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远和近》教学实录
郭初阳
(一开始,请四位同学个别朗读,点评中设计了儿化音(一会儿),重音“你”、“我觉得”,诗歌声调和意义的关联(“远~~”和“近”)然后齐读两遍,默读一遍,背诵一遍。最后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
师:这首诗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而已。好,接下来请准备好笔和纸。你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展现或者概括这首诗?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
师:有位同学在上面画了这样一个图形,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图形?生:因为云一般都在高高的天上,我把它画在三角形的最高处,底下是你和我,所以我画了三角形。
师:所以请你对着这张图形给我们朗诵一下,好吗?
生:(朗诵)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图形,这首诗的作者是有没有同学知道?(举手)你说!生:顾城。
师:很好!这首诗的作者是顾城。
师:顾城喜欢戴一顶很有特色的帽子。这首诗原来也有一顶帽子,不过它的题目让老师藏起来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首诗加上一个最漂亮的题目。生:(思考)
师:题目题目,“目”是眼睛,“题”是额头。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的部位。标题字数很少,但能够体现诗的精华。
生:(思考)
师:四人小组,A-B-C-D交换意见,选出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标题,请每个小组的A同学到黑板前写下标题,然后由C同学来阐释,B同学和D同学负责回答后续的提问。
生:(讨论)
师:(到分小组参聆听讨论,并给出意见)
师:讨论好的小组的A同学,可以到黑板前来,把标题写下来,在题目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生:(写标题)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呈现在了黑板上:朋友、距离、看法、距·离、人与自然、看、生疏、心理距离、心比云更远、情感的距离、心灵的距离。
我们发现写到“距离”的有四个小组。分为前四组,“心比云更远”为第五组,第六组是“生疏”,“看”和“看法”为七和八,九是“朋友”,十是“人与自然”,总共十个小组。
接下来要请小组的C同学来用简洁、明朗的话来阐释,为什么给了这个题目。首先,第一组来。
生:我们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远”和“近”,都是代表距离的词语。第二点是因为,“你”和“我”,“你”和“云”都是不同的距离。
师:无论是“你”和“我”还是“你”和“云”,都有明显的距离,所以你们选择用“距离”这个词语作为这首诗的标题,请坐。好,我们来看第二组。他们在“距离”两个字中间加了个点。好,请来解释一下。
生:这两个词应该拆开来看,“距”是相距,“离”是分开,所以要加一个点,把两个字分开。而且,这个题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而顾城也正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这个题目很符合他的风格。(掌声)
师:那你可以带着这种那个朦胧的美,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生:(朗诵)。
师:确实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相聚,又分离,“距”和“离”可以分开,非常好。我们来看下一组——“情感的距离”,来阐释一下好不好?
生:“情感的距离”既指“我”,“你”,“云”三中不同的东西,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情感不同距离就不同,这不是表面是上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师:第三小组同学在这首诗里读出了不同的距离,距离的远近跟情感有关。你来说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有一点悲伤。
师:那你能不能朗诵出悲伤的情感?
生:(朗诵)
师:想跟你靠近,但是你却离我这么远,所以感到很悲伤,这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悲伤的情感。还有第四小组——“心灵的距离”,你们阐释一下。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心灵的距离“,在这首诗中,“我”和“你”都存在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所以难免产生心灵隔阂。而“云”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造物,“你”与“云”之间没有心灵的阻隔,反而拉近了距离,所以,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诗歌表明了一种纯净与朦胧的美。也表达了诗人顾城对社会的失望。师:刚才你说云是自然物,所以看云时拉近了你和云的距离,你用了“拉近”这个词语,黑板上画的是一个固定的距离,在你看来,这个距离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对吗?
生:是可以变化的。
师:请坐。心灵的距离,与之相对的……来,同桌,请你告诉我,与心灵的距离相对的是什么距离?心灵的距离,也可以说是心理的距离。
生:现实的距离。
师:好,请坐。如果这个词的后一个字是“理”字,那是什么词?
生:我觉得应该是——物理的距离。
师:请坐。这首诗起初读起来很难懂,是因为里面有两种距离。物理的距离是不变的,而心灵的距离是在变化的。通过四个小组的阐释,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玄妙。下面我们看第五组,“心比云更远”。
生: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人与云的距离,这是这首诗的内涵,所以我们组用了这个题目。
师:第五小组也在探讨“远”和“近”的问题,关于“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们来做个填空。
师:来,同桌,请你来给我们填两个字好吗?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云)很近
师:请坐,大家回味一下这个答案,“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
时(离云)很近”,坐看云起时,你看云的时候,也许升腾而起,也许你突然降落。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可以把它的“你”和“我”改成“心”。
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心)很远
你看云时(离心)很近
师:谁的心?
生:我的心。
师:那为什么不换成“我”呢?朗读一下。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我)很近
师:在这首诗里面加上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下一小组写的是“生疏”,请来阐释一下。
生:生疏的原因是诗中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两句反应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人与人变生疏,所以,我们选择了“生疏”
师:你们小组说这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他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你猜。生:(沉默)
师:同桌帮助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与陌生人一般不会多说话,有些生疏。师:哦,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街头偶尔碰到,对吧。好,请朗读一下,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
生:(朗读)
师:请坐。朗读的时候我有点迷惑,那个陌生人,怎么老是看我呢?
生:(笑)
师:一会看看云,一会看看我,他老是看我,好可怕哦。(笑)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熟悉。
师:完全相反的观点。
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表达了“我“渴望和对方拉近距离,渴望走进她的心灵,就因为他们之间很熟悉,才会有这种感觉。
师:有同学说他们是陌生人,路上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第二位同学说他俩非常密切,但是有一点隔阂,渴望更深地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读诗歌,让人越读越迷惑。第六小组来谈一谈,为什么你们用了一个“看”字?
生:我觉得这个“看”,应该再加个双引号,它本身是个动词,诗人最终想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一个“看”,还代表着另一层意思——我读这首诗,读到“看”,还读到两双眼睛:第一双眼睛,是我们看这首诗;第二双眼睛,是作者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到眼睛,就能读懂内心的想法。像刚才我们读到的,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这都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师:那么从你的角度看,他们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呢?
生:他们应该十分熟悉的。越熟悉越亲密,反而容易感觉被疏忽了。之所以觉得你离我远,而在天上很高的云离我近,是因为作者关注到内心,内心离我近就近,内心离我远就远。
师:这位同学对看”字的阐释非常精妙,让我们发现这首诗里藏着两双眼睛。(学生笑)很惊奇,是吧?“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最为节简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还有一个小组,在“看”字后面多了一个“法”字,继续看!
生:“看”贯穿全文,第一个字是“看”,而这首诗中也包括了作者的感受,“我觉得”,所以“看法”贯穿全文,也可以说,“看法”就是点睛之笔。
师:好,下面一小组,给我们谈一谈“朋友”。
生:这个题目是联系生活的,我们认为要保持朋友间的友谊,得有距离。师:怎么讲?
生:因为距离产生美。
师:请坐,朋友之间应有一种相互的平等的信任。同桌来补充,你觉得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应该是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
师:什么叫“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就是他们之间吵了架。
师:你觉得他们之间吵了架,是吗?好,请坐。请你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掌声)
师:请坐。一对吵了架的朋友,他的朗读中有很好的体现。好,我们来看最后一组——“人与自然”。
生:用“人与自然”的原因是“云”是自然的代表物,文中提到了“你”、“我”,“云”代表着人不能破坏环境,要和它和平相处。所以,我们用“人与自然”。师:谢谢,请坐,我非常钦佩这个小组的答案,来看一下顾城本人对于这首诗的
阐释。请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当然,作者本人的观点,也只是很多种理解中的一种,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好,我们来完整地朗读这首诗,它本来的标题是《远和近》。
生:
(朗读)
师:我来问几位同学,你最喜欢那个题目。
生:我最喜欢《人与自然》(学生笑),他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师:你呢?
生:我还是觉得是我们组最好,就是“心比云更远”,因为我认为“云”就代表大自然,人对云有一种亲切感,但是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多隔阂。
师:谢谢。请坐,我非常高兴两位同学经过这样的探讨之后,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读一个作品,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是很重要的。今天天气很好,放学以后,请大家抬头看一看云。好,下课。
顾城《远和近》教学实录
郭初阳
(一开始,请四位同学个别朗读,点评中设计了儿化音(一会儿),重音“你”、“我觉得”,诗歌声调和意义的关联(“远~~”和“近”)然后齐读两遍,默读一遍,背诵一遍。最后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
师:这首诗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而已。好,接下来请准备好笔和纸。你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展现或者概括这首诗?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画了一个三角形)
师:有位同学在上面画了这样一个图形,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图形?生:因为云一般都在高高的天上,我把它画在三角形的最高处,底下是你和我,所以我画了三角形。
师:所以请你对着这张图形给我们朗诵一下,好吗?
生:(朗诵)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图形,这首诗的作者是有没有同学知道?(举手)你说!生:顾城。
师:很好!这首诗的作者是顾城。
师:顾城喜欢戴一顶很有特色的帽子。这首诗原来也有一顶帽子,不过它的题目让老师藏起来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首诗加上一个最漂亮的题目。生:(思考)
师:题目题目,“目”是眼睛,“题”是额头。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的部位。标题字数很少,但能够体现诗的精华。
生:(思考)
师:四人小组,A-B-C-D交换意见,选出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标题,请每个小组的A同学到黑板前写下标题,然后由C同学来阐释,B同学和D同学负责回答后续的提问。
生:(讨论)
师:(到分小组参聆听讨论,并给出意见)
师:讨论好的小组的A同学,可以到黑板前来,把标题写下来,在题目的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生:(写标题)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呈现在了黑板上:朋友、距离、看法、距·离、人与自然、看、生疏、心理距离、心比云更远、情感的距离、心灵的距离。
我们发现写到“距离”的有四个小组。分为前四组,“心比云更远”为第五组,第六组是“生疏”,“看”和“看法”为七和八,九是“朋友”,十是“人与自然”,总共十个小组。
接下来要请小组的C同学来用简洁、明朗的话来阐释,为什么给了这个题目。首先,第一组来。
生:我们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远”和“近”,都是代表距离的词语。第二点是因为,“你”和“我”,“你”和“云”都是不同的距离。
师:无论是“你”和“我”还是“你”和“云”,都有明显的距离,所以你们选择用“距离”这个词语作为这首诗的标题,请坐。好,我们来看第二组。他们在“距离”两个字中间加了个点。好,请来解释一下。
生:这两个词应该拆开来看,“距”是相距,“离”是分开,所以要加一个点,把两个字分开。而且,这个题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而顾城也正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这个题目很符合他的风格。(掌声)
师:那你可以带着这种那个朦胧的美,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生:(朗诵)。
师:确实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相聚,又分离,“距”和“离”可以分开,非常好。我们来看下一组——“情感的距离”,来阐释一下好不好?
生:“情感的距离”既指“我”,“你”,“云”三中不同的东西,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情感不同距离就不同,这不是表面是上的距离,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师:第三小组同学在这首诗里读出了不同的距离,距离的远近跟情感有关。你来说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有一点悲伤。
师:那你能不能朗诵出悲伤的情感?
生:(朗诵)
师:想跟你靠近,但是你却离我这么远,所以感到很悲伤,这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悲伤的情感。还有第四小组——“心灵的距离”,你们阐释一下。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心灵的距离“,在这首诗中,“我”和“你”都存在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所以难免产生心灵隔阂。而“云”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造物,“你”与“云”之间没有心灵的阻隔,反而拉近了距离,所以,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诗歌表明了一种纯净与朦胧的美。也表达了诗人顾城对社会的失望。师:刚才你说云是自然物,所以看云时拉近了你和云的距离,你用了“拉近”这个词语,黑板上画的是一个固定的距离,在你看来,这个距离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对吗?
生:是可以变化的。
师:请坐。心灵的距离,与之相对的……来,同桌,请你告诉我,与心灵的距离相对的是什么距离?心灵的距离,也可以说是心理的距离。
生:现实的距离。
师:好,请坐。如果这个词的后一个字是“理”字,那是什么词?
生:我觉得应该是——物理的距离。
师:请坐。这首诗起初读起来很难懂,是因为里面有两种距离。物理的距离是不变的,而心灵的距离是在变化的。通过四个小组的阐释,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玄妙。下面我们看第五组,“心比云更远”。
生: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人与云的距离,这是这首诗的内涵,所以我们组用了这个题目。
师:第五小组也在探讨“远”和“近”的问题,关于“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们来做个填空。
师:来,同桌,请你来给我们填两个字好吗?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云)很近
师:请坐,大家回味一下这个答案,“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
时(离云)很近”,坐看云起时,你看云的时候,也许升腾而起,也许你突然降落。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可以把它的“你”和“我”改成“心”。
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心)很远
你看云时(离心)很近
师:谁的心?
生:我的心。
师:那为什么不换成“我”呢?朗读一下。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我)很近
师:在这首诗里面加上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下一小组写的是“生疏”,请来阐释一下。
生:生疏的原因是诗中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两句反应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人与人变生疏,所以,我们选择了“生疏”
师:你们小组说这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他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你猜。生:(沉默)
师:同桌帮助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与陌生人一般不会多说话,有些生疏。师:哦,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街头偶尔碰到,对吧。好,请朗读一下,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
生:(朗读)
师:请坐。朗读的时候我有点迷惑,那个陌生人,怎么老是看我呢?
生:(笑)
师:一会看看云,一会看看我,他老是看我,好可怕哦。(笑)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熟悉。
师:完全相反的观点。
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表达了“我“渴望和对方拉近距离,渴望走进她的心灵,就因为他们之间很熟悉,才会有这种感觉。
师:有同学说他们是陌生人,路上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第二位同学说他俩非常密切,但是有一点隔阂,渴望更深地进入对方的情感世界。读诗歌,让人越读越迷惑。第六小组来谈一谈,为什么你们用了一个“看”字?
生:我觉得这个“看”,应该再加个双引号,它本身是个动词,诗人最终想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一个“看”,还代表着另一层意思——我读这首诗,读到“看”,还读到两双眼睛:第一双眼睛,是我们看这首诗;第二双眼睛,是作者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到眼睛,就能读懂内心的想法。像刚才我们读到的,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这都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师:那么从你的角度看,他们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呢?
生:他们应该十分熟悉的。越熟悉越亲密,反而容易感觉被疏忽了。之所以觉得你离我远,而在天上很高的云离我近,是因为作者关注到内心,内心离我近就近,内心离我远就远。
师:这位同学对看”字的阐释非常精妙,让我们发现这首诗里藏着两双眼睛。(学生笑)很惊奇,是吧?“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最为节简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还有一个小组,在“看”字后面多了一个“法”字,继续看!
生:“看”贯穿全文,第一个字是“看”,而这首诗中也包括了作者的感受,“我觉得”,所以“看法”贯穿全文,也可以说,“看法”就是点睛之笔。
师:好,下面一小组,给我们谈一谈“朋友”。
生:这个题目是联系生活的,我们认为要保持朋友间的友谊,得有距离。师:怎么讲?
生:因为距离产生美。
师:请坐,朋友之间应有一种相互的平等的信任。同桌来补充,你觉得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应该是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
师:什么叫“发生了一点事情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就是他们之间吵了架。
师:你觉得他们之间吵了架,是吗?好,请坐。请你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掌声)
师:请坐。一对吵了架的朋友,他的朗读中有很好的体现。好,我们来看最后一组——“人与自然”。
生:用“人与自然”的原因是“云”是自然的代表物,文中提到了“你”、“我”,“云”代表着人不能破坏环境,要和它和平相处。所以,我们用“人与自然”。师:谢谢,请坐,我非常钦佩这个小组的答案,来看一下顾城本人对于这首诗的
阐释。请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当然,作者本人的观点,也只是很多种理解中的一种,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好,我们来完整地朗读这首诗,它本来的标题是《远和近》。
生:
(朗读)
师:我来问几位同学,你最喜欢那个题目。
生:我最喜欢《人与自然》(学生笑),他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师:你呢?
生:我还是觉得是我们组最好,就是“心比云更远”,因为我认为“云”就代表大自然,人对云有一种亲切感,但是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多隔阂。
师:谢谢。请坐,我非常高兴两位同学经过这样的探讨之后,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读一个作品,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是很重要的。今天天气很好,放学以后,请大家抬头看一看云。好,下课。