制造业过重并大多聚集于出口加工行业,农业、服务业过轻。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制造业占69%,农业占1.7%,服务业占29.3%且其中2/3集中在房地产服务业。因此,外商投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偏差,而且外资的结构性倾斜也扩大了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差距。
(2)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出口迅速增加,顺差急剧上升,仅2007年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就达238亿美元,再创新高,使人民币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升值压力。其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的一半多。顺差和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使我国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为防范外汇投资风险和美国的贸易打压,大量外汇储备不得不用作低收益的美国国债投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3)挤出效应明显。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拥入,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对国内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伴随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产值比重相应下降。外资在带来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内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被迫退出市场,造成这些企业职工的失业,这就是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
3、不合理的民营经济政策。在各级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今天,中国各地方政府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政绩之一,给予外商种种超国民待遇,却对民营经济实行市场歧视,限制或禁止其进入许多对外资开放的行业。比如1990年,私营企业要想进入电子、机械、汽车这样的行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政策限制。而像金融、电信服务、能源这样的行业在2005年以前私营企业根本不可能进入。另外,当一个企业具有较好的资产但经营不良的话,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收购对象。但是很长一个时期,如果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就是私有化,是不容许的。而如果是一家外资企业进行收购,则被认为是“吸引外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各级政府不但容许而且给予大量的补贴。银行贷款更是大规模地向国营企业倾斜,私营企业虽然更有效率却面临着资金匮乏。
在我国,因为资金匮乏,民营企业的投资只占国内总投资的很小一部分。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摘要》,2003年私营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7,563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13.7%。
由于我国采取了重外资、轻民企的发展模式,使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种种障碍,也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主要靠外资投入的带动,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不足。但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城镇的私营企业雇佣了大约4,800万名工人,而外企仅雇佣了860万。外来直接投资基本上尚未触及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我国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另外1亿个非农业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也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兴力量。“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3.6倍,年均35%。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各种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纷纷出台,使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7年十届五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五年内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统一为25%,使内资企业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相信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的增长以及人民的收入增加,将会更加依靠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对外资企业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